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慈庚

趙慈庚

趙慈庚,直隸(後河北)定州人,1935年畢業於北平師範大學數學系。曾任西北工學院副教授。建國後,歷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北京市高等數學研究會第一屆副理事長。多次參與制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倡導和組織數學競賽。

基本信息

家庭背景

河北定縣(後稱定州市),趙慈庚的故鄉 河北定縣(後稱定州市),趙慈庚的故鄉

字霽春,1910年3月1日,生於直隸(河北省)定縣鈕店村的一個農民家庭。因為降生的陰曆月日和母親相同,所以取名慈庚。祖父趙靜庵童年失怙,爭得家境粗足。他喜歡讀書,但未能如願。便讓長子步雲讀書。步雲先生字凌霄,剛進秀才但滿清遜位,遂輟學從教。於是全家把希望寄托在幼年的慈庚身上。 趙慈庚5歲時父親告歸,便伴著藥爐教子讀書,督責甚嚴。每天新課不多,但是無論冬夏或逢年過節不許一日間斷,一定要兒子把規定的功課讀完背會才能出去玩。 農家生活清苦。夏天,在院內樹蔭下支塊木板就是課桌。秋天,地頭看莊稼的窩鋪就是課堂。冬天,在涼炕上用棉被裹住雙腿就琅琅讀書。磨好了墨,不一會就結冰,寫不了兩行字,毛筆尖就凍住,要不停地哈氣噓筆才能寫下去。但不到兩年時間,他讀完了國小國文課本七冊,插入本村國民國小學習。

品格

趙慈庚 趙慈庚

趙慈庚,正直,憨厚,利害關頭不知趨避。上國中三年級時,冬天晚自習的中間休息時間,同學們圍在火爐邊說說笑笑。鐵爐的一條腿上的螺釘脫落了。鐵爐不知被誰碰了一下,訇然倒地。同學們四散而去,無人承認碰這爐子。趙慈庚是值周生,便自己承擔責任,向學校報告。他代人受過,接受處分。 童年的家教使他的性格偏於拘謹。長輩管教偏多,使他疏於人事。在他四五歲時,冬夜漫漫,母親讓他鑽進被窩,然後拿起針線,一邊縫紉一邊講勸賞善懲惡的故事。她總把話題歸結到“吃虧讓人”上去。母親告誡他說:若想做成一點事,必須吃苦耐勞,人生來不是要享福的,而是要做活的。在走向社會後50多年人事磋跌之中,他始終不忘母親的教誨。嚴格、淳樸的家教,促成他忠厚、正直、守廉、堅韌的性格。

業餘愛好

趙慈庚興趣廣泛且多才多藝。讀高小時學笛蕭,國中時學弦樂、唱崑曲,還學國畫。他平時愛菊,善畫菊,老來年年種菊。31歲胃病嚴重時,為了排遣憂悶,重習畫功,在漢中生活的8年裡留下了許多素描和水彩畫,記錄了川陝一帶的風土人情。他喜愛大自然,“游名山大川養浩然正氣”。即使困苦潦倒時,每到一地必定要游其名勝古蹟。泰山、峨眉山、都江堰、青海的塔兒寺、陝西的華山,都有他的足跡。50年代,他還利用假期遊覽了青島、杭州、蘇州、廬山、黃山等地。

從教生涯

1935年,趙慈庚以優異成績在師大數學系畢業,經教育系主任李湘宸推薦,到河北省立泊鎮師範作數學教員。他初入社會頗有雄心,想讓自己教的學生高人一頭。他以為自己的志趣即他人之所樂,因此在教學上花了很大氣力。然而,師範學生關心的是國小教育,學校注重的是傳授教學方法,不重視數學理論,所以勞而無功。這一年他的工作經驗是:學生若真不欲學習,神人不能使之就道。善誘雲者,特收效于樂業之人己耳!人各有志,教當因材,不必按住每個人的腦袋讀死書。於是,有了易地之想。1936年暑假,經傅種孫推薦,轉入師大附中。泊鎮師範的校長責備傅先生拆台失義。傅先生作了一番解釋之後說:“30年後請您再看趙君的成就,那時您會原諒我今天的唐突!” 趙慈庚大學畢業時給自己立下誓言:社會雖惡劣,必入其中而不陷焉;學問無止境,必百忙中而不輟焉。對於泊鎮的一年,他自己認為:讀書之志有餘,而潛心之時良少。何則?同事比鄰居,瀹茗清敘,於德無損,於事無益,而來者難拒。時光如此消磨,亦殊可惜。

迨回北平,第二年就爆發了七七事變。蘆溝橋事變爆發,平津淪陷。教育界愛國人士陸續撤往後方。趙慈庚於8月中旬繞道回鄉。9月下旬又隻身離家,經太原、潼關,於10月初到西安。到了這裡才知道,西遷的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焦作工學院組成了西安臨時大學。

原北平師大附中的18位教師先後西來,受命立即招生,重建附中,趙慈庚稱為教師之一。臨時大學於1938年步行穿過秦嶺遷到漢中,奉教育部命令,更名為“西北聯合大學”。在漢中,高中部借用城固縣城南40里古路壩的天主教堂一部分房屋為校舍。1938年秋,學校改稱聯大附中。1939年春季,隨著師大的獨立改稱“國立西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到了暑假又從古路壩遷到城固東關外關帝廟新建的校舍。

由於通貨膨脹,教師生活日漸艱苦。然而,這裡的教學工作卻異常活潑。國難中的學生十分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一面勤奮地讀書,一面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他們在通衢貼壁報、演話劇,宣傳抗戰。在課業方面,也學得十分出色。

舊時中國的教師是不穩定的自由職業,但是附中的教員,幾十年間不曾解聘教員。這裡的教員沒有職業恐慌。授課有很大的自主權,課本都由教員選定,部頒課程標準所列內容,只要安排合理,可以任意變更次序。肯用點時間的話,自編講義,學校無不歡迎。教員們當然也顧惜名節,自知奮勉。由於學生素質好,趙慈庚便編寫補充教材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以後又在補充教材的基礎上自編了一部平面解析幾何,體系與流行教本不同,可惜抗戰期間出版困難,未能問世。

1939年,他開始在大學先修班兼課,這年暑假後,在西北醫學院兼任講師。1942年,應西北工學院之聘任數學講師,1945年,升副教授。次年10月臨時赴蘭州西北師院執教半年。1947年春,由蘭州回西北工業大學。學期末,西北大學和北洋大學數學系都來邀請。論工作,他願到西北大學教純粹數學。論進修,平津名家薈萃,北洋又勝一籌。何去何從,拿不定主意,於是去問業師傅種孫。這時傅在英國已經接受北師大數學系主任之聘。他立即致函師大校長說:“今霽春已回西工,近來信謂西大、北洋方爭聘之……以前諸信未列霽春為聘首者,正為我知霽春深而人知霧春淺耳……如台端能虛席,即煩逕電霽春約之。”聘約既定,趙先生由於等待次女降生,請假半年,1948年1月回北平就職。

求學生涯

中學時期

北京師範大學,趙慈庚曾在此就職 北京師範大學,趙慈庚曾在此就職

1924年,在縣城的高小畢業後,趙慈庚同時考取了兩所中學.按照父親的意見,他上了設在本縣的省立第九中學。中學時期的中學時期的趙慈庚,覺得沒有不能做的事。他對數學最感興趣,作業一題不缺地做,尤其覺得證幾何題是一種享受。他的國文在班上是最好的,英文也是優等。正課已經很忙,但還喜歡畫畫、音樂。學校的課外活動有各種學會,他主要參加數理化學會,並主持這個學會兩年之久。請人講演、刻寫講義,製作圖表,每周花的時間不少於20小時。為此,1927年學年結束時,學校發給他一張褒獎狀。

家境不裕,只得就業

軍閥混戰殃及學校,他們這屆學生延至1929年1月才畢業。由於家境不裕,趙慈庚只得就業。開始,他留校當書記,做些抄抄寫寫的工作。7天后辭掉書記工作,到農村當一名待遇較低的國小教師。然而他並沒有放棄升學深造的願望。這年6月底,已經有許多同學去北平考學。7月初有一位姓邊的同學,動身之前故意留給他一封帶著訕意的信,說:“您不考大學就是沒出息。”激動之下,他借了30塊銀元,加上幾個月積存的薪金,背著父親和祖父去北平趕考了。

報考師大

他很願意學工,所以先報考北洋工學院。但鑒於自己不大喜歡洋人文化,又家u庭經濟力量薄弱,於是投考花費較少的北平師範大學。那年報考師大的學生2000餘人,而錄取名額只有120名。趙慈庚對自己的學業有充分的信心,順利地通過了初試、複試,被師大錄取為理預科學生。在最後口試時,主考人第一句就問他:“你願意教書?”他回答:“願意。”“那一輩子教書?”“我願意一輩子教書。”果然,他畢業後用半個多世紀的光陰從事了教育事業。

入學師大

入學後,他恨不得把圖書館書庫的書讀完,他發覺書里的知識比畫畫、唱歌一類技藝重要得多。於是他放棄舊日的愛好,專心刻苦讀書,第一年選課達每周37小時。每天上課之外,便在圖書館做作業。半年時間作業本疊在一起將近一尺厚。這樣堅持了一年,便得了失眠症。暑假回家父親要從思想上給他治病,讓他讀《莊子》。這和他喜愛的數學是大相逕庭的,但父命不敢違,只好耐著性子讀下去。經過一個時期後,他也確實領會了《莊子》的一部分精神,把名利看得很淡。為了追求知識,他仍奮力讀書。

在那時,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無論如何也供不起一個大學生,即使是花費較少的師範大學也上不起。升入數學系本科以後,趙慈庚就在師大群化預備學校兼做數學教員。這所學校是師大學生業餘辦的補習學校。他們在這裡一者可練習教書,二者對經濟不無小補。後來他又到私立中學兼課.這樣半工半讀就解決了全部的生活費用。

1934年,趙慈庚到了三年級,又開始為他的老師傅種孫執硯墨役,每月得潤筆20元。傅先生所著《高中平面幾何》二、三兩版的製圖、校對等工作,主要由趙慈庚擔負。他還常代傅先生答覆外地請教幾何問題的來信。傅先生住在師大附近,時常派個小孩子把這種信送來,有時還是晚上八九點鐘。於是必須連夜解答,謄清後第二天交給傅先生簽名付郵。

發揮餘熱

1986年,趙慈庚退休,雖然沒有固定的教學任務,但仍在發揮餘熱。除了整理自己的文稿外,他還用大量時間為中青年教師審核或修改論著。他對此事又特別認真,一絲不苟,訂訛勘誤,就像對待自己的作品那樣。年近80的老人經常工作到深夜。

評價

趙慈庚教學極為認真,對學生的要求極為嚴格。邏輯嚴密自不待言,小至圖形的點線位置,大至解題證題的結構層次都在要求之列。時過40多年,學生們說到他當年那種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時,無不肅然起敬。嚴格要求別人,必先嚴於律己,趙慈庚自己的進修工作也堅毅過人。午睡兩小時後坐下就讀書,到晚飯時停止,飯後散步一小時,晚自習時到教室巡迴一遍,回來後青燈黃卷到凌晨兩點才就寢,7點半又起床。這樣勞累了兩年,便釀成50年不愈的胃病。當時這種孜孜不倦的苦讀精神在附中教員中是普遍的。1940年春節,教師們在各班參加留校同學的同樂會後,回到自己的草房坐下來照常讀書。這就是當時附中教員的生活。趙慈庚常說,自己才不過中人,能夠粗有所成,全是苦中得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