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零活先生
零活先生,指熱衷於自己動手、以修修補補為樂的族群。他們崇尚DIY,買來零件自己動手解決一切問題,小到油漆家具,大到房屋裝修,把費時費力的體力活歸入到了『休閒』的行列。零活先生(Mr Bricolage)源於法國。做零活這一習慣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大規模工業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但現代的潮流始於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說當中國人放下錘子鋸子,衝到外面奔波掙錢的時候,法國人開始在家裡的一片天地里“折騰”。雖然是費時費力的體力活,卻把它歸入“休閒”的行列。2012年55%的法國人都擁有自己的房產,不少還有度假用的第二處住宅,自然需要打理。
原因
bricolage(自己動手乾零活)的興盛,跟19世紀70年代人們普遍“有閒沒錢”的境況密切相關。每周三十五小時的工作制、一年至少五個星期的帶薪假期,使空閒時間一大把。而且一到星期天,大小商店都關門,沒什麼比這時候更合適用家裡的雜活來消磨時間的了。再說人工很貴,請個水暖工、電工什麼的上門,三五分鐘的事也要幾十上百歐元,所以沒什麼比“剝削”自己的勞動更省錢的了。真可謂兩全其美。
特點
自己動手乾零活的潮流愈演愈烈,到現在不僅僅是男人熱衷,越來越多的女人也加入其中,為此市場上有專為女人準備的工具和圖書指南。習慣了國內的便宜人工,買現成東西、請裝修隊或打電話找人上門都是天經地義的事。
心態
因而自己動手乾零活變為一種心理需求,是獨享的一刻,男人們把妻子、孩子拋在一邊,換上工裝,或是在花園裡和泥土打交道,或是叮叮噹噹地擺弄那一堆工具,這是一種和一切標準化生活鬥爭、創造個性化空間的方式。
簡評
現代化生活進步的表現之一就是很多事情應該由專業化、社會化的勞動所取代,省下的時間應該去做更“重要”的事;現代人身處社會化生產鏈條之上,這是用自己的雙手能做的為數不多的事,無論有多重要的事,動手和閱讀一樣,是朝向自己內心的,從動手中得到的滿足感就並不能僅僅用解決了“有閒沒錢”所概括。
於是,由現實生活中柴米油鹽的“價值”上升到“價值觀”的問題。中國也有熱衷自己動手的,名人里就有作家阿城,動起手來不是小打小鬧,動輒裝個汽車、用織布機織塊布,因為他深信手的嫻熟可以帶動大腦,指尖觸碰物體時的愉悅可以閃電般傳到大腦的神經末梢,這種“愉悅”大概就是從中得到的滿足感。他們把自己動手乾零活的時間和空間比作“自家花園裡的一片庇蔭地”,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
特點
有以下三點:
獨享一刻
自己動手乾零活的潮流愈演愈烈,到現在不僅僅是男人熱衷,越來越多的女人也加入其中,為此市場上有專為女人準備的工具和圖書指南。習慣了國內的便宜人工,買現成東西、請裝修隊或打電話找人上門對我來說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我和開頭說的那個留學回國的女孩想留學回國的女孩想法差不多,對法國人自己動手乾零活的“習俗”並不認可,這也是我和老公經常討論的話題。
我的理由是,現代化生活進步的表現之一就是很多事情應該由專業化、社會化的勞動所取代,省下的時間應該去做更“重要”的事;而他則認為,現代人身處社會化生產鏈條之上,這是用自己的雙手能做的為數不多的事,無論有多重要的事,動手和閱讀一樣,是朝向自己內心的,從動手中得到的滿足感就並不能僅僅用解決了“有閒沒錢”所概括。於是,由現實生活中柴米油鹽的“價值”上升到我們的“價值觀”的問題。
據說中國也有熱衷自己動手的,名人里就有作家阿城,動起手來不是小打小鬧,動輒裝個汽車、用織布機織塊布,因為他“深信手的嫻熟可以帶動大腦,指尖觸碰物體時的愉悅可以閃電般傳到大腦的神經末梢”,這種“愉悅”大概就是法國人從中得到的滿足感吧。他們把自己動手乾零活的時間和空間比作“自家花園裡的一片庇蔭地”,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
因而這是一種心理需求,是獨享的一刻,男人們把妻子、孩子拋在一邊,換上工裝,或是在花園裡和泥土打交道,或是叮叮噹噹地擺弄那一堆工具—這是一種和一切標準化生活鬥爭、創造個性化空間的方式。
我們有兩個朋友在老城區買了房子,兩個人的空閒時間都用在設計和修整這幢房子上。裝修不緊不慢地進行著,一年過去了,我們路過去看時,雖然才初具規模,但已經是那么與眾不同。
不過也有例外。朋友圈子裡,一位四十出頭的單身女士,每到家裡要修修整整,就不得不請另一個朋友幫忙,那個朋友因此有時抱怨自己成了“僱工”。我好奇,她新交了個男朋友,為什麼不讓他來做呢?“他?”“僱工朋友”言語中帶著不屑,“上次換個燈泡還差點觸電。”我的單身女朋友的男朋友是音樂家,手是用來彈吉它的。
我頓時想起若干年前在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的題目—《男人不只是用來換燈泡的》,說的是兩人世界中精神層面交流的不可或缺。看來,在法國,“精神”固然重要,但要先得能換了燈泡再說。
兩全其美
到法國之後才發現,“釘小板凳”一事可能有些誇張,但自己動手修修弄弄,堪稱法國人的“全民嗜好”。經常的,當我不經意稱讚哪個朋友家壁紙漂亮或哪個小角落設計別致時,主人會驕傲地說這是自己的傑作,而我只剩下驚嘆的份兒。還記得剛到法國不久,到一個老師家做客。老師家位於遠離都市的小別墅群。到那裡後我發現,底層現代舒適,二層卻還像毛坯房一般,一打聽才知道,原來一層的壁紙、瓷磚甚至地板,都是老師一手搞定,只等時間和經濟條件允許時再收拾第二層。
對這樣的修修弄弄,用人們熟悉的詞來說就是英語裡的DIY的概念——Do It Yourself,買來零件自己動手解決一切問題,小到油漆家具,大到房屋裝修,也包括整修花園。書中記載,法國人的這一習慣雖然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大規模工業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但現代的潮流始於上世紀80年代。也就是說當中國人放下錘子鋸子,衝到外面奔波掙錢的時候,法國人開始在家裡的一片天地里“折騰”。雖然是費時費力的體力活,法國人卻把它歸入“休閒”的行列。目前55%的法國人都擁有自己的房產,不少還有度假用的第二處住宅,自然需要打理。
不過照我看,bricolage(自己動手乾零活)的興盛,其原因和中國70年代沒有太大的區別:有閒沒錢。每周三十五小時的工作制、一年至少五個星期的帶薪假期,使他們空閒時間一大把。而且一到星期天,大小商店都關門,沒什麼比這時候更合適用家裡的雜活來消磨時間的了。再說法國的人工很貴,請個水暖工、電工什麼的上門,三五分鐘的事也要幾十上百歐元,所以沒什麼比“剝削”自己的勞動更省錢的了。真可謂兩全其美。
業精於修
不過法國人在家裡的“折騰”可不是“釘小板凳”這樣的初級水平,也不只是“宜家家居”式的拼拼湊湊,而足以稱得上“全能”和“職業”。我曾經細細觀察過老公為了掛幅畫在牆上釘顆釘子經歷的步驟:第一步,先要在眾多的鑽頭中找到水泥牆壁適用的、和釘子尺寸匹配的,然後開動電動鑽打孔;第二步,用錘子敲入銷釘;第三步,用專用鉗子將銷釘內的釘子向外拔到適當的程度,然後擰出釘子????能在如此繁複的程式中遊刃有餘,只要看看他們的工具箱和各種為修修弄弄提供材料的商店就不奇怪了。
法國人深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每個家庭都可謂裝備齊全。打開老公的工具櫃,大大小小的錘子、長長短短的改錐自不必說,對付各種材料的鋸子、裝備有各種型號鑽頭的電動鑽,還有若干我壓根不知道用途的零件,其中的一個在看了演示之後才知道是專門用來測量水平的。好的工具大都價格不菲,不過想到能夠一勞永逸,人們也就捨得投資了。
可不要小看這樣的投資,它足足帶動了一個產業。專為人們提供各種原材料的園藝家居裝修品超市就有若干品牌,有一家連鎖店乾脆就叫Mr Bricolage(零活先生)。這樣的超市面積很大,大都是倉儲式的,位於城郊的商業中心,裡面分門別類,應有盡有,怎樣組合和套用全看個人的需要和品位。每到周末,推著購物車的人們在其中往來穿梭,精挑細選,一點點把購物車填滿。看到一項統計,園藝和家居裝修是法國人的第一大休閒開支,每個家庭每年平均花在這方面的錢將近900歐元,遠遠多於其他休閒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