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在馬里亞納群島的登入作戰中,美軍先後攻占了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並基本全殲了三個島的守備部隊約七萬餘人,導致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態勢嚴重惡化,大本營規定的“絕對國防圈”由於核心地區的喪失而面臨崩潰,日本本土將遭到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的直接空襲,並使美軍獲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繼續進軍的前進基地。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在馬里亞納群島的登入作戰中,美軍先後攻占了塞班島關島提尼安島,並基本全殲了三個島的守備部隊約七萬餘人,導致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態勢嚴重惡化,大本營規定的“絕對國防圈”由於核心地區的喪失而面臨崩潰,日本本土將遭到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的直接空襲,並使美軍獲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繼續進軍的前進基地。

戰爭背景

進入1943年下半年,美軍經過一年半的艱苦奮戰,終於扭轉了戰爭初期的被動不利局面,從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浩瀚的太平洋,縱橫萬里,對日本的進攻路線主要有三條,一是北太平洋,二是中太平洋,三是西南太平洋,哪裡作為主攻方向是美軍發動戰略進攻最重要的問題,北太平洋天氣嚴寒,海面上風大浪急,不利於實施大部隊作戰,而且對日本維持其戰爭的生命線——與東南亞的海上交通,起不了多大作用,無法迅速解決戰爭,因此美軍自1943年5月收復阿留申群島後,就未在這個方向採取進一步攻勢。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中太平洋與西南太平洋作為主攻方向的爭論,在美軍上層產生了尖銳的分歧,以麥克阿瑟陸軍上將為代表的一方,主張在占領或封鎖拉包爾之後沿紐幾內亞——菲律賓軸線的西南太平洋發動進攻,他們認為這條進攻路線可以充分利用美軍在西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業已建立的一系列海空基地,始終能夠得到岸基航空兵有力支援,對於進攻目標有著較大的選擇餘地,能夠繞過日軍重兵守備的地區,攻擊日軍防禦薄弱之處。而以尼米茲海軍上將為代表的一方,認為這條進攻路線上的主要島嶼面積都比較大,日軍部署的兵力也相應較多,所以遭到的抵抗一定較激烈,付出的傷亡也會大一些。而且這條進攻路線的側翼和後方都暴露在中太平洋地區日軍面前,進攻態勢並不理想,只能採取步步為營的戰略逐步推進,其攻擊速度可想而知。相反,從中太平洋發動攻勢,可將日軍在太平洋上的部署攔腰截斷,切斷日本本土與東南亞之間的海上交通線,這對於日本而言是致命的,而且中太平洋上所要奪取的,大多是相距遙遠的一些面積較小的珊瑚礁和島嶼,即便日軍在這些島嶼上的防禦比較堅固,也會由於面積小而力量單薄,彼此距離遠而難以得到增援與補充,容易為美軍各個擊破,加之這條路線與美軍後方基地路程較近,能節省部隊與運輸船隻,從而迅速結束戰爭

表面上看是進攻路線之爭,實際上卻反映出美國陸海軍之間的深刻矛盾,因為如果從西南太平洋發起攻擊,主要依靠陸軍實施地面進攻,海軍只不過擔任保護海上運輸,以海空火力支援地面作戰,並掩護陸軍近海側翼的次要任務。而從中太平洋展開進攻,關鍵是掌握制空權與制海權,海軍的航母編隊將是絕對的主力,由於所需占領的島嶼面積較小,地面戰鬥只需要小規模陸軍部隊,海軍才是主角。因此這場爭論,雙方都分別得到了陸海軍頭面人物——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上將和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的鼎力支持。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麥克阿瑟陸軍上將為代表的一方,主張在占領或封鎖拉包爾之後沿紐幾內亞——菲律賓軸線的西南太平洋發動進攻
由於這個問題事關重大,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進行了極其慎重和細緻的研究,最後決定採取以中太平洋為主,西南太平洋為輔的雙管齊下戰略,這樣既可避免單線進攻易遭日軍集中全力的抗擊和暴露側後的危險,又能迷惑日軍,使其難以判斷美軍的主攻方向,分散日軍兵力和注意力,為戰略進攻的順利實施創造有利條件。之所以選擇中太平洋為主攻方向,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隨著美國軍事工業全面轉入戰時生產,大批航空母艦和登入艦艇的建成服役,使中太平洋的海軍部隊擁有了一支以航母為核心具有極高機動力和極強突擊力的艦隊,能夠確實保證掌握制空權和制海權。

根據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美軍先後組織了新喬治亞島戰役吉爾伯特群島戰役馬紹爾群島戰役,隨後的進攻矛頭直指馬里亞納群島

戰爭地點

馬里亞納群島,是個南北走向,綿延長達425海里的火山群島,由大小近百個島嶼組成,較大的火山島有十六個,自北向南主要有第二大島塞班島,第三大島提尼安島,羅塔島和最大島嶼關島,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於1521年發現該群島,以當地土著人使用的船隻命名為三角帆之島,1565年起成為西班牙的屬地,為紀念西班牙國王菲利普四世的馬里亞納王后,才稱為馬里亞納群島。1898年美西戰爭中,美國占領了關島,此時的西班牙國力已經衰弱,便決定以4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馬里亞納群島的其餘島嶼,加羅林群島和馬紹爾群島,美國認為這些島嶼值不了400萬美元,沒有買,結果被德國買去。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委任統治地的名義將這些島嶼盡數據為己有。並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第三天,即1941年12月10日占領關島。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位於琉球,台灣和菲律賓以東,硫黃列島以南,加羅林群島以北,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亞洲與美洲的海上交通要衝,是美軍進攻日本本土和遠東的必經之路

馬里亞納群島戰略地位極其重要,位於琉球,台灣和菲律賓以東,硫黃列島以南,加羅林群島以北,正扼中太平洋航道的咽喉,亞洲與美洲的海上交通要衝,是美軍進攻日本本土和遠東的必經之路。如果馬里亞納群島被美軍占領,日本本土與東南亞的海上生命線就將被切斷,台灣和菲律賓也將處在美軍直接打擊範圍下,更嚴重的是從馬里亞納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可以將日本本土納入其轟炸半徑,正因為馬里亞納群島如此至關重要,就被日軍譽為"太平洋的防波堤",而美軍所實施的馬里亞納登入戰役也就被稱作破堤之戰!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1944年1月開始的馬紹爾群島戰役中,不但沒能出海迎戰,反而退至帛琉群島,直接導致了馬紹爾群島於4月失守,這引起了日本內閣和陸軍對海軍的強烈不信任,甚至有些人提出放棄馬里亞納群島。

但日本大本營非常清楚馬里亞納的重要性,決定沿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馬里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和紐幾內亞群島西部建立必須絕對予以確保的防線——絕對國防圈,馬里亞納則是該防線的核心。因此,日軍自1944年2月起,開始著手加強該地區的防禦,由於以前馬里亞納群島是海軍負責防禦,島上的陸軍部隊很有限,大本營計畫將中國戰場上的第三和第十三師團調往中太平洋,以加強該地區的地面部隊,但這兩個師團在中國戰場上一時無法脫身,大本營只好於2月10日將駐中國東北的關東軍第二十九師團調到馬里亞納,陸軍部還將新組建的八個支隊也調到該地區。2月25日,日軍大本營將中太平洋地區所有陸軍部隊整編為第三十一軍,由小畑英良中將任軍長,規定該軍服從於聯合艦隊司令的調遣。從3月起,日軍進一步動員大批船隻向該地區調集部隊,至5月下旬,三十一軍已擁有五個師團又八個旅團,分別防守馬里亞納,特魯克,小笠原和帛琉等島嶼。其中部署在馬里亞納群島的是兩個師團又兩個旅團,約六萬餘人。防禦工事計畫要到11月方能完成,此時才完成工程量的一半,火炮掩體幾乎沒有,地雷和鐵絲網也沒鋪設,總體防禦根本談不上堅固。

雙方兵力

日本海軍則於3月4日將原在馬里亞納群島的第四艦隊和新組建的第十四航空艦隊合併為中太平洋艦隊,由中途島海戰的敗將南雲忠一海軍中將任司令,第四艦隊主要是由魚雷艇,獵潛艇,掃雷艇和巡邏艇等輕型艦艇組成,第十四航空艦隊編制上雖有八個岸基航空隊,478架飛機,但陸續被調往其他地區,剩下的飛機寥寥無幾,因此這支艦隊實力非常薄弱,只能充當牽制美軍登入部隊的偏師,為主力艦隊集結贏得時間。日本海軍計畫用於馬里亞納群島決戰的主力艦隊是1944年2月由第二,第三艦隊合併組成的第一機動艦隊,幾乎包括了聯合艦隊所有主要水面艦艇,共有航母9艘,戰列艦5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31艘,艦載機439架,由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任司令。日軍大本營深知這支艦隊與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航母編隊實力上存在較大差距,決定以第一航空艦隊改編的第五岸基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二戰珍珠港清晰航拍圖
航空隊,與之配合作戰,以求充分發揮艦載航空兵與岸基航空兵的協同威力。需要說明的是這支第一航空艦隊並不是那支戰爭初期偷襲珍珠港,縱橫太平洋的航母艦隊第一航空艦隊,而是1943年7月剛剛成立的岸基航空兵部隊,由角田覺治海軍中將指揮,成立伊始就受到日軍大本營的特別重視,從其他部隊抽調一些有戰鬥經驗的老飛行員作為骨幹,並儘可能為其配備最新式的裝備,一直作為大本營的直屬部隊在國內訓練,原計畫訓練一年,1944年2月馬紹爾群島失守後,不得不調到中太平洋地區,其中技術熟練的調到馬里亞納,技術尚不熟練的則調到菲律賓一邊訓練一邊備戰,原第五岸基航空隊共有飛機1092架,後又將其他一些具有戰鬥經驗的航空兵部隊調入,使其飛機增至1600架,但因戰鬥不斷,至1944年5月,僅餘530架。

日軍的決戰計畫原是聯合艦隊司令古賀峰一海軍大將主持制定的,企圖在第一航空艦隊和第一機動艦隊實力有所恢復後,尋找戰機與美軍決戰,爭取扭轉戰局,代號為"阿號作戰"。古賀於3月31日在前往菲律賓途中座機遭遇暴風,機毀人亡。豐田副武海軍大將接任聯合艦隊司令的次日,即5月3日,就接到了大本營發起"阿號作戰"的指令,隨即向所屬各部下達了作戰指令。但日軍大本營錯誤地判斷加羅林群島是美軍即將開始的進攻地點,因此馬里亞納群島的防禦準備被嚴重忽視了。

根據阿號作戰計畫,第五岸基航空隊和第一機動艦隊的艦載航空兵將對來犯之敵實施兩面夾擊,以抵消美軍航母編隊艦載機在數量上的優勢。第五岸基航空隊分為三部分,分別部署在帛琉,馬里亞納和雅浦三地,每一處的航空隊都擁有戰鬥機,轟炸機,攻擊機和偵察機,一旦判明美軍的攻擊方向,該地的航空隊立即轉移,以避其鋒芒,然後再集中全力組織攻擊。

起初計畫中規定如美軍進攻馬里亞納,將不動用小澤的第一機動艦隊,而只出動岸基航空兵迎敵,後來由於分配給小澤的油船數量有所增加,才改為小澤的艦隊也加入馬里亞納的作戰。小澤的機動艦隊最初大部停泊在林加錨地,小部停泊在瀨戶內海,都在抓緊進行戰前訓練,根據聯合艦隊下達的阿號作戰指令,於5月11日和12日分別起航,5月14日和15日先後到達菲律賓南部的塔威塔威,之所以選擇塔威塔威作為集結地,是因為該地距離計畫中的決戰海域較近,便於及時出擊;而且靠近婆羅洲的油田,婆羅洲出產的石油質量很高,不經過冶煉就可直接供軍艦使用,這樣就不必依靠屢遭美軍潛艇破襲的交通線來補充燃料。不料到達塔威塔威後,原準備剛完成基本飛行科目的艦載航空兵再進行海上合練,卻因為美軍潛艇在該海域活動非常頻繁,幾乎無法出海訓練,而塔威塔威島上又沒有合適的飛行訓練基地,第一機動艦隊那些飛行技術本來就不高的飛行員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中斷訓練,戰鬥力就可想而知,而他們的對手美軍飛行員平均飛行時間在500小時以上,大都具有戰鬥經驗,還配有換班機組人員,以供輪番出戰,雙方相差可謂懸殊。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早在1943年11月,英美參謀長聯合委員會就向美軍太平洋艦隊和中太平洋戰區下達進攻馬里亞納的指令,為B—29轟炸機取得出發基地,並為進攻日本本土掃清障礙。根據這一指令,中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於1944年1月13日制定出最初的進攻方案,計畫分三階段,先攻占塞班和提尼安,再奪取關島,最後肅清其餘島嶼上的日軍。

3月12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馬里亞納作戰命令。 3月21日,尼米茲將參戰的將領召到珍珠港,討論有關作戰方案。3月28日,尼米茲下達兵力編成和任務區分的命令,登入部隊及其護航輸送船隊稱為聯合遠征軍,由雷蒙德·特納海軍中將任司令,下轄三部分:第五十二特混編隊,也稱為北部登入編隊,由特納兼任司令,運送由霍蘭·史密斯中將任軍長的海軍陸戰隊第五軍,以海軍陸戰隊第二師和第四師為基本登入兵力,從夏威夷和美國西海岸出發,負責奪取塞班和提尼安。

第五十三特混編隊,也稱為南部登入編隊,里查德·康諾利海軍少將為司令,運送羅伊·蓋格少將任軍長的海軍陸戰隊第三軍,以海軍陸戰隊第三師和陸戰暫編第一旅為基本登入兵力,從瓜達爾卡納爾島出發,負責攻占關島。

第五十一特混編隊第一大隊,也稱留船預備隊,布蘭迪海軍少將為司令,運送R·史密斯陸軍少將為師長的陸軍第二十七加強師,在登入場附近海域待命,隨時準備加入戰鬥。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中日本士兵
上述地面部隊總計12。7萬人,擔負運送和護航任務的艦船535艘。此外,陸軍第七十七師為戰役總預備隊,在夏威夷待命,準備於7月投入戰鬥。

為這支登入編隊提供海空掩護的有兩支部隊,一支是米切爾中將指揮的第五十八特混編隊,下轄四個特混大隊,共有航母15艘,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8艘,輕巡洋艦13艘,驅逐艦67艘,艦載機約900架。另一支是胡佛海軍中將指揮的岸基航空兵620架各型飛機。

第五艦隊司令斯普魯恩斯海軍上將擔任海上總指揮,尼米茲則坐鎮珍珠港實施全局指揮,並組織潛艇和後勤部隊協同行動。

此役美軍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護航航母14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25艘,驅逐艦180艘,潛艇35艘在內的600餘艦艇,飛機2000架,地面部隊四個師又一個旅,15萬人。戰役密語代號征糧者,登入日定於6月15日。

戰爭過程

由於馬里亞納群島的幾大島面積都比較大,日軍防禦兵力都有數萬之眾,美軍必須投入優勢兵力,實施寬正面登入,以求迅速推進,這就對後勤運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馬里亞納距離美軍在中太平洋上最西面的基地埃尼威托克有1000海里,距離珍珠港3500海里,距離美國本土5000海里,後勤補給線非常漫長,運輸船一年中只能往返兩次,也就無法進行往返運輸;而與此同時,歐洲的盟軍也在組織諾曼第登入,短期內不可能向太平洋戰區調集更多船隻,因此,參戰部隊必須全部集結在馬里亞納海域,但缺乏足夠的登入艇和兩棲履帶車,無法同時組織部隊在幾個島上實施登入,只得先奪取塞班,再攻提尼安和關島,這樣在美軍攻打塞班時,提尼安和關島的日軍極可能乘機加強防禦,所以,迅速攻占塞班是此戰的關鍵。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如此規模的登入戰役,美軍從制定作戰計畫到完成戰役準備只有短短三個月,不能不說是戰爭史上的奇蹟。美軍對於馬里亞納群島的情況除關島外,知之甚少,而對日軍的設防情況,更是一無所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軍飛機從未到過該群島,直到1944年2月攻占埃尼威托克時,才出動航母編隊襲擊馬里亞納諸島,攻擊機群中美軍特意派出了數架裝備最先進照相偵察器材的飛機,對馬里亞納群島進行了系統的照相偵察,這才掌握了日軍在這些島嶼的防禦部署和機場情況,還將適合登入的海灘完整地拍攝下來,為登入作戰提供了翔實而可靠的依據。
美軍在制定作戰計畫的同時,各參戰部隊抓緊時間進行針對性的戰術訓練和備戰備航,岸基航空兵則不斷襲擊馬里亞納群島和加羅林群島。

3月底,美軍航母編隊從馬朱羅環礁出發,攻擊了從特魯克後撤至帛琉群島的日軍聯合艦隊,迫使聯合艦隊再次後撤到新加坡的林加錨地。同時,美軍潛艇部隊積極出擊,嚴重破壞了日軍的海上運輸線,使得日軍在馬里亞納的守備部隊逐漸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為即將發起的登入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登入塞班島

塞班島是馬里亞納群島的第二大島,長約21公里,寬4公里至8公里不等,面積約184平方公里,地勢中央高四周低,島上多山峰、丘陵、溝壑、岩洞,制高點是島中央海拔450米的塔波喬峰,島西海岸有一條覆蓋整個海灘的珊瑚礁,加拉潘角將其一分為二,北面形成天然良港——塔那潘港,該港也是塞班島以及馬里亞納群島的經濟、文化中心,南面為平坦的馬基奇思海灘,是理想的登入灘頭。日軍在塞班島上建有三個機場,南面的阿斯利洛機場始建於三十年代,經過擴建,現可起降任何機型的飛機,是島上的主要機場。附近的恰蘭卡諾阿機場是簡易機場,只能起降小型飛機。北面的馬皮機場,跑道較短,作為戰鬥機緊急著陸的備降機場。

塞班島不僅是日軍在馬里亞納群島的中心島嶼,還是中太平洋地區的防禦核心,其陸軍第三十一軍軍部和海軍中太平洋艦隊司令部都設在該島,自1944年春起,日軍就開始向塞班島增派部隊,加強防禦力量,但美軍封鎖嚴密,途中遭到了很大損失,截至美軍登入前夕,日軍在塞班島上兵力是陸軍步兵第四十三師團、步兵獨立混成第四十七旅團、工兵獨立第七聯隊、坦克第九聯隊、山炮獨立第三聯隊和高炮第二十五聯隊等部,共2.8萬人,火炮211門,坦克39輛,海軍有第五水警區的第五十五警備隊和橫須賀第一海軍陸戰隊等部,共1.5萬人,火炮49門,坦克10輛,合計總兵力4.3萬,火炮260門,坦克49輛。海軍中太平洋艦隊司令南雲基本不過問地面作戰指揮,登入作戰打響時陸軍第三十一軍軍長小畑去關島視察不在島上,所以防務實際上由第四十三師團長齋藤義次中將負責。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美軍進攻塞班島的部隊是由霍蘭·史密斯中將任軍長的海軍陸戰隊第五軍,所轄基本部隊為陸戰二師和陸戰四師,共7.1萬人。擔負運輸和直接支援的艦船有7艘戰列艦、7艘護航航母、11艘巡洋艦、41艘驅逐艦、30餘艘掃雷和反潛艦艇、110餘艘登入艦艇、30餘艘運輸艦,共240餘艘艦船。陸戰第五軍和這些艦艇合編為北部登入編隊,由特納中將指揮。

5月29日和30日,北部登入編隊分兩批從夏威夷先後出發,6月7日和8日到達埃尼威托克補充燃料和淡水,然後繼續向塞班島航行。

6月15日凌晨,北部登入編隊到達塞班島海域,開始換乘。八個營編成的第一登入波分乘600輛履帶登入車和兩棲坦克開始突擊上陸,登入灘頭是在西南部的查蘭卡諾正面寬度約64公里海灘,雖然受到潮汐影響,比預定登入時間晚了十多分鐘,美軍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秩序,擔負艦炮火力支援的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在距岸邊僅1000米處拋錨,對日軍陣地進行猛烈炮擊;護航航母起飛的70餘架飛機對日軍防禦工事實施航空火力壓制;編在登入艇隊中的炮艇以40毫米火炮實施伴隨火力支援;兩棲坦克則在履帶登入車隊的兩翼和中間,掃清日軍障礙,掩護履帶登入車上岸。在這些火力掩護下八時四十四分第一批部隊抵岸,但日軍炮火非常兇猛,履帶登入車難以開上指定地點,只得在水線附近卸下所載人員,儘管如此在二十分鐘裡,就有8000人上陸。由於美軍登入前的炮火準備不夠充分,很多日軍的火力點沒被消滅,現在正猛烈轟擊灘頭上的美軍,雖然美軍順利登上了岸,但灘頭上擁擠了大量的人員和物資,又處在日軍炮火威脅下,美軍的進展非常遲緩,更嚴重的是在陸戰二師和陸戰四師之間出現了寬達900米的空隙,這是因為陸戰二師在突擊上陸時遇到了強烈的潮汐,航向出現了偏差所致。按照計畫,美軍在登入當天,應該占領灘頭後方約兩公里的丘陵地帶,但在日軍激烈抵抗下,推進最遠的陸戰四師二十三團到達了菲納蘇蘇山,卻被山上日軍猛烈炮火壓制,只得又後退了百餘米,至天黑時,美軍雖然上陸部隊已有兩萬餘,傷亡2000餘,奪取的登入場卻只有計畫的一半,難以形成有效的防禦態勢。

當晚,日軍趁美軍登入場狹小,立足未穩之機,發動了夜襲,企圖將美軍一舉趕下海。日軍以36輛坦克掩護1000多步兵發起衝鋒,美軍早有防備,照明彈一發接一發,將夜空照得如同白晝,日軍的反擊剛開始就被發現,美軍隨即召喚艦炮火力支援,在猛烈密集的艦炮射擊下,日軍白白損失700餘人,一無所得。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6月16日,斯普魯恩斯與特納、史密斯商議後,決定第五十八特混編隊先迎擊日軍艦隊,以保證登入作戰的順利實施,預備隊第二十七師部隊立即投入作戰,推遲6月18日進攻關島的計畫,進攻關島的南部特混編隊部分軍艦加入第五十八特混編隊迎擊日軍艦隊,部分軍艦則加入支援塞班島的北部特混編隊;登入部隊和登入艦艇、運輸艦船則退往埃尼威托克礁湖,作為留船預備隊待命。因此,這天美軍忙於將兩個陸戰師的部隊和所屬炮兵部隊運上岸,步兵第二十七師也在中午過後開始上岸,所以登入場沒有擴展,實力卻大大提高。從16日深夜到17日凌晨,日軍又以44輛坦克和500人發動夜襲,結果遭到了沉重打擊,坦克被全部消滅,步兵也損失大半。

6月17日,美軍粉碎了日軍的反擊後,以護航航母艦載機、艦炮、坦克和地面火炮支援地面部隊發動攻擊,進展很快,登入場幾乎擴大了一倍,恰蘭卡諾阿機場也被攻占,黃昏前,美軍的炮兵彈著觀測機等輕型飛機已經開始在該機場降落。齋藤見兩次夜襲均告失利,知道已無法將美軍趕下海,只好改變戰術,命令島上部隊依託有利地形進行堅強防禦,並調提尼安島部隊前來支援,可美軍完全控制了塞班島與提尼安島之間的海域,援軍在航行途中就被美軍驅逐艦所消滅,根本無法到達塞班島。

6月18日,美軍繼續發展進攻,陸戰四師攻至南部的馬基奇思海灘,第二十七師的一六五團輕而易舉奪下了最大的機場——阿斯利洛機場,兩天后陸戰隊的戰鬥機就開始進駐該機場。因為日軍已在收縮防線,齋藤已經放棄機場將守軍撤到了納富坦角,準備持久防禦。深夜,日軍從塞班島西海岸中部的塔那巴戈港出動13艘駁船,運載一支部隊,企圖實施反登入,但在半路上就被美軍驅逐艦發現,隨即被消滅。齋藤終於意識到由於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反擊已不可能有什麼作用,轉而重新調整部署,依託島上最高峰塔波喬峰組織防線。

6月19日,美軍第二十七師向東海岸步步進逼,將日軍壓縮到納富坦角附近狹小地區。陸戰四師也推進到楚楚蘭村,占領了齋藤以前的指揮所。而美國海軍在馬里亞納海戰中的輝煌勝利,徹底消除了日本海軍對塞班島的海上增援,塞班島日軍已經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而且第五十八特混編隊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全力支援陸上作戰。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中飛行員
6月20日,陸戰第五軍軍長史密斯正式接過陸上作戰的指揮權,特納全力負責組織物資的卸載,以保障登入部隊的後勤供應。

日軍大本營千方百計組織對塞班島的增援,6月16日就命令特魯克的部隊抽調一個大隊,關島部隊抽調兩個大隊增援塞班島,但特魯克沒有運輸船隻,無法進行運輸;而關島的援軍只有步兵兩個小隊和炮兵一個小隊,6月21日到達羅塔島後,就由於美軍的嚴密封鎖根本無6月22日,史密斯將塞班島上的美軍部署調整完畢,陸戰二師在左,陸戰四師在右,步兵第二十七師以一個營肅清納富坦角日軍殘部,主力居中,三個師齊頭並進,肩並肩向前推進。早晨六時,美軍第五十二和第五十八特混編隊的所有軍艦、艦載機和十八個地面炮兵營的火力一起向日軍陣地實施火力準備,彈如雨下,地動山搖,在前所未有的炮火支援下,兩個陸戰師首先發起了攻擊,至傍晚,陸戰二師推進到了塔波喬峰西側山坡下,陸戰四師到達了馬基奇思灣北岸,形成了對塔波喬峰的夾擊之勢。

6月23日,第二十七師也加入了戰鬥,三個師從西、南、東三面攻擊塔波喬峰,但二十七師師長拉爾夫·史密斯少將擔心部隊在夜間行軍迷失方向,所以22日夜間沒有及時出發,結果23日拂曉發動總攻時,二十七師第一梯隊的三個突擊營都無法按預定時間發起攻擊,最早的一個營晚了五十五分鐘,最晚的一個營足足晚了兩小時又十五分,直接影響了對塔波喬峰的總攻。而且這一天,二十七師進展緩慢,一六五團只前進了百餘米,一零六團幾乎沒有進展,在納富坦角的一個營也沒能肅清日軍殘部,全師拖了全局的後腿。而兩個陸戰師已經突破日軍防線,直入日軍縱深,整個戰線形成了U字形,兩翼突出中間滯後,由於二十七師的遲緩,致使兩翼的陸戰師側翼暴露,也不能繼續向前,只得停頓下來。

造成這一原因是海軍陸戰隊是美軍專門為實施登入作戰而組建的部隊,不僅接受過兩棲戰的專項訓練,而且其軍官都明白登入作戰是背水之戰,必是險惡異常,而且陸地上每延誤一天,就會造成海面上掩護登入的艦隊多一份損失,取勝的關鍵就在於行動迅速果斷,基於這一戰術思想,其部隊在日常訓練中就非常注重戰鬥作風的培養,戰鬥意志的鍛鍊,所以海軍陸戰隊戰鬥作風之頑強、戰鬥意志之堅韌,一直在美軍所有地面部隊中首屈一指,太平洋戰爭中,初期的威克島防禦戰,中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後期的硫黃島進攻戰,在激烈無比的戰鬥中創造輝煌的,無一不是海軍陸戰隊!反觀陸軍,平時訓練中過分強調避免傷亡,過於依賴炮火支援,遇到日軍阻擊,不像陸戰隊要么勇猛衝擊,要么繞道迂迴,而是停下來等待炮火支援,有時甚至日軍一個機槍火力點就可以阻止一個營的部隊前進,這就是軍種之間的差異,儘管二十七師配屬海軍參加過幾次登入戰,仍未改變陸軍那種根深蒂固的保守戰術,所以在這次戰役中暴露最為明顯。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正因為如此,脾氣暴躁有著“瘋子”之稱的史密斯軍長與斯普魯恩斯和特納商議後,撤換了二十七師師長,由塞班島駐軍司令桑德福特·賈曼陸軍少將在新師長到來之前代理指揮,這引起了陸軍的強烈不滿,引發了陸海軍之間的爭執。但隨後,二十七師攻擊也變得雷厲風行,戰況開始好轉。6月26日,經過數天的激戰,美軍終於攻下了最高山峰——塔波喬峰。接著向地形比較狹窄的北部地區繼續猛攻。6月30日,齋藤在美軍越來越大的壓力下,率餘部退至塔納帕格村一線的“最後抵抗線”,負隅頑抗,做最後的垂死掙扎。7月3日,陸戰二師占領加特潘角和木特喬,這兩地經過異常慘烈的戰鬥,已經成為一片廢墟。7月4日,二十七師攻占了福勞里斯角水上飛機基地,將殘餘日軍壓縮至東北角的狹小地域,至此日軍的最後防線終於被突破,守軍大部被殲。

7月6日,齋藤和南雲向東京大本營發出了最後的訣別電,然後將島上殘餘的5000官兵集中起來,部署了最後的決死攻擊。當晚齋藤剖腹自殺,南雲則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史密斯預見到日軍肯定會在最後失敗前進行自殺攻擊,特意到二十七師師部,叮囑部屬要加強戒備,嚴密防範日軍的自殺衝鋒。但二十七師不以為然,麻痹大意,缺乏必要的迎戰準備,甚至在兩個營的結合部之間存在近300米寬的大空隙。

7月7日四時四十五分,5000多日軍突然發起了進攻,軍官揮舞著武士道軍刀,身先士卒帶頭衝鋒,士兵們有槍的帶槍,沒槍的拿著刺刀和棍棒,甚至頭裹繃帶、手拄拐棍的傷員也一瘸一拐地衝上來,全然不顧美軍的射擊,日軍從二十七師兩個營的空隙間突入美軍戰線,美軍一零五團一個營在日軍的瘋狂衝鋒下潰散,該團另兩個營則遭到了己方炮火的誤擊,損失慘重,戰鬥持續了數小時,美軍將後方勤雜人員也編入戰鬥部隊,投入戰鬥,終將日軍這次喪失理智的自殺衝鋒粉碎,美軍傷亡很大,僅陣亡就達400人,而日軍在美軍陣地前遺留的屍體就有4300具,美軍只得挖掘一個大坑,再用推土機將這些屍體推入坑中集體掩埋。日軍有組織的抵抗至此結束。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7月9日,美軍推進到了塞班島最北端的馬皮角,基本占領全島。但令美軍無法想像的是,在馬皮角的懸崖邊,發生了駭人聽聞的大規模自殺,不僅日軍士兵拉響手榴彈,不少平民也跳海自盡,甚至很多母親抱著孩子跳下懸崖,美軍一再通過翻譯、日軍俘虜和平民表示:等待他們的不會有屠殺,只有食物和安全。但自殺依然沒有停止,共有數千人喪生。

在塞班島登入戰役中,美軍陣亡3400餘人,傷1.31萬人。日軍守備部隊中4.1萬人陣亡,其中陸軍2.61萬人,海軍1.5萬人,被俘2000餘人。此外還有2.2萬平民,幾乎占全島居民的三分之二喪生。

美軍在戰鬥中傷亡較大,主要原因是進攻前的火力準備不夠充分,日軍在抗登入地域上構築在反斜面的炮兵陣地、永備火力點、堅固支撐點和偽裝的塹壕等防禦工事多半沒有被摧毀,日軍憑藉著這些工事,採取殲敵於水際灘頭的作戰方針,使美軍在登入前的最初幾天中,蒙受了巨大的傷亡。

關島登入戰
關島是馬里亞納群島中面積最大的島嶼,長45公里,寬6公里到12公里不等,整個島嶼兩頭寬中間窄,就像是顆花生。是火山作用而形成的島嶼,海岸上遍是珊瑚暗礁,內陸則是高原型的台地,高低起伏不定,大部分地區都是陡峭的山地,島上最高的山峰是海拔3300米的騰爵山。

1898年起被美國占領,只被作為美國本土至菲律賓航線的中途補給站,幾乎不設防。1941年被日軍占領時,島上只有數十名保護總督府的海軍陸戰隊員。日軍在關島建有三個機場,其中第三個機場尚未竣工。最初日軍對關島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驅逐艦
的防禦並不重視,直到馬紹爾群島失守,日軍才開始加強關島的防禦,日軍對關島的增援比塞班島成功多了,大批援軍和物資運上了關島。關島的守軍是陸軍步兵第二十九師團、第四十八獨立混成旅團、第十獨立混成聯隊、第五十二高炮大隊以及海軍第五十四警備隊,共兩萬餘人,火炮二十餘門,坦克四十餘輛,由第二十九師團長高品彪中將統一指揮。第二十九師團原是關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

儘管關島在戰前四十餘年時間裡是美國領土,但美軍直到開始制定進攻關島時才發現,相關資料非常粗略,而且對日軍占領後的情況更是一無所知,所以不斷以飛機進行航空攝影偵察。美軍原計畫6月18日在關島實施登入,但通過塞班島登入作戰,覺得登入部隊的兵力還要加強,而增援部隊到達戰場還需要一段時間,加上海軍艦隊也要全力對付日軍機動艦隊,所以斯普魯恩斯於7月8日決定登入作戰推遲到7月21日,登入部隊除原來的海軍陸戰隊第三師和暫編第一旅外,還增加了陸軍第七十七師。七十七師原為總預備隊,在珍珠港待命,接到參戰命令後,於7月上旬離開珍珠港,中旬到達埃尼威托克礁湖。

關島登入仍由康諾利少將指揮的南部編隊承擔,該編隊共有戰列艦6艘、護航航母5艘、巡洋艦10艘、驅逐艦53艘、護衛艦2艘、登入艦75艘、運輸船21艘,加上掃雷、後勤等艦隻,總計265艘。地面作美軍對關島的炮火準備早在6月11日就已開始,島上日機盡數被消滅,日軍機場也遭到嚴重破壞而無法使用。6月21日至7月7日,美軍又對關島進行了幾次艦炮轟擊和飛機轟炸,鑒於塞班島登入前只實施了兩天炮火準備,效果很不理想,使登入部隊遭到了巨大傷亡,因此美軍對關島大力加強了炮火準備,從7月8日起,進行了持續十三天的猛烈炮擊,發射406毫米炮彈和356毫米炮彈6258發、203毫米炮彈3862發、152毫米炮彈2430發、127毫米炮彈16214發,雖然日軍利用美軍推遲登入的時間在美軍可能登入的灘頭設定大量的障礙和水雷,並在島上搶修了一些永備火力點和防禦工事,但美軍這次長時間的炮擊嚴重破壞了日軍的防禦工事,幾乎摧毀了日軍暴露的全部火力點,效果比較顯著。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驅逐艦
7月16日起,美國海軍第三、第四和第六水下爆破隊連續三個晚上在將要登入的灘頭進行水下爆破,炸掉暗礁和障礙物,為登入掃清了障礙。7月19日和20日,美軍所有擔任艦炮火力支援的軍艦對登入地點阿加特和阿散兩地進行了極為猛烈的炮擊。7月20日,斯普魯恩斯乘座旗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親自到達關島督戰。7月21日,晴空萬里,風平浪靜,正是交兵的好天氣,凌晨開始,美軍就以6艘戰列艦、3艘護航航母、8艘巡洋艦和32艘驅逐艦進行直接火力支援,而且還採用了一種新的戰術,軍艦和飛機同時對同一目標進行協同攻擊,規定艦炮彈道不得高於365米,飛機投彈高度不得低於457米,這樣艦炮與飛機就能發揮更大威力。

八時三十分,在猛烈炮火支援下,美軍開始突擊上陸,陸戰三師在奧羅特半島北部的阿散海灘登入,陸戰一旅和七十七師在奧羅特半島南部的阿加特海灘登入。阿散灘頭,陸戰三師三個團同時展開,在1800米寬的灘頭並肩突擊,由於海岸中珊瑚暗礁很多,只有履帶登入車能夠上陸,所以全靠履帶登入車往返接運部隊,最初登入非常順利,日軍抵抗微不足道,中午前後,全師部隊以及車輛、火炮就全部上陸,隨即發現登入灘頭地形極其不利,前是高地,後是大海,兩翼是險峻的懸崖,日軍在三面山頂和反斜面部署的火炮居高臨下覆蓋整個登入灘頭,美軍兩萬餘人擁擠在狹小的登入灘頭,日軍每一發炮彈都會給美軍造成巨大傷亡,陸戰三團所要攻擊的地形最為險惡,因而傷亡最大,進展最小;陸戰二十一團和陸戰九團處境相對要好些,在艦炮火力的有效支援下,都占領了當面的山頭,並擊退了日軍的反擊。

南部阿加特灘頭日軍抵抗比北部更兇猛,美軍履帶登入車剛到達珊瑚礁,就遭到了日軍炮火的猛烈轟擊,轉瞬間就有24輛履帶登入車被擊毀,占總數的八分之一,由於履帶登入車損失慘重,很多士兵只得涉水上岸,被壓制在日軍火力點前,無法前進,而補給品也沒有按計畫運上岸,登入遇到很大困難。陸戰暫一旅奮力殺出一條血路,於中午十一時許到達了第一預定目標,暫一旅旅長也隨之上岸,開設指揮所,率領部隊奮勇衝殺。伴隨登入部隊上陸的坦克由於地形複雜、遍地障礙和地雷以及錯誤的引導,一直沒能投入戰鬥,只有一輛坦克在爭奪加安據點的激戰中,發揮了作用,繞到日軍陣地後方,用炮火摧毀了堅固的據點,為步兵前進打開了通路。全天,戰鬥非常激烈。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戰列艦
入夜後,日軍按慣例發起了反擊,美軍早有防備,不斷發射照明彈,一發現日軍攻擊,立即召喚艦炮火力射擊,日軍攻勢雖然兇猛,卻敵不過美軍的炮火,白白拋下數百具屍體,毫無收穫。

7月22日,北部阿散灘頭的美軍在艦炮火力支援下開始向前推進,陸戰九團攻占了皮提造船廠,其先頭部隊已經到達了阿普拉港;陸戰二十一團攻占了當面的高地,將日軍逐下山頭;陸戰三團最為艱苦,傷亡慘重而進展緩慢,經過多次增援,才奪下了鳥瞰登入灘頭的高地,並推進至阿格拉騰爵公路,使美軍的坦克能夠沿著這條公路前進。

南部灘頭也是一番苦戰,陸戰四團經過血戰,才肅清了阿利凡山上的日軍;步兵七十七師之三零五團雖然進展緩慢,但到了天黑時分,終於與陸戰一旅會合,形成了統一鞏固的登入場。7月23日,南部美軍繼續發展進攻,終於攻占了所有能鳥瞰灘頭的高地。7月24日,北部美軍也經過三天的激戰,肅清了所有能鳥瞰灘頭的高地上的日軍。南部美軍開始攻擊蘇邁之敵,日軍拚死頑抗,阻止了美軍攻勢。

7月25日晚,日軍向美軍發起了猛烈的反撲,這是經過了多天精心準備的,就以美軍防線的缺口作為目標,先是集中炮火轟擊,再是小股部隊滲透突擊,美軍全力應戰,擊退了日軍多次衝鋒,但日軍根本不顧死傷,攻擊波一浪接一浪,終於從北部美軍陸戰三團與九團之間的空隙衝破了美軍防線,有部分日軍甚至一直衝到了灘頭,美軍後方迅速組織勤雜人員前去堵截,有一股日軍竟然衝到了美軍陸戰三師的野戰醫院,傷病員紛紛拿起武器投入戰鬥,無法行動的傷員甚至趴在床上開槍,美軍火速調來兩個工兵連,才將這股日軍消滅。其他地區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了26日中午,終將日軍的這次反擊粉碎,日軍遺留下的屍體多達4000具。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戰列艦
7月26日,日軍第四十八獨立混成旅團長重松少將戰死。7月27日,南部美軍七十七師攻占了關島的制高點騰爵山,陸戰二十二團在猛烈炮火下攻擊能俯瞰機場的一個高地,日軍在美軍炮火下無法支撐,不等美軍發起衝擊就放棄了高地。同一天,北部美軍占領方提台地。7月28日,美軍終於奪取了蘇邁,南北兩面的部隊在騰爵山會師。當天日軍關島最高指揮官二十九師團長高品彪中將在戰鬥中被擊斃,前來關島視察因戰鬥打響而滯留的第三十一軍軍長小畑接替指揮。小畑深知美軍兵力火力都占有較大優勢,為進行持久抵抗,他只留下兩個大隊在關島最狹窄的腰部進行掩護,親率主力撤到聖羅薩山,準備作最後戰鬥。7月29日,陸戰一旅奪取了奧羅特半島,這樣美軍就已控制了關島的一半。

美軍指揮關島作戰的最高指揮海軍陸戰隊第三軍軍長蓋格少將決定調整部署,陸戰三師在左、步兵七十七師在右並肩向北發展攻擊,陸戰一旅負責掩護後方,肅清已經占領地區的日軍殘部。經短暫戰地休整,美軍於7月31日發起了攻擊,在艦炮火力大力支援下,進展順利,十一時許,陸戰三團占領了關島首府阿格拉。

8月1日,蓋格命令美軍加快推進速度,力爭搶在日軍建立最後防線之前占領聖羅薩山。8月2日,美軍攻占了提延機場。8月3日,七十七師攻克巴里加達村,村裡的水井解決了美軍缺乏淡水的困難。8月4日,美軍奪取了一個日軍堅固防禦陣地,殲敵346人。8月6日,美軍推進到了聖羅薩山下,被日軍炮火所阻,美軍立即召喚艦炮支援,很快壓制了日軍炮火。8月7日,陸戰一旅完成了肅清後方的任務,在陸戰三師左翼加入進攻。8月8日,七十七師攻下了聖羅薩山,陸戰一旅則推進到了里提迪安角。8月9日,七十七師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帕提角。8月10日,小畑向東京大本營發出了最後的訣別電。美軍攻到了關島的最北端,蓋格宣布關島日軍有組織的抵抗已經被肅清。但戰鬥並未結束,8月12日,美軍才攻下了日軍最後的一處陣地,小畑和指揮部的人員不是被殺就是自殺,至此,日軍抵抗才基本被平息。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二戰日軍單兵裝備
島上還有約9000日軍隱藏在叢林和岩洞中,不時出來騷擾,掃蕩日軍殘部的戰鬥一直到戰爭結束,1945年9月還有最後一批日軍約百餘人出來投降,9000日軍中的大部因為補給斷絕,在叢林岩洞中凍餓而死。

關島一戰,美軍陣亡1435人,傷5648人。日軍陣亡18560人,被俘1250人。美軍傷亡比塞班島幾乎少了一半,主要因為美軍將登入時間推遲了一個多月,充分利用這段時間,增加了進攻兵力,加強了艦炮和航空火力準備。這是美軍充分吸取了塞班島的經驗教訓,同時證明在登入作戰中,炮火準備的重要性,由此看來美軍推遲登入是極為明智的。

提尼安島登入戰

提尼安島位於塞班島西南約五公里,美軍覺得提尼安島雖然面積較小,但距離塞班島太近,對塞班島威脅較大,而且該島建有設施完備的大型機場,只要稍加改建,就可成為B—29轟炸日本本土的出發基地,所以決定北部登入編隊在攻取塞班島之後儘早奪取該島。

提尼安島上日軍兵力海軍第五十六警備隊、第八十二、第八十三防空隊,以及第一航空艦隊的空勤、地勤和司令部機關人員,共約4100人,配置有140毫米岸炮10門、75毫米高平兩用炮9門。陸軍為步兵第二十九師團之第五十聯隊、步兵第一三五聯隊第一大隊和一個坦克中隊,共4000餘人,配屬75毫米山炮12門、37毫米反坦克炮6門、坦克12輛。第五十聯隊原是駐紮在中國東北的關東軍,訓練有素,裝備精良,是島上防禦的中堅力量。島上軍銜最高的是第一航空艦隊司令角田覺治海軍中將,但他所屬的部隊是岸基航空兵,而且已在戰鬥中幾乎損失殆盡,所以實際指揮地面戰鬥的是五十聯隊聯隊長緒方敬志大佐。

美軍在6月11日進攻塞班島開始後,始終分派部分飛機、軍艦對提尼安島進行火力壓制,並吸取塞班島登入的經驗教訓,大力加強了炮火準備。6月20日起,美軍就將第二十四野戰炮兵軍的近200門155毫米火炮部署在塞班島西南海岸,對提尼安島北部地區進行炮擊,在十五天中,發射的炮彈多達24536發,平均每分鐘就落彈一發,與此同時,美軍偵察機和水下爆破隊對提尼安島進行了周密系統的偵察,發現提尼安島地形不像塞班島那么複雜,比較平坦,但其海灘多是由珊瑚礁組成的懸崖峭壁,適合登入的灘頭只有西南部的桑哈隆灣和東部的阿西加灣,然而,日軍在這兩處灘頭布設有大量水雷,海灘上密布鐵絲網,防禦工事比較堅固。除了上述兩處灘頭外,美軍還發現在西北部有兩處適合登入的地點,缺點就是灘頭寬度太窄,美軍代號“白一灘”的灘頭寬度僅30餘米,代號“白二灘”的灘頭也不過50米寬,日軍在此的防禦非常薄弱,近乎是不設防的,特納史密斯商議後,認為這裡可以得到塞班島地面炮兵的有力支援,而且出乎日軍的意料,能夠出其不意,最終決定在這兩個灘頭實施登入,以達成進攻的突然性。但如何在這樣狹窄的灘頭將兩個師的人員、車輛、物資運上岸,還從來沒有過,好在美軍已經通過幾年來的戰爭逐步學會了戰爭,能夠在複雜情況下應付自如。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在提尼安島的美國士兵
7月22日,美軍首次出動P—47戰鬥攻擊機使用凝固汽油彈攻擊提尼安島。7月23日,美軍將提尼安島劃分為五個區域,投入了艦載機、岸基航空兵、艦炮和地面炮火進行了全面火力準備,使日軍火炮陣地和防禦工事遭到了嚴重破壞,美軍在炮火準備中故意對桑哈隆灣阿西加灣進行了猛烈轟擊,而對預定登入的西北部地區轟擊很輕微,以迷惑日軍。緒方將其主力調到上述兩個灘頭,但他還是留了一手,命令各地部隊必須將三分之二的兵力作為機動兵力,隨時準備調往其他地區,以應付突發情況。當天夜間,美軍登7月24日,美軍陸戰二師兩個團在桑哈隆灣和阿西加灣實施了佯動登入,當日軍開始還擊後,就重新登上運輸艦,前往真正的登入地點。陸戰四師則由37艘坦克登入艦運載,在西北海灘實施登入。美軍乘坐履帶登入車分為十五個波次,以很小間隔向灘頭衝擊。七時五十分,第一波搶灘登入,履帶登入車卸下登入兵立即調頭,運載後續部隊,儘管每一波只相距四分鐘,但美軍沒有一點混亂,秩序井然,日軍抵抗極其輕微。八時二十分,已有三個營上岸。十時三十分,推土機上岸,迅速拓寬了灘頭,改善了灘頭狹窄的不利局面。十一時三十分,第一批M—4坦克上岸。十三時十五分,75毫米榴彈炮運上岸,隨即在預定位置就位,開始以炮火支援登入部隊的推進。黃昏時分,塞班島運來的兩個浮橋碼頭開始架設,於次日早晨開始發揮作用,滿載人員和物資的車輛可以從浮橋碼頭直接開上岸,大大提高了卸載的速度和效率。十七時四十五分,陸戰四師全部上岸。

十八時五十分,75毫米半履帶式自行火炮也開始上岸。二十時,佯動登入的陸戰二師先頭營也已登上灘頭。日終時,美軍已有15614人上岸,並形成了鞏固的登入場。7月25日凌晨,緒方投入了兩個步兵大隊和12輛坦克,發動了反擊。總共向美軍發起了三次衝鋒,在美軍猛烈炮火下,陣亡達到1200人,但日軍的進攻一直持續到天亮才告平息。這次反擊傷亡的都是提尼安島上最具戰鬥力的第五十聯隊的精銳部隊,慘重傷亡使日軍的防禦力量遭到了極大削弱,此後日軍就再也沒有實施有組織的反擊。7月25日,美軍採取白天進攻,夜間防禦的戰法,當天猛攻馬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履帶式自行火炮
加山和拉索山,雙方發生了激烈的戰鬥。而美國海軍第五十八特混編隊出動了三個特混大隊從25日至28日對加羅林群島日軍機場和軍港進行了空襲,以使上述地區的日軍無法增援提尼安島。7月26日,美軍陸戰二師全部上岸,投入戰鬥。陸戰四師則占領了北機場,並於7月29日起修復使用。一年後,1945年8月,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核子彈的B—29轟炸機就是從這個機場起飛的。下午,美軍的105毫米榴彈炮也被運上島,開始猛烈轟擊島上日軍,日軍在美軍猛烈炮火轟擊下,通信聯繫全部中斷,失去了統一的指揮,只能各自為戰,憑藉著防禦工事負隅頑抗。

7月27日,美軍兩個師並肩突擊,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由北向南逐步推進,日軍由於失去了統一指揮,而且島上多是開闊的甘蔗田,沒有險峻地形可供日軍利用,因此節節敗退。7月28日,美軍攻占了格關角。7月30日,美軍占領了提尼安城。美軍已經控制了提尼安島五分之四的地區,日軍被壓縮到島的南部,仍在拚死頑抗。8月1日,美軍先後占領了東南角的馬波角和最南端的拉婁角,當晚史密斯將軍宣布全部占領了提尼安島,但在此後的數天時間裡,還有小股日軍殘部進行自殺性的衝鋒,已經無力回天。緒方等日軍指揮官下落不明,估計多半已經按照日軍的傳統剖腹自殺。

此役,美軍陣亡389人,傷1816人。日軍守島部隊大部被殲,僅美軍掩埋的日軍屍體就有5000具,日軍還有252人被俘,其餘守軍有的隱藏在叢林或岩洞中,有的乘小艇逃往其他島嶼,直到戰爭結束後,還有61人從叢林中走出來投降。美軍在此次登入戰中,付出極小的傷亡,僅用九天時間就攻下了提尼安島,堪稱島嶼登入戰的經典,被史密斯將軍譽為:“太平洋戰爭中最成功的兩棲登入戰。”這主要是美軍充分吸取了塞班島的經驗,炮火準備和支援比較得力,計畫周密,指揮得當,選擇登入地點出其不意。

戰爭結果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中的海戰是日美雙方在太平洋上的海上決戰,也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航母大戰,在海戰中,日軍水面軍艦雖然僥倖逃脫了被全殲的命運,但損失了三艘航母,其中兩艘還是三萬噸的大型航母,最沉重的打擊是日軍投入作戰的岸基航空兵幾乎全部損失,艦載航空兵損失超過92%,這些飛機和飛行員的損失,日軍在短時期里是無法補充的,經此一戰,日軍可以說其海軍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隨之徹底落入美軍之手,從此後,日軍艦隊失去了遠洋作戰的空中支援,使日軍在以後的戰爭中更為被動和困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日本本土將遭到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的直接空襲,並使美軍獲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繼續進軍的前進基地。
難,而美軍取得了戰略主動和戰區制海權、制空權,能夠從容選擇下一個進攻的目標,獲得了更大的主動。

在馬里亞納群島的登入作戰中,美軍先後攻占了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並基本全殲了三個島的守備部隊約七萬餘人,導致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態勢嚴重惡化,大本營規定的“絕對國防圈”由於核心地區的喪失而面臨崩潰,日本本土將遭到從馬里亞納群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的直接空襲,並使美軍獲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繼續進軍的前進基地。

就在馬里亞納戰役進行的同時,軸心國在其他戰場上也遭到了沉重打擊:6月6日,同盟軍在法國諾曼第登入成功,開闢了歐洲的第二戰場;6、7月間,蘇聯紅軍發起了白俄羅斯戰役和西烏克蘭戰役,即史稱第五次打擊和第六次打擊,殲滅德軍約六十萬,解放了白俄羅斯全境、立陶宛和拉脫維亞的部分、西烏克蘭全部和波蘭東南部;太平洋戰場上,6月16日,美軍B—29轟炸機從中國成都起飛轟炸日本九州,戰火直接燒到了日本本土。在這樣戰局下,馬里亞納群島的失陷,極大震撼了日本,加劇了其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對發動戰爭的東條內閣不信任和反感情緒高漲,在國內的巨大壓力下,東條內閣於戰役進行中的7月18日被迫辭職,駐朝鮮占領軍總督,有著“高麗之虎”綽號的陸軍大將小磯國昭接任首相,組織新內閣東條英機雖然辭去了首相職務,仍作為天皇“重臣”參與重大國事的決策。

戰爭意義

馬里亞納群島戰役馬里亞納群島戰役
戰後,日本最後一任戰時內閣首相近衛文麿在接受美軍審訊時,承認當馬里亞納群島戰役失敗後,他就確信日本已經在戰爭中失敗了!許多人也從馬里亞納戰役的勝敗中,清楚地認識到日本的最後失敗已經無可避免。這就是馬里亞納群島戰役的重大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