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仙巢佛窟·霍童支提山 | |
|
地理位置
在福建省寧德市西北的霍童、洪口、虎浿三個鄉鎮境內,距市區40多公里。景區面積76平方公里,其中霍童溪水域面積約6平方公里,主峰華頂峰海拔1139米。
1991年,被評為第二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主要遊覽區可分為霍童洞天、支提勝場、瀛洲擊水和那羅延窟等。
霍童,原名霍山。漢《列仙傳》載,周時有一位名叫霍桐的仙人居此,故名霍桐山。宋《太平寰宇記》云:“列仙霍童游處,天寶六年(747)敕改為霍童山,亦曰遊仙山”。唐玄宗所題“霍童洞天”石碣雖已斷折,仍存於霍童鎮老人會。主要旅遊景點有大童峰、小童峰,霍林洞,摘星台等。
歷史背景
早在三國時期,霍童山就很有名氣。梁大通二年(528年),建有規模宏偉的鶴林宮。據史書記載,自周至唐有韓眾、茅
![霍童支提山](/img/3/e89/nBnauM3XzAjN0MjM5cTN2cTMwITM5ITM3YDMwADMwAzMxAzL3UzLxM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在雙髻峰腳下的福建歷史名剎支提寺,原名華嚴寺,又稱華藏寺,為宋開寶四年(971年)吳越王錢弘所建。支提,梵語意為“聚集福德”。佛教經典《華嚴經》載:“東南方有山名曰支提,有天冠菩薩與其眷屬一千人常住說法”。古有“不到支提枉為僧”之語。歷代帝王曾4次敕賜寺名,5次欽差太監賜物修寺。歷代僧侶雲遊也多至此寺,全盛時期住僧達千餘人。支提山因此曾與山西 五台山、四川 峨嵋山、安徽 九華山並稱“佛教名山”。現寺是明永樂五年(1407年)重修,賜名華藏寺,山門有御賜匾額“天下第一山”。民國23年(1934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在這裡誕生。1983年,被列為漢族地區全國佛教重點寺院;1985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景點
寺內的珍貴文物有:永樂年間,明成祖的仁孝皇后所賜鐵鑄天冠菩薩坐像947尊(原為1000尊),每尊高約0.3米,重約10公斤,其形態或合掌,或結三昧印,或結跏趺坐,呈聽法或說法狀;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御賜的銅鑄鎏金大毗盧遮那佛像一尊,高2.5米,重約500多公斤,蓮座有千葉蓮花,每一蓮瓣有一尊小佛像,表示佛的應身;萬曆年間,明神宗御賜的五爪金龍紫衣袈裟;萬曆年間,御賜的明正統五年(1431年)內府刊本《北藏經》6780卷。
![霍童支提山](/img/7/01e/nBnauM3XzATO5cjM1MjN2cTMwITM5ITM3YDMwADMwAzMxAzLzY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瀛洲擊水遊覽區,在洪口鄉莒洲村,莒洲歷史稱古瀛洲。這裡山高林密,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並以民風古樸著稱。瑩瑩碧水之中,倒映著數十座類似湘西吊腳樓的木屋,依峭壁而建,層層而上,遠望好似魚鱗千疊。古老的石街,據記載有600多年歷史。
![霍童支提山](/img/5/7d2/nBnauM3XwIzM0kDO4IjN2cTMwITM5ITM3YDMwADMwAzMxAzLyY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沿溪有“勒馬回朝”、“金鐘覆地”、“半卷珠簾”、“新娘下轎”、“龍珠浮動”、“魚溪聖井”、“雙虹飲洞”、“黃蜂出洞”以及“十八學士”、“石筍凌霄”、“金雞報曉”、“夢筆生花”、“蟠桃獻壽”、“八仙歇岩”等勝景。
那羅延窟遊覽區主要由那羅寺、辟支岩和百丈岩等組成。
![霍童支提山](/img/3/018/nBnauM3X4ITOxcDMwkTN2cTMwITM5ITM3YDMwADMwAzMxAzL5UzL3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辟支岩,由“羅漢撞鐘”、“觀音織布”、“孤猿聽月”、“錦鯉朝天”、“五鳥攀枝”、“九龍盤”、靈源洞、“珍珠簾”、袈裟岩等景點組成,其中以“珍珠簾”最為壯觀。只見辟支岩岩頂上,有一脈山泉從崖口噴瀉而下,在高空變幻為無數珍珠編串而成的一幅水簾,晶瑩剔透,隨風搖曳,千姿百態。
霍童支提山奇峰拔地,溪流縱橫,雄偉奇秀,素有“仙巢佛窟”之稱,必看的旅遊景觀有支提寺和瀛洲擊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