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phiidae
分類:鱸形目鯖亞目
種類:全世界共有4屬12種,台灣現有4屬6種
生態:中表層巡遊,卵生,肉食
劍旗魚科正是一般所泛稱的「旗魚」,它最大的特徵即是長而尖的吻部,好似一把利劍,令人望而生畏。旗魚是大洋中表層的大型巡遊魚類,也是魚類中的游泳冠軍,最高時速達100公里以上。它的體型和同是游泳高手的鯖科一樣,呈紡錘流線形,符合流體力學,但在背鰭和臀鰭後面,並不具有小離鰭。俗稱「旗魚舅」的「劍旗魚」屬於劍旗魚科下的劍旗魚亞科,全世界僅此一屬一種,它的主要特徵是:背鰭基底較短,口中無齒,且吻突呈扁平狀,而非圓形。
認識「老人與海」的主角──正旗魚
正旗魚是劍旗魚科下的另一個亞科,海明威著名的小說「老人與海」中所出現的巨型魚,其實便是正旗魚亞科的成員。正旗魚和劍旗魚最大的不同是:其背鰭基底較長,腹鰭呈長條狀,成魚之頜齒、鱗片、側線俱存,而且它的吻部為圓形尖棍狀。
正旗魚全球共有3屬11種,其中的雨傘旗魚屬,因為背鰭高聳如傘或船帆,比體高還高,所以英俗名稱為「船帆魚」(sailfish),它的腹鰭鰭條特別延長,共2種,台灣有1種,即為雨傘旗魚;四鰭旗魚屬的背鰭和體高約略相等,英文稱"spearfishes",共6種,台灣有小旗魚及紅肉旗魚兩種;槍魚屬則背鰭比體高低,英文俗稱馬林魚(marlin),共3種,台灣則有立翅旗魚(black marlin)及黑皮旗魚(Indo-Pacific marlin)兩種。
隨成長變化的鰭型
旗魚的幼魚標本甚少,所以關於它成長過程的形態變化所知極微。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發現,旗魚的背鰭、臀鰭及尾鰭,隨著年齡或體長改變甚大。例如劍旗魚在幼年、體長120公分以下時,背鰭基底仍甚長,與正旗魚亞科相同,直到生長至160~200公分以上時,基底才縮短。另外,兩個臀鰭原本為連續的一個臀鰭,長到70~80公分時,才分離為二。
劍旗魚的背鰭隨成長而變矮,最後一分為二。
奇特的掠食方式
長而尖的吻部是旗魚覓食的好幫手,但它並不是用來刺穿獵物,而是擊昏獵物。每當旗魚遇見鯖、鯡、飛魚、鬼頭刀、烏賊等體型較小的魚群時,便會沖入其中,快速揮舞吻部,把小魚兒擊昏後,再予以吞食。旗魚的泳速特快,所以被它盯上的魚群,通常無法倖免於難。
最具挑戰性的漁獲目標──旗魚
旗魚多半會隨著洋流或水溫變化,作長距離的洄游。平時它大多棲身於熱帶或亞熱帶,夏天才進入較高緯度的水域。台灣地區的旗魚出現在東部和南部的大洋區域,尤其以溫暖的黑潮流域及其支流的密度最高。旗魚的體型龐大,加上出現機率高,因而是世界各國漁民重要的漁獲種類,也是拖釣釣友認為最具挑戰性,亦最嚮往的漁獲目標。每年4~8月為台灣雨傘旗魚的盛漁期,漁獲量可高達2000公噸;而10月至隔年3月,則是立翅、紅肉、黑皮旗魚的產季。
捕獲旗魚的方式有許多種,包括鏢射、延繩釣、拖釣、圍網、定置網,甚至流刺網。鏢射是其中困難度較高,使用的工具卻最簡單的一種。這是日據時代從日本流傳而來的技術,趁著旗魚在波浪洶湧,至水面巡遊覓食的時機射鏢獵捕。每當東北季風強勁吹送,風力達5、6級以上時,鏢旗魚的漁船便會紛紛出海,漁民個個全神貫注觀察海面,一旦瞥見旗魚偶爾露出水面的背鰭或尾鰭,鏢魚手馬上站到船首突出的鏢魚台上,頭手(主鏢者)手握鏢魚叉伺機行動,二手(副手)則幫忙研判魚蹤,並且指引舵手行駛方向。魚鏢出手後,被射中的旗魚通常會奮力往前沖,因此舵手必須關掉引擎,等到旗魚精疲力竭,再合力打撈上船。有時為了安全及搬運的方便,漁民會事先剁掉旗魚的吻劍,所以在漁市場常看不到完整的旗魚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