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屬概述

拉丁名:CrypteroniapaniculataBl.
中文名:隱翼
拉丁科名:Crypteroniaceat
中文科名:隱翼科
保護級別:3級
分布:雲南
現狀:稀有種。在中國,隱翼於50年代初期發現於雲南南部。隱翼科僅1屬5種,中國僅此一種,分布區狹窄,生長於濕性溝谷雨林中,通常3-5株星散生長。因其種子極微小,自然繁殖力弱,產地森林被大面積採伐,以及毀林耕種等綜合因素而導致隱翼木日趨瀕危。
海拔下限(米):300
海拔上限(米):1300
形態特徵

生長習性

分布範圍
在中國,目前僅產雲南屏邊石極鄉、金平勐喇、西雙版納勐膜勐、景洪攸樂山及滄源班洪等地。生於海拔300-1300米的山谷、林緣、溪邊。分布於印度、寮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等地。
生態學特性

據解析木資料:一般天然隱翼初期生長甚緩慢,20年生,高和胸徑的生量僅為5.6米和4.1米厘米,至60-70年生以後,才達生長旺期。高生長以50-60年最快,徑生長以70-95年最快,材積生長以60-96年最快;其間生長量占樹幹總材積生長量的89%,90-95年間生長量占樹幹總生長量的25.5%。但在人工林中,生長遠比天然林迅速。13年生的人工林與20年生的天然林相比,胸徑、樹高和材積生長量分別是天然林的3倍、2倍和7.1倍。隱翼4-5月開花,10-11月果實成熟。
生物學特性

隱翼為耐蔭性樹種,特別是在幼齡期隱藏在蔭暗的雜木林林冠下,生長很慢,到後期生長迅速。幼年期頂芽發達,頂端優勢顯著,常形成主幹端直,側枝細且短的尖塔形樹冠,至壯年期頂端優勢逐漸減弱,樹高生長減緩,側枝向外擴展,樹冠變為鐘形,但冠層仍較厚,枝葉濃密。
深根性樹種,根系較發達,根部有較強的萌生力。11年生主根可達2m以上,根幅6m左右,比冠幅大1倍。萌芽力較強,主幹受損傷後,常形成分叉木。
種子活力
以隱翼Phoebebournei種子的田間出苗率作為評價種子活力的指標,將未經人工老化的種子和經過人工老化(38℃,相對濕度100%,72h)的種子作為活力不同的試材進行試驗,以便找到在生產中簡單快捷測定隱翼種子活力的可靠方法。採用電導法、TTC定量法及發芽生理測定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這幾種方法所得結果基本一致,即經人工老化種子活力低,而未經人工老化的種子活力高。這一結果與田間出苗率相符,說明這幾種方法都能用來測定隱翼種子活力,能在生產中套用,但各種方法的套用範圍及條件不同。電導率法和TTC定量法方法簡單快捷,結果基本可靠,而發芽生理測定法結果直觀準確,但需要較長的時間。
光合性狀
對在照度為50001x、大氣CO2體積分數為700×10-6環境下生長3個月的隱翼PhoebebourneiHemsl.Yang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大氣CO2體積分數倍增將使隱翼植株葉片葉綠素含量降低28.7%,其中葉綠素a、b分別下降了28.6%、19.8%,類胡蘿蔔素上升2.8%,葉綠素a/b從1.95下降到1.55.長期高體積分數CO2處理使葉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2.45%,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53.91%,暗呼吸速率下降95.6%,光呼吸速率下降43.7%;短期內CO2加倍處理,光合速率上升21.76%;長期處理,則下降89%.這表明,短時CO2體積分數加倍處理使植物的表觀光合速率明顯增加;長期處理明顯抑制了隱翼的光合作用,出現了嚴重的光合適應現象。隱翼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減弱致使整個代謝水平下降。
瀕危及保護
保護價值
隱翼為熱帶雨林或季雨林成分。在中國雲南為其分布區的北緣。對研究熱帶、亞熱帶植物區系及其分布規律有科學價值。本種植物花期郁香溢人,其化學成分、經濟用途均有研究意義。
保護措施
雲南勐臘縣勐蒼自然保護區有星散分布。建議有關部門選擇數小片劃為自然保護點,並適當開展引種栽培試驗。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熱帶植物園已引種存活一株,雖尚未開花,但枝繁葉茂。
栽培方法

造林技術
1.採種
種子在11月下旬成熟,當果實由青轉變為藍黑色時,即可折緊採集,宜選20年生以上健壯母樹採種,用鉤刀、高枝剪采果枝或用竹竿擊落收集種子。採回後,將果實放在竹蘿內用腳或手搓擦去果皮,放在清水中,漂洗乾淨,置於通風室內陰乾,待種殼水跡消失後,即或貯藏。果實出籽率40%-50%,種子失水後易喪失發芽力,故多採用濕潤河沙分層貯藏,沙子含水量5%左右,沙子過乾,種子失水,種皮開裂,導致子葉發霉,喪失發芽力。如需催芽播種,可貯藏在溫度較高或有陽光照射的地方,立春前後種子開始大量萌動,播種後可提早數天發芽。
2.隱翼幼苗
耐陰,忌強光,育苗宜選擇日照時間較短、排灌方便,肥沃濕潤的圃地,土壤以沙壤土或壤土為好。土質黏重,排水不良,冬季冷空氣易匯集的低洼地,不宜作育苗地。圃地要進行三犁三耙,精耕細作,苗床為高床,床面高20厘米,床面寬1米。在山壟田育苗,要深開排水溝,中溝、邊溝寬40厘米,深35厘米。整地時要施足基肥。每畝施豬牛欄糞1500千克,菜枯餅100公斤。在耕耙地時把肥料均勻翻入耕作層中。播種時間以元月下旬至2月。一般用條播,行間距離20-25厘米,每畝播種12-15公斤。播後用黃心土、火燒土覆蓋,厚度為1.5-2厘米。播種後苗床用稻草覆蓋,以保持苗床濕潤疏鬆,利於種子的萌發,提高種子發芽率和整齊度。種子發芽出土達60%-70%時,陰天或小雨天分二次揭除稻草。幼苗生長期間,要加強撫育管理,及時除草鬆土。為防止強光高溫對幼苗造成傷害,在灌溉條件較差的地方,在5月份開始搭蔭棚,蔭棚高度1-1.2米,用透光度40%-50%的遮陽網遮蓋,晴天上午9點以前,下午4點以後可打開遮陽網讓苗木受光,促進生長和增強抗性。到9月初可撤除蔭棚。5月中旬至7月初進行間苗和定苗,間除生長不良、病蟲危害、過密的幼苗,間苗後及時澆水,每畝定苗量為2萬-2.5萬株。8-9月是苗木的速生期,在此期間,加大灌溉量,使苗木根系分布層經常處於濕潤狀態,7-8月每隔20天追施1次複合肥,開溝施肥,用土覆蓋,每畝每次施肥量7-8公斤。9月中下旬追施氯化鉀肥,以促進苗木木質化,增強苗木越冬抗寒能力。1年生苗高達30-40厘米,地徑0.4-0.5厘米,即可出圃造林或移栽培育綠化大苗。
3.造林
隱翼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造林地宜選擇土層深厚,腐殖質含量高,空氣濕度較大的山區半陰坡山腰中下部,溝谷兩側或河邊台地。造林地全面清理後,採用水平帶整地後挖穴或穴墾整地,穴的規格為50厘米見方,30厘米深,表土回穴。楠木是珍貴樹種,為促進造林後幼樹的生長,整地挖穴時每穴施菜枯餅0.2公斤或複合肥0.2公斤作基肥,將肥料與穴內土壤充分拌勻,待菜枯餅腐熟後再造林。“雨水”前後幼樹萌動前,選擇陰天或小雨天造林,苗木栽植前適當修枝,摘除葉子,剪去過長或受到損傷的根系。各地造林經驗證明,隨起苗,隨打漿,保持根系濕潤是造林成活的關鍵,泥漿中應加入3%-5%的鈣鎂磷。栽植做到根舒、苗正、分層打緊,比原圃地土痕適當深栽2-3厘米。幼年期生長較慢,冠幅也較窄,純林初植密度可適當加大,株行距2米×2米或2米×1.5米,每畝167株或220株為宜。隱翼幼年耐陰,通過營造混交林方式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進幼林生長。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的造林地,宜用杉木與楠木混交,混交比例為1:3-4,行帶狀混交,林分鬱閉時,通過適時間伐杉木,確保楠木成林成材。據福建資料報導,楠木還可與檫樹、樟樹及殼斗科樹種混交造林,效果良好。
4.撫育管理
隱翼初期生長慢,易受雜草競爭而影響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長。因此在造林後3-5年內,應加強撫育管理,幼林鬱閉前每年全面鋤草塊狀鬆土兩次,撫育時間應安排在高峰生長季節到來之前,即第1次撫育在4-5月,第2次在8-9月。造林當年撫育宜在下半年安排。
幼林鬱閉後兩年內枝葉仍旺盛,林木分化也不明顯,3年後,樹冠下部枝葉開始枯黃,林木逐步分化,樹冠發育較慢,嚴禁打枝。一般在7-8年生鬱閉,當幼林充分鬱閉後4-5年,即12-13年生時自然整枝開始,林木分化比較明顯,此時應進行第1次撫育間伐,間伐強度30%-35%,每公頃保留1650-1800株,鬱閉度保持在0.7左右,間隔6-7年後,當樹冠恢復鬱閉,側枝交錯,樹冠下部自然整枝明顯,胸徑生長明顯下降時安排第2次間伐,間伐強度30%左右,每公頃保留1200-1500株。如培育大徑材,若干年後還應進行第3次間伐,主伐株數每公頃2600-900株即可。有的生產單位營造楠木林,初植密度3000株以上,到20年生也不間伐,結果平均胸徑僅100m左右,很難成材。因此,適時間伐是關鍵。
楠杉混交林的種間矛盾隨著林齡增長激化,如不及時採取調節措施,勢必影響楠木和杉木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抑制隱翼生長,應及時對杉木進行修枝,撫育伐,保證隱翼樹冠獲得充分的側方光照與營養空間,使楠木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在混交林中始終處於優勢地位。
隱翼屬
屬中文名:隱翼屬
屬拼音名:yinyishu
屬拉丁名:Crypteronia
中國植物志:52(2):118
描述:CrypteroniaBl.隱翼屬,隱翼科,4種,分布於印度、馬來亞和中印半島,其中隱翼C.paniculataBl.,中國雲南東南部亦產之。喬木;枝四棱形;葉對生,具柄,全緣,無托葉;花極小,雜性異株,白色或綠色,輻射對稱,排成腋生、穗狀的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萼4-5裂,裂片鑷合狀排列;花瓣缺;雄蕊4-5,與萼裂片互生,且著生於萼管的近頂部;花盤缺;子房上位,2室,每室有胚珠多數生於中軸胎座上,花柱柔弱;果為一蒴果,室背開裂為2果瓣,果瓣為宿存的花柱所連結;種子微小,長,有翅或無翅。
所有物種:
隱翼木
隱翼屬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傅立國,1992:中國植物紅皮書1:294。科學出版社,北京
陳煥鏞、黃成就,1998:中國植物志22:30,圖版5:5-7。科學出版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