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兵[清朝軍隊]

青州兵[清朝軍隊]

清朝所謂“青州兵”,是長期駐守在山東青州的八旗子弟兵,全稱青州駐防滿洲旗兵,訓練有素,驍勇善戰,是清政府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這支隊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鎮江戰役中狠狠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青州兵青州兵

山東青州府,扼中原至膠東之通路,南北控沂蒙到魯北之走廊,自古為名城重鎮,兵家險隘,歷來受到統治階級的關注。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議政大臣田文鏡題請清廷,於青州府設立滿洲營,鎮守山東地方,與德州營東西控制,別設城署、營房,分撥八旗兵駐紮。翌年正式定製,設將軍1員,官兵總計2473名。公元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裁將軍缺,以副都統駐守青州,兼轄德州駐防營,直至清末,隸屬兵部,並可直向皇帝奏事。以後各朝官兵人數屢有增減,到公元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尚有兵丁650名,後又增加馬、步兵250名,共900名。青州旗兵是按八旗制度編設的,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每旗又分前後兩位,故青州旗兵為8旗16佐。

清末訓練新軍,青州駐防兵的槍械裝備比較充足,武器也好。辛亥革命後,這支武裝並未裁撤,經濟上依照《優待清皇室條款》,按時領取經費,地方政府給予補助。民國十三年(1924年)形勢發生了變化,溥儀被馮玉祥逐出故宮,青州駐防旗兵糧餉斷絕,只能靠地方補給。1925年張宗昌任山東軍務督辦時,將其改編為青州旗兵團。

1929年青州兵徹底解體。

青州旗兵調防

1840年至1842年,英帝國主義借中國禁止鴉片毒品進口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英軍入侵長江後,江寧軍務參贊德珠布於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初十,奉諭馳驛青州挑選原駐守山東青州的400多青州兵移駐江防要地鎮江象山炮台,後又調到鎮江城內,分守東西南北城門,所有守軍與英軍浴血奮戰,城防失守後,無一投降,許多青州兵拚死抱住登城之敵,跳下城樓與敵人同歸於盡,余者又在城裡多處地方與敵展開巷戰,直至陣亡殉國於戰場。對此,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高度評價了鎮江守軍:“駐防旗兵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遇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鴉片戰爭結束後,當年鎮江府為褒揚青州兵英勇殺敵的愛國主義精神,1843年在鎮江西門月城建造青州兵忠烈祠,知府崔光笏為之立碑撰文。後忠烈祠毀於戰火,碑亦失存。去年8月中旬,鎮江市烈士陵園在為烈士紀念館徵集資料時,得知當年青州府曾派人來鎮江按原碑複製一碑立於青州,便派專人三赴青州,終於發現了這塊豐碑。

據了解,正在重建的“鎮江府立青州駐防忠烈祠碑”,全部按照拓片原樣重建,碑長2米,寬0.9米,厚0.23米,碑四周鐫刻著如意畫,所刻字全為正楷體,碑陽記載了青州兵英勇抗敵的事跡,碑陰刻有部分烈士的英名,讀罷令人振奮。

血戰英軍

青州兵血戰鎮江青州兵血戰鎮江

山東青州兵是鎮江保衛戰中的中流砥柱。1842年7月21日,當英軍7000人在鎮江登入時,首先抵抗的就是青州八旗兵。這支青州兵共有400人,當時在象山、焦山開炮阻擊,使英軍一時不敢登入,可惜由於鎮江副都統海齡指揮錯誤,將青州兵調入城內,使得天險盡失。入城後,青州兵被分派守衛四門。當英軍爬牆時,青州兵居高臨下,猛烈反擊。他們用槍打,用石頭砸。英軍上了城牆,他們用大刀長矛與敵人展開肉搏戰,有的和敵人扭在一起滾下城牆。這點在英軍記載中有詳細描述.連英軍也承認"如果敵人也配備我們的武器,那他們即使一點軍事都不懂,也能和我們打上幾個回合"。英軍遂改變計畫,在一個鎮江僧人的指點下,從沒有青州兵防守的十三門突入。鎮江遂被攻陷.城陷後,海齡投火自焚,青州兵在失去指揮的情況下,仍節節抵抗,奮勇拼殺,與英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鎮江當時經歷過戰爭的人記載:"十三門已傾十餘丈,英踐而登。一青州兵持長矛,貫一夷,未及拔,復貫一夷,矛不能舉,夷擁砍之,城遂陷""英兵以數百屯范公橋下,一青州兵隱橋西,突出斬二夷,力盡死之"。在英軍已攻陷大半個鎮江,直逼南門時,城中原擔任防守的京口八旗兵也喪失了戰鬥力,青州兵仍在死命抵抗,"青州兵數十,猶率旗兵巷戰,至小校場列陣。槍炮始交,旗兵先走,青州兵顧而罵曰:汝輩既不敢交鋒,亦不肯在後稍助兵勢耶?青州兵悉力死拒,死者十八九"。其壯烈程度,不亞於蘇聯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戰至最後,青州兵犧牲65人,重傷80多人,在戰鬥兵員全部損失的情況下,才撤出了鎮江城。由於青州兵英勇獻身,誓死殺敵,鎮江人民在編寫的《鎮城竹枝詞》中唱道:

雲梯一搭上城頭,

火箭橫空射不休。

若問何人能戰死?

最憐兵苦是青州!

青州兵[清朝軍隊] 青州兵[清朝軍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