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包括三大塊分布於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的黑頸鶴主要的越冬夜宿地和覓食地,地理坐標為北緯28°40′~30°17′,東經87°34′~91°54′,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614350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為134875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為207225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為272205平方公里。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建立後,到此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逐年增加,約占全球黑頸鶴數量的80%左右。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西藏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三大塊分布於西藏“一江兩河”地區的黑頸鶴主要的越冬夜宿地和覓食地,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地理坐標為北緯28°40′~30°17′,東經87°34′~91°54′,屬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為614350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為134875平方公里,緩衝區面積為207225平方公里,實驗區面積為272205平方公里。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3年,2003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及其越冬棲息地。保護區內有脊椎動物181種,其中魚類19種,兩棲類1種;爬行類3種;哺乳類41種。保護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頸鶴、雪豹、盤羊、胡禿鷲玉帶海雕金雕等和二級保護動物棕熊、猞猁藏原羚岩羊等。有著較為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是黑頸鶴越冬的必要條件,因而具有極為重要的保護價值,同時,對於保護區區域內農耕等生存系統的調節和影響,也是濕地生態系統重要的價值所在。

黑頸鶴是世界上現存15種鶴類中最為珍惜的種類,全世界僅存10000隻左右,被列入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同時還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中。黑頸鶴也是所有鶴類中唯一以高原為主要棲息地的種類。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珍惜水禽重要的棲息地、越冬地,保護價值非常大。數百隻野生珍稀黑頸鶴從南方翩翩飛臨拉薩市林周縣一處農田覓食。通過觀察,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鶴類專家倉決卓瑪發現這群黑頸鶴較去年又多了5隻。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既是南亞、東南亞地區的“江河源”和“生態源”,也是中國乃至東半球氣候的“啟動器”和“調節區”。據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與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今年1—3月份統計,在西藏地區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為4200隻,而1992年為3910隻,西藏黑頸鶴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

長期從事黑頸鶴研究倉決卓瑪介紹說,黑頸鶴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高原特有鶴類。黑頸鶴體長130厘米,頭頂裸露呈暗紅色,前頸及上頸腹面披以黑羽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中國、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境內。在世界性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黑頸鶴被列為全球急需氣溫救的鳥類。長期從事黑頸鶴研究的倉決卓瑪介紹說,國際上對黑頸鶴的統計多以越冬期為準,這時同一群黑頸鶴的棲息地和覓食地相對固定,因而統計較為準確。在西藏地區統計時,科研人員不僅統計在地面上覓食的黑頸鶴,還對飛起的鶴群進行跟蹤核實。從1990年開始,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與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的專家合作,就西藏境內的黑頸鶴越冬種群數量、分布及其生態習性進行了全面的調查研究,獲得了大量權威資料。專家發現,由於高原特殊的自然環境,黑頸鶴繁育率非常低,每窩僅產1—2枚卵,雌雄輪流孵化,通常只能孵出一隻雛鶴,而且死亡率高。

“西藏黑頸鶴數量的增加,與生態環境的改善密不可分,”自治區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處卓瑪央宗說。據衛星遙感最新監測,在黑頸鶴主要活動地——西藏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和年楚河“一江兩河”流域,11年來通過採取生物和工程措施進行農業綜合開發,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態環境。同時西藏除國家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之外,還制定了許多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在黑頸鶴棲息和覓食區域嚴格限制人類活動。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自治區負責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副主席尼瑪次仁說,西藏在林周和申扎兩地成立了黑頸鶴越冬和繁育保護區,對黑頸鶴的保護目前正列入西部大開發生態環境保護範圍內,西藏計畫將黑頸鶴的主要活動地“一江兩河”及周邊地區列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985年被列為西藏自治區級保護區的林周縣保護區和申扎縣保護區是黑頸鶴主要棲息地。由於保護措施得力,黑頸鶴到此地棲息的數量快速上升。據專業人員觀測,每年到林周縣越冬的黑頸鶴數量從1992年的近700隻增加到現在的1600多隻,停留時間也延長到半年左右。美國國際鶴類基金會與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統計認為,到西藏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約為4200隻左右,占到全球黑頸鶴種群數量的75%以上。

有關部門將西藏兩個保護區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這兩個保護區更名為西藏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藏色林錯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為8000多平方公里。美國國際鶴類研究基金會主席喬治·阿吉波在考察完西藏黑頸鶴種群的生存環境說想不到黑頸鶴在這裡還擁有一片優美、寧靜的天空。

保護對象

為了保護惠及中國和鄰國人民的豐富水資源,國家投資建設了以改善生態環境為重點的“一江兩河”(雅魯藏布江、拉薩河、年楚河)中部流域農業綜合開發工程。與此同時,西藏自治區政府實施了長江上游天然林保護工程,2004年建設生態公益林2253公頃,封山育林1492公頃。雪域生態良好的最佳證明是:50多年來,西藏沒有任何物種遭到滅絕,相反,生物種類還不斷豐富。據有關部門監測,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地區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建立後,到此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逐年增加,約占全球黑頸鶴數量的80%左右。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黑頸鶴

黑頸鶴,屬鶴影目鶴科,體長一般在1.2米以上,體重5公斤左右。因通體較白,頭、枕和整個頸部均為黑色,僅眼下有一小形白斑,故名“黑頸鶴”。們習慣稱其為“雁鵝”或“高腳雁鵝”,是唯一在中國青藏高原繁殖的鶴類,被列為中國一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並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成為全球性急需拯救的鳥類。

家族群:常見的為兩隻親鶴一隻幼鶴,幼鶴羽毛為灰褐色,在野外很容易與成鶴區別開。

亞成體集群:是一些還沒有幼鶴的年輕鶴鳥,成群地聚集在一起,數量從七八隻到三四十隻不等。

混合群:成群的黑頸鶴常與成群的灰鶴一塊在山坡上覓食,但並不完全混雜,各自保持相對的集中。夜間,兩者也分別成群而居,保持相對的距離過夜。

除此之外還有孤鶴,一般是因“伴侶”死後失去“家庭”,難以靠近群鶴,常獨自活動,或站在高處充當“哨兵”。在水庫淺水區與黑頸鶴共處同一棲息地的有斑嘴鴨赤麻鴨、斑頭雁、綠翅鴨綠頭鴨和普通秋沙鴨等十幾種水禽。它們與黑頸鶴一起覓食,友好相處,起落時上下翻飛,姿態各異景象甚是壯觀。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黑頸鶴

黑頸鶴在中國的地理分布範圍北起新疆阿爾金山脈,延伸到甘肅祁連山下,南抵西藏喜馬拉雅山脈和雲南的橫斷山脈,西起喀喇崑崙山,東止青藏高原東北線的甘肅、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雲南與貴州交界的烏蒙山脈。黑頸鶴為遷徒鳥類,根據其遷徒習性分布範圍可劃為繁殖區與越冬區兩大區域。其越冬區主要在雲南、貴州及西藏海拔1600—4000米的地帶。滇東北現為黑頸鶴的主要越冬地,當地農民對其遷徒時間有句諺語——“來不過九月九,去不過三月三(農曆)”。實際上。黑頸鶴由於每年的氣候條件差異來去時問不盡相同,整個越冬期大約150天左右。

黑頸鶴的繁殖地比較分散,主要在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肅、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澤地帶,那裡空氣稀薄,人煙稀少,氣候寒冷,5—6月時的氣溫有時還在零下12℃左右。它們每年3月就來到繁殖地區,當湖沼中冰雪開始消融時,群體便開始分散,雄鳥和雌鳥紛紛四處漫遊,尋覓佳偶。求偶時,雄鶴和雌鶴的頭頸都伸向前方,發出“嘎——嘎”的叫聲,彼此呼應,一前一後地相伴行走,並且展翅偎依,似仙女飄逸,盤鏇飛舞。然後雌鳥半展兩翅,腿腳微曲,發出“哆,哆”的叫聲,雄鳥一邊應和,一邊從後面躍到雌鳥背上交尾。它們的巢大多建設在四周環水的草墩上、茂密的蘆葦叢中,或在人、畜不易接近的濕地上,用枯萎的苔草、針藺等築成粗大扁平的巢,中央稍微凹陷,直徑約有90厘米,高10餘厘米。5月初開始,經常在早晨到中午時間交配,5月底開始產卵。每個巢中通常產卵2枚,偶而也產1枚。卵的形狀略似鴨蛋。卵殼呈淡青色或暗綠,夾雜形狀不規則的棕褐色斑點,尤以鈍端較密。產完第一枚後即開始由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化,但以雌鳥為主。30—33天以後,雛鳥就出世了,在出殼當天就能蹣跚而行,親鳥則在一旁守護料理。

黑頸鶴在越冬地主要以吃植物性食物為主,特別喜吃地下莖塊部分,同時也兼吃少量動物性食物。在滇東北地區其主要食物種類為馬鈴薯、油菜子、燕麥、養子、小、蔓菁,其次是紅白三葉草等草類及少量魚蝦。收割後的旱作地為黑頸鶴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它在此間覓食的時間約占總尋食時間的五分之四。但在遷飛前一段時間,農民已開始播種馬鈴薯,黑頸鶴的啄食對農民的生產有一定影響。

瀕危原因: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黑頸鶴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黑頸鶴去毛、內臟,取骨曬乾,有利尿通淋的功效,治小便不利。因此被利用。

過度捕獵:黑頸鶴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禽類,馳名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民間以鶴為“神”,歷來受到尊崇和保護,但也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殺害,甚至有人以吃鶴肉為榮,對其生存造成了威脅。

棲息地破壞: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是藏人心中神聖的大鳥,也是世界十五鶴中被最晚記錄 到的一種鶴,它是俄國探險家普熱爾瓦爾斯基於1876年在中國青海湖發現的。 作為高原草甸沼澤棲息的鳥類,本來在“高處不勝寒”的雲貴藏生活、遷飛,與世無爭。近年人類對濕地的開發,抽乾沼澤使這些高原涉禽正面臨喪失家園的威脅。

據1992年冬季的數量統計,在中國見到的數量為1268隻,近幾年又在雲南昭通等地發現了較大的越冬群體,數量已超過1500隻,估計目前全世界總的數量約有2000隻以上。黑頸鶴的生存所面臨的威脅主要有高原地區湖泊的開發利用、建立漁場、修築公路,以及大規模排水、改造沼澤、遊牧區域擴展等。這些人類活動使得沼澤乾燥,面積不斷減少,干擾了黑頸鶴的正常棲息。

保護項目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西藏的生態資源和環境保護也面臨著很大壓力,尤其是以黑頸鶴、藏羚羊等為代表的西藏高原珍稀物種,由於受到環境改變,盜獵活動,人們環境意識差等因素影響,保護工作面臨很多困難。一個 銅礦距離雅魯藏布江中游黑頸鶴國家自然保護區僅1500米,但環評報告的制訂者在 檔案里稱他們不會干擾黑頸鶴。

如何調和經濟成長與保護環境,緩解野生動物保護和農業生產之間的矛盾,從根本上改變西藏地區青少年環境教育匱乏、人民民眾環境保護意識不強等現狀,進行系統的環境保護教育已勢在必行。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以保護黑頸鶴為主的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可以進一步帶動和推進西藏環境教育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

項目特點

項目培訓對象為一線教師,使教師的環境相關知識得到充實,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得到了增強,有助於環境保護教育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促使環保教育從第二課堂進入第一課堂。教材編寫人員多年來深入雅江中游地區從事黑頸鶴保護相關的環境、科技工作,經驗豐富;編寫過程中將充分和參與培訓的教師進行溝通,使教材更富有鄉土特色。教材中將充分運用探索、遊戲和製作等方式,寓教於樂,通過學習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樂趣,自然地產生熱愛家鄉、珍惜環境、保護野生動物的感情,成為環保事業繼續向前發展的生力軍。在黑頸鶴越冬期組織考察和實踐活動,讓參與培訓的教師對生態資源有更為感性的認識。同時,召開教學研討會,為教師們提供學習、觀摩和互相交流的機會。

項目意義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雅魯藏布江黑頸鶴自然保護區

通過項目幫助雅江中游自然保護區及周邊地區建立起環境教育的長效機制,提高當地民眾的環境意識和環保觀念,促進雅江中游地區的特色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並結合西藏實際探索由保護區、學校社區及環保機構共同參與的可持續環境教育模式。編寫適用面為保護區及周邊各縣中國小的環境教育鄉土教材1冊,並推薦作為學校自然課(或生物課)的輔助教材。組織3-5期環境保護教育師資培訓班,保護區及周邊各縣組織在校教師參加,培訓人數150左右。結合世界濕地日、地球日等,深入社區或學校組織1-2期環保主題實踐活動,增強參與培訓學員的責任感。同時,在黑頸鶴越冬期間組織保護區實地考察和實踐活動,普及野生動物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結合西藏實際探索由保護區、學校、社區及環保機構共同參與的可持續環境教育模式,並向其它保護區推廣。

相關詞條

參考資料

1、《中國大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http://news.163.com/05/0831/18/1SGKPJRO0001122B.html
3、http://tech.qianlong.com/28/2003-6-30/[email protected]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