鴞形目

鴞形目

鴞形目為鳥綱的一目。為夜行猛禽。喙堅強而鉤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雛鳥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無副羽,間或留存.耳孔周緣具耳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

基本信息

簡介

因常在夜間發出“悽厲”的鳴聲,而被迷信誤認為是“不祥”之鳥,實際上它捕鼠有功,應予以保護。如長耳鴞(Asiootus),面盤甚顯著,臉大而圓,似貓,故俗稱貓頭鷹。據報導,它所吃的食物中97%都是鼠類,一窩鴞每天就可以吃掉20~30隻小鼠。鴞類和多數猛禽類一樣,有吐“食丸”的習性。食丸中是消化不了的鳥羽、獸毛、骨塊殘骸等。採集並分析這些“食丸”,對於判斷該鳥的食性以及查明當地鼠種,均能提供有益的資料。國內分布於雲南

鴞形目鴞形目

形體特徵

鴞形目鳥類體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雕鴞體長可達90厘米,小者如東方角鴞體長不及20厘米。

鴞形目鳥類頭寬大,嘴短而粗壯前端成鉤狀。相對於頭部碩大的雙目均向前是本目鳥類共有且區別於其它鳥類的特徵,頭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盤,部分種類具有耳狀羽毛。雙目的分布,面盤和耳羽使本目鳥類的頭部與貓及其相似,故本目鳥類俗稱貓頭鷹。

鴞形目鳥類的耳孔位於頭部兩側且分布和形狀均不對稱,這有利於他們在黑暗中準確定位聲音的來源。

鴞形目鳥類瞳孔很大,使光線益於入眼,視網膜視桿細胞(只有一種視覺色素,即視紫紅質能辨明暗,不能辨細節和顏色)非常豐富,卻不含視錐細胞(在強光刺激下方會被激活,有三種視覺色素,能辨細節和顏色),以至眼內成圓柱狀(而非球狀),對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適合夜間活動。

由於柱狀的眼球有堅硬的鞏膜環支撐,所以眼睛並不能向不同方向轉動,要望不同方向時,需轉動整個頭部。也因此本目的鳥有著靈活的頸骨,頸部可鏇轉270度。另外,眼中有3張眼瞼,上眼瞼會於眨眼時放下,下眼瞼會於睡覺時蓋上,而中眼瞼是一線狀組織,會於眼面上下移動清潔眼面。不同於其它鳥類,雙目向前,視區重疊,可因此分辨距離。本目鳥類翅形不一,一般短圓,初級飛羽11枚,次級飛羽缺第五枚,尾短圓,尾羽12枚,部分種類10枚。

鴞形目鳥類腿強健有力,爪強銳內彎,部分種類如雕鴞,整個足部均被羽,外觀及其強悍。本目鳥類趾形均為轉趾足,即第四趾可以前後轉動。

鴞形目鳥類全身羽毛柔軟輕鬆,羽色大多為啞暗的棕褐灰色,柔軟的羽毛有消音的作用,使本目鳥類飛行起來迅速而安靜,加上啞暗的羽色,非常適合夜間活動。

習性

鴞形目鳥類大多棲息於樹上,部分種類棲息於岩石間和草地上。 

鴞形目鳥類絕大多數是夜行性動物,晝伏夜出,白天隱匿於樹叢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見到,但也有部分種類如斑頭鵂鶹縱紋腹小鴞和雕鴞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動;一貫夜行的種類,一旦在白天活動,常飛行顛簸不定有如醉酒。

鴞形目鳥類鳴聲多變,嘶啞刺耳者有諸,悅耳如樂音者亦有諸。

鴞形目鳥類均以動物為食,包括昆蟲、蚯蚓、蛙、蜥蜴、小型鳥類和哺乳動物等。體形較大的鴞類如雕鴞、雪鴞多以中小型哺乳動物如鼠類、兔類為食,體形較小的鴞類如紅角鴞則以昆蟲為食;亦有部分種類如漁鴞屬的鳥類,以魚類等水生動物為食。本目鳥類常將獵物整個吞下,待消化後將不能吸收的皮毛骨頭幾丁質等雜物混成團狀吐出,稱為唾餘,通常通過分析唾餘中的殘骸可以準確地了解一種鴞類的食性。中國古人很早就觀察到了這一現象,但錯誤地認為唾餘是鴞類吞噬父母后吐出的骸骨,因而認為鴞是一種不孝之鳥。大的貓頭鷹也會捕食其它小體型種屬的貓頭鷹。特別是對於雕鴞,灰林鴞和長耳鴞是它不可忽視的食物來源。

繁殖

鴞形目鳥類通常一雄一雌配對,但個別種類如鬼鴞的配對是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

鴞形目鳥類的繁殖一般從3月至5~6月,有的種類較早,1月就已經開始繁殖。

除個別種類之外,本目鳥類在繁殖過程中不營巢,而是利用樹洞、岩穴或其它鳥類合適的棄巢孵卵育雛。

鴞形目鳥類一窩產卵數量不定,體形較大者產卵較少,而體形較小的種類產卵通常較多。孵化期約一月左右。孵卵一般僅由雌鳥完成,育雛則雄雌共同承擔。

鴞形目鳥類均為完成雛,孵化後體被絨羽,耳目緊閉。鴞類產卵孵卵周期較長,在同一個巢內由於產卵時間和孵化時間的差異,雛鳥體形大小常有巨大的差異,個別種類如雪鴞在食物蕭條的年景會出現較大雛鳥殘食幼小雛鳥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

鴞形目鳥類壽命不長,如倉鴞壽命僅16個月,只有少數鳥類能夠達到9年。

分類

目下分3科:原鴞科、草鴞科和鴟鴞科。原鴞科已滅絕;草鴞科世界有10種,中國有3種;鴟鴞科世界有126種,中國有24種,如雕鴞、鵂鶹、長耳鴞等。中國鴞形目的所有種,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草鴞科(Tytonidae)

草鴞科頭骨狹長,面盤心形似猴,常被稱為“猴面鷹”,腿較長。草鴞科有2屬12~17種,我國2屬3種。其中栗鴞屬僅2種,分別分布於非洲和亞洲南部,草鴞屬10~15種,其中很多種分布於偏僻的島嶼上以及澳洲等地,另一些則分布廣泛,其中倉鴞在世界各個大陸都能見到,但在我國境內分布局限,我國境內更常見的是草鴞。

鴟鴞科(Strigidae)

鴟鴞科頭骨寬大,腿較短,面盤圓形似貓,常被稱為“貓頭鷹”。鴟鴞科種類較多,體型大小不一,習性也較多樣化,有些以魚為食,有些則白天也出來活動。有些種類有耳簇,如長耳鴞,有些種類面盤不顯著或缺失,看上去似鷹,如各種鷹鴞。鴟鴞科在澳洲僅以各種鷹鴞為代表,其中猛鷹鴞是體型最大的一種,也是澳洲唯一特有的鴞,性情比較兇猛,可以捕食較大的動物。鴟鴞科從北極到熱帶都有分布,約28屬133種,我國有11屬23種。

進化

我國至今還沒有發現過鴞形目鳥類的化石,世界其他地方發現的也不多。到目前為止第一個可靠的記錄是距令大約為6000—4000萬年的始新世。也有人推測鴞形目發生的時間比這還要早,可能是在距今7000—6000萬年前的古新世,甚至更早到中生代的後期,但現有的資料還不能充分地說明中生代鴞形目鳥類的早期進化過程,也不能確定其祖先到底是哪一種鳥類。 

在中生代白堊紀末期時,開花植物已經占統治地位,動物中的大型恐龍也將近滅絕,就在此時出現了可能是鴞形目祖先的一種鳥類,發現於羅馬尼亞境內的上白堊紀淤積層中。它在1913年曾被鑑定為鵜鶘目的種類,但最近重新進行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化石標本具有許多鴞形目鳥類的特徵。如果這個新的見解可以成立,那么它就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鴞形目鳥類的祖先。

此後,在北美洲的始新世地層中,發現了原鴞的化石,歸屬於原鴞科,計有5種。在法國的中新世地層中發現有草鴞的種類,在德國的中新世地層中曾見有角鴞屬的化石。雕鴞屬的化石發現於法國上始新世或下漸新世及中新世的地層中。林鴞屬的最早化石也見於德國和北美洲的中新世地層中。最早的耳鴞屬化石則在法國的上始新世或下漸新世被發現。

到距今300—1萬年前的第四紀更新世,氣候大大變冷,世界進入了冰川時期,但這一段時間寒冷的氣候並未完全籠罩全球,使地球變成一個大冰砣。實際上,很多地區並沒有遭受冰川的襲擊,即使受到影響的地區也是常常是冷暖交替的。這個地質年代階段的鳥類化石記錄明顯增多,共有46種鴞形目鳥類的化石在世界各地發現,鴟鴞科鳥類有40種,其中10種已經滅絕;草鴞科有6種,其中5種已經滅絕,而大部分種類都延續至今,說明這時鴞形目鳥類開始進行適應輻射,分化為大量的不同種,並且向全世界擴散。這個時期近代哺乳動物的多樣性已經確立,在新出現的草原和森林裡,出現了很多夜晚活動的小型獸類,於是,作為以它們為主要食物的鴞形目鳥類也就因此逐漸變成了夜行性的鳥類。

保護級別

我國鴞形目的所有種,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