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

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

1974年景德鎮市郊後至元四年(1338年)墓出土。通高29厘米,橫寬20.5cm。明器。是元代中期景德鎮的傑出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僅見的有確切紀年的青花釉里紅瓷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圖)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

1974年景德鎮市郊後至元四年(1338年)墓出土。通高29厘米,橫寬20.5cm。明器。仿元代江南樓閣式戲台建築,重檐廡殿頂,由二層主樓和兩側二層亭樓構成,主樓略高於亭樓,紅柱,青瓦,紅白相間,綴珠欄桿,四面正視,均為四柱三開間。樓閣分為上下兩段塑造。下段屋身中央板狀箱式結構,面板可拆卸。四周門廊微塑各種舞蹈、奏樂、侍衛俑共18尊。正面青花書寫對聯一副:上聯“禾黍豐而倉稟實”,下聯“子孫盛而福祿崇”,橫批“南山寶象莊五穀之倉”。左右兩側壁分別以釉里紅書寫“凌氏墓用”和“五穀倉所”。背面底層正中以青花書寫159字墓志銘:“夫人,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山之孫女也。生而賢明,長而周淑。適同鎮揚州路召伯大使劉文史口炳文悉居仁都胡同,知女孫女璧珪。夫人生於前至元癸巳年二月初九日戌時,歿於後至元戊寅五月二十三日申時,享壽四十六歲。以戊寅六月壬寅之吉安葬於南山。坐巳向亥,大江陽朝中峙葬。麓形如撫椅,龍盤虎踞,山清水秀,火星宗廟,梅花單于六秀八茸件件帽合。後日田連阡陌,朱紫盈門。謹記。”。上段樓閣與穀倉正脊部分以子母口契合,倉樓內置寶座,正中以串珠組成“十”字鏤孔圖案,與前樓相通。
整件器物飛檐、朱棟、雕欄,亭樓渾然一體,造型別致,華貴絢麗,是元代中期景德鎮的傑出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僅見的有確切紀年的青花釉里紅瓷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2002年初,為了加強我國珍貴文物出境展覽的管理,切實保證文物安全,國家文物局發布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其中64件 (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這件元代紀年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便是其中的一件。
據墓誌記載,穀倉的主人是景德鎮長薌書院院長的孫女凌氏,長薌書院位於景德鎮,死者葬地“南山”也距景德鎮湖田窯不遠。凌氏死於後至元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葬於同年七月初四日,中間停葬一個多月。很可能在這一個多月的時間裡由湖田窯設計製作出這件樓閣式穀倉。由於時間倉促,加之是隨葬明器,這件器物並未按嚴格工藝要求製作,採用的是國產鈷料,施青白釉,以青、紅彩繪點綴裝飾。青花呈色淺處為藍灰色,重處泛褐色;釉里紅淺處呈紫紅色,深處泛褐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