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東建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wdj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中國實力詩人十家•魏東建”之《行走意或飛翔》出版
山東省著名青年詩人魏東建詩集《行走意或飛翔》日前出版。詩集由著名詩人高平、 朱多錦先生撰寫序跋。這是山東省唯一一部入選“中國實力詩人十家”的作品,
本書是詩人多年來面對人生中的殘酷、艱辛、苦澀和無助,在風雨中一路實地行走、精神飛翔的心靈寫照,展現了作者的“行走意識”、“行走意志”和“行走意義”。作為一位典型的“後現代後”詩人,詩人成功地將“朦朧詩”和“第三代詩”的表現手法及內容意義整合起來,使“第三代詩”的“口語入詩” 和“朦朧詩”的“意象創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意象和反意象表現(口語入詩)的結合,崇高和反崇高的結合,審美和審醜的結合(於是有了“消解意義”和“嘲諷”),甚至或傳統新詩的客觀再現和現代詩的主觀表現的結合;彰顯了現代詩的思辨性與對“生命意識”表現。由此,輯於本書中的詩成為“後現代後詩人”詩作品的典範。
作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華夏民族文化品格與精神空間架構”課題的研究,從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影響入手,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對近幾十年來時代與社會的巨變對人們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撞擊進行了深入思考與分析。本書是繼散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一書入選“中國青年作家文庫”出版之後,詩人魏東建的又一力作。(商報記者)
(原載2009年5月23日《山東商報》底版)
本報訊我省青年詩人魏東建詩集《行走意或飛翔》日前出版,這是我省唯一一部入選“中國實力詩人十家”的作品。本書是詩人多年來實地行走、精神飛翔的心靈寫照,展現了作者的“行走意識”、“行走意志”和“行走意義”。(倪自放)
(原載2009年5月24日《齊魯晚報》A14版)
魏東建第一本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近日被收輯於“中國青年作家文庫”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著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華夏民族文化品格與精神空間架構”這一課題的研究,從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深遠影響入手,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著眼於近幾十年來時代與社會的巨變對人們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撞擊而進行深入思考、研究及分析。該書就是作者多年來進行這種探索的作品匯集。
(原載2003-12-07《齊魯晚報》讀書版)
魏東建:一個典型的“後現代後詩人”
——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
朱多錦
詩人魏東建的詩集《行走意或飛翔》要出版了,他囑我作序。我寫下的是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
1
如果查一下我的日記,就會發現一個具體的日子——從那天起我開始結識一個人,他就是魏東建。由於我結識的是魏東建,那個具體的日子也就具有了不尋常的意義。大約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一年的一天,那天我去了當時正在濟陽縣第八中學(自1995年濟陽縣第八中學又改為實驗中學)執教的詩友徐樹愛君那裡,當晚在酒桌上徐君介紹來了一位新朋友,那人便是魏東建。當時徐君介紹說魏東建是個努力寫作的人——寫詩,寫散文。那晚,我們各守一杯老酒,酒倒沒多喝,話說得卻不少。不過,新識的魏東建仿佛沒說多少話,他只在“傾聽”——我想,一個能夠“傾聽”和善於“傾聽”的人將來定會有著他的出息的。當時,魏東建在濟陽縣文聯當臨時工,“文聯”這個名字聽起來怪好聽,一些人便以為這樣的單位一個個都是文化人,進到裡邊的人一定也會出息成“文人學士”的,不管魏東建當時是怎么想的,反正從那時他就開始寫作了,寫散文、寫詩,由於中國可惡的用人制度,同時文聯又是一個窮單位,這決定了他在文聯必須來一番臥薪嘗膽。那時單位的許多事情都壓給臨時工來做,待遇和薪水卻極低,那是讓當事人覺得都難以啟齒的一個數,而他做事又極認真,當時真可謂是辛苦非常,他當時就睡在當年文聯樓梯底下一處雞舍般的小空間(那個小空間是很難用“屋子”來名狀的)。不過,當時的魏東建並沒有說及他當時的這種處境,這一切都是我以後了解到的,他當時只是靜靜地傾聽我們的談話。第一次相識,魏東建給我留下的感覺是:志不在小,是一個“隱忍以行,將以有為”的人 ——包括他的寫作。當時我想:做人就應這樣,要活出個樣子來。看誰笑在最後。然而像魏東建這樣的“志不在小”,尤其是這種“志”又在寫作的人,由於當今世事的艱難和多變,由於君子文人之流末,就決定了歲月對他將多有磨難.。事實上也正是如此——後來,他離開了縣文聯,其間曾擺過地攤,後又到“三塑集團的青寧生產基地”乾臨時工(在集團的後來,給集團辦的一份名曰《三塑人》的廠報做編輯,繼而是主編),後又到濟南市電視台幹事,後又到濟南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幹事,後又到山東電視台幹事……,以至於今。一個魏東建,倍嘗的是世態之炎涼,洞明的卻是一顆躍動著的心。此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在一個世事維艱的年代,命運無論怎么樣變幻,無論怎樣讓常人難以忍受,魏東建卻都堅韌地走著自己的路,尤其是從未放下自己手中的筆。“行走意或飛翔”——他從黎明於黑暗中剛撐開的眼縫兒里走來,決意“行走”出自己的路,行走中儘是自己的“行走意識”、“行走意志”。“當生命的旅途出現障礙//我只有選擇走投無路飛起來”“當北風走來//把季節凍得發抖//眉毛和鬍子一色的霜雪//回首處已是一路泥濘//記憶仍被雪封”,“我不知道我的敵人在哪裡//所以失敗//我知道朋友在哪裡//所以快樂。”“風雨中的那棵樹//就是我”(引自魏東建詩集《行走意或飛翔》中的詩)。不管怎樣,“行走”中,魏東建的那顆太陽是慢慢地升高了起來,由他“行走意識”、“行走意志”而終於彰顯出來的是他的“行走意義”。魏東建終有笑在最後的日子。這種“行走意義”就表現在他不輟的筆耕及筆耕的結果中。這在魏東建 “行走”的邏輯里就應當是這樣的——。
幾年前,魏東建出版了散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今又要出版詩集《行走意或飛翔》——從他的散文,特別是詩中,我們看到的是他“行走”中的“行走意識”、”行走意志”及“行走意義”。
詩集《行走意或飛翔》所收輯的是魏東建這些年來於風雨“行走”中所寫下的詩。今天看來這些詩已是他一路“行走”的寫照。魏東建於“行走”中,所不得不面對的是人生歲月中的那些殘酷、那些艱辛、那些苦澀,那些無助、這使他的日子都“與詩無關”,然而,正是這些“與詩無關”的日子,才使他收穫了自己的詩,因為沒有殘酷、艱辛、苦澀、無助,哪有對人生的深刻體驗?哪有“回首處已是一路泥濘”的風景?哪有對歲月各種滋味的品嘗?正因為有了這一切,才使他有了對路途對歲月對人生最詩的感覺。由此,這一切又使他開始“與詩最有關”。正因為如此,使魏東建使笑到最後的是他的詩。
詩集《行走意或飛翔》分六輯:第一輯《搖動彼岸的風景》,第二輯《行行復行行》,第三輯《花重錦官城》,第四輯《紅塵似琴心如弦》——以上四輯都是現代詩。第五輯《律絕抒情忘平仄》,是一些擬古詩; 第六輯所收輯的是學界包括對魏東建的詩在內的各種的評論。
魏東建生於1974年(農曆七月一日),到他開始寫詩的時候,那時正是中國現代詩運動中的“第三代後”(“後現代後”)的詩時期。中國的“文革”後,先是“朦朧詩運動”(“現代派詩運動”)的興起,後是“第三代詩運動”(“後現代詩運動”)。不管是“朦朧詩”,還是後來的“第三代詩”,在各自的當時都曾被稱為“先鋒派詩”。“第三代詩運動”之後,也曾出現更先鋒的所謂“第四代詩人”,然而,由於做為“先鋒派”的激進性的鋒芒到這時應當說已是“強弩之末”,所以當時的所謂“第四代詩運動”幾乎已沒有多大顯現就消失了,其中一些人雖獨自激進著(今天還不乏這樣的人,這些人有兩個特點:一是目中無人,二是詩寫得不知所云),卻已弄不出什麼名堂來。其後大量出現的是“第三代後詩人”的詩,那是整合了“朦朧詩運動”和“第三代詩運動”而推出的一種現代詩,實際上。這是中國現代詩運動中的一種“否定之否定”過程所呈現的結果——“第三代詩運動”否定“朦朧詩運動”,“第三代後”又對“第三代詩運動”有所否定,這種“否定之否定”的結果所推出的是“第三代後”的詩時期,“第三代後”也可謂“後現代後”,“後新思潮後”。“第三代後”的詩實際上是將“朦朧詩”和“第三代詩”的表現手法及內容意義整合了的一種詩:意象和反意象表現(口語入詩)的結合,崇高和反崇高的結合,審美和審醜的結合(於是有了“消解意義”和“嘲諷”),甚至或傳統新詩的客觀再現和現代詩的主觀表現的結合;其中,從“朦朧詩”到“第三代詩”一以貫之的又是現代詩的思辨性,另外還繼承了“第三代詩”的對“生命意識”表現。這也可以說 是“朦朧詩運動”和“第三代詩運動”的大碰撞推出的一種平台——現代詩發展中的“第三代後”的平台。這些年來,很多有為的詩人就是詩於這個平台的。應當說魏東建的詩寫作一開始,中國現代詩的發展所能給他的就是這種“第三代後”的平台。
魏東建所輯於詩集《行走意或飛翔》中的現代詩可謂是較典型的“第三代後”一代詩人的詩。
魏東建一開始對新詩界剛發生過的事情,也許還不十分了解,或者說還未來得及去了解,但是不管你了解不了解,事實上是他所面對的就是“後現代後”那樣一個詩時期,這是既成事實。存在決定意識,事實上他一出手,其筆下的詩就漸趨於“第三代後”的詩寫作——在中國現代詩運動中,對一代代詩人,只看他的詩就知道他是哪個時期的詩人,甚至對其年齡也能估計差不多——久了,他也就終得這種詩寫作的三味,技巧也就漸顯其成熟。歷史就給了他一種那樣的平台,就看他怎樣揮舞了。魏東建是一個很勤奮的詩人,幾乎每天都有新詩出,這也是他能成就為一個詩人的重要原因。
讀魏東建輯於《行走意或飛翔》中的詩,都可以說明他就是在現代詩的發展中的“第三代後”時期一個較典型的詩人。在中國現代詩運動中,對一個詩人,要想真正弄懂他的詩的成就,應先看他繼承歷史的是什麼,即弄清這個詩人是起步於一個怎么樣的詩時期,如何汲取了這個詩時期的及歷史上的的詩營養,同時又是如何作用於那個詩時期的。只有明確了這些,才能明白了這個詩人的詩成就的意義。我們對魏東建的詩評價,就基於是這樣一種基礎。
下面是從詩集《行走意或飛翔》中抽出的一首題為《在去看你的路上遇見雨》的現代詩(見第三輯《花重錦官城》):
“我出發的時候//雨也在路上//我和雨在去看你的路上相遇”“我把濕淋的心情//交到你的左手心//你看看我滴水的心境//笑——//其實沒有風//我說著透過你的/笑容看著你的眼睛//你我彼此轉身//在遠離的瞬間//伸出你乾燥的右手//向我一揮//風起雲湧//歸於平靜//雨呢”
——這首詩無論從哪方面看都可謂是典型的“第三代後”一代青年詩人的詩,“我出發的時候//雨也在路上//我和雨在去看你的路上相遇”這樣的詩句,應是“第三代詩”的口語入詩;“我把淋濕的心情//交到你的左手心//你看看我滴水的心境//笑——//其實沒有風” 這樣的詩句有“朦朧詩”的意象創造,看來詩人是成功地將“第三代詩”的“口語入詩” 和朦朧詩的“意象創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樣襯托出的是詩人當時的一種心境,也可謂是一種情緒:沉穩而又急切。這裡是將一種景況和一種心境巧妙地結合起來,讀者所體味和進入的是一種難以言說的心緒意境——一種濕淋著的和鮮嫩著的和無奈著的心緒,表現出的是是詩人心緒的矛盾:鄭重卻灑脫,崇高又隨便。這是一個人對一種愛達到一種純美程度時不得不陷入的情感表達方式。本構想在“去看你”的路上太陽高照,誰知卻偏偏“遇見雨”,於是便有了“一種淋濕的心情”,當把這種心情交到“你的左手心”,當“你看我滴水的心境”,接下來本應是一種關於寒暖的問候了,然而卻筆鋒一轉,這時推出的場面卻是“笑——”,是因為突然發生了什麼嗎?比如說起了風,然而“其實沒有風”。人是複雜的,人的感情是複雜的,人的愛的感情更是複雜的,不能按一種“正常”去發展,它必須“非正常”,常要打著鏇兒地呈現一種矛盾的心態,這才叫微妙!將這種矛盾複雜的心緒生動表現出來就是詩。從詩的表達方法上來講,對這種如此矛盾、複雜、微妙的心境,如單靠“朦朧詩”的那種意象表現的寫法,是不易表現的,但單靠“第三代詩”的那種“口語入詩”的寫法也難達到成功,只有將前後兩種現代詩的表現手法及其美學傾向結合起來,才能將這樣一種心境輕易地表現出來。
同時,讀這首詩從詩語言效果所呈現出的整個詩的氛圍中,讓人感到的是“熱烈和清淡”並存,“莊重與散漫”同在,“我說著透過你的/笑容看著你的眼睛//你我彼此轉身//在遠離的瞬間//伸出你乾燥的手//向我一揮//風起雲湧//歸於平靜//雨呢”。實際上這就是“崇高推崇”和“意義消解”的共用——詩人筆下的出現的這樣一種場合:那個“去見你”的人和你都是既鄭重其事又彼此遊戲人生。這是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中國年輕人中常見到的人生狀況,然而要把這種人生狀況通過幾句詩活生生地勾畫出來卻實在不容易,這是惟有“朦朧詩”的“推崇崇高”和“第三代詩”的“消解意義”的兩種意境創造的結合才能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的事情。只有既真正體驗了那代人的心意狀態又能把握前後兩種詩潮的表現手法的詩人才能做到,而且是輕易就做到的。詩人魏東建就是這樣做的。你看他將這樣一種時代青年的普遍心態通過表現個別,只幾句近乎信手拈來的句子就統統表現出來了。然而這種“信手拈來”看似輕易,卻是功夫歷練的結果,沒有平時對表現對象的細心把味、體驗和對現代詩諸種表現手法的把握是難以做到的。
另外魏東建的詩還表現著一種“生命意識”,但他的這種表現卻不是直接通過人的本能揭示,而是由對“生命意識”的體驗而詩意表現出來的。你讀上面所舉出的這首詩,也正可體會到這一點。這一點倒是從“第三代詩”那裡來的。
以上僅是對魏東建的一首詩的評析,實際上你讀他的《行走意或飛翔》中各輯的現代詩會感到他的每首詩都是《在去看你的路上遇見雨》。
重要的是通過魏東建這個“個別”已能窺見“第三代後”一代詩人的共同風貌。
對於魏東建的詩,中國作家協會全委名譽委員、甘肅省作家協會原主席、中國詩歌學會理事高平先生這樣評價:“ 魏東建的詩可以說是純粹的詩。他忠於內心的感受,展示赤誠的情懷,他不是那種大聲呼喊,慣於誇張的詩人,他的詩中透出情和愛,純淨如秋水,溫柔如白雲。”其實高先生的評價正是從另一個角度說出了魏東建作為“第三代後”詩人的詩的特質。
詩人魏東建的詩就這樣有著這樣一種特殊的詩意——只要將他的詩和他所處的詩時期連起來看,就看出他的這種特殊意義之所在。魏東建作為詩人是“第三代後”詩時期的佼佼者。
“朦朧詩運動” 和“第三代詩運動”的碰撞推出了“第三代後”(“後現代後”)這樣一個現代詩發展的平台,其時, 魏東建就在這個平台上成就了他的詩,也成就了一位詩人 ——天什麼都告訴你了,就看你悟得悟不得。 魏東建一直在悟,並悟得了。
魏東建出生在古濟水現於黃河之北(濟陽縣)的一個村子裡,據說祖上也曾風光過,他曾祖父那代在當時的省城濟南被稱為“河北魏家” ,那時他家的“寶和銀樓” 在諸商家中是頗有影響的,他曾祖父本人竟是當時的一些高官們的座上嘉賓。到了他祖父,家境就開始沒落了,到魏東建這輩就已經只有貧窮了。他堂兄弟姐妹共六人,他排老末。他出生的第三天,早已臥病在床的奶奶在看過他一眼後就去世了。他姐姐是在外祖父家長大的。在一個大起大落的家庭出身的人,其當輩中就常會有一個能堅韌地再創業的人,魏東建就是當年的那家“河北魏家” 的後輩中又站起來的人,這就有了我在前面所講到的他不停地創業闖蕩,不輟於筆耕的那些話。
他從小在他的小夥伴中就有以講故事的方式吸引和團結“諸家好漢”的本領,他所講給夥伴的故事,全是別人沒聽過的,因為那都是他邊講邊口頭創作的,那時流行劉蘭芳講《楊家將》評書,還有孟良的斧子,還有楊排鳳的燒火棍兒,都成了他口頭故事的由頭。後來國中考入了縣第五中學,這時他作文在全班同學中是最突出的了,那時他的語文老師是畢業於復旦大學農學系的王紹岱老師, 廣東汕頭人,大學畢業後入伍海軍,但後來卻成了右派,結果就被打發到位於魯北的那個小縣的第五中學任教。東建上國中時,王老師已退休了,是返聘任教的,那時,魏東建在王紹岱老師那裡是如魚得水。如果這樣尋根魏東建的話,我們就不難發現詩人魏東建最初的那村、那家、那校,那人曾給他的是一個怎么樣的天地,詩人魏東建就從那個天地間走來。
2007年5月(5日),我和魏東建等幾人穿過魏東建的故鄉王河村去濟陽縣曲堤鎮的曲堤參加一個學術研討會,那是上午八九點鐘的時光,我們穿王河村(那天是王河集)往東上了黃河大堤。車行於大堤上,正是布穀啼鳴時,這時發現在堤坡上開滿了一片一片艷黃艷黃的苦菜花,鮮美,鮮嫩,於布穀聲里,於和風中連天鋪開的是一地春光,一席錦卷,一層夢幻,無垠希望,無限情懷——這就是魏東建的故鄉么?這時我想到的是魏東建這個人和這個人的詩文和這個人的家和這個人的祖上。一個人來到這個世間總有他的來頭,來頭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來頭,不同的來頭走出了不同的人生。是啊,魏東建的王河村緊靠黃河,黃河的春天開滿了苦菜花 ——黃河,浪浪濤濤積歲月,濤濤浪浪鑄人生。黃河,“你在流年的記憶里掀打著浪波|波谷波峰,沉浮星辰日月\\——告訴我,黃河\\誰人嚮往的心境\\才見不屈的魂魄?” “你在逝歲的感嘆中扣動漩渦\\濤起濤落,驚顫帆影船舶\\——告訴我,黃河||誰家艄公的號子||才見無畏的豪歌?”(見序者的詩:《告訴我,黃河》-1970年5月)。魏東建這個人血管里流淌的是黃河的逝濤,是黃河給了只有魏東建才有的氣質,繼而是他的人生;苦菜花,根苦葉辛,然而,她的花卻是美的,每到這個季節,那就是人間一抹耀眼的風景。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使我想起的是魏東建故鄉黃河大堤上春天的那層艷黃艷黃的苦菜花;魏東建故鄉黃河大堤上春天的那層艷黃艷黃的苦菜花,又使想到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
“我出發的時候//雨也在路上//我和雨在去看你的路上相遇” ——魏東建去見誰呢?我想無論去見誰,那都是一種命運。無論去見誰,事實上已是他要先和“雨”相見,雨,有貴如油的春雨,可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也有迎頭暴風,那可是要摧樹折禾的呵!事實上魏東建各種風雨都經歷過,所以才有了他這個人和他這個人的詩。
以上所說的就是詩人魏東建的詩和他這個人。是為序。
2009年2月27日(11:25)書面就稿于山東文學社412房間
(2月21日、22日於齊河家中,23日、24日、25日、26日,各為上午,于山東文學社曾草於書面);3月2日晚按打出的電子稿校之;3、3日下午及晚(22:50)校完電子稿,4日下午又訂正之(結於17:50)。
朱多錦,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魯迅研究學會會員、山東省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中國當代文學學會會員及全國教育學院系統寫作協會理事。為山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山東文學》月刊“詩欄”主持、第三編室主任;中國泗河文化研究會主辦的《華夏文壇》社長。
寫給《行走意或飛翔》
高 平
我小時候在濟陽老家,是見不到本地有什麼文學的,如果說有,也只是口頭的民間文學,我記憶最深的是兒歌和類似《聊齋》的故事。
現在的濟陽,經濟的騰飛與文化的發展促了文學的繁榮,文聯、報刊、作家、詩人全都有了。近些年來中青年人才的出現與成長令人矚目,其中如小說家鞠慧,評論家蕭端良,詩人魏東建等,我都先後讀過他們的作品。
魏東建的詩集《行走意或飛翔》將要出版了,作者從電子信箱中發來他的原稿,要我“說幾句話”。我們雖未謀面,但老鄉之託豈能不看而辭。拜讀之後,欣喜之餘,確實是要“說幾句話”的。
魏東建的詩,可以說是純粹的詩。他忠於內心的感受,展示赤誠的情懷。他不是那種大聲呼喊、慣於誇張的詩人,他詩中透出的情和愛,純淨如秋水,溫柔如白雲。比如“你將山的野性/梳理成長長的髮辮兒/嫩黃的蝴蝶在上面欲飛不能”就是典型的描述。
他的詩的基調是向內的,一般不涉及當前事件,更不作時事的注釋。僅有的寫到“九•一八”事變和汶川地震的則都是大題材,而且避開了表態式的寫法,極少非詩的因素。還有一首題為《年底的蒼涼》的“入世”之作,從手機“複製的祝福”里發現“金錢瘋狂了/攻占著人類的心靈”。可謂精短而深刻。
他的詩既不直白,也不晦澀。他把想像和訴說揉在一起,讓你仔細傾聽他的細語,反覆揣摸他的含意。這類詩確有它的耐讀之處。
集子中的舊體詩,不拘律詩聲韻,卻有古詩風韻,當屬新古體。也多有清新、風趣的章句。
作為詩人,魏東建是一個多情種,他的詩是開出的深情花,結出的必是人性果。讓我們一同欣賞、品嘗吧。
2009年1月7日於蘭州
『序文作者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名譽委員,甘肅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原主席,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落葉在用失落的眼神看我
——魏東建的寫作視點及當代文學意義的評析
●向 雋
一個文化發生學的視點:聽到看到想到體現到
聽歌:重整河山待後生。
聽廣播:聽有故事的人說故事。
如此說來,這兩項活動都是調動耳朵的活兒。
那么報刊呢?那么當作家的人呢?我沿著這個思路切換到或者說聯繫到這么兩項,至少有兩個可以獲取直觀的動作,一個是看,一個是寫。請原諒我的職業癖,話題一松我的思維的韁繩就總是往影像上使勁兒,因為我喜歡具象的文字,最好是能夠刺激我想像出劇情的那種,例如方才看到一篇讓我差點笑到要抽筋的手機段子:
大醉而歸,一摸手機和貞操都在,睡覺!
仔細品味,這裡面有連續的動作,有暗示性別判斷推動時間流淌的狀態,最高級的是其中抽象與具象兼容,在幽默情調中呈現出可以演繹一段故事的突出的內在表情,讓讀者快樂地消費這段文字中顯示出的那種帶著內心隱秘帶著心態變化的特定或者唯一的影像感。
我提到上述事項,是因為看到近來總有所謂寫作界的專業人士在宣講什麼散文的成熟或者定型問題,我看了不以為然:所謂散文有誇飾寫作的成熟或者定型的必要嗎?大可不必!其一,缺乏自由鮮活的體驗,文字無法飛翔,包括詩歌都是這樣。其二,寫作本來就是話語體系對於千變萬化的生存傳記,那么寫作也應該允許保持自主書寫的權利,只要能夠獨立呈現個體體驗表達生存感受,愛怎么寫就怎么寫,那樣的語言才會活泛起來響亮起來個性起來。話語的傳記應該是具有獨立意志品質的文學。
以上表述,緣於我對山東優秀作家魏東建作品的分析,因為我從他的寫作看到了文字表現的張力,如下詩句就是他的精彩之處:
夜竟然是四十八小時
我守著咖啡
咖啡涼了
(《現在都市的秋水佳人》)
在這裡我品出了豐富的詩意,情緒的起伏,孤獨的人在時間中的造型,我甚至看到了咖啡之外的活躍時光。佳人何在?佳人在都市的場景中究竟是什麼樣?佳人如何使我陷入孤獨?這是在魏東建對他的一段經歷咀嚼玩味之後,出手幾筆便給話語的空間留出了十分,你盡可以發揮自己的想像。
人們常常愚蠢地爭執什麼叫文化?其實人性的發現和人性之美的凸現,正是文化的穿行,這樣一首詩歌的誕生,就說明了文化的發生過程,不是死氣的典章背誦,而來自當下寫作主體的獨特把握。
在詩歌《幸福的活成彼此的孩子》里,我愉快地讀到這樣的佳句:
我們老了
頭髮白了
由於愛
我們活成了幸福的孩子
……
我們和世界一起
蹣跚學步
笨拙的奔跑
盡情的滾爬
(《幸福的活成彼此的孩子》)
不需要再列舉了是嗎?!詩意的形象就這樣在魏東建的筆下自然、生動起來。
細讀文本你會看到,客體來自寫作主體的積極反應,經過紛繁多變的感官觸摸,還要回到魏東建自己的內心燭照,這些思考,我們還會在他發表於《山東文學》、美國《新大陸》等中外文學刊物的詩篇中清晰地感受到。
一個飽含文化情懷的表達視點:一片真情的關心到深度表達
這是一個網路文字遊戲泛濫的時代,瀏覽之後你會發現文化情懷的稀薄或者缺失。於是,今天的寫作需要更真誠的態度,例如對待歷史對待普通百姓對待瀰漫街市的消費時流,都需要站在時代的一個支點去說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玩弄花樣地作文字遊戲。作家魏東建的文化態度是鮮明的,熱愛並且關注家園的發展去向,這是來自他本色的文化情懷的細心堅守。
他本職是一個走南闖北的電視人,這個工作性質使他有較大的便利尋訪中國山川名勝乃至大野鄉村,他沒有浪費自己的遊歷資源,勤奮的工作之餘,他幾乎把業餘時間留給了他深愛的寫作,洋洋灑灑寫下了百萬字的詩篇和散文,讀他的這些作品,我體察到一腔火熱而智性的情愫。
遊記是自古有之的文體,有些遊記不過是實景的文字轉換,毫無體察意義,魏東建也寫了不少遊記,卻有著他的誠摯體溫:
“抬頭,望樹,枝瘦葉疏,僅有三二紅果,枝頭立了,執著的痴待我的到來,摘下送進口中,是難耐的酸。屋中走出一彩衣少婦,手捧紅果,盡力的恭讓,執著得讓人難以推卻。滿口的酸,淚也出來了,我想“豐厚的文化底蘊與淳樸的風土人情中透出了‘儒家聖賢’和‘梁山好漢’的相通之處,這原是一體難分的,可是傳達到今天卻成了難耐的酸。”(《聖源尋聖》)
古代的文化之風吹過,結下了村婦手中的紅果,魏東建居然品出了“難耐的酸”,這是從具體細節品嘗出的抽象感受,源頭的古風依然,而今那粒粒紅果傳達著莫名的滋味。
當代人的不幸是缺少田園詩意的滋養,在囂張的城市中迷失於營營生計的侵蝕,人們往往心存倦怠。所以假日的旅途上,城市人會浩浩蕩蕩地出行,走向親近山山水水之旅,走向雞鴨蟲鳴之野。還有比鄉村的記憶再溫馨的嗎?
“少時是聽著大點爺與光順大爹啦著不同版本的“二十四孝”的老話長大的。一合眼,耳邊便可聽到咿呀的唱聲在淒婉的曲調中起起落落,及那句“母在一人單,母去三子寒”的話。腦海中便可見蘆花飄漫天飛舞。”(《蘆花飛處古賢笑》)
讀到這樣的講述,我真的為東建慶幸,因為他擁有這樣迷人的記憶,並且善於打開在白紙的格子上,所以他的文字才具有感人的力量。
那么當代文學最重要的是什麼?
余光中先生在談散文時曾經這樣說:“在一切文體之中,散文是最親切、最平實、最透明的言談,不像詩可以破空而來,絕塵而去,也不像小說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隱身衣。散文家理當維持與讀者對話的形態,所以其人品盡在文中,偽裝不得。”(《散文的知性與感性》)我理解,現當代文明快速掘進的好處已經把人類寵壞在物質發達的萎縮的筐式窘境,近視的物慾又隔離了善意的人性,極致的說法就是寧肯親近寵物也不把人當人看,而偽裝術的盛行也導致了文學乃至藝術的變異,辨別人間真味的文學任務愈加迫切起來。這一點,作為詩人的魏東建也有智性地抒發,在《一株冬日開花的樹》中,他寫到:
凍結與冷藏
是流行的保鮮術
連淚水與笑容也有了包裝的成分
真切的只是我
心底的花開始生長開來
任由它遭遇體外的寒流
我只能
面對真情背對你
立成一株冬日開花的樹
是的,不僅是人類呼喚真情,文學也要再張去偽存真的大旗,拿出真誠面對的氣概,關注惡化的生存環境,關注一草一木之與人類自己的心靈感應,而不是傷害甚至毀滅性的沒落。對於當代文學對於人,這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話語在完成文學的使命時,也是話語對人本的構築方式,因為話語的傳記正是一個屬於人性時間的質感表述或者記錄,我選擇魏東建這樣一句詩做本文的標題:“落葉在用失落的眼神看我”,正是對當代寫作意義的另一種意義強調。
(向雋 當代文藝批評家 導演)
魏東建:文學之路上的夸父
李秀芹
感謝網路,讓我有幸“認識”了魏東建。
也許因為學習繪畫和美術史,又來自農村的緣故,第一次走進魏東建的部落格時,打動我的是一張照片,他在揮著鐮刀收割麥子,腰裡繫著草腰子(用來捆麥子的繩子),深藍色的褲子,灰色的襯衫,農村常見的遮陽帽,九十度的彎腰,近乎頂禮膜拜,時間凝固在那一瞬,使我想起法國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大師米勒的作品《拾麥穗》、想起了《晚鐘》。只有熱愛土地,熱愛生命的人,才會與大地母親有如此親密的接觸,有如此親切的交談。在這樣的畫面之前,任何語言都是蒼白的,任何描述都是無力的。
翻看著魏東建的每一篇文章,聆聽著一個心靈的聲音,內心一陣陣湧起莫名的感動。
在百度搜尋,原來魏東建是一個“名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副主席、濟南市作家協會會員、濟南市城市經濟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電視台《財富山東》欄目主編。一直致力於“社會轉型與華夏民族‘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架構”課題的研究。其個人文集《行走在思想的邊緣》被收入“中國青年作家文庫”,由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曾經主持編輯學術文論集《泉林晤語》,擔任《華夏文壇》等多家刊物編委、特約撰稿、專欄作家。
沒有見過魏東建,“名人”的這些頭銜和榮譽其實只是一個個冰冷的符號,通過文字感知到的魏東建,卻是一個滾燙燙的,實實在在的,有情有義的,生活在我們身邊的人。在這個物慾橫流的年代,象魏東建這樣,能以自己的真性情面對大眾,敢於說話,敢於說實話的人不多了。
任何一個人,都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魏東建也不例外,是一個複雜的多面體,也正是他的多面,全方位折射著他做人的品格。
衣帶漸寬終不悔
魏東建,孔孟之鄉的黃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漢子,有著堅韌的毅力和永不停息的步伐。
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魏東建的文學之路,並不平坦。
濟陽縣,王河村,黃河邊的一個小村莊,是魏東建出生的地方,養育他長大的地方,也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初一下學期,魏東建因為貧血,被迫休學一年。這一年裡,他讀了好多“雜書”,《紅樓夢》就是在那時成為他的至愛,至今不變。周圍五里八村的,沒有人不知道王河村有個愛讀書的孩子。讀了路遙的小說以後,他拿起了鉛筆頭,開始了第一部小說的創作,用去了他的三個練習本。寫作,對於他來說,成為了無需翅膀的快樂飛翔。 再次返校後,魏東建直接跟了原來的班級,國中畢業後,魏東建考取了濟陽縣職業中專學習園藝專業。在讀書的同時,魏東建在職業中專創辦了“萌生”文學社,還參加了省作家協會與省委黨校聯合主辦的作家班,並且以優異的成績結業。畢業後,魏東建憑藉自己深厚的文學功底,帶著對文學的夢想,到了濟陽縣文聯工作,他終於有了一張自己的書桌。
現實是殘酷的,沒有經濟基礎保障的縣文聯解體了,魏東建把自己文學夢想打包,去家鄉的山東三塑集團生產基地車間做民工,一邊是忙碌的勞作,一邊還要繼續自己的文學創作,偶爾在廠報發表一些通訊文章。也是在三塑的日子,魏東建結婚了,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繼續快樂的工作著,寫作著。但是事故從天而降,他的胳膊受傷,魏東建不得不回到王河村治療。痊癒後的魏東建,帶著妻子,來到濟南打工,妻子在濟南練攤,而他,乾過保險,做過推銷,有時候還要幫妻子守攤•••“與都市相遇後/他發現/他擁有的一切都不能給他勇氣與力量/他只能怯生生的問這都市/有零活沒/都市看著他瑟瑟發抖的樣子/說/這是個暖冬啊”,這是一首無奈的詩,這是一支心酸的歌。
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就是這樣的環境,就是這樣的生存條件,寫作仍然是他不變的夢想,他始終不肯停止文學之路上的追求。
每個人都有著無限的潛能和智慧,但是想成就一番事業,卻需要機緣。自古以來,有許多聰明的人困頓終生,有許多勤奮的人一事無成,所缺的,往往就是機遇。魏東建,在做企業民工時,幸運的被調去做企業報紙的總編,2004年有機會去了濟南市電視台做經濟新聞記者,2005年被有關領導借調到濟南市國資委分管對外宣傳,後來到山東電視台任《財富山東》欄目主編。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魏東建的努力終於得到了認可,他的視野隨之日見開闊,認識更加深刻,他的思想更加深邃,從文學到文化,到社會政治經濟理論,他的知識結構越來越合理完善。他的作品,成為他精神思想的外化。
讀魏東建的作品,打動心靈的,不僅僅是那些靈性的文字,字裡行間充斥的,更有麥穗般的金黃色彩,山東高樁饅頭香甜的味道,親切的泥土的氣息•••
至真、至善、至美、至純,是那么自然的交匯在一起,不論是散文、詩歌、,還是雜文、小說,都讓人回味無窮,感受到的,不是一件事情,或者一種感情,而是一種大巧,一種大美,只有用一顆心去閱讀那些文字,才能領略它的魅力所在。
一介書生,不文弱!
魏東建是一介書生,但是他並不文弱。他用一支筆做武器,揭露社會蛀蟲,抨擊社會黑暗,呼籲文化的復興。
讀書作文何以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於古人留下來的幾千年的文化,魏東建有獨特的視角,深刻的體悟,更有自己獨特的表達。孔子故鄉走來的魏東建,有著儒家的入世精神,有著清剛的靈魂,他努力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一切,儘管他也看透了塵世的浮躁與虛無,還是努力的行走著,並力圖以自己的綿薄之力來改變一些現實的黑暗。
有第一流的人品,才會有第一流的文字。為了一個無親無故,教書育人三十多年而含冤受辱的校長“田冰”,魏東建去做臥底記者,南下北上的為田冰伸冤,並且將四個多月的調查形成三萬多字的調查文稿——《田冰:聖人門前的當代“孟母”>>,其中凝聚了魏東建多少心血和汗水,無法統計,但是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魏東建作為一個記者的責任感,更是他做人的正義感。北京濟寧來回的奔波,不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那么簡單,靠得不是心血來潮,是那份對人,對社會的期望,靠的是魏東建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社會正義與良知回歸的渴望。
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魏東建的筆,是他戰鬥的武器,筆下的文字,有著極強的殺傷力,尖銳、犀利,有時候甚至很刻薄。“我們再關注一下先鋒文藝家們的日常生活現狀,我們會發現先鋒文藝家們用作品創作完成了‘審醜’,可是他們又用其在世俗物慾面前的行為本身完成了‘逐醜’。”(《豐滿感興學的陰性主題——讀王洪岳專著》)尤其是《說裝貓變狗》,表面上罵了一番市井無賴之徒,由此及彼,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不乏此種嘴臉,直把那些個仗勢橫行、追名逐利的人罵了個痛快淋漓。這個罵,卻又充滿了幽默調侃的筆調,是魏東建的百變萬花筒中絢麗的一抹色彩,《豬八戒的時運》,筆調輕鬆詼諧,當今社會的一部分擅於鑽營討好的投機分子形象便躍然紙上,讓我們在笑聲裡帶上一抹辛酸:什麼年代啊?讀書人難道只有一聲長嘆了!
古希臘神廟上刻有一句話“認識你自己”,現實生活中,偏偏有很多人,根本不認識自己。特欽佩魏東建罵人的膽量以及藝術,“對,‘人民跟前當孫子,孫子吃香’他乾笑著,撒開緊握的手,匆匆離去,我問協會的人,著名詩人叫什麼名字?”這不是罵人致死都不償命嗎?什麼是著名,原來不知道自己是張三還是李四,不知道自己有半斤還是八兩的人,就是著名,原來他們都是孫子。
人生天地間,猶如“白駒之過隙”,瞬間即逝,塵世間的人,大多忙忙碌碌,奔赴自己的目標,唯恐自己晚一步被別人搶了先。爭不到的心懷沮喪,爭到的又怕被別人再搶去,每天患得患失。塵世間也是一個功利的世界,每一樣東西都按照可用的程度被觀看,被估價,誰還會真正關心文化?魏東建,卻一直堅持著文化復興的觀念。
“文化是民族性的沉澱。那么什麼是文化復興呢?文化復興的根本是文化觀的樹立,其實文化復興的根本沒有正確的文化觀,文藝的復興只是口號,文化沒有行與不行之分,關鍵是文化觀,文化觀關鍵是其主流確認與包容性。復興的基礎是文化觀,也就是什麼是適合現代中國的文化觀,以正確的文化觀為范,繼承發展我國傳統文化、借鑑學習國際先進文化二者的融合成為中國新文化。”
觀察細緻與寫作深刻很重要,這是文人作文的關鍵,魏東建的理想在於致力於“華夏民族文化品格與精神空間架構”這一課題的研究,從關注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深遠影響入手,結合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是著眼於近幾十年來時代與社會的巨變對人們文化品格及精神空間的撞擊而進行深入思考、研究及分析。作為一個青年作家,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世間有許多美景,明月清風無時不在,可是有幾個人能精心觀賞?世間有如許綸音,翠柳黃鸝碧霄鶴鳴,可是有幾個人去側耳諦聽?魏東建極力推崇的文化復興,又會有多少人去身體力行呢?我只有從心底里祈願,願更多的人能夠關注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正確的文化觀,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共建和諧社會。
俠肝義膽,亦有萬丈柔情
揭露社會蛀蟲,抨擊社會黑暗,呼籲文化復興的戰士魏東建,才華橫溢的魏東建,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內心自然也有他柔軟的一面,那就是他至真、至純的情感,在他看來,“情是生命中最沉的重量。”
魏東建的文字,一絲也沒有讓人驚艷的脂粉、口紅,所以不會有色彩剝落和褪色的可怕面目,它們是真實的,是魏東建精神思想的外化,甚至是赤裸裸的靈魂再現: “人總是要忘記一些/總是難以忘記的人和事/並且銘刻在心裡/反芻”“柔弱無骨/放手/手在心中/於是/從眉頭到心頭”,有一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款款而來,詩人的心,反芻著柔荑一樣的那雙手,會是一個如何美麗的紅顏啊,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我行走的執著,因了你,我心靈的伴侶。因為你我的距離簡化為幾個有序的數字的今天,每當你急急的聲音在我按下的幾個數字後面飄來‘你有什麼事?’我流淚的心,總會打濕情感。我有什麼事,我反問自己。”“讓情感在行走中沉澱,在彼此遠離中將世俗名利稀出,升華成墨寫的文字,定格在樸素潔淨的信箋上,收寄在彼此的心底。我行走是為了守候,為了守候真情。”“心底的花開始生長開來/由於我見到你/任由它遭遇體外的寒流/我只能/面對真情背對你/立成一株冬日開花的樹” “象把你的號碼從手機中刪除一樣,你把我抹去” “風瘦了,淚胖了”。
也許因為我是女人的緣故,娓娓敘來的詩句,在我看來隱含著撕心裂肺的愛,痛徹心扉的情。不知道魏東建寫這些詩的背景是什麼,但是言為心聲,肯定是他心境的流露。“面對真情背對你”,心中有不忍離去的無奈,又有無法割捨的真情,為了守候這一份真情,也只有行走,背負著熟悉的號碼,情感在行走中也沉澱了。被這一份男人的真情所感動,讀著詩句,也分享那串數字後面的幸福。於是,我流下了胖胖的淚珠。
還有那條美麗的《紅魚兒》,我不是魏東建,所以不能懂得紅魚兒,但是能感覺到一份唯美的愛滲透在文字里,亦真亦幻,一種勾魂攝魄的純真感情,不經意地流淌在字裡行間。
詩句有長短,但是感情的真摯無法丈量,感情的美麗無法描述,魏東建,一個熱血男兒,在獨自品味著感情的馨香、感情的無奈。
讀一讀融入了萬丈柔情的文字,心中充滿了善意和愛心,會坦然的接受以真相處,以愛相對,“化為一株梅,素素香氣,漫溢天地四季,小我全失,靜對了寂。對了就是一切,一切只求對了。”“你我是冷雨中的兩隻麻雀/濕淋淋的翅膀/凝重了我們的飛翔/陌生的世界/彼此用心取暖/流淚的眼睛眺望著遠方的天空”。
麥田守望者,痴痴故園情
藝術是懷鄉者的歌,故園永遠是詩人心中的聖殿,在魏東建的詩文里,縈繞在心頭的總是父老鄉親,總是村莊、土地、麥田,“我不是詩人,便不象詩人般與麥田守望。我是一顆土粒,在都市漂泊遊蕩。”“我有濕潤與身上的麥香”“我”是“靈犀相通的麥子與農人的默契輝煌。”每每讀到這樣的詩句,老實本分的父親,勤勞善良的母親,麻利爽直的姐姐,如在眼前,仿佛有大典爺爺那止渴的“老腔”在耳畔迴響,彷佛可以聞到大典奶奶飯碗裡的香氣,彷佛看到含淚的魏東建咬一口那烤的焦黃的高樁饅頭,卻激動的哽咽著無法下咽•••所以他帶著墨鏡出門,讓淚水肆無忌憚,在雨中放聲大吼。作為一個讀者,作為一個農民的孩子,我是多么渴望能夠跑到雨中,對著天空大喊,喊出心裡的一切。魏東建的詩句,不僅僅是他自己的感情表露,更是熱愛家鄉,熱愛土地的所有大地之子的心聲。
他用一顆赤子之心,感恩著養育我們的土地,歌頌著土地上的生命。“雖然明年的炎夏現在想來是遙遠的另一個世界,但是到那時麥子金燦燦的收穫是她現在隱忍的信念,於是我弓著近乎九十度禮儀對待麥子表達我的敬意,這便成了同行女子眼中難耐的不堪,她的不屑掛在冷艷的臉上,輕蔑與卑微殺不死人,堅忍卻是生存的力量,我不敢停留我的腳步,雖然這幅情致使我遺憾,但是無論你喜歡還是憎恨,我們總要走過,也無論留戀還是逃避,一切都將成為過去,包括我們自己。”淳樸真摯的感情感染著讀者,但願那同行的冷艷女子,也能從精神的麻痹中甦醒過來。
對他人的尊重和對生命對環境的愛護,更是難能可貴,魏東建看到了“村邊的河溝里不多的水,黃里泛黑,兩邊是五顏六色的方便袋和白色的泡沫塑膠,象一件行為藝術品,鋪陳開來。”而他只能無奈的“仰望沒有神和上帝的天空,無助的問:誰來救救我們?”
魏東建,也是一個吃飯喝水的平常人。《白菜燉豆腐》平民的生活、平民的樂趣,一個生活在世俗中的男人,給我們展現了一個融融的畫面,熱氣騰騰,臉上仿佛有細密的汗珠,也許會有一杯老酒吧?生活的真實,真實的生活,心裡湧起一份對生活的感恩,“我是幸運的,因為機緣得遇這么好的父母家人、朋友以及那么的陌路成為知己,寬容我的自大、執著甚至偏執。但是我的真誠,希望我的生命實現我的宏願,用我的精力和靈魂的消亡,讓世界的萬物和美、順暢起來,世人與萬物的向善付出結出善果!雙手合十!!!”一個男人內心流淌的真摯話語,是他對父母親人的感情,也是他對生活的無限熱愛,更是他的愛心與性靈的約會。
心裡有花開,湧起那第一瓣
叔本華曾經說過:“質樸、無華的文體尤其屬於高人一籌、充分感受自身優勢並因此充滿自信的思想者。”魏東建,就是一個充滿自信的思想者。
社會生活的複雜,人似乎總與黑暗中的不明力量在鬥爭,隨波逐流的庸俗,隨性占有的貪慾,人云亦云的附屬•••但是只要一念心清淨,處處蓮花開。“無欲則剛,有情則柔,何以剛柔相濟。抿嘴想笑,卻發現無人拈花。所以決定送自己一支花。那送什麼花呢?玫瑰屬於情人;百合屬於戀人;屬於我的只有蓮花,手持蓮花,臉上泛起如蓮的喜悅。”一種脫略凡塵的高翦遠逸呈現在我們面前,一種禪的境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自性,真正的自我,回到了精神的家園,只有到達這樣的境界,才能把握機會,成就自己,生活才會更精彩。魏東建,似乎已經成就了自己,所以他有著絲絲自戀、自惜的情感,但是拈花與微笑,其灑脫和飄逸後面,有著他曾經的奮鬥,甚至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艱辛和苦楚。這是真正的清靜與天真,不是與紅塵隔離,而是如蓮一般,雖深深地紮根在污泥之中,卻能捧出一朵纖塵不染、晶瑩剔透、清香四溢的花。
捧一杯清茶,閱讀魏東建的文字,神情便會越發安靜,仿佛自己是在北方春日暖暖的陽光下,坐在山村的家門曬太陽,一直曬到心裡去,於是就有了《寒冬里的詩意》:“當黑夜在寒冬的教唆下/擠占白晝的時候/光和熱便化作雪花/鋪天蓋地而來/絮被保暖/將沉睡的希望/焐出綠芽/做那通體翠綠滿眼明媚的夢/雪上行人貓著腰/偷聽/希望睡夢裡的笑聲”。 雪的精神,清的靈魂,在詩的靈囿中蕩漾。一片純淨的世界,白色的雪花,翠綠的希望之芽,還有一串迷人的笑聲,彷佛不是在讀詩,而是行走在咯吱吱的雪地上。雪的乾淨似乎在洗滌著我們的心靈,雪的冷寂,又和這個充滿戲劇般喧囂的世界形成鮮明的對比,使我們忘記塵世的浮躁,獲得心靈的安寧。而在我們的夢裡,卻有一片充滿希望的春天在微笑。魏東建詩意的美,不是字詞的有韻律的堆砌,而是他幽深的生命體驗,是他情感的外化,明淨、空靈中飽含對生活的熱愛,充滿生活的激情,只待冰雪消融。
清劉熙載說:“詩善醉,文善醒”,醉醉的《煙雨江南印象》:“久儲的思念/釀成柔情的煙雨/心在江南行走/如硯台里的墨/漸濃漸淡/加飯酒/霉乾菜/小橋流水/粉牆烏瓦/修竹臨風/芭蕉逢雨/沒有酒/我醉在江南”。軟綿綿的短短的一首小詩,包涵了無限的醉意:“如硯台里的墨,漸濃漸淡”,這樣的心情,讀者也只有憑藉心靈才能感悟;那煙雨,也是思念釀成的美酒。詩是無形畫,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詩送給我們一幅傳統的水墨畫,如王維親筆一般,似有若無,似淡若濃,空靈之至,飄渺之至。迷醉間,有一翩翩少年徜徉在石縫間長滿青苔的江南小路,一裘白色長衫,手拿摺扇,無需雨傘•••或許人的生命,蟄伏的東西本來就很多,在這一刻,美,便突然從詩句中洋溢開來,變成一種悠長的回味。
古往今來,文人雅士多喜歡飲茶,皆因為茶的那份清逸,那份寧靜與悠然。魏東建,一個新時代的書生,胸中也滾動著清氣潔韻:“在玻璃杯子底放幾粒綠茶,將水慢慢傾入,香茶的精靈,翻滾於水中,慢慢舒展開來,將自己的綠在水中盪開,淡淡的,心被一種莫名的激動充滿。”讀這樣的美文,似乎有縷縷清韻盈盈飄出,有絲絲清香繚繞室內,清新雅淨之至,淡盡了人世的塵滓,淡盡了世俗的風煙,有的,只是那份淡然的情懷,生命原初的感動,還有人間如茶般至純的溫情。
“情教”?不如“青椒”
人世間充滿了太多的不如意、不順心,人們就會去相信渺不可及的宗教境界,這是可以理解的,而宗教呢,又必須轉向於道德,立基於道德,然後才能完全從迷信中脫離出來,給人生以安頓。但是也有很多災禍,皆假宗教之名起,所以對於魏東建建立的“情教”學說,我雖然沒達有到嗤之以鼻的境地,還是很反感的,多多少少破壞了魏東建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其實對於他的“情教”學說,不是很了解,它的主旨到底是什麼?它到底能有什麼作用?真的能通過“情教”改良社會風氣嗎?是不是真如別人所說,想以宗教為藉口,男女調情?還是魏東建借“情教”來譁眾取寵?不管怎么說,“情教”,暴露出魏東建的一顆驕矜之心、一顆得意之心,當然也是一顆執著之心。
來看看魏東建自己所說:“本人靠思想養生,以文化處世,靠真誠交友,社會兼職與電視台節目職務皆徒有虛名•••”
其實讀魏東建的文章,也能看出道家思想對他有一些影響,他看透了名利,看透了世俗,“面對張揚和流浪/是我油頭粉面的革履西裝/喝下的酒與抽掉的煙/難受的是身體/清醒的是思想”。“不是匆匆的行者,定性是我的執著;不是在上的智者,本性是我的樸拙;自然天成,大我自己;無知無識,參透靈機”,尤其是“無知無識,參透靈機”,似乎還達到了禪的境界。
於是就更納悶,一切皆是虛名了,為何還要弄出個什麼“情教”來?!
也許是僅僅憑一些文字,不能領會魏東建“情教”的真諦,對“情教”懷有偏見。但是我著實認為:魏東建的“情教”,還不如“青椒”來的實惠些。青椒,還能象他喜歡吃的《白菜燉豆腐》一樣提供我們維生素ABCDEFG,在我們口味平淡的時候,還會刺激我們的味蕾,增進我們的食慾,最起碼是一份真實。
儘管不喜歡魏東建的“情教”學說,但是又不得不佩服他對自己信仰的執著和信念的堅定,從他堅持創建“情教”這一事情,也能看到他做人做事有著自己對價值觀的判斷,作為一個濟陽人,他不甘於沉寂。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每個人在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得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魏東建自己這樣來描述:“生命是個過程,過程屬於行者,行者的意義便是行走”,“帶著夢想出發,行走於理想與現實之間。”“行走讓我失去與擁有,讓我在理解中認可任何生存方式。我行走更讓我覺得堅守自我的意義,不屈從於任何外來的壓力。”也正是在行走的過程中,魏東建感受到:“當你很累時,才懂得休憩的甜蜜;當你歷盡千難時,才更懂人生成功的意義。”
其實,行走就是一種求知,一種探索,正是不知道前方會發生什麼,不知道前方會有什麼樣的風景,行走才會變得更加有趣和令人期待。只有在文學道路上的不斷追求,才能讓一個作家的人格不斷完善,層層提高,層層突破,參透生活的深度與廣度,傳達紅塵的世象、人類的命運以及偉大抑或悲哀。
很欣賞魏東建這句話:“耍斧須到班門前,弄文必到聖人地”,短短十幾個字,放射著一個熱血男兒的傲氣與霸氣,充滿了對前方道路的無畏。
祝願魏東建,這個齊魯大地、孔孟之鄉走來的漢子,繼續帶著他夢想的翅膀。
背負著世界前行
——評詩集《行走意或飛翔》
王拂曉
魏東建先生還是一個很年輕的作家,其豐富閱歷卻非一般年輕作家可比。他做過民工,練過地攤,乾過保險,做過推銷等,現在是在電視台工作。這也使他的文學寫作顯得廣泛而豐富,主要是在散文、詩歌、評論間遊走。魏東建先生作為一個散文家是激情的。這也影響了他作為一個詩人是偏於抒情的。讀他的詩能感覺到一種速度,是行走的速度,與詩人柏樺的速度有很大不同。詩人柏樺的詩的速度是激情加速度且帶著血液的涌動,有時甚至變為一種衝鋒。可是魏東建先生的詩是行走在路上的速度,能看見腳步上落下的灰塵。如果說柏樺是一個下午型的詩人,常有一種坐在星期天下午的陽光里的慵懶。那么魏東建先生則是一個早晨型的詩人,給人一種行走在早晨的曙光里開始一天忙碌的感覺。
魏東建先生的本職是一個走南闖北的電視人,這個工作的性質遂使行走成為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深刻影響了他的文學創作。從這本即將出版的詩集《行走意或飛翔》里便隨處可見他行走的身影,一年四季行走在路上。
晨曦中
我陪著太陽奔赴
千年的盛宴
……
於是
我飄逸一襲黑色的風衣
翩然走向你
你為了這一瞬
已經在這裡立了千年
我又在你的目光里
華美轉身
於是
行走
成為風景
在今日的金陵
——《行走在春日的金陵里》
可以說,行走在春日的金陵里的東建的身影無比瀟灑,一襲黑色的風衣翩然地走著,華美地轉身,讓行走成為風景。東建行走的路上很奇怪沒有遇見夏日,姑且就把這首《在去看你的路上遇見雨》當作是發生於夏日的故事。因為東建行走的身影依然是那么瀟灑,仿佛剛剛從春日金陵歸來,身上的塵土尚未拍淨,便又瀟灑地上路了。魏東建先生說“我出發的時候/雨也在路上/我和雨在去看你的路上相遇/你我彼此轉身/在遠離的瞬間/伸出你乾燥的右手/向我一揮/風起雲湧/歸於平靜” ,較之行走在春日的金陵里的瀟灑,則又多了幾分大氣的從容和平靜。
如果說魏東建先生行走在春日和夏日是輕盈的腳步伴著無比瀟灑的身影,那么行走在秋季里的腳步就有些沉重,有時還帶著泥濘了。
行走在秋天裡
一路的泥濘
高爽的天空
瓦藍
白雲悠悠
我喜歡仰頭看天
便總是摔倒
這是個
泥濘的秋季
——《泥濘的秋季》
這就是詩人魏東建,在行走的路上遇到了泥濘的秋季,還是喜歡仰頭看高爽的天空,卻總是摔倒。這樣一個詩人行走在路上注定是一個獨行者,但在這個到處充滿烏煙瘴氣日漸浮躁的世界,還能仰頭看看高爽的天空,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事實上,詩人魏東建也一直在堅持著對這種幸福的追求,即使總是摔倒,即使是在這個泥濘的秋季。一個有思想的詩人總是堅持自己的行走的。
在這個沾滿泥濘的秋季,詩人魏東建帶著泥濘走進都市的腳步是沉重而失落的,他的發現同樣充滿了傷感。
夜竟然是四十八小時
我守著咖啡
咖啡涼了
……
我想像我是世界的獨子
世界為什麼會節育
她怎么不知道心靈的孤獨
……
我的淚在笑容上划過
花開的日子
怎么是秋天
於是我牽手以前的你
在落葉中行走
落葉在用失落的眼神看我
……
涼從心底傳達到手指
我用自己的左手溫暖自己的右手
天亮了
風又走開了
我發現自己怎么突然間白髮飄飄
你啊我那在水一方的佳人
望穿秋水
看見的只是我的白髮
有素簡托鴻雁
曰:念君歸,思念蒼白成頭白的蘆葦
——《現在都市的秋水佳人》
這是一個怎樣的都市呢?在詩人魏東建的眼裡是四十八小時被黑夜所占據,只能守著咖啡慢慢變涼,隨之慢慢變涼的當然還有詩人的心。詩人發現自己竟然是世界的獨子,這個節育的世界讓詩人的孤獨與日俱增,是一種遺世獨立近乎絕望的孤獨。但仍然還有一種近乎絕望的希望支撐著詩人。詩人於淚划過笑容里喃喃自語:“花開的日子/怎么是秋天”,深入骨髓的難過輕輕撥動心弦。於是詩人“在落葉中行走”,感覺“落葉在用失落的眼神打量我”。而我們看到的分明是詩人失落的眼神在打量這個讓人絕望的世界。詩人便裹緊大衣帶著絕望,義無返顧地走進了冬天。
蕭瑟的風行走在天地間的時候
我又開始打點自己的行囊
暖暖的陽光
是我想要避開的眼神
我只想與悲涼相伴
行走在風裡
……
我義無反顧的行走
對於豺狼和偽裝的神像
我只是無言的微笑
把輕蔑掛上嘴角
——《初冬邂逅水仙花》
詩人以決絕的態度義無返顧地行走在冬天蕭瑟的風裡,“把輕蔑掛上嘴角”,“暖暖的陽光/是我想要避開的眼神”,詩人想避開這個傷害了他的世界的一切眼神,即使是充滿了暖暖的陽光的眼神。詩人不無悲壯且絕望地說:“我只想與悲涼為伴”,“ 其實我已經死了/肉體僵硬後/被裝進了一個鐵盒子和蛋糕烤箱一樣的鐵盒子裡/我躺著/安靜得象塊蛋糕/蛋糕起初就是這樣/被火溫暖與熱情包圍/我曾經很羨慕/現在如此了/我無動於衷/於是與火同歸於盡/融合做青煙三股/沖向藍天/白雲不敢看/你們的笑容與淚水/其實與我無關/屬於生命的東西/都將我拋棄/於是我看見你真誠的表演/感動於你的逼真/但是我已經沒法為你喝彩/連鼓掌也做不到/如果你抬頭看見我/其實我已經死了”《 其實我已經死了》。詩人在初冬邂逅水仙花不是驚喜而是深不見底的絕望。這種絕望蔓延到生命上是對死亡的驚人平靜,把自己身體想像為蛋糕很新奇深刻但又很貼切,那么這塊蛋糕在塵世被誰所吞食則引人深思。詩歌就是應該讓人想像馳騁,思緒飛翔的事物。
在詩人魏東建先生行走的冬天裡,詩人還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感慨於在都市的夾縫中過冬的人,“他來到這裡/推動他的是日漸長大兒子的目光/牽拉他的是老婆曬暖的溫情/他終於狠下心來/把目光和溫情都背在肩上走出來/與都市相遇後/他發現/他擁有的一切都沒能給他勇氣與力量/他沒了底氣/他只能怯生生的問/這都市/“有零活沒?”/都市看著瑟瑟發抖他的樣子說/“這是個暖冬啊!”《他在都市的夾縫中過冬》。詩人在行走中也沒有錯過寒冬里的詩意“雪上行人貓著腰/偷聽希望睡夢裡的笑聲”。
詩人魏東建在《背負著世界前行》一詩中寫到:“人生的姿態/無非兩種/行走抑或飛翔/當生命的旅途出現障礙/我只有選擇/走投無路飛起來。”事實上,魏東建先生一直背負著世界前行,在路上。這在當今把詩當成遊戲和時裝表演的社會是何其寶貴。
魏東建先生詩歌的力量源於行走,其優點在此,弱點亦在於此。可能是作為一個走南闖北的電視人的職業原因,其行走有時過於匆忙了,這便使他的詩歌有時顯得回味不永。不過很顯然,《行走意或飛翔》這本詩集的出版不管是對於魏東建先生本人還是我們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禮物。希望背負著世界前行的魏東建哪一天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此岸心情
——讀魏東建詩集《行走抑或飛翔》
孫霜霜
品讀詩,就不應帶著讀小說的浮躁,看散文的散漫來讀,它需要我們用純美的心境去品味。初讀魏東建先生的詩,看到好多老師前輩對魏東建及他的作品的發自真心的評析,評他的人,評他的文,我逐漸了解了這一位實實在在的大地的兒子,看到了立於天地間的一顆赤誠的熱心,感受到追風追月追逐心中自由的詩人情懷。
星辰日月,冬去春來,生命每天都在變,不管你看沒看見。行走在風裡,思念在雨季,寒冬的夾縫,暮秋的落葉,詩人眼中的意象都是那么的厚重,風是凜冽的,雨是冰冷的,冬的無情,秋的遲緩,全都化作詩人胸中的一腔熱情,是愛情,是親情,抑或是人世間擦肩而過的陌生之感?全都是,又全都不是,其實無謂執著於詩人到底情歸何處,向誰而發,我是讀者,只是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在讀,在詩中我讀到了痛,讀到了哀,讀到了深夜獨自吞淚無人訴的無助與不安,讀到了即使生命悲涼也要懷抱世界不忘感恩的智慧,讀到了飛鳥的快樂,一世的悠哉,我想,如此就已經夠了。“沒有雪的冬不是個冬”(《霧夜行》),同樣沒有悲的人生也不是個人生。腦中總會浮現這樣一個鏡頭,從蒼穹之上,由遠及近,繁華都市之中林林而立的一座高樓,在頂層的邊緣上站著一個人,張開雙臂,向前邁步,寒風包裹著他,世人看不到他,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平台,這人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無疑稍一步之差就可能會摔個粉碎,生死之間惟有自己保持清醒保持平衡,才能於立足之地站住腳跟保存自己。面對金錢充斥的世界,詩人的心裡是“荒蕪,是沙漠”,詩人“仰天長笑”(《年底的蒼涼》),他蔑視物質包裝的這一切,他追求的是溫暖,是友情,是愛,他選擇“立成自己”(《我立在縱深的歷史裡》),這是即使站在頂樓的危淵上也可以華麗轉身,自成一道風景的氣概。
作為養分的來源,大地在詩中總是化為神聖的象徵,在這一組詩中我們感受到在詩人的心目中,大地確實是像母親一樣的存在,他有著與生俱來的大地情結,他的心從不曾離開過大地一分一秒,他甘願化作一棵樹,化作一顆深深地植根於大地的樹,“我是一棵生根的樹/固執的站立/在屬於我的這片土地上”(《我是樹》),來守護心中不曾污染的這方淨土。這是樸素的情懷,高尚的情操,貼近土地,貼近家鄉,貼近父母,詩人找到了他情感的寄託,神遊的歸宿,腳踏大地,不必刻意。人生的旅途坎坎坷坷,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可是若是在愛的沐浴下降臨到此世,終也會帶著愛的溫暖融化面前的層層冰霜。這是魏東建先生傳達給我們的最簡單的情感,在詩中我們了解了它接收它,也是默默地,無須宣揚,不必負擔,因為當我們細細回想中才發現在不知不覺中它早已深刻在心。試想誰人不會感恩自己的母親,畢竟是她們賜予我們機會,陪伴我們來到這陌生的人世間。詩人的這種情感是很普通也是非常崇高的,他真摯的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讀了它也就了解了作者,讀了最為樸質的作者。
放開胸懷,展開思想,天地無限寬廣。“我在天空用我的姿勢飛翔/地面的獵槍是我生命的悲壯/但是我注定一生飛翔/飛翔在我自己選擇的藍天上”(《快樂因為愛上飛翔》)。飛翔,飛翔,飛在高高的蒼穹,飛在廣袤的藍天,這是自由,這是解放,即使飛向死亡也絕不悔,野蠻的獵槍恰恰成就了詩人呼之欲出無法遏制的無畏豪壯。不知這是否是文人的特質,當腦中裝的思想太多,心中所感太廣,身體也都會覺得受到束縛,渴望著衝破這層大網,追求自由甚至成了本能。世俗的情,世俗的眼光,世俗的瑣碎都成了一座座牢籠,每天身陷錯綜複雜的囹圄中,即使自己是一支利箭,也是失去了弓弦無法移動,於是翱翔在那空靈湛藍的高空中的幻想就變得那么美麗,那么嚮往。我們自己何嘗又不是被一個個有形無形的枷鎖捆綁著,自由並不是革命時代爭取的專屬詞,我想飛,我要飛,怎么才能讓我飛……這正是千千萬萬水泥鋼筋中傳來的低低回聲。
“我想像我是世界的獨子”(《現在都市的秋水佳人》),蒼茫大地,芸芸眾生,詩人卻向世界發出這樣的無奈口號,或許他丟失了開啟心靈之門的鑰匙,或許午夜時分他在自己的房間中只聽到冬雨冰冷的滴答滴答,忘記了此時沉睡中的還有很多他的同類,或許在車水馬龍人潮擁擠的繁華都市他突然發現舌頭打了結,欲說無人。世界的獨子,宇宙的遺珠,都源於詩人真真切切的孤寂的情感。在這生活的潮流中,詩人並沒有像大多數人一樣甘作大海中的一滴水滴,而是抽身化作岸邊青草上一顆晶瑩的露珠,在茫茫潮流中,他看清了潮起潮落,匯合分流,內心自會有無法排遣的孤獨惆悵。“紅葉的燦爛/卻是為了紀念別離/送別的只有風/搖擺的紅燈籠/朦朧了夜色/和我/飄零的身影/”(《那一夜的行走》)昏暗的路燈,長長的影子,與夜風為伴,與黑暗相融,我想這份孤單是感傷而感人的。
詩人也寫愛情,在詩人的愛情篇中,我想起一句話:與人生無緣。詩人寫的愛情我看不懂,或許我想詩人自己也未曾真懂,緣由何處起,又在何處滅,端倪初見,卻早就擦肩而過。對於詩中的愛情,我只知道它很美,是悽美,是唯美,是一種無法言說無奈的美。詩人的思念,散落在秋季的落葉里,“落葉在用失落的眼神看我”(《現在都市的秋水佳人》);他們彼此相知,溫暖彼此,“這裡沒有春天/春天被我們揣在懷裡/從你我的眸子中流淌而出/溢滿天地”(《愛與春天無關》);他們之間曾經如此靠近,卻終在落葉與風景的執著中使“你我的生命歷程就這樣顧此失彼的互相經過”(《我和一片落葉在秋天裡相遇》)。詩人在遺憾中向我們展示了心中的羈絆,逝去的美麗,我們無需耗費精力地去揣摩字詞背後的故事,故事本身是如何不重要,“我把濕淋淋的心情/交到你的左手心/你看著我滴水的心境/笑/其實沒有風/我說著透過你的笑容看著你的眼睛/你我彼此轉身/在遠離的瞬間/伸出你乾燥的右手/向我一揮/風起雲湧/歸於平靜/雨呢”(《在去看你的路上遇見雨》),這些優美的詞句就已經使我們沉醉於月夜,冬雨,飄葉,在歸路中的一次次浪漫的邂逅、無言的溝通,即使只是一次次的漫長等待,短暫對視,也使我們感動。這樣簡單而深刻的情感在現在的社會我想最是可與而不可求的純真。
不僅僅這些,魏東建先生的詩涉及內容廣泛,寫人寫事寫心情,寫故鄉,樹葉,冬季,寫滑鼠,手機,科技,內容不固定,情感卻真實。明明是散文式的詩,可我卻偏偏看到了詩里又包含了那么多的故事,詩人的家鄉,詩人的親人,詩人的朋友,詩人的生活,在詩的語言中我看到了印記了詩人獨特品格的普通人的世界。他曾經說過“麥子的一生是個傳奇”,但我想文人的一生也是個傳奇,因為沒有過撕心裂肺的痛寫不出刺眼的文字,沒有過漂泊遊蕩的無助寫不出流浪的心酸,沒有過心與心的交流呼喚寫不出感動你我的真誠,沒有過傳奇經歷的文人是裝扮不出文人氣質的。魏東建生於黃河畔的一個小村莊,曾因健康原因休學,做過工人,擺過地攤,乾過保險,搞過推銷,他掙扎在生活輪軸之間,體嘗了生活的艱辛,這樣的經歷他沒有簡單地讓它們沉淪流過,而是深深地把它們烙印在他的大腦里,在情感的記憶庫中儲存。不論現實如何不如意,在生活的間隙中他一直緊抱著文學夢想,“枕書抱酒自稱仙,懷中自有一柄劍。”(《打油集錦》)生活的這一切都可成為他寫作的源泉,“母親要下地勞作/把我綁在一棵桃樹上/耳邊身旁是歡笑的樹葉/我也嚮往這時去了外祖父家的姐姐/因為那裡的富庶與黃河/富庶的概念就是他家後院晾曬的瓜乾”(《生死之間一張紙總要寫點么》)。我想正是這種璞質的人品孕育出了樸質的文風,才有了一篇篇平靜而又感情真摯的美文,那些華麗辭藻才失去了裝飾的必要——詩,讀的是心境。
很多人認為在現在的社會複雜而殘酷,人與人的交往必須要虛偽,不然人根本無法生存,如果這是世間存在的隱法則,那么我希望至少在手中握筆或者敲擊鍵盤時能夠坦誠,寫出一些真實,至少在文字中讓我們能夠發現還有心靈的共鳴,情感的棲息,可以讓緊繃的神經得到舒緩,使深藏的內心免於被遺忘,否則這個世界就真的是太悲哀,我們也實在是太可憐。我們都看的到,現在的社會節奏很快,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加油加油努力跟得上時代的步伐,害怕慢的一拍兩拍的就會被拋棄,很少人能夠靜下心,想想自己的純理想,太多的人忘記了自己兒時放風箏時的簡單快樂,而“一切向錢看”也蒙蔽了我們大家的眼睛,其實我們都應睜開明目,用心體會我們的生活缺少的到底是什麼。越是這樣進步的社會,文學就會越來越作為精神補給品不可或缺。可問題是我們應當搜尋什麼樣的文學來慰藉我們灌溉我們呢?很欣賞魏東建先生對文字的說法“其實原本沒有文字/那是人類情感發酵、思想升華、心靈碰撞的記錄/我們的美好需要保留/我們的愛需要傳遞/這該是文字的來歷……”,這是“魏東建文字的命運”,本身就是一首詩。文字不應是為有錢人代言的工具,不應是表現虛偽的又一層面具,更不是用來譁眾取寵的弄品,它是一種記錄,一種印證,而且正如魏東建先生所說文字應當有屬於作者自己的定位,我想這就是魏東建先生創作的初衷。文學不像新聞報導,新聞報導只是要求觀眾了解事件的真相,是傳輸文字,而文學是要讀者有自己的感受,是展現文字。讀者能否有情感的觸動,關鍵就在於作者對文字的定位,定的高作品浮於表面,華而無實,我們只能拜讀,定的低作品趨迎附和,流於低俗,我們只是消遣。而魏東建先生創作前就已經給自己的作品做了準確的定位,“遭遇了這些,我才知道我有這么多關心我的朋友,我明白,魏東建不只是自己的,我只有努力”,這句話令我感動,這使得他的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感情,我也從他的詩中感受到了他真誠的努力,不僅為自己,更多了一份責任,不能不說,這樣的作品才是使我們用心讀的真作品。慢慢的品讀,慢慢的思考,細水長流,灌溉我們貧瘠的精神家園。
坐在溫暖的房內,一窗之隔,外邊雖是陽光明媚,一片平和,但我知道此時寒風還是無情的凜冽,出去的話肯定會感受到刺骨的冷。此時此景,我想魏東建先生的《春日下午的禪思》最能體會我的心情:“坐在音樂里/與茶對談/陽光在透過窗玻璃/走進來/溶進茶里/我舉杯飲下/身心怡和天地泰。” 一切事情無論好壞美醜,在於心境而已。
魏東建詩集《行走意或飛翔》後記
我不會寫詩,但我是個詩人。
這是我的幸運,也是我的不幸。幸運是說,我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有很多良師益友;不幸是這樣注定我的行走有太多的坎坷。從縣文聯臨時工、七里堡地攤賣襪子、三塑民工、企業報主編、政府借調人員、財經記者、欄目主編、打黑記者……
日子要過路還長,一路坎坷一路走,走投無路飛起來。
這樣看來,我的這本被我命名為《行走意或飛翔》的集子中收錄的只是我肉體人間行走與精神天國飛翔的記錄罷了。能被收入這個叢書,我還是感覺自己是一顆真實的流著眼淚的魚目,在一堆珍珠中。
關於書名《行走意或飛翔》的介詞“意或”,我想有三層意思:其一就是其實行走在一定意義上看就是飛翔;其二就是“抑或”的同義詞,我行走著也或者是在飛翔著;其三就是我肉體行走的意義在於為了思想的自由飛翔。
感謝陽子夫婦,如果沒有她們,我的文字還散落在人間;感謝我國著名詩人、甘肅省作協名譽主席高平先生,七十多歲的老人,對我這個家鄉後學的包容、愛護和提攜;感謝著名詩人、詩理論家朱多錦先生,先生心臟不好,不能勞累,但是為我的詩集作序,他還是用了10天時間,在方格紙上寫下了密密麻麻的十幾頁的文字,而且對於我詩集清樣中的每個細節錯誤都不放過;感謝書法方家、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張仲亭先生,在百忙中為我的集子題簽;感謝王洪岳、向雋、李秀芹、高原、謝幕、王拂曉、孫霜霜等師友對我文字的關注與評論。感謝卓爾、徐樹愛、周傳虎、許了了為拙作的順利出版而給予的幫助和付出的努力。還要感謝所有關心、支持、關注我成長的師友親人,感謝你們!
真的感謝。
相關詞條
-
魏建東[橋樑工程教授]
魏建東,男,,1968年11月出生,河南省新密市人,鄭州大學特聘教授。
主要經歷 -
魏建東
魏建東,男,鄭州大學特聘教授,河南省新密市人,1968年11月出生。 1999年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橋樑工程系,作為引進人才留西南交通大學橋樑系工作; 1999.8~2000.8參加蕪湖公鐵兩用長江大橋...
-
魏氏家譜
是為江西、湖南統譜。始祖日亨,廣東龍川人。始遷祖庭輝、庭熙。明末清初由廣東偕兄弟數十人散居江西萍鄉、湖南醴陵各處。1.556——0002條家譜所藏地有“...
總目 魏姓部分 -
魏東[湖南涌金董事長]
魏東,生於1967年,是中央財經大學86級經管系的本科畢業生,中央財經大學研究生學歷,畢業於1993年。一年後,魏東就開始運作涌金的系列公司,其成長速度...
人物生平 相關評價 魏東辭世 死因傳言 魏東其人 -
魏氏宗親會
主任委員:魏 副主任委員:魏 魏炳森、魏山雄。
-
魏氏
魏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三。
姓氏起源 聚集地(遷徙分布) 歷史名人 郡望堂號 宗族特徵 -
魏姓
魏姓,此姓氏有出自姬姓、羋姓等多種說法。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現已遍布全國各地及周邊國家地區,朝鮮,韓國,越南,台灣,新加坡等都有...
基本介紹 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各支始祖 -
魏子建
魏子建任東益州刺史。 子建還京時,氐人眷戀不捨,接連攔截道路,不讓他離任進京。 子建回京後,屢次升遷,任常侍、衛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