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我國的《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突發公共事件分為4類:自然災害、事故災難、
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經過多年努力,我們逐步探索和建立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並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還沒有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經歷,缺少應對特大型地質災害的經驗。所以,當務之急是抓好特大型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和技術演練,這是防大災、應大急的關鍵。
防災減災日
5月12日,是我國“防災減災日”,10月11日是“國際減災日”。
2008年5月12日,中國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損失影響之大,舉世震驚。設立中國的“防災減災日”,一方面是順應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災減災關注的訴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國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更加重視防災減災,努力減少災害損失。國家設立“防災減災日”,將使中國的防災減災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地開展防災減災工作。
1989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將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三確定為“國際減災日”,旨在喚起國際社會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視,敦促各國政府把減輕自然災害列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日本將每年的9月1日定為“防災日”,8月30日到9月5日定為“防災周”;韓國政府自1994年起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防災日”;印度洋海嘯以後,泰國和馬來西亞將每年的12月26日確定為“國家防災日”;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發生7.6級地震後,巴基斯坦政府將每年10月8日定為“地震紀念日”等。
重要性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
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複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
在這種背景下,設立“防災減災日”,既體現了國家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重視,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防災減災日”,定期舉辦全國性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有利於進一步喚起社會各界對防災減災工作的高度關注,增強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及推廣全民防災減災知識和避災自救技能,提高各級綜合減災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自然災害的損失。
為什麼要演練
突遭災難時,人們通常有三種反應:10%~15%的人會保持冷靜,迅速有效地採取行動;另外15%的人完全失常——哭泣、尖叫或者做出其它妨礙撤離的行動;絕大多數人卻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對一個沒有遭遇風險的人來說,不幸似乎是別人的事;而當不幸降臨到自身時,才知道別人的不幸也完全可能是自己的不幸。這就是風險的普遍性。而人們面臨災難時反應的滯後性,表明防災演習的必要性。
1977年3月27日,在西班牙的特內里費機場,一架泛美航空公司的客機和一架荷蘭航空公司的飛機相撞。荷航飛機上的所有人當場喪生,而美航客機上的不少乘客卻成功逃生了。碰撞發生後,美航客機上的弗洛莉腦子裡幾乎一片空白。但她的丈夫迅速反應過來,命令妻子立即下飛機。弗洛莉回憶說:“我就像殭屍一樣跟著他穿過濃煙。”就在走出飛機前,她回頭看了看朋友羅琳仍舊坐在那裡,兩眼呆滯地看著前方,嘴巴微微張開,雙手放在大腿上。和其他遇難者一樣,羅琳不是死於撞機,而是死於隨後的大火。研究顯示,在大火吞噬飛機前,美航客機上的乘客至少有60秒的時間可以撤離。但是,這起事故造成583人死亡,是民航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起事故。
反應的滯後性
災難襲來時,人們不是會在本能的驅使下露出動物求生的本能嗎?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墜機和沉船事件中,心理學家看到的是人們無動於衷的表現,發現在心理壓力下人們被要求完成不熟悉卻很基本的任務時,45%的人會在30秒甚至更長的時間裡停止說話或行動,只是坐著發愣。
為什麼人們的本能有時會這么戲劇性地事與願違、適得其反呢?研究表明,即使是在冷靜鎮定的情況下,大腦需要8~10秒來處理一條複雜的新信息。心理壓力越大,處理速度越慢。當人們的大腦被很多新信息輪番轟炸時,反應明顯變得慢了。由於大多數人一生都沒有經歷過什麼災難,大腦資料庫里沒有類似情況的解決辦法,所以當災難降臨時,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保持靜止,就像電腦突然當機一樣。
這種停滯的行為可能非常適合於某些特定情況。進入無意識狀態的動物也許更有可能在食肉動物的攻擊中存活下來,因為許多肉食動物不吃不掙扎的獵物,這樣可以避免吃到有病的或腐爛的食物。不過,在火災這樣的災難中,這種表現卻是致命的。
從事飛機疏散研究的專家堅信,如果接受過訓練——哪怕只是意識上的彩排——也可以大大提高應對災難的能力。假如旅客事先就考慮過如何逃生,那么在突然發生災難時他們的行動也就更為迅速——大腦中已經儲備了所需要的信息,可以自動作出合理的決策,而其他人的大腦還在災難所帶來的新信息風暴中緩慢地思考。所以,對於每個人,防災演習都必不可少。問題是,我們曾經想的和已經做的相去甚遠。
演練的重要作用
四川安縣桑棗中學緊鄰北川,在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創,但由於平時的多次演習,地震發生後,全校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就是按照疏散演習時的安排衝到操場上的,前後僅用了1分36秒,師生無一傷亡,創造了一大奇蹟。
很顯然,此次桑棗中學創造的奇蹟得歸功於該校每學期組織一次的緊急疏散演習。而這類緊急演習從2005年就開始了,每學期一次,從不間斷。尤其令人震驚的是,此次逃生的過程、模式及結果與演習一模一樣。桑棗中學校長葉志平不把演習當做演戲,將緊急疏散演習當做一項重大的常規工作,而且一做就是四年。哪怕遭到學生的反對、教師的不解,葉志平也照做不誤。
青海玉樹地震又一次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兩所學校“零傷亡”再次見證防災演練在地震中救護生命的奇蹟。據報導,玉樹縣第二完全國小的校長田江山說:“這次我們學校那么多師生能平安逃出來,都是由於吸取了汶川地震的教訓,在學校實地進行地震逃亡演練的結果。如果沒有進行過演練,真不知道在這次災難中,我們學校會怎么樣?”玉樹縣第一民族中學的校長周才仁告訴記者:“地震當天大部分學生和老師都在校園內進行晨讀,地震來臨時,儘管很恐慌,但憑著平時的演練經驗,大家都逃出來了。”
事實證明,“責任高於一切,成就源於付出”。防災演練並非可練可不練,學校防災演練應常抓不懈。在日本,一些幼稚園和中國小,每天都會利用課間休息作短暫的防災演練。不僅僅是簡單的演習,而且要仔細記錄不同情況下的疏散時間,哪條通道是最合適的逃生路徑。這樣的日積月累,校方有了切實的應急預案,學生也把自救變成了一種自然的習慣,一旦遇險就會沉著應對。小學生每人都有一個應急包,裡面裝著遇險時必需的應急用品。他們的這種防災意識和行動細節的確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鑑。
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不可抗拒的,但是必要的防災知識則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悲劇的發生,學校應該重視防災知識的教育,給學生傳授地震等自然災害來臨時躲避的方法以及應急自救技能。中國地震學會秘書長郝記川表示,“在我國就像颳風下雨一樣,地震是我們生活中無法逃避的一個自然現象,我們無法避免地震的發生,我們只能學會與地震相處。”
守護生命的十大黃金法則:
人生命,要守護,十條法則要記住,一旦災難發生時,及時應專心有數。
一、地震:遇地震,先躲避,桌子床下找空隙,靠在牆角曲身體,抓住機會逃出去,遠離所有建築物,餘震蹲在開闊地。
二、火災:火災起,怕煙燻,鼻口捂住濕毛巾,身上起火地上滾,不乘電梯往下奔,陽台滑下捆繩索,盲目跳樓會傷身。
三、洪水:洪水猛,高處行,土房頂上待不成,睡床桌子扎木筏,大樹能拴救命繩,預備食物手電筒,穿暖衣服度險情。
四、颱風:颱風來,聽預告,加固堤壩通水道,煤氣電路檢修好,臨時建築整牢靠,船進港口深拋錨,減少出行看信號。
五、土石流:下暴雨,土石流,危險處地是下游,逃告別順溝底走,橫向快爬上山頭,野外宿營不選溝,進山一定看氣候。
六、雷擊:陰雨天,生雷電,避雨別在樹下站,鐵塔線桿要離遠,打雷家中也防患,關好門窗切電源,避免雷火屋裡竄。
七、暴雪:暴雪天,人慢跑,背著風向別停腳,身體凍僵無知覺,千萬不能用火烤,冰雪搓洗血循環,慢慢暖和才見好。
八、龍捲風:龍捲風,強風暴,一旦襲來進地窖,室內躲避離門窗,電源水源全關掉,室外趴在低洼地,汽車裡面不可靠。
九、疫情:對疫情,別麻痹,預防傳染做仔細,發現患者即隔離,通風消毒餐用具,人受感染早就醫,公共場所要少去。
十、防化:化學品,有危險,遺棄物品不要撿,預防煙火燃毒氣,報警說明出事點,運輸泄漏別圍觀,人在風頭要離遠。
人生命,重於山,防災避險於未然,掌握技能常演練,祝願人人保平安,祝願人人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