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渠村簡介
馬渠村位於山東省昌邑市龍池鎮以南5千米,西距國防路6千米,全村耕地面積6748畝,人口1002戶,總計3159人。因宋太祖趙匡胤帥軍作戰時路經此地,在此地水渠飲馬而得名,此後漸有人聚居形成村落。昌邑馬渠村,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那裡有43位烈士為國捐軀。如今,戰爭年代的痕跡早已不復存在,村民們過著富足、安定的生活。
紅色堡壘
昌邑北部渤海灘頭的龍池鎮,有一個近千戶、3000多人的村莊——馬渠村。在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和3年解放戰爭中,位於“渤海走廊”的馬渠村是昌北縣委駐地,馬渠村人民為了保衛縣委,保衛家鄉,積極參軍參政,擁軍支前。馬渠村因對敵鬥爭頑強,民兵威震四方,掩護幹部傷員,積極參軍參政而聞名昌邑,被譽為昌北根據地的紅色堡壘村。
根據地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濰縣廣文中學求學的魏惜珍、李傑等回到家鄉馬渠村開展抗日救國活動,經孫漢三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馬渠村建立了最早的黨支部,“民先”隊員也發展到百餘人。次年2月,日軍侵占昌邑城,中共魯東工委和昌邑縣委在瓦城村領導抗日武裝起義,成立了八路軍魯東抗日游擊隊第七支隊,馬渠村把幾十名青壯年送到了部隊,馬渠村成了七支隊活動的基地之一。1938年3月下旬,八支隊由壽光來昌北與七支隊勝利會師,更加鼓舞了馬渠村人民的鬥志。
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昌邑縣委和獨立營大部分時間吃住在馬渠村,馬渠村成了昌北根據地的核心。馬渠村民眾積極擁護抗日隊伍,為抗日隊伍提供基地和兵員,同敵人進行了頑強的鬥爭。1940年春,馬渠村成立了“自衛團”。10月,柳疃日偽據點的敵人讓馬渠村村民到據點照相,辦“良民證”。馬渠村黨支部發動民眾堅決抵制,全村沒有一人去照相。黨支部估計敵人肯定會採取武力行動,便組織民眾做好了應敵準備。一天,敵大隊人馬由柳疃據點向馬渠村撲來,村自衛團青壯年迅速帶著槍枝彈藥迎擊敵人。頓時,毫無準備的敵人失去了進攻能力,撤回了據點。從此,柳疃據點的小股敵人不敢再騷擾馬渠。
1941年冬,為了改變不利於游擊戰的平原地形,上級號召挖“抗日溝”。馬渠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奮戰42天,在村西大窪里挖了寬1至2米,深2至2.5米,縱橫交錯,形同蛛網的長達80多華里的“抗日溝”。同時,對村內的地形進行了改造。堵大門開小門,截大街轉小巷,民眾家裡挖地道、砌假牆。進犯的敵人像進入了迷魂陣,到處被動挨打。馬渠成了敵人望而生畏的堡壘,再也不敢輕易進犯。馬渠的人民民眾因對敵鬥爭的堅決和無私奉獻而聞名昌北,人們讚譽馬渠村是昌北根據地里的根據地。
英勇善戰
馬渠村民兵威震昌北
“自衛團”與柳疃據點的敵人首戰告捷後名聲大震,縣區獎給了部分武器,改善了裝備。以後,民兵們不但在自己的家鄉保衛縣委,保護民眾,還經常配合主力部隊到處打擊敵人。“調馬渠的民兵”,這是戰爭年代我軍在昌邑北部打大仗時,指揮員無數次說過的一句話。馬渠的民兵英勇善戰,威震昌北,成為昌邑民眾武裝力量的一支生力軍。
1943年4月的一天,馬渠的民兵參與了昌邑武裝鬥爭史上的首次打汽車戰鬥。馬渠村參戰的50餘名民兵,配合縣大隊二連,截擊護送偽山東經濟開發署的劉洪祥去柳疃勘探地形的日偽軍車隊。僅用十幾分鐘,就生擒了大漢奸、水稻專家劉洪祥和3名日軍、10餘名偽軍,繳獲汽車1輛,長短槍10餘支,其他物資一宗。
5月,日軍在馬渠以北十幾里的徐家莊安了據點,企圖切斷“渤海走廊”。縣委和縣大隊又調馬渠民兵參加“圍困戰”,使敵人斷水斷糧。30多名馬渠民兵用出殯抬棺材用的“大架子”把一門幾噸重的生鐵炮抬到據點下,對敵炮樓進行炮擊,嚇得敵人一連十幾天徹夜防範,最後不得不撤離了這個據點。8年的抗日戰爭,馬渠的民兵隊伍愈戰愈壯大、愈堅強,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更大作用。
1947年冬,昌邑縣已經解放,但相鄰的寒亭一帶的國民黨軍不時東侵我根據地邊沿地區。縣武裝部調馬渠民兵魏樹甫帶爆炸隊用地雷封鎖寒亭,阻止敵人東犯。上陣不到10天,炸死13名敵人,寒亭守敵不敢再向東進犯。事後,魏樹甫被縣委授予“爆炸大王”稱號,西海軍分區授予其一等功獎章。
勇挑重擔
馬渠村婦女頂起半邊天
在殘酷的戰爭年代,馬渠的婦女們也不甘示弱。她們站崗放哨,擁軍優屬,英勇頑強,無私奉獻,比男子漢毫不遜色。馬渠村的第一任婦救會長陳志強,不顧個人和家庭安危,把自己的家貢獻出來,成為黨的秘密活動場所。1940年秋末的一天,縣委民運部長馬駿等4人駐在馬渠村開展抗日工作,一股日偽軍突然竄進村來,撤離已來不及。陳志強果斷地讓馬駿等4位同志藏在自家的地洞裡,自己留在上面應付敵人。任憑敵人威逼利誘,陳志強只有3個字“不知道!”敵人沒有發現任何破綻,才悻悻地離開。
抬擔架,救傷員,本來是男人們的事,但馬渠青壯年民兵經常配合部隊打仗,婦女便主動挑起這副重擔。1944年12月,縣獨立營打蟲埠據點的戰鬥中,馬渠村婦救會組織婦救會員組成擔架隊和救護組救護傷員,全然不顧個人安危。縣獨立營的領導讚揚她們“賽過男子漢”。1945年1月22日,與日偽聯手反共的國民黨“山東挺進軍十五縱隊”衣完齋部1500人,在馬渠村建了據點,妄圖伺機大舉進犯昌北根據地腹地。昌濰獨立營決定清除駐在馬渠的敵人。馬渠村婦救會長遲秋葵主動承擔了偵察任務。她以送開水為由偵察敵據點的設防情況,扮奔喪的孝婦,巧妙地躲過敵人盤查,送出了情報。
24日晚飯後,部隊根據遲秋葵提供的敵據點情況,制定作戰方案,將敵據點“三官廟”合圍。戰鬥打響後,村裡的民眾紛紛主動支援,運送彈藥,救護傷員。懷孕的大嫂摒棄迷信,為犧牲的同志整容、收殮;未婚的姑娘衝破了封建為受傷的戰士換衣、擦洗。
在馬渠村民的支持下,這一仗,斃、傷、俘敵人1200餘名,只有不到300人漏網逃竄。
1945年5月,馬渠村的30多名身強力壯的婦女由陳志強帶領,趕著裝滿了鞋襪、毛巾、活雞、雞蛋等慰問品的馬車奔赴100里外的侯鎮慰問部隊。她們發放慰問品,走訪傷病員,扭起秧歌與軍隊聯歡,為戰士們燒水做飯,洗衣服,縫被褥,激勵了戰士為民殺敵的高漲熱情。踴躍參軍,成為軍政幹部的“大搖籃”。
馬渠村在戰爭年代,參政、參軍的多,出幹部多,聞名昌邑。抗日戰爭時期,全縣9個區先後25任書記中有10人來自馬渠。到解放戰爭時期,馬渠村在縣、區擔任領導幹部的達26人。原賃鋪胡同出過6位區以上幹部,被人們稱為“書記胡同”。1957年統計,該村在職的縣團級以上幹部達57人。人們讚譽馬渠村是“革命幹部的搖籃”。
1938年10月馬渠村黨支部建立後,首先把黨的建設列為工作重點,積極培養、教育先進分子發展黨員。到1939年上半年,全村已發展黨員20餘名;到1943年,隨參軍、參政外出的黨員總數達80餘名;1945年抗戰結束時黨員達100餘名;建國時,全村已發展成為3個黨支部、150多名黨員。
在革命戰爭年代,黨的教育和革命鬥爭實踐,開闊了馬渠民眾的眼界,拓寬了馬渠民眾的胸懷。抗日戰爭時期,全村參軍參政的達480餘人,出現了許多一門二英、三英的光榮人家。解放戰爭時期,縣區領導考慮到馬渠村的實際情況,一般不在該村發動參軍。但每次有參軍任務,馬渠的青年總是積極應徵。1946年大參軍,上級研究該村最多出一個排,但幾百名民兵爭相報名,經過反覆動員壓縮,最後還是去了50人。1947年冬,為支援全國解放戰爭,昌北縣委動員青年踴躍參軍,馬渠村一次參軍115人,再次轟動了全縣。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全村有39人為國捐軀,22人負傷致殘。到新中國成立時,馬渠村烈、軍、工屬達370餘戶,占當時總戶數的44%。
現在,馬渠村共有黨員150餘人,“書記胡同”成為了龍池鎮黨史宣傳教育的重要場所。馬渠人民無私奉獻、英勇鬥爭的故事將永載史冊,激勵我們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