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大戟科植物棒柄花的樹皮。
功效:清熱解表,利濕解毒,通便,益氣。
性味歸經:苦,寒。入肺、脾、大腸、膀胱四經。
別名:大樹三台(《雲南玉溪中草藥》)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拉丁名:原植物棒柄花CleidionbrevipetiolatumpaxetHoffm
考證:始載於《海南植物志》。
簡介
倒卵形、倒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7-21厘米,寬3.5-7厘米,頂端短漸尖,向基部漸狹,基部鈍,具斑狀腺體數個,葉下面的側脈腋具髯毛,上半部邊緣具疏鋸齒;側脈5-9對;葉柄通常長1-3厘米,有的短,長3-8毫米;托葉披針形,長約3毫米早落。雌雄同株,雄花序腋生,長5-9(15-20)厘米,花序軸被微柔毛,雄花3-7毫米,小苞片三角形,長0.5毫米;雌花,單朵腋生,花梗長2-3.5(-7)厘米,基部具苞片2-3枚,三角形,長1.5-2毫米;果梗棒狀,長3-7.5厘米;雄花;萼片3枚,橢圓形,長2-2.5毫米,基部具疏柔毛;雄蕊(40-)55-65枚,花絲長約1毫米,花葯4室,藥隔突出呈鑽狀;花梗長1-1.5毫米,具關節,被微柔毛;雌花:萼片5枚,不等大,其中3枚披針形,長6-7(-20)毫米,寬2-3(-6)毫米,2枚三角形,長2-4毫米,寬0.5-1.5毫米,花後增大,其中3或4枚長圓形,長9-15(-30)毫米,寬4-6(-10)毫米,1或2枚遙小,長3-5毫米;子房球形,密生黃色毛,花柱3枚,長約1厘米,基部合生,各2深裂至近基部,線狀,柱頭具小突起。蒴果扁球形,直徑1.2-1.5厘米,具3個分果爿,果皮具疏毛;種子近球形,直徑6-7毫米,具褐色斑紋。花果期3-10月。
分布
產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西南部、雲南東南部和南部。生於海拔200-800(-1500)米山地濕潤常綠林中。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越南諒山省。
本種在石灰岩山地較常見;同一植株的葉,其葉柄長短差異較大。
功能
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發熱,微惡寒,咳嗽咯痰、咽喉腫痛,頭痛等症。用於治療濕熱之毒所致身黃、目黃、小便黃、黃疸、尿頻、尿急、尿痛之淋病、赤白痢疾等症。治療便秘等症。用於氣虛下陷不固所致脫肛、陰挺、月經過多、產後失血、疝氣疼痛等。
大戟科·鐵莧菜族的植物和屬
鐵莧菜族(Trib. Acalypheae), 大戟科、鐵莧菜亞科的一個族,本族約80屬。中國國產20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