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沿革
![百萬大道](/img/5/99a/n5GcuM3X4gTN5UTM5cTM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3E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2009年10月,港中大成立專責小組探討在深圳設立校園的可行性。
2010年2月,港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表達雙方意向,在教育領域先行先試,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後定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時任港中大校長劉遵義教授選址龍崗神仙嶺。
2011年3月,港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定,擬按合作辦學形式,籌建港中大(深圳)。
2012年9月28日,教育部正式批准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10月11日,港中大(深圳)批籌暨啟動校區開工儀式在深圳市龍崗區校址舉行。
![校園風光](/img/3/0fc/nBnauM3XyETNxADNygTM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4E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作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和深圳大學,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法進行管理 ;同年,道遠樓、誠道樓及體育館等啟動區設施翻新工程完工,並於3月重新入伙,而啟動區圖書館(知新樓)亦率先於2014年啟用4層中的首兩層。
2015年2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中科院高能簽訂戰略合作協定 ;4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批首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2016年1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組建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研究院 ;3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組建深圳大數據研究院;9月至11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逸夫書院、學勤書院和思廷書院相繼成立;11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迎來首屆碩士畢業生。
![校園建築](/img/9/dd3/n5GcuM3XwEDN4cTO1gTM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4EzL3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學校典禮](/img/6/2b3/nBnauM3XwATNxcDN5gTM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4EzL4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2019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牽頭組建的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獲深圳市基礎研究機構建設授牌 。
2019年2月25日,粵港澳三地相關主管部門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上聯合發布衛生健康合作共識,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緊密合作,並就醫療技術、人才培養等多領域的62個健康合作項目交換文本 。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8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設有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運籌院以及研究生院,並設有覆蓋理學、工學、文學、社會科學、經濟學和管理學,總計14個本科專業和11個研究生專業。學院 | 專業 | |
---|---|---|
經管學院 | 國際商務 | ● 環球商務管理 ● 環球商務與創新 ● 環球供應鏈與物流管理 |
經濟學 | ● 套用經濟學 ● 經濟科學 | |
金融工 程(與理工學院聯合培養) | ● 量化金融 ● 金融科技 | |
市場行銷 | ||
金融學 | ||
會計學 | ||
理工學院 | 統計學 | ● 統計科學 ● 數據科學 ● 金融統計 |
數學與套用數學 | ● 理論數學 ● 套用數學 ● 金融數學 | |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
電子信息工程 | ||
生物信息學 | ||
生物醫學工程 | ||
人文社科學院 | 翻譯 | |
研究生院 | 研究型研究生專業 | ● 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碩士-博士專業 ● 生物科學碩士-博士專業 |
授課型研究生專業 | ● 金融工程理學碩士專業 ● 翻譯(筆譯和口譯)文學碩士專業 ● 同聲傳譯文學碩士專業 ● 金融學理學碩士專業 ● 經濟學理學碩士專業 ● 會計學理學碩士專業 ● 數據科學理學碩士專業 ● 套用心理學理學碩士專業 ●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高級管理人員理學碩士專業 | |
數據運籌院 | ||
師資力量
![中大(深圳)4位諾貝爾獎教授](/img/d/9d2/nBnauM3X3ATMxkDO0kzM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5M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傑出學者(部分)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徐揚生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唐叔賢 |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 羅智泉 |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 朱世平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亞利耶·瓦謝爾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布萊恩·科比爾卡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阿龍·切哈諾沃 |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 邁倫·斯科爾斯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Vijay Kumar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Stephen Boyd |
圖靈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霍普克洛夫特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裴有康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謝雅正 |
國家傑青、長江學者 | 秦泗釗 |
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IEEE Fellow | 蔡小強 |
IEEE Fellow | 陳長汶 |
美國教育研究學會院士 | 范息濤 |
IEEE Fellow | Roy Van Benjamin |
明尼蘇達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系系主任 | 張樹中 |
國際數理統計學會會士、運籌學及管理科學學會會士 | 戴建崗 |
國際模式識別協會院士,IEEE Fellow | 張大鵬 |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 黃正德 |
新加坡國立大學終身教授 | 包智明 |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 李歐梵 |
萊斯大學終身教授 | 張寅 |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項目主持人 | 王曉田 |
長江學者 | 何旭銘 |
IEEE Fellow | 李東 |
美國語言學會會員、國際中國語言學會終身會員 | 顧陽 |
IEEE Fellow、韓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Jay Lee |
IEEE Fellow | 楊柳青 |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署研究員 | 熊偉 |
長江學者 | 周憲 |
IEEE Fellow | 崔曙光 |
台灣生物領域“登頂計畫” 得主 | 黃鎮剛 |
IEEE Fellow | Sergio Theodoridis |
IEEE Fellow | 喬三正 |
美聯儲高級經濟學家兼政策顧問 | 王健 |
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原院長 | 王立弟 |
香港工程師協會院士、IFORS會議學術委員會主席 | 梁美兒 |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原副院長 | Michael Ferguson |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原系主任 | 陳善偉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翻譯系原系主任 | 王恩冕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David Tse |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 | Takeo Kanade |
“馮·諾依曼理論獎”得主 | 葉蔭宇 |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院士 | 梁永波 |
瑞士市場監督管理局董事會副主席 | Marlene Amstad |
世界貿易組織創始副總幹事 | 施雅德 |
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原執行院長 | 張化成 |
美國工業與套用數學學會會士 | Jong-Shi Pang |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原副院長 | 蘇麗文 |
千人計畫專家 | 黃子為 |
學科建設
據2018年10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研究生院提供兩類型課程,即研究型研究生課程及授課型研究生課程,頒授多種不同的高等學位,包括計算機與信息工程碩士、生物科學哲學碩士、翻譯專業(筆譯/口譯)文學碩士、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高級管理人員理學碩士、經濟學理學碩士、金融工程理學碩士、金融學理學碩士、會計學理學碩士、數據科學理學碩士、同聲傳譯文學碩士、套用心理學理學碩士。
辦學模式
綜述
港中大(深圳)繼承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術傳統,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實行中英雙語教學,書院制和通識教育,培養跨領域、跨文化的創新型國際專業人才。
教育部規定,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招收學生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應當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畫、參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統一入學考試、符合相關招生錄取規定和要求,並參照《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的規定和合作辦學協定頒發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學位證書。對於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教育,學校可依照以上條例、規定和協定,按照香港中文大學同類項目在香港地區招生標準自主招生錄取,並頒發香港中文大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證書。
學術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於2016年成立,目的是監管大學學術事宜,管理授課、教育、研究,及考試;在開辦學位課程及招收學生前,就有關課程向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申請審批;管理各經香港中文大學教務會認可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開辦之學位課程;訂立與認可課程有關的規例。
中英雙語教學
港中大(深圳)採用中、英雙語教學,著重語言及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成為面向世界、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袖人才。港中大(深圳)師生均來自世界各地。港中大(深圳)將廣邀認同港中大理念的世界知名學者於大學任教,帶領大學發展。
書院制度
![書院生活](/img/3/2c8/n5GcuM3X1YDN2ATMxkzM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5MzLy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書院提供學生宿舍、食堂、音樂室、健身房等多種功能設施。此外,書院的課外活動多姿多彩,各類課外活動有助於開拓學生的興趣,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訓練組織和領導技巧。書院的研討會、周會、講座及茶聚等不同形式的聚會,不時出現海內外著名學者、藝術家、社會領袖或傑出人士的身影。他們獲邀與學生交流,分享卓見和獨特經歷,以其豐富人生開闊學生視野。
書院會定期舉辦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畫,研討會,師友計畫,社區服務,語文、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書院提供眾多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旨在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學生更可善用獎學金和經濟援助計畫發揮個人成長的潛力。
通識教育
![圖靈獎得主霍普克羅夫特](/img/f/054/nBnauM3X3gTM2IjN5kzM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5MzLy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通識教育基礎課為本科生建立共同的文化基礎,透過閱讀經典選篇,提升他們對人類處境的感知,並促進師生在這些問題上的智性對話。課程分為兩個科目,即“與人文對話”及“與自然對話”,兩科均使用香港中文大學自編教材,涵括來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孔子、莊子、達爾文、牛頓等人的經典人文與科學著作原文。基礎課採用講座和小組研討方式進行互動式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能力和閱讀經典原著及智性寫作能力。
在通識基礎課之外,大學通識教育選修課進一步擴闊同學視野,引介他們探究人類智性關懷的四個基本範疇:人與自身文化承傳的關係、與物質世界的關係、與其他人的關係及與自身的關係。科目強調同學對不同學科處理問題的學術方法有一定的理解,特別是掌握這些方法對分析當代議題的重要性。學生須在以下四個範疇中至少各選修一門課程:中華文化傳承,自然、科學與技術,社會與文化,自我與人文。
社會評價
排名機構 | 2018-19 | 2017-18 | 2016-17 | 2015-16 |
---|---|---|---|---|
QS亞洲大學排名 | -- | 7 | 8 | 6 |
QS世界大學排名 | 49 | 46 | 44 | 51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 55 | 58 | 76 | 138 |
學術研究
科研成果
![科研實驗樓](/img/4/0dc/nBnauM3XxYDM4kDN1ADN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wQ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截至2017年底,港中大(深圳)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深圳市發改委、深圳市科技計畫、深圳市孔雀團隊以及橫向合作等項目70餘項,總經費約3億元。
2017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率達42.1%,資助率位居廣東省第一,遠超全國平均資助率21.5%。
科研平台
截至2018年5月,港中大(深圳)科研平台包括多個重點研究院和專業領域平台。
重點研究院 |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研究院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與轉化醫學研究院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霍普克羅夫特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大數據研究院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與運籌科學研究院 |
港中大(深圳)-明尼蘇達大學數學及套用研究院(籌) |
專業領域平台 |
---|
港中大(深圳)-騰訊AI Lab機器智慧型聯合實驗室 |
港中大(深圳)-京東人工智慧聯合實驗室 |
能源市場與能源金融實驗室 |
數據建模分析與套用實驗室 |
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
深圳市半導體雷射器重點實驗室 |
星河WORLD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新創業基地 |
無線通信網路實驗室 |
深圳市物聯網智慧型系統與無線網路技術重點實驗室 |
深圳市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重點實驗室 |
通信信號處理與最佳化實驗室 |
深圳市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工程實驗室 |
能源網際網路實驗室 |
可持續環境研究院 |
納米光電實驗室 |
網路編碼研究實驗室 |
套用自鏇電子實驗室 |
深圳市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
廣東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 |
學術資源
![大學圖書館](/img/e/4ca/nBnauM3X3UjM0MTN0gzM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4MzLx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合作交流
截至2018年9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南加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杜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香港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博科尼大學等知名大學簽訂暑期課程協定;港中大(深圳)還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密西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波士頓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哥本哈根商學院、韓國科學技術院、香港中文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曼徹斯特大學、早稻田大學、華威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等大學簽訂交換或交流協定;同時港中大(深圳)還與哥倫比亞大學、密西根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博科尼大學、昆士蘭大學、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等大學簽訂了3.5+1.5、3+2、4+1、3+1+2等本碩連讀協定。
![合作交流](/img/f/d3c/n5GcuM3XzETN2ATOzIDN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yQzLxA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截至2018年5月,港中大(深圳)已經有74所一流國際合作夥伴,並開展了100多項實質性合作,包括本碩連讀、聯合培養、校際交換、海外訪學和國際暑課等。具備海外學習經歷的學生占在校生總人數的比例已超過60%。
文化傳統
校名來源
![創校使命](/img/6/9a0/nBnauM3XzgjN5kDO1MDN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zQ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李卓敏認為“凡是大學都不可能脫離本身民族的背景。因此,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每一所大學都是溝通本國和外國文化的橋樑…那是理所當然的。”
而香港中文大學特殊的地方在於港中大是“專門為了一個特殊的使命而努力;這個使命就是把中國的資料吸收和融化到各個學科,予以發揚光大……簡而言之,香港中文大學是把中國文化的境界溶合到各學科的大學。”
李卓敏指出,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中的第二個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學校名的第二個字)並不指狹義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學科,因此校訓更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他續認為:“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因為英文名稱TheChinese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寫T起頭,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學校校徽
![校徽](/img/9/299/n5GcuM3XxYTM3czM4MDN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zQ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學校校訓
![學校校訓](/img/9/b43/ml2ZuM3X1cTMyYzN2QDN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0Q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學校紋章
![紋章](/img/9/ac3/nBnauM3X4QDMzATO5QDN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0QzL2c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現任領導
港中大(深圳)採用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以民主方式管理學校,充分尊重學術自由,營造開放的學術環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事會為大學的最高權力機構,理事會由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大學各委任八人組成,理事長由港中大校長出任,理事長擁有最終決策權。其中,理事長擁有2票權利,其他理事會成員擁有1票權利。
校園環境
![教學樓](/img/f/1af/nBnauM3X1QzM0ETO3cDN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3QzLz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大學校園分為上園、中園、下園三個部分,校園空間與建築既彰顯了中國元素又體現了西方韻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設計貫徹了[山、林、院]的空間組織理念。山:保留山體,尊重生態;林:交叉狀的教學大樓沿龍翔大道而建,形成一個半通透的屏障,隔濾了馬路與城市的繁忙,為校舍與山體間的林蔭中軸營造寧靜的氛圍;院:建築營造了很多人性化尺度的庭院空間,將林蔭中軸的綠化延伸到大樓內,亦為師生提供舒適的休憩活動空間。或者在草坡上舉行學術論壇,或者在樹下的茶座探討問題,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自由的學術文化。
![校園地圖](/img/e/98d/n5GcuM3XzATM0EDMwgDNxETM1UTMxMTNwgTMxADMwAzMxAzL4QzL4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下園規劃主要包括道遠樓、知新樓、禮文樓、樂天樓、誠道樓、志仁樓、行政樓、大學圖書館、啟動區圖書館、教學樓(A、B、C、D)、科研實驗樓(A、B)、逸夫國際會議中心、體育館、體育場、學生活動中心及逸夫書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