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概述
高坡鄉自然風光優美,這裡有峽谷、石林、多級瀑布及萬畝田園景觀、雲頂草場等多處美麗風景。去高坡旅遊,可分為4條線17個點。暢遊苗鄉,民風淳樸,民俗保存完整:濃烈的迎送賓客儀式,歡快悲壯的跳場跳洞,輕歌曼舞的“四月八”,神秘莫測的地下洞堡,遠古的懸棺洞葬,密竹重圍的苗家山寨,獨樹一幟的苗族服飾,笙鼓喧鬧的七月鬥牛節,流動的鼓,多情的蘆笙,觀瀑布,看水碾,覽峽谷,到布依人家喝米酒,徒步探險,高山覽勝,布依風情及“播淼”(溶洞奇觀)等遊玩方式給人感覺其樂無窮。
景點簡介
高坡苗族鄉屬貴陽市花溪區轄地,距花溪31公里,為喀斯特溶岩地形。保存完好的古老民族風情,奇特的高山地貌和旖旎的自然風光,共同組成了高坡獨特神奇的景觀。
花溪區高坡苗族鄉,居住有漢、苗、布依等民族。每逢正月“跳場”、“跳硐”、“四月八”、“鬥牛節”和“吃新節”等民族節日,這裡都要舉行賽馬、鬥牛、對歌和蘆笙會,尤以苗族的“四月八”最為隆重。“四月八”活動之一是射背碑,女方將精心刺繡的背牌掛起做“靶”,讓相中的男青年以弩射之,如中靶,即像徵姻緣美滿。高坡鄉自然風光優美,有峽谷、石林、草場、多級瀑布、天然大盆景、萬畝田園等景觀。其中的石門村、雲頂村、杉坪村都頗具遊覽價值。
地理位置
高坡座落於貴陽市東南郊的一個苗族鄉鎮,平均海拔在1500米以上,最高處1712米左右。駕車從喧鬧的貴陽市區出發,途經風景秀美的花溪,再至古香古色、民風淳樸的青岩古鎮,往東延著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爬”到高坡。到了高坡便一下子感覺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天高雲低、群峰連綿,氣溫也下降了幾度。高坡奇特的喀斯特地貌、保存完好的民族風情和美麗動人的自然風光,共同組成了一幅神奇而秀美的畫卷。
高坡地理結構比較獨特,為地壘式岩地隆起,四周峽谷深陷,頂部平坦而形成台地。爬上大山,進入高坡的入口處有兩塊巨石相對而立,氣勢猶如一道龐大的“石門”,門壁上有雙鉤摩崖石刻“永鎮邊夷”四個大字,相傳是明朝年間朝庭鎮壓苗族先民的歷史證據。進入石門關,從東直上山頂,便是最好的拍攝、觀賞位置。身臨山巔,腳下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放眼望去,台地疊障,群峰一覽無餘,高坡猶如被群山環抱的一顆“高原明珠”。最為出名的數高坡的梯田,整個高坡鄉,梯田分布廣、面積大,遠遠望去,就像一張平鋪在高坡的“五線譜”,為高坡苗族彈奏著喜悅豐收的交響曲。
自然地勢
高坡鄉屬高寒山區,最高海拔達到1712.1米,北高南低。北部為高山台地,高坡之所以得名,大抵由此。境內多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大小溶洞隨處可見。高坡為地壘式岩地隆起。四周峽谷深陷,中間隆起為山。上大山,入口處有“兩石對崎,其勢如門”,故稱石門。石門為苗族村寨,寨門敦實古樸,入門攀山,絕頂處面西,腳下萬丈深淵,可遠眺花溪、貴陽。絕壁巨石上,有雙鉤摩崖石刻“永鎮邊夷”4個大字,為明朝統治階級鎮壓苗族先民的歷史見證。從巔北入峽谷,岩石赤紅,稱“紅岩沖”峽谷。谷長10多公里,兩側懸崖峭壁,灌木叢生。行“之”字路,登懸梯上谷南頂,有高山平地,依山為布依擾繞寨。好客的布依人迎候寨門,唱起迎賓歌,敬迎賓酒。布依族席上多禮俗:酒壺、匙筷、條凳,均以紅紙封貼,須唱啟封歌;席間又是贊客歌、古歌、酒歌、四季排歌,主唱客和,洋洋喜氣。紅米飯、糯米酒、酸菜豆湯、血豆腐,地道民菜,非常誘人。該鄉面積107.4平方公里,是一個民族風情濃郁、名勝古蹟獨特、田園和自然風光秀麗的旅遊之鄉。
文化象徵
高坡有著苗族特有的風情,他們的語言,服飾,建築,生活習慣,都保持著古老而濃郁的習俗。高坡苗族的服飾尤為特別,婦女以背牌為特殊服飾,傳說他們的祖先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楚國的掌印官,千百年來子孫為了傳承祖先的榮譽,便將這份榮譽深深的印在背上。根據服飾的形式和象徵意義劃分,高坡的苗族被分為“高坡苗”、“背牌苗”和“喜鵲苗”等等。
高坡鄉每年的鬥牛節,跳花節,都會舉行鬥牛,賽馬,對蘆笙,對歌等民俗活動。農曆“四月八”或者是農曆四月的第一個“亥”日還會舉行隆重的“射背牌”活動,即未婚女子將自己精心縫製的背牌披掛在背上,讓心儀的男子拉弓搭箭“瞄射”,中靶則預示兩人的婚姻在來世將會幸福美滿,白頭偕老。事實上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婚禮,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冥婚”,因為“射背牌”的本質意義是因為今生不能成一家,來世再來做夫妻。男女雙方在射過背牌後,今生今世就不能再往來,這既是對他們情感的證明,也是最後的告別儀式。“射背牌”這一活動,在苗族之中,唯獨高坡這一支系苗族獨具,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場面悲壯動人。
旅遊線路
東線
竹園避暑,高山鬥牛,草坡馳馬。高坡場四周溶孔、石林,有如玉柱、蘑菇、帝冠。園蘇寨旁奇石相依,四時翠柏與墨青石林相間,穿越形同迷宮,情趣橫生。竹園寨,遠視綠叢點點,近觀樓台飛檐,青瓦白牆綠樹。寨外300米,有虎場,為鬥牛之所,七月逢寅,山民牽來“角牛”,抵角相鬥,觀者成千上萬。過虎場,行3里到雲頂草場,廣袤緩丘,無邊無際。草叢中,山雞振翅,狡兔尋窟。跨烈馬,搭弓箭,遊獵圍獰,其樂無窮。山頂有“天池”如鏡。池中鴨鵝成群,白鷺點點。苗寨竹園草舍,苗女舂碓、推磨、篩米、簸糠、績麻、織布、刺繡、縫紉,自種自製,自用自食。山巔雲霧繚繞,時卷時舒,縹緲如有仙人居住。
夜晚,篝火熊熊,或烤一腿野兔、山雞,或歌一曲先民古調,赤足蹈木鼓舞,放量喝牛角酒,使人頓忘境外的塵囂。
西線
游洞堡,觀瀑布,望懸棺,苗族迎送賓客旅遊線。水塘大山位於高坡場南面,山大而腹空,溶洞頗多。山南面有出水洞,洞洞相連,洞中空曠,大廳緊連,遍地石筍石慢石鐘乳;人力所造有洞口石徑、石屋、石灶、石廄。洞深處有地下暗流汩汩而出,古代苗民住洞內,洞口石牆工整深厚,拱門築實,門牆上有巡視台、望孔、射擊眼,石門石柱石檻石樞,古樸粗獷,為數百年前先民御外敵所修的地下洞堡。逢外敵入侵,避入山洞以守為攻。
下出水洞,臨擺弓岩,峽谷深陷,天開一線,自東向西有流水跌宕而下,形成36米、70米、86米共3級瀑布,奇險驚人。崖畔山茶爭艷,杜鵑叢叢,谷底卵石若洗。擺弓岩峭壁上,遙遙可見懸棺,高不可及。
出谷入寨,進杉坪苗村。賓客來臨,族長率青年男女著民族盛裝迎候寨門。鐵炮、鞭炮、瑣吶、長號、銅鼓、長鼓,一齊鳴響,在一派熱烈的氣氛中喝下盛滿的牛角酒,賓主同樂,跳起歡快的蘆笙舞。擺長席,呈上民俗小吃,交杯對飲,雙杯對飲,勸酒聲、歌聲、嬉鬧聲,沸沸揚揚歡騰一個寨子。
杉坪寨南去2公里,帔林村有“龍風洞”。山空似殼,洞在山中,地下暗流穿山過洞。溶洞分兩層,上層發育成熟,有打雞洞奇景。怪在下層,洞空無比,水流其間,時急時緩,急湍處如野馬脫韁,平緩處則風平浪靜。水有深淺,或沒膝而過,或深不可測。
南線
古堡尋幽,洞葬藏秘,曲徑迴旋,古樹參天,林間漫步。高坡鄉南段,乃喀斯特峰林地帶。山間公路蜿蜒曲折,時左時右、忽東忽西,迂迴在大自然布列的迷宮之中。古屯堡,乃是先民禦敵之工事,築于山巔,保存完整。古堡選東西兩向建造山門,石拱門對開,兩門地勢險要,封住山頂獨路,萬夫莫開。東西地勢稍緩,因設二重門。堡內石徑、石屋、石桌、石凳、石床,一切自然天成。西巔極頂,坐西向東巨岩上生出一個“大王洞”,洞壁煙燻,斑斑人跡,為領頭寨王所居無疑。住石屋、吃烤雞、喝缸酒、鳴角號、搭弓箭、放土槍,古堡尋幽,情趣綿長。
屯堡東去2里路,有溶洞乾燥空透,內中陳列棺木百十具,置於特製木架上,整齊有致,傳說已有600多年歷史,乃苗族死者安息之所,葬俗奇異。進龍打岩苗寨,可領略迎客酒、敬寨酒、情意酒、挽留酒,觀看洞葬司令歌舞表演,苗家人的善良好客,將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南去向前,穿林間山道,到龍雲村。古樹參天,峰叢林立,有珍貴的四輪香,稀有的金錢椰,獨特的甜樹,林竹蔥籠。苗寨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
暢遊苗鄉,民風淳樸,民俗保存完整:濃烈的迎送賓客儀式,歡快悲壯的跳場跳洞,輕歌曼舞的“四月八”,神秘莫測的地下洞堡,遠古的懸棺洞葬,密竹重圍的苗家山寨,獨樹一幟的苗族服飾,笙鼓喧鬧的七月鬥牛節,流動的鼓,多情的蘆笙,令人久久不忍離去。
洞葬奇俗
相傳,貴州高坡一帶的苗族祖先原居住在黃河流域,神農氏是他們的老祖宗,由於歷史上戰爭的原因,苗家祖先被迫遷徙到南方大山之中,他們時時刻刻都夢想重返故鄉。距今大約六百年,苗族的首領‘香駱’對苗民十分愛撫關心,深得苗民的崇敬,‘香駱’逝世後,子孫們將他的棺木放進一天然洞穴中,以便祭掃和瞻仰,同時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扶樞還鄉,重歸故里。從此以後,凡親人過世,就沿襲這種喪葬辦法,久而久之,形成了洞葬習俗。文史專家在貴州省黔南考察時發現,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勻、荔波、龍里、惠水、獨山、福泉等地的少數民族,至今仍保留著兩千多年前的“洞葬”、“火葬”習俗。據文史專家考察,目前在都勻基場、惠水擺金、平塘谷硐等以布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地,至今仍保留著“火葬”習俗。當親人去世後,家人邀請親朋好友舉行祭祀儀式,之後將逝者抬到距村寨較遠的山坡上,舉行隆重的“火葬”儀式。
洞葬是一種古老的葬禮形式,各個民族洞葬的方式也不同。苗族將死者裝入棺木,抬入一個大洞穴里,按照家族及輩分排列,頭朝南,放在峭壁上,以後整個苗寨或一個地域的亡者,都被抬入這個洞穴。在荔波縣的一些民族村寨,親人去世後,兒子將與牛搏鬥,當眾將牛殺死,作為祭祀品或用來招待客人。之後將逝者裝入棺木,抬到距村寨較遠的山洞中安放。在都勻市,專家發現一處苗葬洞穴,內藏苗族棺木達1000多具。這個洞穴海拔約1400米,其周圍生活著3000多人,均為苗族。據專家初步推斷,這個洞葬墓穴大約形成於元代。
從歷史上看,高坡的苗族祖先確實系從北方遷徒而來,這一說法也似乎吻合了苗族遷徒的歷史,因而也很容易為人們所認可和理解。由此可知高坡洞葬分布廣泛,看來曾經十分盛行這種喪葬。許多洞葬遺址確實差不多已被人遺忘,有些也已自然毀壞。至今人們認為保存完整的洞葬有兩處,一處是甲定洞葬,一處是杉坪洞葬,其實不然,果里村的洞葬就更加完整、宏大而神奇等等。杉坪村的洞葬,實際上是遺址完整,而洞內的棺木已朽爛不能辨認,只能算是比較完整。其實還有果里村的洞葬,上午村洞葬,克里村的洞葬,五寨村洞葬等等。還有不少連當地村民也不知道的洞葬,因為有的洞葬已經隔了好幾代人了,後來的家族已忘了自家或自己村的洞葬遺址。很多人認為洞葬是適應低下的生產力水平的結果:遍及高坡的溶洞為人們提供了洞葬的自然基礎,而低下的生產力水平及經濟狀況則是洞葬風俗存在自社會基礎。
高坡的苗人把洞葬叫作“把個杜”三個字,據說,“把個”是洞的意思,“杜”則是苗語的鬼,合起來的意思就是“洞裡面的鬼”。
洞,對久居大山之中的苗人而言,其意義非同尋常。每年的農曆正月初四至初九,高坡苗族都要過“跳洞節”,而其中最熱鬧的節目,便是在洞中跳蘆笙舞,高坡的苗民說,在洞中過節,正是為了緬懷祖先過去的生活。有研究者指出,岩洞在當地苗族生活中的意義十分重大,青年男女談情說愛選擇岩洞,苗族的先民甚至居住在岩洞之中,岩洞又是安葬死者的去處……可以說,“跳洞節”是對本民族傳統的懷念和尊重。隨著時間的推移,岩洞漸漸淡出了高坡苗人的生活,儘管據村民王道友老人說,近年來偶爾還會有村人將棺柩抬入洞中安葬,不過,這畢竟只是個案,更多的苗人實行土葬,舊有的喪葬習俗已經逐步消亡。
高坡苗族從風俗上是相信有鬼的,普遍信鬼不信神。他們日常供祭的是土地,崇拜祖先,不信邪不信神,但是怕鬼。有時候也講神仙,但不十分相信。“鬼是人死之後的靈魂,正常死亡的就不會出來作祟,只有那些死得不‘乾淨’的,才會成為邪鬼。”在高坡苗人看來,凡是因意外事件猝死或暴斃者,就叫作死得不“乾淨”,而這樣的死者是不能葬進洞中的。
即使是正常死亡,安葬入洞前,家人也必須請鬼師來“打彌拉”。苗族停喪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天一夜,其間最重要的事情是請鬼師給亡人開路,苗語謂之“喀乾”,否則亡者到不了祖先住地,不能與祖先同居。“喀乾”時,鬼師要歷數死者一生的事跡,然後再指引死者走過三十二段荊棘叢生的路,亡魂方能回到祖先聚居之地。完成了複雜的儀式,亡者才能最終安葬
民間傳說
在高坡苗族中流傳著這樣的故事:很久以前,苗人一直居住在格羅格桑(即今之貴陽),後為土司所驅逐,避入森林。若干年後,苗族首領主德龍率眾攻打貴陽,不幸失敗,因主德龍犧牲於舊曆四月八日,後來苗人便以這天作為節日紀念。迄至今日,每逢四月初八,猶有苗族人盛裝往貴陽市噴水池一帶集會。而據《元史本紀》所載,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的正月間,皇帝“從葛蠻安撫使宋子賢請,招諭來附平伐、紫江、翁眼、皮陵、譚溪、九堡等處諸洞苗蠻”,其中提到的皮陵,即是今高坡鄉的陂林村。文獻鑿鑿,足以證明至少在元初之際,高坡已有苗族定居。
民間有民間樸素的說法,在學者眼中則有其浪漫的解釋。比如,一位高坡的苗族學者認為:“他們(指苗族)的祖先居住在黃河流域,神農氏就是他們的老祖宗,由於戰爭失敗的歷史原因,祖先們被迫遷徙到南方大山之中。甲定,苗語念‘翁勒翁咒’,意思是‘洪水黃河’。他們的先人一代一代夢想重返故土,以便扶柩還鄉,故有‘洞葬’之習。”
通常認為,苗族的先民最早生活在黃河流域,即距今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蚩尤為其首領,在爭奪中原的涿鹿大戰中,不敵黃帝部落,敗走南方,盤踞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新的部落聯盟,史稱“三苗”,在新一輪的爭奪中,他們再一次敗給了堯、舜、禹領導的部落,被迫遷徙,其中有一部分輾轉來到貴州境內定居。
遷徙是苗人歷史上的重大事件,貴州很多地區的苗族古歌里,都有關於苗人祖先遷徙的歌詠之辭。把洞葬之俗與歷史聯繫起來,聊備一說,也許並不全是臆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