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紅瓷倉

青花釉里紅瓷倉

青花釉里紅瓷倉,是元代樓閣式瓷倉。在倉後兩柱間有正楷直書墓誌,自右至左12行,共159字,記載死者為“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之孫女”,死於後至元戊寅(即後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安葬於南山。這件樓閣式瓷倉,造型別致,雖然是隨葬明器,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青花釉里紅瓷器,甚為罕見,作為樓閣式瓷倉,並且有明確紀年,迄今僅為孤例。

基本信息

概述

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

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元代。

通高29.5cm,橫寬20.5cm。倉樓為亭式重檐,瓦由釉里紅點彩串珠組成,飛檐、朱棟、雕欄,造型別致,華貴絢麗,充分體現了江南木構建築的特色。脊吻塑雙獅頭,四角飾捲雲,重脊中部各飾一朵雲紋,正脊中部飾以帶葉仰蓮,上置扁平形矛頭。倉樓系活動式裝置,中有子母口覆蓋於倉上,四立面下視均為四柱三間,倉樓內置寶座。正中後,以串珠組成“十”形鏤孔圖案,與前樓相通。兩旁有亭樓,底層前後均為兩柱夾倉。插板式活動倉門兩側用青料書直行楷書七言句對聯,右聯為“禾黍豐而倉廩實”,左聯為“子孫盛而福祿崇”,橫披“南山寶象壯五之倉”。後面柱間空檔為墓銘,青料直行楷書,計12行,159字。左右亭正面牆各用紅料楷書“五穀倉所”與“凌氏墓用”字。瓷匠把青白釉、紅釉、褐釉、釉里紅和釉下彩青花集中於穀倉之上,瓦壠桿均以串珠紋組成。樓閣及兩側亭樓上塑有10個優伶,有的手執掌扇,有的懷抱琵琶,有的吹簫弄笛,有的甩袖起舞。上下左右有人物十八個,姿態各異。色澤絢麗,造型奇特,精絕無雙。

1974年江西省景德鎮出土。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院。

發現

江西省博物館收藏了一件在景德鎮出土的青花釉里紅瓷器——樓閣式瓷倉。這是1979年9月,豐城縣文化館在省文物商店的協助下徵集到的。在倉後兩柱間有正楷直書墓誌,自右至左12行,共159字,記載死者為“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之孫女”,死於後至元戊寅(即後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安葬於南山。這件樓閣式瓷倉,造型別致,雖然是隨葬明器,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青花釉里紅瓷器,甚為罕見,作為樓閣式瓷倉,並且有明確紀年,迄今僅為孤例。

瓷倉通高29.5厘米,橫寬20.5厘米,進深10厘米。倉頂是廡殿重檐頂,紅柱,瓦由釉里紅點彩串珠組成。兩旁作亭式稍低於倉頂。整個樓閣,形式上是一座宴樂廳。樓的四周有高2厘米的小欄桿。中有隔牆,分為前、後樓。前樓內置寶座,寶座兩側各有一人雙手執翣,座前有二人舞蹈。後樓與前樓相通,有一支四人樂隊,執腰鼓、琵琶、蕭等,正在演奏,正樓兩側的旁樓也各置欄桿。左樓二人演奏琵琶、拍板,右樓二人在吹奏蕭笛。樓上的侍俑高3.5厘米。

樓閣四柱飾紅色,柱高15.3厘米,寬9.4厘米。四柱之內為倉。正面有門,門旁還有二人,手執棍棒,身著紅彩白色衣衫,高4.7厘米。背面的壁上書寫墓誌。志文用青料寫在白底上,呈藍灰色,筆劃重者呈褐色。倉的左側壁上有黑底填紅色正楷直書“五穀倉所”,柱前也有二人,高3.5厘米。其中一人執圓形簸箕,顯然是料理糧食的。倉的右側壁上有黑底填紅正楷直書“凌氏墓用”。依壁分立二人,高3.7厘米。這也是護倉的侍俑。

全倉部分施影青釉,部分施紅釉,並以青、紅彩繪點綴裝飾。青料呈藍灰色,釉里紅呈紫紅或紅褐色,色彩調配莊重,使整個樓閣亭台渾然一體,凝重秀麗。樓閣高低相錯,主次有序,充分表現了元代時期江南木結構建築的特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