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行政區劃
全市轄3個街道、9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雲門山街道、彌河鎮、王墳鎮、廟子鎮、邵莊鎮、高柳鎮、何官鎮、東夏鎮、譚坊鎮、黃樓鎮。
歷史沿革
青州得名甚早,禹貢中就有記載:“海岱惟青州”。上古為東夷之地。至夏商間,先後為爽鳩氏、季則氏、逄伯陵氏所據。周初封呂尚為齊侯,地始歸於齊。歷春秋戰國之世,均為齊屬。 西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設青州刺史部,駐廣縣。東漢州名,轄郡、國十一,縣六十五。治所臨淄縣,故城址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臨南以東的北部地區。西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棄廣縣,築廣固,為青州刺史治。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廣固,定為南燕國都,這也是山東唯一一個作為朝代首都的地方。後劉裕滅南燕,夷廣固,築東陽城,置北青州刺史治於此。
北魏獻文帝皇興三年(469年)拔東陽城,仍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增築東陽城南郭,即南陽城。北齊文宣帝天保七年(557年)遷益都縣治於東陽城,移青州府治於南陽城。 隋為青州總管府治,後改為北海郡治。唐初復為青州總管府治,後又改為北海郡治。 宋為京東東路路治。金為山東東路益都總管府治。元為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治。明清時期,為青州府治。 民國時期為益都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歸昌濰地區(今濰坊市)管轄,1986年撤縣改為青州市。
2003年全市轄6個街道、15個鎮,即王府街道、益都街道、昭德街道、王母宮街道、東壩街道、雲門山街道、彌
河鎮、王墳鎮、五里鎮、廟子鎮、邵莊鎮、普通鎮、東高鎮、高柳鎮、朱良鎮、何官鎮、口埠鎮、東夏鎮、譚坊鎮、鄭母鎮、黃樓鎮;山東青州經濟開發區。2007年,青州市對全市的行政區划進行重新調整,將19個鎮、街道,整合為12個鎮、街道。具體調整情況如下:撤銷五里鎮,將原五里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王府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五里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東高鎮,將原東高鎮的行政區域劃歸益都街道管轄,街道工作機關駐原東高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朱良鎮,將原朱良鎮的行政區域併入高柳鎮,鎮工作機關駐原朱良鎮工作機關駐地;撤銷普通鎮,將原普通鎮的行政區域併入邵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口埠鎮,將原口埠鎮的行政區域併入何官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鄭母鎮,將原鄭母鎮的行政區域併入譚坊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撤銷王母宮街道,將原王母宮街道的大崔家、小崔家、孫家莊、大王莊、孟家爐、小田、冷門、董家等8個村,東夏鎮的東侯廟、西侯廟、麻灣、西坡、東坡、張家樓、彭家灣、王崗、沙店、南於、大尹、李家莊、大趙務、巨彌、寨里等15個村併入黃樓鎮,鎮工作機關駐地不變;將王母宮街道的徐七里、王七聯、裴橋、柳溝、東郎、西郎、姜家、王母宮、十八里、寺古、雙廟、張孟口、南四、辛莊、侯古、房古、於古、義和、孟古、李官莊、范王、趙家、東李、張裴、胡橋、姜廟、韓家、蔡家、牛家、胡集、懶柳樹、凌馬、馬氏村、朱劉馬等34個村併入東夏鎮,東夏鎮工作機關駐原王母宮街道工作機關駐地。原雲門山街道、王墳鎮、廟子鎮、彌河鎮4個行政區域不變。其中面積最大的王墳鎮達229.6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王府街道達11多萬人。
交通運輸
青州交通發達,有膠濟鐵路橫貫東西,西距濟南150km,東距青島240km。另有地方鐵路益羊鐵路和青臨鐵路。公路方面,有濟青高速公路和東青高速公路。另有309國道,濟青公路和羊臨公路等。是濰坊西部的交通樞紐。
經濟
工業以輕工業為主,農業主產小麥和玉米。近年來花卉產業亦發展較快。
風景名勝
城市的西南郊區有雲門山、駝山、玲瓏山,“三山聯翠,障城如畫”。雲門山主峰海拔400多米,雖不甚高,但卻是拔地而起,巍峨聳立。山頂有洞如門,夏秋時周圍雲霧繚繞,故名“雲門”。山上多摩崖石刻,其中著名的是一巨大“壽”字石刻,高7.5米。其旁駝山自古是齊魯名山,山上有五座石窟,內有600多尊石佛,稱為駝山石窟。青州城則內有紀念北宋范仲淹的范公亭和建於元代的清真寺真教寺等名勝古蹟。近郊的龍興寺遺址曾發現一巨大窖藏,內有數百尊南北朝至北宋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水準頗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駝山石窟特產
盛產菸草,是魯煙的主要產地。彌河銀瓜,青州蜜桃等都是青州特有的產品。
人物
青州鍾靈毓秀,人傑地靈。范仲淹、歐陽修等都曾在此為官施政,建立了為後人稱道的政績;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夫婦曾寓居青州十餘年,留下了留傳千古的詞林絕唱;賈思勰、燕肅、楊妙真等科學家,民族英雄和起義領袖也都在青州歷史上留下了不朽的足跡。
景區圖片
參考文獻
http://baike.baidu.com/view/26859.htm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7%E0%D6%DD%CA%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