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行醉龍節

魚行醉龍節

每年每逢四月初七的傍晚,澳門從事魚業批發或零售的居民,便匯聚在菜市場, 無分彼此,個個席地而坐,圍台進餐,形成「龍船頭長壽飯」傳統。酒席間,舞動香案上的木龍祈福。澳門鮮魚行傳承舞醉龍習俗,形成每年四月初八由全行會共同參與的固定的節慶活動,隨後,輻射到社會上不同階層廣泛參與,成為獨具特色、頗有影響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

基本信息

申報地區或單位:澳門特別行政區
儀式儀式

【第三批文化遺產】民間信俗(魚行醉龍節

簡 介

「澳門魚行醉龍節」是澳門鮮魚行獨有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又稱澳門魚行醉龍醒獅大會。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舉行。
舞醉龍源自數百年前的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珠海澳門)。據《香山縣誌》〈道光志〉有載:“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諸神廟雕飾木龍,細民金鼓旗幟,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轉龍。”
活動現場活動現場

每年每逢四月初七的傍晚,澳門從事魚業批發或零售的居民,便匯聚在菜市場,無分彼此,個個席地而坐,圍台進餐,形成「龍船頭長壽飯」傳統。酒席間,舞動香案上的木龍祈福。澳門鮮魚行傳承舞醉龍習俗,形成每年四月初八由全行會共同參與的固定的節慶活動,隨後,輻射到社會上不同階層廣泛參與,成為獨具特色、頗有影響的一項民間傳統節慶活動。吃龍船頭長壽飯、舞醉龍巡遊、免費派送龍船頭飯,是節慶中主要活動內容。舞醉龍、舞醒獅是節日中二項主要表演形式。澳門魚行醉龍節活動傳承中華民族“龍”的精神,表達了對祖國繁榮昌盛的期盼與祝福,是增強中華民族向心力、維繫鮮魚行全行行友團結的人文盛典。

歷史淵源

「醉龍傳說」源自數百年前的廣東省香山縣。
遊街遊街
那時香山境內瘟疫橫流,鄉民求助佛祖,抬著佛像路過河邊時,河中突然躍出一條大蛇,遭鄉民砍斷後血染河水。鄉民喝了河水除病祛瘟,都認為大蛇是龍的降凡,便創造出舞醉龍以志紀念,籍著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日這吉祥日子。祈求風調雨順,消弭水禍而舉行的祭祀活動。十九世紀末中國戰禍連綿,隨著香山一帶魚行從業先輩移居澳門,結合原來居於澳門的魚行從業先輩,將此項民間傳統習俗 根澳門,繼而演化成澳門鮮魚行同業間團結象徵的節慶活動。經過數代傳承人的努力下,澳門鮮魚行醉龍節慶發展亦漸具規模,團隊日漸龐大,除了成為澳門和諧社會中獨有具地方特色的大型傳統節慶活動外,亦成為本地區一項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年年歲歲不斷傳承下去。

基本內容

吃龍船頭長壽飯
每年每逢四月初七的傍晚,澳門從事魚業批發或零售的行友,便匯聚在菜市場,無分彼此,個個席地而坐,圍台進餐,形成吃“龍船頭長壽飯”傳統。酒席間,舞動香案上的木龍祈福。澳門鮮魚行傳承該習俗,形成由全行會共同參與的固定的節慶活動。

舞醉龍巡遊

在農曆四月初八當天,澳門鮮魚行的行友先在澳門三街會館集合,手中的木龍會由道士誦經作法並貼上符籙,再由鮮魚行的領導或官商名流開光點睛,及後鮮魚行的行友便舞動神龍沿街巡遊到澳門各菜市場。一截木龍的龍頭重量達十多斤,舞者要懂得如何使力才不會覺得吃力呢?除舞者憑藉酒意之外,還需講究要有武術根底。舞醉龍者要融會腰、馬、步等技藝於一體,所謂「三分酒意、七分功」,才能真正舞出醉龍的神髓,而耍出來有醉龍舞態才會悅目。在規範鼓樂伴奏下,舞龍者處於朦朧醉意中,並由舞龍尾者帶動舞龍頭者,舞步形態模仿斷蟒翻騰躍舞雄姿,以表示對神龍的紀念和崇敬。

免費派送龍船頭飯

澳門鮮魚行總會每年在農曆四月初八當天,還有另一項傳統活動,就是在澳門營地街市三街會館前地及紅街市派發龍船頭飯。傳統習俗上,大會所派發之龍船頭飯,又稱為龍船頭長壽飯。近年由於深受民眾歡迎,反應熱烈,主辦單位均準備數以萬個飯盒,於兩個街市派發,多年來這已成為本澳一項傳統風俗。每年皆吸引過萬澳門市民,不分階級、不論貧富,到場有秩序地排隊輪候,大家都認為吃過龍船頭飯,寓意長命百歲、丁財兩旺、老少平安。澳門魚行醉龍節作為澳門鮮魚行獨有的一項民俗傳統節慶活動,從開始集全行成員之力,逐漸發展為輻射到社會上不同階層之仕共同參與。籍著魚行醉龍節活動來表達對祖國的期盼與祝福,是一種增強民族向心力、維繫全行行友團結的人文盛典。

項目特色

舞醉龍
舞動的木龍道具,每截長約三尺,最初分為龍頭、龍身、及龍尾三截,後經改良及簡化後,始只分龍首及龍尾兩截。龍頭採用堅硬的樟木或柚木精雕而成,昔日龍頭上一對角均為木質,二十多三十年前,為令木龍頭更具美態,開始鑲嵌一副開義的水鹿斬角以取代木質龍角,另外每年開光儀式前,在木龍前額系一頂紅紗繡球,紗帶從兩邊垂下。而木龍頭一般彩繪出黑眼、紅嘴、白牙、綠鰭、赤身、金鱗。至於龍尾每截長約二尺,同樣採用堅硬的樟木或柚木精雕而成,而末端會系一條紅紗帶,均雕有龍鱗,彩繪出綠鰭、赤身、金鱗。除上述赤色龍身外,其實傳統上尚有紫、白、金、青四色,而紫色者為龍皇之色。澳門鮮魚行的「舞醉龍」是眾多優良中華文化瑰寶當中,唯一借酒意來提升她的神髓。別看舞者醉步連連,原來舞醉龍也要講求步法,要求「醉中有序,又要序中有醉」絕非易事。每到醉龍起舞的這一天,舞醉龍的人醉了,沉醉在豐收的喜悅中和屬於自己的節日中,圍觀的人們包括遠方的遊客也醉了,醉心於雄健優美的舞醉龍動作和激昂的醉龍鼓節拍中。

龍船頭飯

早期龍船頭飯只是澳門鮮魚行總會在活動開始及結束時,用來慰勞參與活動的人,後來為使各街坊都能感受節日的氣氛,大會每年皆通宵製作數萬份的龍船頭飯,分兩個街市提供在澳門市民享用,不分國籍、不分階級、不論貧富,到場有秩序地排隊輪候,大家都認為吃過龍船頭飯,寓意長命百歲、丁財兩旺、老少平安。澳門兩處地點所派發的龍船頭飯,食物內容各有不同。在營地街市派送的龍船頭飯是以燒肉、節瓜、豬皮、花生、冬菇、枝竹等組合煮成;而紅街市則由枝竹、木耳、雪耳、冬菇、髮菜、甘筍等齋菜等組合煮成。基本可分為營地街市派送的龍船頭飯是葷,而紅街市的是素。

瀕危狀況

隨著海洋資源受人為及天氣影響,澳門漁業萎縮,有關的從業員正大幅減少,另一方面年青一代對傳統文化缺少一份投入感,都直接影響傳統節慶推動。澳門魚行醉龍節慶活動,從開始時二日三夜到現時一日一夜的規模,從起始時之舞醉龍、魚燈飄色巡遊、菜市場內外食龍船頭飯等豐富多元、具地方特色節慶活動,到今天所面對傳承上、及各項不利因素危機下,若不及時作出保護及宏揚,相信這項節慶活動,很有可能成為只是老一輩澳門居民的集體回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