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蝶[台灣詩人]

周夢蝶[台灣詩人]

周夢蝶本名周起述,1921年2月6日 (1920年臘月二十九 )-2014年5月1日下午2點48分病逝,享壽94歲。 河南籍台灣著名詩人,為台灣“國家文藝獎”首位獲得者。出生於河南南陽。原就學於開封師範、宛西鄉村師範,由於家境及戰亂肄業。1948年去武漢求學未成,生活無著投軍,後隨軍撤到台灣。1952年開始發表詩作,加入藍星詩社,1959年4月自費出版詩集《孤獨國》,銷路不佳。1965年7月出版詩集《還魂草》,受到詩壇矚目。 周夢蝶是詩壇少有的蝸牛派,創作半個世紀,卻字字珍惜,至今只出版過五部詩集《孤獨國》、《還魂草》、《十三朵白菊花》、《約會》和《有一種鳥或人》(大陸僅正式出版過一部詩選集《剎那》)。他的生命全獻給了詩,詩和他的生命已分不開,而這顆未蒙塵的珍珠,也實至名歸地獲得第一屆“國家文藝獎”。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陳綺貞為周夢蝶作歌《周夢蝶》 陳綺貞為周夢蝶作歌《周夢蝶》

1921年2月6日(1920年臘月二十九)凌晨,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馬鐙鄉陳店村。出生前四個月父親已去世,由母親撫養長大。11歲上私塾, 18歲上國小,20歲上國中。先後在開封師範學校、宛西鄉村師範就讀,因戰亂肄業。16歲結婚,育有兩男一女。

1948年,去武漢求學未成,生活無著投軍,後隨軍撤到台灣。

1956年,退役後到台北,在武昌街以擺攤賣書為生。

1962年,開始在街頭禮佛習禪,終日靜坐繁華街頭,被譽為“孤獨國國王”、“詩壇苦行僧”、“今之顏回”,成為台北藝文風景、文壇傳奇。

1980年,因胃病書攤歇業,歷時長達21年。每周三下午6點,先後在明星咖啡屋和百福奶品店舉辦文友聚談會,被稱為“明星之約”、“百福之約”,數十年風雨無阻,被暱稱為“地下文學院院長”。

1939年,18歲時寫第一首新詩,

1952年,開始發表作品,

1954年,加入“藍星詩社”。

1959年4月,自費出版詩集《孤獨國》,銷路不佳。

1965年7月,出版詩集《還魂草》,受到詩壇矚目。

1978年,《還魂草》英文版在美國加州出版。

1967年6月,獲中國文藝家協會新詩特別獎,

1969年6月,獲笠詩社第一屆詩創作獎,

1990年1月,獲《中央日報》文學成就獎,

1997年9月,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獎,

1999年,獲中國詩歌藝術學會第四屆詩歌藝術貢獻獎。

1999年2月,詩集《孤獨國》被《聯合報》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

1998年9月,出版傳記《藝術大師周夢蝶——詩壇苦行僧》(作者劉永毅)。

2011年,電影紀錄片《化城再來人》(編導陳傳興)公映。

周夢蝶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善於借鑑現代詩歌藝術技巧,作品語言獨特,純淨靈動;結構精緻,用典巧妙;意境深邃,禪意悠遠。融儒、釋、道、哲為一爐,引禪意入詩,觀照生命,審視靈魂,頓悟自然萬物及現實的真諦,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獨立特行,為中國新詩開拓了一條嶄新的道路。(陳立紅 整理撰文)

2014年5月1日下午2點48分,因為肺炎合併敗血症,引發多重器官衰竭,病逝於台北市新店慈濟醫院,終年94歲。 台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追授“總統褒揚令”,褒揚周夢蝶“悉力投身藍星詩社,汲取西洋文學深微,簞食瓢飲,鬻書維生,運思振筆,辭無竭源,蓄積藝文創作能量。體現東方無我意度,允為台灣文化史頁不朽傳奇。”

社會評價

李立平

摘要:周夢蝶在台灣詩壇是一位很有影響的現代派詩人,他悲苦的人生經歷使他的詩歌表現出了與其它詩人迥然不同的詩歌特質。因而他的詩歌具有濃厚的宗教情懷,同時他詩作的現代性所閃射出的是東方古典的睿智與玄妙。

中圖分類號:I206?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03)5?0057?05

在台灣當代詩壇上,周夢蝶及其詩作恐怕是最為獨特的,留給人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他獨特的悲苦命運使他的詩作融入了道家、佛家禪宗乃至基督的宗教情懷,同時他的詩歌所閃射出的是東方古典的睿智與玄妙,使其作品以特有的色彩和韻味開放在台灣和整箇中國的詩壇上,成為中國現代派詩的一朵奇葩。

周夢蝶,原名周起述,1920年陰曆12月29日生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而此前的四個月,他的父親撒手西去,由母親把他和兩個姐姐在含辛茹苦中養大。童年失怙的生活,使他養成了較為內向的個性,也影響了他後來幾十年的生活。由於家境的貧困,所以他讀私塾很用功,打下了很好的古文功底,而且唯讀一年就考入了安陽國中,1943年考入開封師範學校,但由於家貧和戰亂的原因而輟學,1947年又入宛西鄉村師 范,同年加入了國民黨的青年軍。周夢蝶在17歲由母親包辦結了婚,夫妻感情也不錯,並且生有二男一女。1948年他拋婦別雛,隻身一人隨國民黨軍來到台灣,開始了孤獨一人的生活。周夢蝶於1956從國民黨軍中退伍,此後厄運似乎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為了生計,他擺過書攤,看管過茶莊,甚至還當過守墓人。周夢蝶到了晚年,處境更為悲慘,1980年他因患胃潰瘍而住院,並將胃切除四分之三,同時也結束了他近20年的書攤生涯。

馬英九探望周夢蝶先生 馬英九探望周夢蝶先生

也許是特殊的生活經歷形成了他特殊的性格,周夢蝶在台灣詩壇上的確是個奇特的詩人,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就連在台北武昌街擺書攤時也專賣那些冷僻的哲學、詩集、詩刊等文學讀物,所以當1959年他的第一部詩集《孤獨國》出版後,人們送其雅號為“孤獨國主”,1962年以後他每日靜坐街頭開始禮佛習禪,對來來往往的紅男綠女不為所動,儼如一入定老僧,成為台北街頭一景,惹得許多人不買書也要駐足觀看一番。1965年文星書店出版了他充滿禪味的詩集《還魂草》,由於他寫詩精雕細琢,苦苦吟思,所以人們又送給他一個雅號“苦僧詩人”。此後,他的一些詩作雖有陸續發表,但一直未能結集出版,也許他正是要“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

“周夢蝶無論在生活態度上,及文學表達方面,都含有深厚的傳統知識分子的色彩。他像是一株緊緊紮根在傳統文化土地上的未凋的松樹”(戴訓楊《新時代的採菊人——周夢蝶其詩其人》),的確,對人生悲苦的態度,傳統的知識分子表現出了極大的不同。著名學者葉嘉瑩在為周夢蝶的第二部詩集《還魂草》作序時曾把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將悲苦消融於智慧的體悟,如陶淵明、李白、杜甫、歐陽修、蘇東坡等。於是也就有了“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情逸緻,也有了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曠達胸襟。第二類則是一味沉溺於悲苦而不能自拔的,如屈原、李商隱。於是屈原發出了“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感慨,最終落得自沉汨羅的悲劇,留下了千古遺憾。第三類借山水的悠閒來排解內心矛盾,如謝靈運。周夢蝶則似乎與這些古代詩人不同,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這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占面積,另一種是不占面積的,而他屬於後者。這也許是他欲求擺脫而未得擺脫的一種自我調侃吧。看來,儘管現實生活對他來說是孤絕無望的,但他對悲苦的態度還是豁達的。

周夢蝶在性格上雖孤獨但卻又是曠達的,沉靜卻又是嚮往自由的,落拓但卻又是不自卑的。正如《七十年代詩選》編者說:“從沒有一個人像周夢蝶那樣贏得更多純粹心靈的迎擁與嚮往。周夢蝶是孤絕的,周夢蝶是黯淡的,但是他的內里卻是無比的豐盈與執著。”也正是他內心的執著,無論物質生活如何平乏,他也要以一顆怡然平靜的心去對待,於是也就有了1959年4月《孤獨國》的出版,大部分詩作在紅塵之中而又摒紅塵於千里之外的孤絕,所以此集一出,奠定了他在台灣詩壇不可動搖的地位,還被入選為“台灣文學經典第一份書單。”

周夢蝶[台灣詩人] 周夢蝶[台灣詩人]

儘管周夢蝶不想“赤著腳過他的一生”,但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他的性格決定了“不快樂,是他的宿命”。所以,他只好藉助夢,在夢中尋找自我,在《孤獨國》中,他勾畫了一個他理想中的樂園:

這裡的氣候粘在冬天與春天的接口處,

(這裡的雪是溫柔如天鵝絨的)

這裡沒有嬲騷的市聲

只有時間嚼著時間反芻的微響

這裡沒有眼鏡蛇、貓頭鷹和人面獸

只有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

這裡沒有文字、經緯、千手千眼佛

觸處是一團渾渾莽莽沉默的吞吐的力

這裡白晝幽闃窈窕如夜

夜比白晝更綺麗、豐實光燦

而這裡的寒冷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甚至虛空也懂手談,邀來滿天忘言的繁星……

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

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皇帝

在這裡,我們如果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說解讀這首詩,我們會驚奇地發現,周夢蝶正是由於擺脫悲苦生活的欲望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所以他採取了一種迂迴的方式表現於在詩作中,他想藉助詩歌中的夢境來排譴他心中的鬱悶,於是在他理想的樂園中出現了天鵝絨的雪,曼陀羅花、橄欖樹和玉蝴蝶等形象,結尾“我是‘現在’的臣僕,也是皇帝”,表明了他對悲苦命運的態度,即使不能擺脫命運的捉弄,但也要做生活的主人,即使“過去佇足不去,未來不來”,他也要執著的追求,因為,他理想中的樂園沒有塵世間的一切醜惡,就連寒冷也“如酒,封藏著詩和美”。

也正是由於人生的坎坷,心境的悲苦,具有深厚古典文化素養的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寄託,他的筆名就取自莊子的《齊物論》篇,周夢蝶以此典故為名,可見他對莊子是十分推崇的,如詩作《逍遙遊》就引用了莊子的開頭部分:“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怒而飛……”可見,周夢蝶對莊子的絕對自由思想是嚮往的,尤其在詩中寫道:

絕塵而逸。回眸處

亂雲翻白,波濤千起;

無邊與蒼茫與空曠

展笑著如回鄉

遺落於我蹤影底有無中。

從冷冷的北溟來

我底長背與長爪

猶滯留著昨夜底濡濕;

夢終有醒時——

陰霾撥開,是百尺雷嘯。

……

世界在我翅上

一如歷歷星河之在我膽邊

浩浩天籟之在我脅下……

他認為,也許只有莊周才能使他振翅高飛,這樣,也使得他的詩作顯得沉鬱而凝重,與同為“藍星”成員的覃子豪,余光中等的繁富、輕靈和瑰麗的風格迥然不同。他自己也曾在《孤獨國》的扉頁上引奈都夫人的話為題辭:“以詩的悲哀,征服生命的悲哀”,可見,用這句話概括他的創作心境和藝術風格,是再恰當不過的。

個人作品

周夢蝶[台灣詩人] 周夢蝶[台灣詩人]

周夢蝶寫詩嚴謹細膩,字字推敲,一首短詩可以苦吟半年,《好雪!片片不落別處》醞釀時間長達40年才定稿。一生創作詩歌400多首,近年出版詩集《周夢蝶世紀詩選》(2000年)、《十三朵白菊花》(2002年)、《約會》(2006)《有一種鳥或人》(2009年)等4部。2009年90歲前夕出版《周夢蝶詩文集》四卷。2010年在大陸出版詩選《剎那》。除詩歌外,周夢蝶自1970年起,還在《幼師文藝》《聯合報》副刊等報刊發表“悶葫蘆尺牘”、“風耳樓小牘”等致文友的信函、隨筆近200篇,縱論詩歌文學社會人生愛情友情,還出版有佛學論集《我是怎樣學起佛來》(2002年)、《紅樓夢》研究《不負如來不負卿——〈石頭記〉百二十回初探》(2005年,為文章與書法同排版),展現了他洞明世事又超然世外、嚴謹熱情又諄諄教誨的哲人形象和青年導師一面。

《孤獨國》(1957)

《還魂草》(1965)

《十三朵白菊花》(2002)

《約會》(2006)

《有一種鳥或人》(2009)

詩選《剎那》(2010)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詩人自冥想出發,咀嚼生命的濃黑,同時也起航溫柔的想像,聖凡雪火、掙扎而難遣的悲情,一一凝鑄為《孤獨國》與《還魂草》。

《十三朵白菊花》輯錄的主要是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作品,詩人從世界邊陲進入世界“裡面”,真正寢食人間煙火,感受世間參差因緣。

《約會》收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迄世紀末的詩人作品,即事欣然,物我交融。頗有蒙莊化蝶之樂。

《有一種鳥或人》是新世紀作品集,造詞質樸純淨,筆端輕鬆幽默,一片詼諧從容之趣味。

《剎那》是作者五冊詩集的精選集,更是大陸出版最早、也是唯一的一本周夢蝶詩選。

周夢蝶詩選:

十月

就像死亡那樣肯定而真實

你躺在這裡。十字架上漆著

和相思一般蒼白的月色

而蒙面人的馬蹄聲已遠了

這個專以盜夢為活的神竊

他的臉是永遠沒有褶紋的

風塵和抑鬱折磨我的眉發

我猛叩著額角。想著

這是十月。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過了

甚至夜夜來弔唁的蝶夢也冷了

是的,至少你還有虛無留存

你說。至少你已懂得什麼是什麼了

是的,沒有一種笑是鐵打的

甚至眼淚也不是

等光與影都成為果子時,

你便怦然憶起昨日了。

那時你的顏貌比元夜還典麗,

雨雪不來,啄木鳥不來,

甚至連一絲無聊時可以折磨自己的

觸鬚般的煩惱也沒有。

是火?還是什麼驅使你

衝破這地層?冷而硬的,

你聽見不,你血管中循環著的吶喊?

“讓我是一片葉吧!

讓霜染紅,讓流水輕輕行過……”

於是一覺醒來便蒼翠一片了!

雪飛之夜,你便聽見冷冷

青鳥之鼓翼聲。

--------------------------------------------------------------------------------

四句偈

一隻螢火蟲,將世界

從黑海里撈起——

只要眼前有螢火蟲半隻,你我

就沒有痛哭和自縊的權利

詩與創造

上帝已經死了,尼采問:

取而代之的是誰?

“詩人!”

水仙花的鬼魂

王爾德忙不迭的接口說。

不知道誰是誰的哥弟?

上帝與詩人本一母同胞生:

一般的手眼,一般的光環;

看,誰更巍峨更謙虛

誰樂於坐在誰的右邊?

有一種鳥或人

有一種鳥或人

老愛把蛋下在別家的巢里:

甚至一不做二不休,乾脆

把別家的巢

當作自己的。

而當第二天各大報以頭條

以特大字型在第一版堂皇發布之後

我們的上帝連眉頭一皺都不皺一皺

只管眼觀鼻鼻觀心打他的瞌睡——

想必也認為這是應該的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