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簡介袁中道(1575—1630)明代文學家,字小修,一作少修。“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漢族,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中進士,授徽州府教授,止於吏部郎中。與其兄宗道、宏道並稱“三袁”,其成就次於宏道。其文學主張與宏道基本相同,強調性靈。他較兩兄晚歿,目睹模仿公安派的文人的流弊,晚年又形成以性靈為中心兼重格調的思想。他的作品以散文為優。遊記文能直抒胸臆,文筆明暢;日記多有精粹文筆,對後世日記體散文有一定影響。著有《珂雪齋集》20卷、《袁小修日記》20卷。
人物生平袁中道1570年五月七日(6月10日)生,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中道成年時,兩個哥哥都先後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以反對前後“七子”的復古模擬,主張創新而稱譽文壇。他隨著兩個哥哥,廣交提倡革新的名流學者。
萬曆十六年(1588年),他來到京城,交遊更廣,詩文益進。經李贄的推薦,大同巡撫梅國楨慕名數次函邀他去做客,他回信說:“明公廄馬萬匹,不以一騎逆予,而欲坐召國士,胡倨也!”於是梅國楨派專人,備好馬,再次迎接,於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他漫遊塞上,梅待為上賓。陪同打獵、遊覽,他每作一詩,梅讚揚說:“真才子也!”離開塞上後,繼游齊、魯登泰山,觀日出。這年9月,到吳縣,又遍游吳越名勝。不久,他的詩集刊行於世。宏道在序言中說:“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魄”。這部詩集,一時成為“公安派”作品的樣板。“凡吳中名流、高衲、歌兒、老嫗,無不口小修為名士,而公亦到處題詠不輟”。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9月,宏道病逝,他悲慟過度,害了一場大病,幾乎死去,這年冬天,他遂隱居玉泉山,讀書學佛,修身養性,還建造一座柴紫庵作為居所,再不想遠遊了,但昔日處世之志仍然不移。他從玉泉山給他的兒子祈年信中說:“大丈夫既不能為名世碩人,洗盪乾坤,即當居高山之頂,目視雲漢,手捫星晨,必不隨群逐隊,自取羞恥也”。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袁中道考中進士,年已47歲了,朋友們都為他高興,爭相傳告。第二年朝廷授他徽州府教授,後升國子監博士。在此期間,他系統地整理、校對、出版了他兩個哥哥及自己的著作,寫序言另以評價,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風發揚光大。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1626年八月三十日(10月19日)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
記一
出西直門,過高梁橋,楊柳夾道,帶以清溪,流水澄澈,洞見沙石,蘊藻縈蔓,鬣走帶牽,小魚尾游,翕忽跳達,亘流背林,禪剎相接,綠葉濃郁,下覆朱戶,寂靜無人,鳥鳴花落。過響水閘,聽水聲汩汩。至龍潭堤,樹益茂,水益闊,是為西湖也。每至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如錦,香風芬馥,士女駢闐,臨流泛觴,最為勝處矣。憩青龍橋,橋側數武,有寺,依山傍崖,古柏陰森,石路千級。山腰有閣,翼以千峰,縈抱屏立,積嵐沉霧。前開一鏡,堤柳溪流,雜以畦田,叢翠之中,隱見村落。降臨水行,至功德寺,寬博有野致,前繞清流,有危橋可坐。寺僧多習農事,日已西,見道人執畚者插著帶笠者野歌而歸。有老僧持杖散步勝間,水田浩白,群蛙偕鳴。噫,此田家之樂也,予不見此者三年矣,夜遂宿焉。
記二
功德寺循河而行,至玉泉山麓,臨水有亭。山根中時出清泉,激噴境石中,悄然如語。至裂帛泉(泉自崖壁中噴出,作裂帛聲,所以稱裂帛泉。),水仰射,沸冰結雪(泉水噴出的白色水沫,像是湧出的冰塊和雪花。),匯於池中。見石子鱗鱗,朱碧磊珂(形容水底的石子像魚鱗排列著,陽光照射,石子現出紅綠色。磊珂;眾多貌。),如金沙布地,七寶(用七寶妝點。七寶,佛經所云七寶,包括金、銀、珍珠、瑪瑙、琉璃、琥珀等。)妝施。蕩漾不停,閃爍晃耀。注於河,河水深碧泓(水深廣貌),澄激迅疾,潛鱗瞭然(水中游魚清晰可見),荇發可數(荇菜的根莖數目都數得出來)。兩岸垂柳,帶拂清波,石樑(水中砌石擋水,中空可通水的堤壩。)如雪,雁齒(排列)相次(河上的石堰,色白如雪,如雁行般,依次排列。)。間以獨木為橋,跨之濯足,沁涼入骨。折而南,為華嚴寺。有洞可容千人,有石床可坐。又有大士洞(觀音大士洞),石理詰曲(彎曲)。突兀奮怒,皺雲駁霧(形容雲霧變幻莫測,這裡用來形容石頭姿勢多變。),較華嚴洞更覺險怪。後有竇(洞),深不可測。其上為望湖亭,見西湖(指頤和園的昆明池),明如半月,又如積雪未消。柳堤一帶,不知里數,裊裊濯濯(形容堤上樹木隨風飄動,清新光潔。裊裊,隨風飄動的樣子。濯濯,清朗光潔。),封天蔽日。而溪壑間民方田作(在田裡勞動),大田浩浩(水大的樣子),小田晶晶(透明的樣子。),鳥聲百囀,雜華(各種花)在樹,宛若江南三月時矣。
循溪行,至山將窮處,有庵。高柳覆門,流水清澈。跨水有亭,修飭而無俗氣。山余出石,肌理(石頭的紋理)深碧。不數步,見水源,即御河(指今北京故宮周圍的護城河)發源處也。水從此隱矣。
括弧中的是註解。
記五
香山(香山寺)跨石踞岩,以山勝者也;碧雲(碧雲寺)以泉勝者也。折而北,為臥佛(臥佛寺),峰轉凹,不聞泉聲,然門有老柏百許森立,寒威逼人。至(到)殿前,有老樹二株,大可百圍。鐵乾鏐(質地純美的黃金)枝(金黃色的樹枝),碧葉糾結;紆(彎曲)羲(日神羲和,借指為太陽)回月(樹枝遮避日光及月光),屯風宿霧;霜皮(白色的樹皮)突兀,千癭(樹木上突起的贅瘤。)萬螺;怒根出土,磊塊(石塊)詰曲(彎彎曲曲)。叩之,丁丁作石聲。殿墀(台階上的平地)周遭數百丈,數百年以來,不見日月。石墀整潔,不容唾(不允許唾液)。寺較古,游者不至,長日靜寂。若盛夏宴坐其下,凜然想衣裘(寒冷地想穿裘衣)矣。詢(詢問)樹名,或雲娑羅樹,其葉若蔌(蔬菜)。予乃折一枝袖之,俟入城以問黃平倩(袁中道的友人),必可識也。臥佛蓋以樹勝者也。夫山,當以老樹古怪為勝,得其一者皆可居,不在整麗。三剎(香山、碧雲、臥佛)之中,野人(山野之人)寧居臥佛焉。
括弧中的是註解。
記七
既棲止崖,晏坐之餘,時復散步。循澗西行,攀磴數百武,得?曰中峰。門有石樓,可眺,有亭高出半山,可窮原隰。牆圍可十里,悉以白石壘砌,高薄雲漢,修整中雜之紆曲。階磴墀徑,石光可鑑,不受一塵,處處可不鏇簟席而臥,於諸山中鮮潔第一。剎中僅見一僧,甚靜寂。予少憩石樓下,清風入戶,不覺成寐。既寤,復循故澗,澗涸,而怪石經於活流衝擊之後,墮者,偃者,橫直臥者,泐者,背相負者,欲止未止,欲轉不獲轉者,猶有餘怒。其岸根水洗石出,亦復皺瘦,凌贈崎?欽,陷坎罅中,松鼠出沒,淨滑可人。舍澗而上碧峰,得寺曰弘教,亦有亭可眺也。有松盤曲夭喬,膚皺枝拗,有遠韻。間有怪石,佛像清古,亦為山中第一。降復過翠崖,循澗左行山口中,為曹家樓。有橋可憩,竹柏駢羅,石路宛轉,可三里許,青苔紫駁,綴亂石中,牆畔亦多斧劈,石骨理甚勁。意山中?多怪石,去其土膚,石當自出。無奈修者意在整齊,即有奇石,且將去天巧以就人工,況肯為疏通,顯其突兀奮之勢者乎?絕頂有亭,眺較遠,以在山口也。此處門徑弘博,不如香山,而有山家清奧之趣,亦當為山中第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