基本信息
俗稱:紅珊瑚、珊瑚
拉文種名:Corallium japonium Kishinouye
英文種名:Red coral
保護級別:國家Ⅰ級
地理分布
35-40°N之間,以地中海的紅珊瑚數量最大,日本沿海,中國福建、台灣、廣 東西沙群島近海和外海均有分布。 日本紅珊瑚在中國主要分於台灣省北部、東部沿海,澎湖列島,台灣淺灘南部,南海諸島。在國外主要分布於中途島,夏威夷群島(毛伊島),小笠原群島,琉球群島。
識別特徵
紅珊瑚的構造
1. 水螅體及其剖面
2.外殼
3.骨骼的中心軸
鑑別特徵
群體樹枝狀,分枝均在一平面上,並擴大成扇形,在枝的前面或側面有短的棘狀小枝。群體由含高鎂碳酸鈣的堅固中軸支撐,而沒有帶腔的中心孔;軸骨骼連續,由不分離融合骨針體組成;皮層骨針體絞盤形,經常變成雙茄形或望遠鏡形,生活時有8個觸手的水螅體呈白色。水螅體疣中無紡綞形骨針,皮層無雙茄形骨針,有6—,7—,8—和十字形骨針, 中軸暗紅色。
日本紅珊瑚的群體為樹枝狀,呈扇形,表面有很多白色的水螅體,即珊瑚蟲。珊瑚蟲分為生殖體和營養體兩種,生殖體卻觸手而食道管溝特別發達,司生殖作用;營養體呈半球狀,上有羽狀觸手8條,觸手中有口,口道直下有胃腔,司攝食、消化及排泄機能。其骨骼(骨軸)的主要成份為含高鎂的碳酸鈣,堅硬可供雕刻,顏色艷麗,永不退色,群體一般高與寬各約30厘米,軸基部直徑30厘米,軸基部直徑3厘米,重2.6公斤以上。
日本紅珊瑚主要生長在太平洋100~400米深處。紅珊瑚(屬)一般生長在深水區,最深可達2000米,但幼體可到較淺處。在太平
洋1000~1500米深處有近年發現的紅珊瑚漁場。紅珊瑚生長要求的條件是硬底、流急、無沉積物、水清、低光照、低溫(太平洋
區為8~20℃)。
生活習性
日本紅珊瑚營無性及有性生殖,以營有性生殖為主,雌雄同體,夏季產卵。卵與精子在消化腔中受精,並在腔中發育成浮游幼蟲
,幼蟲色白、半透明、體被纖毛,在水中漂浮,遇附著物後營附著生活。以後其體逐漸縮短,其頂為口,逐漸長出觸手,成為完
整的個體,再以出芽的方法產生出許多個體,便形成群體。其骨骼由蟲體分泌而成。生長速度甚慢,年生長率為1厘米左右,死
亡率甚低。平均壽命(紅珊瑚屬)為75年。從幼蟲附著後12年始性成熟。骨骼的橫斷面可見到清晰的生長環紋。以觸手捕食微生
物或有機碎屑。
資源保護
歷史上紅珊瑚的原產地為地中海與波斯灣,後來才逐漸轉移到亞、太地區。紅珊瑚生長緩慢,大量濫捕的結果已使歐洲紅珊瑚業衰落,日本沿海、中途島、澎湖列島等產區的資源亦受到破壞。地中海的紅珊瑚生產國家(義大利等)一再呼籲保護紅珊瑚漁場,改進網具,保護資源,但僅是會議上談論、紙上談兵而已。至於中國南海諸島廣大海區,只有少數台灣船隻進行生產,有關部門亦曾在南沙群島發現紅珊瑚,但總的來說,目前仍處於未開發階段。
經濟意義
中國在古代利用珊瑚為人類服務,早在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公元659年)已記載珊瑚可供藥用。古代一直把珊瑚與珍珠、瑪瑙、翡翠等列為珍寶,但把它視為礦物(列入"金石類)或視為植物(如把一些珊瑚命名為海柳、鐵樹、海底柏等),把凡是紅色 的珊瑚如笙珊瑚等都稱為紅珊瑚,至今仍有相當多的人「概念不清。在國際市場上,珊瑚項鍊、耳墜、佛珠等裝飾品大受歡迎, 階格昂貴。
珊瑚的最主要用途是製造佛珠、頊鏈等或雕刻成工藝品,只有當主枝徑1厘米以上才能成為加工原料,才有商業價值。紅珊瑚漁場的標準是可以採到很多基部直徑為3~10厘米粗的群體。
各種紅珊瑚中,以日本紅珊瑚的價格最高,80年代初期每公斤600~4800美元,平均2700美元。紅珊瑚的價格受其質量、當年的流行顏色(珊瑚)、世界市場的供求關係及市場繁榮與否等因素的影響而波動。
近年世界上的紅珊瑚交易額的75%在亞、太地區(其中台灣占3/4,日本占1/4,其餘25%在地中海。1982年台灣和日本的產值為5千萬美元,夏威夷平均每年約為2重萬美元,由於各國競爭與封鎖,沒法取得準確數字。
紅珊瑚還可以當藥用。因其價格高昂,一般使用加工後的碎料,多為長2~3厘米、直徑0.3~0.5厘米的短棒狀,無氣味,以里外皆紅、體實重、堅硬粗壯、孔穴少者為佳。將碎料洗淨晾乾,再研成粉末。其功能為安神鎮驚,去翳明目。主治目生翳障、心神 、不安、驚癎卒倒或心肺郁熱等症。
珊瑚世界中的常見品種
珊瑚之名來自古波斯語sanga(石),為珊瑚蟲群體或骨骼化石。珊瑚蟲為腔腸動物,身體呈圓筒狀,有八個或八個以上的觸手,觸手中央有口。多群居,結合成一個群體,形狀像樹枝。骨骼叫珊瑚石或簡稱珊瑚。產在熱帶海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