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烏

雪烏

雪烏(all-grassofTangutMonkshood),別名草烏,藏名為翁阿魯、翁格爾。多年生草本,為毛茛科植物涼山烏頭的塊根。能祛風濕、止痛,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有很大療效。民間作為雪上一枝蒿入藥。

基本信息

中藥化學成分

塊根含烏頭鹼(aconitine),烏頭原鹼(aconine),新烏寧鹼(neoline),準噶爾烏頭鹼(songorine),森布星甲(senbusineA),12-表歐烏頭鹼(12-epinapelline),12-表光澤烏頭鹼(12-epi-lucidusculine),1-O-甲基-12-表歐烏頭鹼(1-O-methyl-12-epinapelline),1-O-甲基準噶爾烏頭鹼(1-O-methylsongorine),12-表去氫歐烏頭鹼(12-epidehydronapelline),12-表去氫光澤烏頭鹼(12-epidehydrolucidusculine)。

植物形態

雪烏雪烏
涼山烏頭,多年生草本,高32-43cm。塊根倒圓錐形或胡蘿蔔形,長3-4cm,直徑1-1.2cm。莖直立,疏被反曲並緊貼的黃色短柔毛,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葉互生;莖中部葉具稍長柄,無毛,葉柄長約4.5cm;葉片五角形,長約3.8cm,寬約5.8cm,3全裂,中央全裂片寬形,二回3深裂近中脈,末回裂片線形,寬2.5-3.6cm。總狀花序有3-6朵花;花序軸和花梗密被彎曲而緊貼的短柔毛;下部苞片葉狀,上部苞片倒披針形;花梗長0.7-3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之上。線形或鑽形;花兩性,兩側對稱;片5,花瓣狀,藍紫色,外面被彎曲短柔毛,內面無毛,上萼片船狀盔形,寬約7.5mm,自基部至喙長約1.2cm,外緣斜,喙短側萼片長約1.2cm;花瓣2,長約1.6cm,爪被短柔毛,瓣片長約9mm,寬約1.5mm,唇長約3.5mm,末端微凹,疏被柔毛,距長約1.5mm,向後伸展;雄蕊多數,花絲全緣或具2小齒,被柔毛;心皮5,密被緊貼的短柔毛。蓇葖果。種子多數。花期9月,果期10月。

生藥材鑑定

雪烏雪烏
乾燥的子根,圓錐形,長1.5~3厘米,直徑1,5~2厘米。表面灰褐色,有細的縱皺紋,頂端有凹陷的芽痕,側邊常留有自母根摘離的痕跡,下端尖,周圍有數個瘤狀隆起的支根,習稱“釘角”。質堅實,難折斷,斷面外層褐色,內面為灰白色,粉性,橫切面有一多角形環紋。無臭,味辛辣而麻舌。乾燥的母根,呈瘦長的圓錐形,或帶有殘餘的莖桿,體長3~7厘米,直徑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皺縮不平,或有錐形的小瘤狀側根,並具割去附子後遺留的痕跡。質堅實,斷麵粉白色或微帶灰色,橫切面可見多角形的環紋。無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個勻、肥滿、堅實、無空心者為佳。
顯微鑑定:粉末,灰黃色。
澱粉粒極多,單粒球形、長圓形或腎形,直徑3-22μm;復粒由2-15分粒組成。
雪烏雪烏
後生皮層細胞表面觀類長方形或長多角形,垂周壁稍厚,有的橫向壁細胞細波狀彎曲,有的壁呈瘤狀增厚突入細胞腔內。
③石細胞較少,類長方形、類方形、多角形或一邊斜尖,直徑49-117μm,長113-280μm,壁厚4-13μm,紋孔稀疏。④具緣紋孔導管直徑29-70μm,有的導管分子粗短拐曲或橫連線,具緣紋孔較密。
⑤纖維少數,細長條狀,有的具短分枝,紋孔口十字形、人字形或為具緣紋孔。

功能主治

雪烏雪烏
性味
辛;苦;熱;有毒
歸經
脾;胃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先煎。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清熱消炎。治胃腸炎。

生態環境

雪烏雪烏
資源分布
分布雲南西北部、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青海、甘肅、陝西等地。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4300-4500m的山地草坡或石礫中。
採收和儲藏
8-9月採挖塊根,洗淨,切段,曬乾。
生草烏:揀去雜質,洗淨灰屑,曬乾。
制草烏:取淨草烏,用涼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漂至口嘗僅稍留麻辣感時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草烏熟透,內無白心為度,除去甘草、黑豆,曬晾,悶潤後切片,曬乾(每川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考證】:出自侯寧極《藥譜》 《綱目》 :“烏頭有兩種,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謂之川烏頭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採為烏頭,冬則生子已成,故曰冬採為附子。其天雄、烏喙、側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獨頭者,即無此數物也。其產江左、山南等處者,乃《本經》所列烏頭,今人謂之草烏頭者是也。故曰其汁煎為射罔。弘景不知烏頭有二,以附子之烏頭注射罔之烏頭,遂致諸家疑貳。”

與川烏區別

雪烏川烏
川烏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塊根。
【功效】:祛寒濕,散風邪,溫經,止痛。
【主治】:治風寒濕痹,歷節風痛,四肢拘攣,半身不遂,頭風頭痛,心腹冷痛,陰疽腫毒。
【性味歸經】:辛,熱,有毒。
①《醫學啟源》:“氣熱,味大辛。《主治秘要》雲,性熱,味辛甘。”
②《東醫寶鑑》:“性大熱,味辛甘,有大毒。”
③《醫家心法》:“辛,溫,大毒。”
④《長沙藥解》:“味辛苦,性溫。”

①《要藥分劑》:“入脾、命門二經。”
②《本草撮要》:“入手厥陰、少陰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用藥忌宜】:陰虛陽盛,熱證疼痛及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莽草為之使。反半夏、栝蔞、貝母白蘞白及,惡藜蘆。”
②《藥性論》:“遠志為使。忌汁。”
【處方名】:制川烏、川烏頭、生川烏、制二烏(制川烏和制草烏)、天雄、川烏,生川烏
【藥用部位】:本植物栽培品的子根(附子、側子、漏藍子);野生種的塊根(草烏頭)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資源分布】:主要栽培於四川、陝西。野生種分布遼寧、河南、山東、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廣西、雲南等地。藥材主產於四川、陝西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夏至小暑間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莖葉,然後將子根摘下,與母根分開,抖淨泥土,曬乾。

相關詞條

麥角
人參
枸杞
薄荷
眉豆

中醫藥文化(二)

中國醫藥自古就是一項充滿神秘的藝術。望、聞、問、切,就能診斷,開具藥方基本藥到病除。不起眼的植物,動物,都可以治病救人。那么你想了解中國這項獨具魅力的文化嗎?你想在今後的生活中更好地運用中醫藥的知識強身治病嗎?那就快快走進這座奇妙偉大的殿堂,領略中國傳統的醫藥文化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