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龍雲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落之一,與鄰村的“雲林村”同宗同源,兩村村民相互往來,情感深切。村民們靠勤勞致富,從改革開放30年來全村人民團結協作,共建家園。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村里只要有哪家有喜事了,基本上各家各戶都會前來賀喜,都會前來幫忙。形成了全村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里每到農忙時節,田間都會見到成群結隊的人們在辛勤勞作著,他們今天一群在這家收割,明天這家結束了就到另一家。這樣既每家都把農作物收割完畢,有增進了村民的感情。
龍雲村是一個信奉佛教的村落,村名每年都會舉行廟會等活動來祈福平安與豐收。說道佛教不得不提到倒排岩,倒排岩:海拔1269.8米,位於龍雲村內,從村尾就能看到倒排岩的七層台階,甚是壯觀。
氣候特色
2~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1月為冬季。累年年平均氣溫19.2℃。最低年18.6℃,最高年20.2℃(1998年,創該村年平均氣溫最高記錄)。氣溫年變化呈單峰型,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8.0~12.0℃,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26.6~28.9℃。極端最高氣溫40.3℃(1992年7月29日),極端最低氣溫-7.8℃(1999年12月23日,創該村氣溫最低記錄)。日最高氣溫≥35℃、38℃的最高溫天氣平均每年分別是45天和6天。氣溫的日變化,一般是夜晨(5~7時)氣溫最低,午後(14~16時)氣溫最高。
其他氣候現象
一、日照:全年日照可照時數:平年為4422.8小時,閨年為4434.1小時。由於地形、雲霧及天氣透明度等因素的影響,全年實有日照時數只有1781.7小時,占全年可照時數的40%。日照時數的年際變化較大,最多的達2116.7小時(1963年),最小的僅1431.0小時(1975年)。1986~2000年,平均日照時數僅1574.3小時,年日照百分率35%,年日照百分率不足50%,最多年1853.8小時(1986年),最少年1311.1小時(1997年)。年內變化呈單峰型,日照數以7~8月最多,平均每天6.8小時,最多的平均每天9.5小時;2~3月最少,平均每天2.8小時。二、濕度:年平均絕對濕度為19.1毫巴。絕對濕度的年內變化較大,7月的平均絕對濕度可達28.8毫巴,1月僅9.5毫巴。歷年極端最大絕對濕度38.3毫巴(1967年7月19日),極端最小絕對濕度僅1.1毫巴(1963年1月25~26日)。累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3%。相對濕度的年內變化不大,除7至8月份為79~81%外,其餘月份都在83~85%之間。歷年極端最小相對濕度僅7%(1963年1月25~26日)。年平均相對濕度84%,年際變化較小,最高85%,最低80%。月平均濕度76~90%。一日中相對濕度最高大都在90%以上(一般在夜晨),極端最小相對濕度僅11%(出現2次)。(1986年1月、1988年4月)
三、蒸發量:平均年蒸發量1346.4毫米,年際變化介於1253.1~1455.3毫米;年內變化呈單峰型,以7月最大,1月最小。
四、風:全年靜風占71%,東北偏東風占7%,西北風占3%。風速一般行小。全年平均風速0.1~0.8米/秒,湯川等高海拔地區平均風速稍大些。月平均風速0.2~1.3米/秒。最大風速17.7米/秒(1993年8月27日)。
人文歷史
立春節:立春交節時分,不論白天黑夜,家家戶戶都鳴炮放煙花,稱“接春”,迎接“春神”到來。過九節:農曆正月廿九日。各家,早餐煮九米粥,稱“窮九”,晚餐有豐盛的雞鴨魚肉等酒菜,叫“做富”,預示先窮後富。九米粥,是用燦米、粳米、糯米、花生、豆類、紅棗、杏仁、糖等九種混合煮成。農村人家還有分送九米粥給出嫁女兒或左右鄰里,或任熟人來家品嘗九米粥的習俗。
采青節:農曆二月十九日,這天,農村人家有食“艾粿”習俗。是用採集的艾草嫩葉煮熟搗成泥,拌入粳米舂成艾粿。顏色青綠,風味鮮美,清香撲鼻。食艾粿,以祛邪氣。
立夏節:立夏這天,農家有食用“夏粿”習俗。是以米粿為皮,竹筍為餡,包成半月形,稱“夏粿”。城裡人稱其“粿夾”。有的還用紅糟煮小竹筍、豬肉等為食。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祭拜祖先的日子,俗稱“七月半”,也有叫“鬼節”。舉行祭拜祖先活動。
掃墓節:在農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農村各族都必選其中一天,集合族人祭掃祖墓。掃墓結束,就地擺開酒席,食用祭祖的米粿、豬肉、鴨肉和酒菜。有的把祭品帶回家辦酒席。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也稱團圓節。出嫁女要給娘家父母兄弟送中秋禮餅,以示團圓。這天,各戶家人團聚,晚上吃月餅賞明月,歡度團圓之夜。
立冬節:這天,農戶人家舂糯米,食糍粑,或舂粳米,食白粿,以慶糧食收成。有的還吃草根湯,滋補身體,濕熱禦寒。
冬至節:這天早餐,各家有煮小團丸為食的習俗。是用糯米粉和成小團丸,稱“小糍子”。以示子孫滿堂。
地方特產
全村氣候溫暖濕潤,一年雖四季分明,但冬季有霜期短,且土壤肥沃,森林覆蓋率高,水資源豐富,有著大農業生產的良好環境。大農業生產十分興旺發達。因此,農業特產的生產也有著相當的規模。竹類產品
一、毛竹產品
毛竹
毛竹(也稱“貓竹),是村內的主導竹種。年生產商品毛竹50萬根以上,銷往全國各地。
毛竹筍
春筍 春筍產期在立春之後到穀雨前,盛產期在驚蟄至清明期間。其外觀為褐色、花斑紋、粗毛密布。一般在出土15~20厘米時挖取。春筍含水份高,鮮嫩可口,營養豐富,助消化,深受人們喜歡。
冬筍 冬筍的產期在每年的11月底至翌年的1月底,盛產期為大雪後至小寒。筍籜外觀色澤為淡黃色,個比春筍水,個重一般在1公斤左右,也有少數達2~3公斤以上。部分筍體呈腰鼓狀。也有個較小兩頭尖的稱“老鼠形”的,此形狀冬筍筍質量佳。
烏筍乾
烏筍乾為鮮毛竹春筍加工而成,鮮筍經烤乾脫水加工成褐黑色乾製品。該產品保質期長、耐貯運。縣內經選料加工成的“雀尖”、“雀尾”烏筍乾是質量上乘的高檔次食品。
白筍乾
白筍乾也是鮮毛竹春筍的加工製品,是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a的高食物纖維食品,不但營養豐富且助消化。在上海被譽為“玉蘭片”的美味佳肴就是白筍乾烹調而成的。
二、綠竹
村內的綠竹以“馬蹄綠”竹種為主,綠竹是筍、竹兼用,以筍用量最大的多效益叢生竹。由於其生產期短,根系發達,只要土壤適應,繁衍極快。全村的自然環境和土質適應於此竹的成長發育。由於普遍種植了此竹,對水土保持、氣候的調節、環境的美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紫竹
紫竹也稱黑竹,竿小而色純紫,桿上呈現黑色斑點,竿圓筒形,高3~5米,直徑2~4厘米,竹竿長成後漸變紫黑色,竹直葉茂而富有層次。紫竹大的可制几案、櫃、架及工藝品等,顏色美觀。小竿可制簫、笛、煙桿、手杖、胡琴桿等。此竹還可制盆景或植庭院內供觀賞。由於竹材堅韌還可作釣竿。系珍稀竹種。
方竹
方竹也稱“四方竹”,外觀方形內為圓形。竿呈鈍圓的四棱形,光滑有節,高5~8米,直徑1~4厘米。方竹竹筍產期在每年9~10月,為各種竹筍的淡季,加之筍質鮮嫩,是反季節的好食品。
苦竹
苦竹也稱“傘柄竹”,是筍竹兩用竹種。全縣種植面積5.2萬畝左右。竹竿呈圓形,其節筒疏長、筆直;葉長而細,呈卵形,常綠不凋。每年四五月開花,每小穗含小花8~12朵,花綠色或淡紫色。竹頭較肥大,形狀各異,經栽培變種,可作盆景觀賞。苦竹筍葉甜中帶苦、脆嫩,常吃不膩,深受人們喜愛。被加工成的苦竹清水筍罐頭,銷往省內外,供不應求。
石竹
石竹是中徑竹種,竹徑5~7厘米,高6~8米。為筍、竹兩用竹種。由於其竹材厚、質堅韌,所以以材用為主,筍用有保護性管理。竹材可加工成各種耐用性器具,如農具柄、扁擔、桌椅家具等。石竹筍清甜無苦味,脆嫩,出筍期5~7月。該竹原來成片成林較少。80年代末以來經逐年培植。
羅漢竹
羅漢竹,又稱人面竹,竹徑3~4厘米,高4~5米。主要產地在洋中鎮上塘村。該竹基部竹節呈念珠狀,是稀有的珍貴竹種。植成盆景變種,有極高觀賞價值。近年來少量加工高檔拐杖,銷往省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