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渠鄉馬渠鄉位於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西北部,距縣城65公里。北依三岔鎮,南靠武溝鄉,東鄰廟渠鄉,西接寧夏彭陽縣孟塬鄉。馬渠鄉境內屬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南北長23.1公里,東西寬18公里。土地面積1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8萬畝。現轄馬渠村、唐原村、四坪村、紅光村、趙渠村、甘川村、三合村、汪莊村、景原村、梁寨村、花岔村11個村,81個村民小組,3066戶、14988人,其中農業人口14511人。命名由來
馬渠,古時此地有一渠道,相傳經同者販馬在此設有馬店,故取名馬渠。
歷史沿革
解放初為馬渠區,1951年3月併入三岔、開邊兩區,1953年1月恢復馬渠區,1956年4月改為基點鄉,1958年3月設馬渠鄉,1961年6月改稱馬渠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馬渠人民公社為馬渠鄉。
地理位置
馬渠鄉在中國位置 | 馬渠鄉在甘肅省內位置 |
黨史紀事
馬渠鄉曾是原陝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35年10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同志率領的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長征途經馬渠,有塔兒窪阻擊戰遺址;1936年10月,鎮原縣早期黨組織——上原畔黨支部在馬渠鎮成立;1939年12月16日,中共鎮原縣委撤出縣城後駐馬渠;1940年3月1日鎮原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馬渠成立,同時建立了鎮原縣保全大隊。同年5月13日,縣委、縣政府移駐孟壩鎮。馬渠村現有縣委、縣政府舊址一處。在這片革命的熱土上湧現出了李國英、何發孝等革命烈士,張宗賢、野桂林等優秀領導幹部。
基本概況
自然環境:馬渠鄉位於鎮原縣西北部,平均海拔1456米,年均降雨量450毫米,年均氣溫10℃,全年無霜期155天,年末常用耕地面積5229萬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15733萬畝。
馬渠鄉行政區劃:轄村民委員會11個。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3057戶,鄉鎮總人口14988人,鄉鎮從業人員4687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1個,通郵的村11個,通電話的村1個,通公路的村11個,通自來水的村1個。
經濟指標:2005年,馬渠鄉國內生產總值1796萬元,糧食播種面積3400萬畝,糧食總產量7191噸,財政總收入281.6萬元,財政支出28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383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4所,在校學生總數2619人,教師總數141人;醫院、衛生院l所.醫生數3人,病床8張。
名優特產:有杏、花椒、黃花、小穀子、黃酒、生地、銀柴胡等。
旅遊景點:三合村的古長城。
鄉鎮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馬渠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社會事業得到迅速發展。黃花、杏果、畜禽、藥材、油料、烤菸等支柱產業開發為馬渠鄉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馬渠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下,立足當地,開拓進取,為建設一個文明富庶的馬渠辛勤耕耘。
水利建設
正在建設的機井馬渠鄉泵站揚水供水工程位於鎮原縣西北部的馬渠鄉境內,主體工程距縣城65公里。鎮原縣馬渠鄉泵站揚水供水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建長20m的鋼筋砼集水廊道1處,新打機井1眼,深120米,建15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1座,50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1座,30立方米水塔1座,磚混結構管理房150平方米,泵房22.5平方米,安裝潛水泵4台,安裝上水鋼管3815米,其中:Dn80鋼管565米,Dn100鋼管3250米。鋪設安裝PUV管供水管道33.95千米,修建閘閥井44座,架設10KV輸電線路0.3公里,380V輸電線路0.6公里,安裝50KVA變壓器1台,配電櫃1個。教育事業
正在上課的學生鎮原縣馬渠鄉教育管理委員會成立於1985年,前身是馬渠鄉輔導區,地址在馬渠鄉東街的初級中學校園內,現有6間130平方米的職工宿舍和辦公室。轄區有國家辦的各類學校23所,其中:普通初級中學1所、國小21所、幼稚園1所。馬渠鄉的4—6周歲幼兒入園(班)率為37%,6周歲幼稚園入園(班)率為84%;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國小畢業生升國中的升學率為97%;國中畢業生升高中升學率為62%。人均愛教育4.6年,“普九”人口覆蓋率為100%。國中在校學生780人,國小在校學生2198人,在園(班)幼兒324人。有教職工165人,其中專任教師92人,有23人獲中級職稱。國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為80%,國小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為96%。馬渠鄉教委會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為宗旨,嚴格執行各項教育法規,加強管理,一手抓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一手抓教育質量的提高,使馬渠鄉教育工作呈良性發展趨勢。自1994年以來,國中畢業會考成績一直居鎮原縣前茅,連續五年被評為先進集體;國小教學質量也逐年提高。1999年,馬渠鄉順利通過了甘肅省、地的“普九”驗收,馬渠鄉人均受教育率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