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織金洞原名“打雞洞”,位於織金縣城東北面二十三公里民寨鄉東街口。1980年4月,織金縣人民政府組織的旅遊資源勘察隊發現此洞。環境介紹
織金洞,地處烏江源流之一的六衝河南岸,屬於高位旱溶洞。洞穴高曠寬闊,岩溶景觀宏偉壯麗。全洞長十一公里,已勘察部分長六點六公里,面積約二十萬平方米。最寬處一百七十五米,最高處一百五十米,一般高、寬在四十至一百米間。由於所在地形起伏、岩質複雜,岩溶物有著多格局、多階段和多類型的特點,具有很高的旅遊和科研價值。洞中遍布石筍、石柱、石塔、石鼓、石盾、石花、石芽、鍾旗、捲曲石、月乃石、雞血石、葡萄石、蛇皮石、松子石、晶芽、雲盤、雲碟、穴罐、谷針田、梅花田、珍珠田、邊石壩等四十多種堆積物,形成千姿百態的岩溶景觀。洞道縱橫交錯,石峰四布,流水、間歇水塘、地下湖錯置其間。高大的石幔、石帷如從天上垂下,顏色各異。地下煙河煙霧縹緲,深邃莫測。被譽為“岩溶瑰寶”、“溶洞奇觀”。因其岩溶景觀如傳說中的天宮,又稱“織金天宮”。
洞口位於山腰,高約十五米,寬約二十米,狀如虎口。按其岩溶景觀組合特徵、自然形成的界限和岩溶物分布情況,目前分為十個景區,即迎賓廳、講經堂、塔林洞、萬壽宮、望山湖、江南澤國、雪香宮、靈宵殿、廣寒宮、十萬大山。
景觀介紹
迎賓廳。長二百餘米。由於洞口陽光照射,廳內長滿苔蘚。岩溶堆積物如巨獅、玉蟾、岩松。廳頂有直徑約十米的圓形天窗,陽光可直射洞底;窗沿串串滴落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仿佛撒下千千萬萬個金錢,稱“圓光一洞天”,又名“落錢洞”。側壁旁一小廳,中有一棵十餘米高的鐘乳石,形如核彈爆炸後冉冉升起的蘑菇雲,名“蘑菇雲廳”。廳內還有直徑約四米的圓形水塘,站立塘邊,可觀看塘中如林石筍和洞窗倒影,名“影泉”。
講經堂。長約二百米,寬五十米。因岩溶堆積物如羅漢講經得名。中間有一面積三百平方米的水潭,被鐘乳石間隔為二,名“日月潭”,系全洞最低點。潭中岩溶物高二十餘米,底部圍大十餘米,形如三層寶塔,頂端坐一佛,如聚神講經。東側半圓形石台上眾多羅漢齊集諦聽,有的手捧經卷,有的托腮凝思,有的問訊於鄰,有的低頭默想。洞壁如七色俱備的天然壁畫,呈山巒、林海、田野諸景。潭北為陡坡,石徑盤鏇而上,伸手可觸頂棚,名“摩天嶺”。左側有九根石柱,毗鄰成排,形如蟠龍,從洞底直抵頂棚,我“九龍撐天”,是全洞洞頂最矮處。
塔林洞,又稱“金塔城”。面積一萬六千餘平方米,有石塔一百餘座,呈金黃色,熠熠閃光,最高的達三十餘米,底部圍二十餘米。群塔將景區分為十一個廳堂,其間遍布石筍、石柱、石帷、鍾旗,形態各異,氣象萬千。“蘑菇潭”潭水清澈,中有無數朵石蘑菇,影隨波動;潭前石花成片。“石鼓”面平中空,水點滴在鼓上,咚咚作響。“塔松廳”內有相對兩株石松;一株黑褐色、高五米,酷似針葉的鐘乳石聚成片狀凝結在主幹上,下大上小,呈塔形;另一株高近二十米,層層葉面上如覆白雪,名“雪壓青松”。
萬壽宮。遠古時洞頂塌落的巨石堆積如山,稱“萬壽山”。後來山上又覆滿岩溶堆積物。上有珍奇的“穴罐”,呈橢圓形。旁有“雞血石”,晶瑩緋紅,酷似“孔雀開屏”。有三尊“壽星”,高十至二十米。洞頂和廳壁由黃、白、紅、藍、褐諸色構成美麗的圖案。
望山洞。為長一百七十米,寬四十餘米的地下湖。這裡是洞中樞紐,可通往各大景區。湖邊鐘乳石呈黑色,其中最大的一棵高達十米,形如鐵樹,樹身布滿千萬顆黑色石珠,上端右側呈白色,如雪花被覆,稱“鐵樹銀花”。湖東北岸是一陡峭斜坡,路歧出:一條緣十八盤,繞二十七拐,登四百四十一石級進“南天門”,入“靈宵殿”;另一條經四百二十二石級進“北天門”,入“廣寒宮”。
江南澤國。全長一點一公里,面積五萬多平方米。分為漫谷長廊、北海隴、宴會大廳、江南澤國四部分。“漫谷長廊”,洞廊深長、壁間鐘乳石奇異多姿。“宴會大廳”,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洞內平坦乾燥,是遊覽途中理想的休息、進餐和活動場所。“北海隴”,數條游龍似的邊石壩蜿蜒伸展,鐘乳石林立。中有一深潭,潭中有九根石筍,稱“清潭九筍”。“江南澤國”,流水、湖泊、水塘、水田交錯,流水潺潺,田水如鏡。
雪香宮。全長三百餘米,面積六千餘平方米。岩溶堆積物如茫茫雪原 。注柱四立,玉帷高掛,儼然一派北國風光。其間,有自然形成的二十多塊谷針田、珍珠田、梅花田;有二十餘個大小不一的石盾;有數十面紅色透明的鐘旗,扣之 如鐘聲;有百餘株石竹形成的“竹苑”,如叢篁密筿,意趣橫生。“捲曲石洞”,在二百餘米的洞廳頂棚上,布滿數萬顆晶瑩透亮的捲曲石,中空含水,彎曲橫生,甚至向上生長。
靈宵殿。高四十餘米,面積五千多平方米,兩壁垂下百尺石簾,五彩斑斕,儼然天宮帷幕。正中有一棵石柱拔地而起,直抵頂棚,稱“攀天柱”。柱後有面積約二十平方米的水池,石蓮飄浮出水面,稱“瑤池”。廣寒宮。長四百餘米,寬一百餘米,高七十餘米,面積五萬多平方米。群山聳列,陡峭險峻。兩山間為開闊平地,地下湖橫陳其間。有六十餘米高的“梭羅樹”,長滿成千上萬朵石靈芝;有十七米高的“霸王盔”,酷似古時武士頭盔;有五十米高的石佛,巍然屹立;有十七米高的“銀雨樹”,亭亭玉立,潔白有光。
十萬大山。面積七萬多平方米,最寬處達一百七十五米,最高處一百五墕主。洞內地勢起伏,石峰叢立,如重巒疊嶂,山間常有雲霧繚繞。有金色塔山、成林玉樹,還有螺鏇狀的高大石柱“螺鏇樹”。
洞內還有“珍珠廳”,石珍珠晶瑩閃光;有古溶洞河道遺蹟,長六面余米,寬四至八米。
織金洞囊括了當今世界溶洞中的各種沉積形態,它既是一座地下藝術寶庫,又是一座岩溶博物館,堪稱“世界奇觀”
走入織金洞,就等於進入了一個神奇的童話世界,眼望著滿洞的奇珍異寶,遊人禁不住驚嘆連連。著名作家馮牧曾題詩讚嘆:黃山歸來不看岳,織金洞外無洞天。琅環勝地瑤池景,始信天宮在人間。織金洞引來的遊客越來越多,其名氣也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