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規經濟

非正規經濟,狹義的非正規經濟,通常指的就是在非正規部門中所從事的各種經濟活動。廣義的非正規經濟不僅僅包括那些不合法/非法的企業,還包括了不合法/不被保護的勞動僱傭關係。簡言之,廣義的非正規經濟不僅關注於企業特徵,而且關注就業的本質。

演變

非正規經濟既受制於市場規模的大小,還與基於主流文化的制度規範體系及其完善,創新的程度關係密切,因而呈現出或消失、或維持或進入正規經濟範疇的演變路徑。

首先,部分非正規經濟活動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遷而逐漸消失,正如遊走於農村地區的磨刀匠、補碗匠等傳統手工業。還有一些非正規經濟活動,也將隨著市場需求的萎縮而逐漸消失。

其次,部分非正規經濟將基於其自身的發展邏輯,並獲益於現有的制度規範或制度的創新,而逐步演變為新的產業形態和經濟成長點。事實上,從產業演變的角度來看,一個新的產業必定是萌芽於非正規經濟形態,一如晉商的票號之於現代銀行業以及IT產業的發展演變過程。非正規經濟中的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等,將有可能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加和專業化分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得以發展。如果現行的制度規範或經過創新之後的制度體系,能夠為這類非正規經濟活動提供有益的支持,那么這些非正規經濟的正規化將得以完成。

最後,部分非正規經濟將維持現狀。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會基於過高的監控成本而疏於對部分非正規經濟活動的管理;另一方面可能是更為主要的原因,非正規經濟的市場需求可能過於狹小且不穩定,致使經濟活動只能在小微規模水平上進行,如流動攤販、個體維修、三輪車運輸者等活動以及局限於某一特定社區的各種生活服務等。

作用

積極作用

在許多國家非正規經濟發揮了相當的積極作用,有些國家政府甚至積極鼓勵其發展。非正規經濟的優勢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是進入門檻比較低。世界銀行的研究指出,窮人把擁有一份工作視為最有希望的擺脫貧困之道,不管是自營職業還是領取工資的工作。非正規經濟一般對於就業者沒有太高的學歷、技能方面的要求,因而對於許多沒有一技之長因而不太可能在正規經濟體系中找到工作的人而言,非正規經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機會。此外非正規經濟對於資金要求比較低,因而許多人可以通過擺攤等方式賺取一點收入。

第二是可以創造許多就業崗位。由於非正規經濟游離於國家政策規制之外,用工成本比較低,資金門檻低,可以比較方便地設立勞動密集型的小企業。我國曾經把鄉鎮企業作為重要的經濟支柱來扶持,雖然這些鄉鎮企業的就業大多不受勞動法規制,但畢竟創造了許多工作崗位。

第三是比較靈活。由於受管制較少,因此非正規經濟的發展具有相當自主性,並且在僱傭和辭退工人方面具有更大靈活性,受用工成本上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對於非正規經濟的積極作用許多學者做過深入研究。比如PietroSaitta在一篇論文中,在分析了一群1970年代從科索沃移居義大利西西里吉普賽人的謀生經歷後指出,非正規經濟活動是他們實現社會進步的一種出人意料的途徑,而不是像一些人所認為的這些經濟活動只會帶來持續不斷的貧困。黃宗智則在研究了中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發展歷程後指出,巨大的進步背後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推動力就是地方政府的非正規實踐。他們為了“招商引資”而對外來企業提供了大量低於成本的土地和配套基礎設施,以及各種顯性和隱性的補貼及稅收優惠,並協助這些企業規避國家勞動、環保等法規。這種非正規實踐帶來了非正規經濟的飛速發展,而這正是中國驚人的GDP增長的主要動力。

此外,非正規經濟由於其較低的生產成本,可以生產能滿足低收入人群需要的廉價生活必需品。

消極作用

非正規經濟固然有一些積極作用,但是缺陷也同樣明顯,比如資源利用的低效率、對工人權益的漠視、產品質量缺乏監管、生產效率低下、與合法企業的不對稱競爭等。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於工人權益的漠視。非正規就業者普遍面臨就業不穩定、收入很低,且其中大多數人不被社會保障制度所覆蓋。國際勞工組織指出,非正規經濟共有的特點“包括對不支付工資以及在沒有通知或補償的情況下辭退缺乏任何保護、不盡如人意的職業安全衛生條件以及缺乏諸如養老金、病假工資和醫療保險等方面的社會待遇。最重要的是,非正規就業的工人也是最弱勢的群體”。甚至有學者直接指出,世界範圍內貧困問題的持續發酵與非正規經濟的擴展密不可分。

影響

隨著非正規經濟在已開發國家的再度出現,一些學者開始探討它的經濟與社會影響。一般認為,非正規化過程對經濟的最主要的影響就是大大降低了勞動成本。成本下降不完全表現在直接工資方面,而主要是在間接工資即社會福利方面。正如波爾特斯教授所指出的,“在美國通常被稱為‘邊際福利’的東西,即失業保險、健康保險、事故保險、養老保險等。不具有任何邊際性。這些社會保障是一種間接工資。正是非正規企業較之於正規企業所節省下來的。”說非正規經濟富有活力,指的正是它能降低成本和提高競爭力。

非正規經濟的社會影響大致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工會和有組織的勞動階級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削弱。小型生產單位和生產網路取代了工廠內的僱傭勞動,使工會和有組織的勞動階級在與企業談判以及在社會組織和政治影響方面都明顯地削弱了。

2.階級結構的模糊化。

其一,由於勞動狀況和社會條件狀況越來越複雜化,“無產階級(按在工廠或服務部門中有組織的無產階級來理解)開始模糊起來”。

其二,在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之間存在著越來越多的中間層次。一個勞動者儘管在從事某種工作,但往往很難把自己界定為某工廠的工人。

其三,非正規經濟與一種被高度分割的勞動市場結合在一起。在這個勞動市場上逐步形成婦女群體、青年群體和移民群體等,他們往往更多地把自己歸於某種群體,而不是處在一種共同的階級狀況之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