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實驗志成中學
青島實驗志成中學原名青島三十七中,創建於1960年7月,學校占地面積19.6畝,1997年5月經市政府批准,改為現名,是青島市第一所實行“學校國有、校長承辦、經費自籌、辦學自主”的“國有民辦”完全中學。
簡介
青島志成實驗中學位於青島市鎮江路27號,設有高中部和國中部,36個教學班,是一所完全中學,在校學生2100人,教職工135人,學校隸屬於青島市教育局。校魂
“有志者、事竟成”
辦學宗旨:“為了使每一個有志的學生走向成功”歷史沿革與現狀
志成實驗中學自建校以來,就確立了“經營學校”的辦學理念,走內涵發展的強校之路,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外樹形象、內抓質量”,突出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精細化,堅持依法治教、以德治校,以學校的全方位的發展帶動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努力把學校建設成一所有特色、有品位的學校。
在教學工作中,嚴格按教育規律辦事,在 “既為人人升學,更求個個成才” 的辦學目標指導下,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在工作中認真落實教學常規,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實行分層次目標教學,提高教學效益。在搞好學科類教學的同時,抓好選修課、活動課、研究性學習和校本課程開發,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在德育工作方面,抓好常規德育工作,以“做文明、大氣的志成人”為主題,開展貼近學生生活,富有實效的德育活動,強調以踐行促養成、以外在促內化,體現時代精神,培養學生民族精神、科學精神,把嚴格管理同人文關懷緊密結合起來,教育學生“求真、求善、求知”,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
在教師隊伍建設上,學校聘請了部分資深的島城名師,外籍教師,同時從全國公開招聘了一大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並引進多名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同時,學校非常注重教師的繼續教育,開展具有特色的教師專業化自主培訓,以“多元智慧型”理論為基礎,促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深入研究、反思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策略。實行首席教師制,加大教師選聘力度,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業務精湛、善於合作、師德優良的教職工隊伍,為學校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學校建設方面,自籌資金一千多萬元,改善辦學條件,美化校園環境,完善辦學設施,實施科學教學,學校建有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電子聲像閱覽室、圖書館以及各科實驗室、各種活動室等。投資百萬元建成有四十餘條終端的“雙網合一”的“校園網”,實現了多媒體教學班班通,使用了校長辦公、教師電子備課和多媒體網路教學系統,使學校辦學條件位於同類學校先進水平。獲獎項目
自建校以來,學校連續5年獲市中學生運動會國中組團體總分第一名;學生美術創新作品參加2003年“全國中國小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培養成果展”獲金獎;在青島市連續舉行的三屆中學生藝術節中合唱、健美操、集體舞等比賽榮獲一等獎;學生在全國各類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知識競賽中,
有數百名學生分獲全國、省一、二等獎,國中生獲獎人數居全市前列;學校2000-2003年四屆國中畢業生,參加全市中考,平均分、優秀率、及格率均列全市前列;高考成績穩步提高,2003年高考達線率位居同類學校前列。學校連續獲青島市文明單位,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單位、德育教育先進單位、國防教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中學課程
初級中學
初一/七年級 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思想品德)、歷史(歷史與社會)、地理、生物、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 初二/八年級 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思想品德)、物理、歷史(歷史與社會)、地理、生物、信息技術、體育、音樂、美術。 初三/九年級 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思想品德)、物理、化學、歷史(歷史與社會)、體育、音樂、美術。
國中課程學業說明 1、一般國中畢業後要參加中考(高等中學招生考試),中考內容大致包含國中9科基礎科目(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思想品德)、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和體育考核。而少數地區會在初二下學期舉行生物、地理考試,初三不再複習。 2、進入國中後,英語,物理科目將會被視為與語文,數學同等的大主科。政治(思想品德),化學的主科地位在目前有一定程度的弱化。高級中學
總體安排 高中課程基本包含:語文,數學,英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高中課程區別不按年級劃分,分為必修,選修兩大部分。 必修課程 一般高一年級全部統一學習必修課程,每科都有必修課程,大致需要一學年加半個學期(高一至高二上學期期中)。 選修課程 高二文理分科後,繼續學完剩下的必修課程,學完必修課程後即進入選修課程的學習。語文,數學,英語科目的選修課程為限選,基本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各科選修2~6冊教材。其餘科目的選修課程為任選,根據自己的文理科別或選修科目,一般文科選修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基本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各科選修2~4冊教材;理科選修物理,化學,生物,基本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各科選修2~4冊教材。趣聞
中國第一所公立中學
中國一批高等學府迎來了他們建校百年華誕,北京和平門附近一所古樸幽靜的學校———北師大附中也迎來了它的百歲生日,這是一所中學的生日,就像以往,它慶祝生日不過是請校友返校走一走,聊一聊,慶祝方式低調安靜。但是,當你打開該校鄭潔老師那本厚厚的校友錄,看到那一個個熟悉的名字———錢學森、趙世炎、姜泗長、馬大猷、張岱年、于光遠、李德倫、于是之、李健吾、林琴南、錢玄同、石評梅、黃廬隱……這些在中國的近百年歷史上留下過聲音和烙印的名字。 在北師大附中的校友中,有兩個現象很特別,一是成名成家的多且雜,二是他們對母校都有很高的評價,據介紹,錢學森每到校慶都會追憶起當年在北師大附中的校園生活。他曾經說:“附中6年,對我的一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的師大附中培養了2萬餘名學生,其中包括6位共和國的正副教育部長、30多位院士,知名人士更是數不勝數,那也許就沒有什麼慶典比讓昔日的學生、今日的英才回來看看更隆重的慶典了。成立之時創立“中學”概念
1901年,滿目瘡痍的清王朝拖著沉重的腳步蹣跚著走進了新的世紀,就在這一年的11月2日,五城學堂奉旨成立。這就是今日北師大附中的前身。國小大學都是我國固有的名字,那時候還沒有“中學”這個詞,故稱學堂。 在此之前,中國也曾模仿西方辦學,設立了一些洋學堂,這些學堂都是培養洋務人才———翻譯、海軍、陸軍、工業、交通等服務的專業學校,相當於今天的職業技術培訓學校。1901年成立的北京五城學堂是第一所獨立設定的普通知識學堂。但當初學堂的成立也是打算為北京電話局服務的。如果沒有後來的壬寅學制,五城學堂很可能就在普通學堂的基礎上成立一所電信專業的高等學堂。五四之後實行男女同校
五四運動後,中國的公立中學開始力求超越教會學堂,逐步取得了信用,證明中國人自己辦的學校能夠勝過外國人辦的教會學堂。在轉移風氣方面的工作,附中功不可沒,當時的情況是北京的風氣在全國各大都市領先,附中在北京領先。為了端正學校體育風氣,革除教會學堂傳染的陋習,附中率先展開全校普及的體育運動,並限定從優秀學生中培養體育選手。它開創了課間操制度,成立各種運動隊,規定每年舉行一次運動會。1921年附中開始招收女生,成為我國最早實行男女同校的中學之一。同時成為各種新教育思想的試驗田。在已故指揮家李德倫先生的回憶中,“附中味兒”就是濃厚的學術空氣、文化氣息、好學精神、文雅富於幽默的談吐和愛好體育、健康活潑的作風。不死讀書,而是生氣勃勃,這股風氣一直流傳至今。抗戰期間在戰火中苦讀
抗日戰爭期間,北平淪陷以後,師大附中的部分教師和數百名學生背井離鄉,輾轉遷移,先至西安,後隨西北聯大南遷,經過漢中500里行軍,到達城固,在東關關帝廟安營紮寨,在關帝廟大門上掛出了“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的校牌。當時在這裡學習、後來曾任北師大教授的趙慈庚先生說起過一件小事,1940年2月7日是除夕之夜,夜裡12點以後,當他走出屋子,想冷靜一下看書發昏的頭腦時,一位叫做賈晰光的老師也端著茶杯出來,輕聲說:“你看這大年三十兒夜裡,城固縣的人都睡著了,惟有我們這幾間靜悄悄的草房,窗明燈亮。”正是在這秋風欲破、沒有儀器設備的百間草房中,六七年間,送出了四百多名英俊少年。使得附中的薪火在戰火紛飛中也得以輩輩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