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橋遊記

高梁橋遊記,明朝著名學者袁宏道所著散文。

基本信息

名稱:《高梁橋遊記》年代:明朝作者:袁宏道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高梁橋在西直門外[1],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堤,垂楊十餘里,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精藍棋置[2],丹樓珠塔,窈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幾席者,朝夕設色以誤遊人。當春盛時,城中士女雲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遊[3]。時柳梢新翠,山色微嵐[4],水與堤平,絲管夾岸[5]。趺坐古根上[6],茗飲以不酒,浪紋樹影以為侑[7],魚鳥之飛沉,人物之往來以為戲具。堤上遊人,見三人枯坐樹下若痴禪者[8],皆相視以為笑,而余等亦竊謂彼宴中人喧囂怒詬[9],山情水意,了不相屬,于樂何有也?少頃,遇同年黃昭質拜客出[10],呼而下,與之語,步至極樂寺[11],觀梅花而返。

作品注釋

[1]高梁橋:位於北京西直門外,跨高梁河,故名。[2]精藍:指佛寺。精,精舍,僧人住室。藍,伽藍,佛寺。[3]王章甫:王袗,字章甫,漢陽人。寂子:和尚名,不詳。[4]微嵐:山中霧氣稀薄。[5]絲管:指音樂。絲,弦樂器。管,管樂器。[6]趺(fǘ)坐:結跏趺坐的省稱。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是雙足交迭而坐。[7]侑(yòu):勸人(飲酒或進食)。文中指“侑者”。[8]痴禪:傻和尚。[9]詬(gòu):罵。[10]黃昭質:黃韑,字昭質,黃輝第四弟。萬曆二十年中進士第。時在京任兵部武選司員外郎。[11]極樂寺:舊址在北京西直門高梁橋以西三里,濱臨玉河。建於嘉靖年間,毀於明末天啟年間。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漢族,荊州公安(今屬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合稱“公安三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