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福寺[廣東饒平]

隆福寺[廣東饒平]

隆福寺,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為志書所載潮汕最早創建之寺庵。歷經多次興廢。已於1986年至1994年由釋光輝法師主持重修,規模宏偉,莊嚴壯觀,1988年10月21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登記開放。

基本信息

簡介

隆福寺隆福寺
隆福寺位於廣東省饒平縣海山鎮上港村西約二華里處的燈樓山麓,環境幽靜,地勢奇特,有“仙人騎鶴”之勝。清朝《潮州府志》載“隆福寺在信寧都黃芒山,晉時建”。據《饒平縣誌》記載,宋淳祐年(1241-1252年)由開一和尚重建。又寺碑記載:“大宋黃隆劉氏始祖致政公捐寺地而擴建。”清乾隆年間淨輝法師得修,民國時期精光法師和新曦大師重修。最後而且最大的一次修整是1996年,由光輝法師主持,香港圓明講堂定因法師、諸山長老、十方善信及海外僑胞鼎力相助,集資一百多萬元,進行了全面修建,寺基占地三畝,三廳、六院、九天井再加一藏經樓,雕欄曲棟,飛檐翹角,琉璃覆頂,光彩奪目。

該寺環境優美。旁有兩株枝幹長滿根須的古榕,下有奇形巨石,被人稱為“仙人騎鶴”。寺內佛像均塑金身;觀音堂古銅匾鑄浮雕“玄武飛來”,重140餘公斤;還有泰國僧王贈送銅佛;藏經樓藏經數百卷,僅台灣星雲法師饋贈《大藏經》100卷,寺正門匾額有“隆福寺”三個大字,蒼勁雄渾,相傳是晉代王羲之手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省書法家秦萼生等為專題寫寺名、匾額、門聯、楹聯等。1988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登記開放。

歷史沿革

隆福寺隆福寺
它處於古稱“蓬萊”之海山,又是在宋代由僧把香火傳至附近隔海(現已陸路相通)的古稱“州”之汫洲鎮永福寺,故兩寺被稱為“瀛蓬雙福寺”。隆福寺,在信寧都汫洲堡黃芒山,晉時建,宋時廢圮,近有耆民陳萃吾同住持僧開一募緣重建,以為講經之所。於其地掘和銅像三尊,今在寺中,高2尺余,是北帝像也。為饒平縣最早之寺,在潮汕也屬最早寺庵之一。據遺存石碑記載,宋淳祐年間(1241—1252)由僧釋開一倡儀,黃隆村劉氏始祖致政公捐地,在已圮寺址上擴建。在清基挖土時掘出晉時山門石匾“隆福寺”三大字,蒼勁雄渾,據傳是晉代書聖王羲之的筆跡。同時出土者,還有石刻門柱上聯“海山名勝今猶古”,但尋掘不到下聯石柱,只好請當地秀才撰寫“隆福寺門舊轉新”,配對工整。清乾隆庚午年(1750)季春,釋淨輝募化重修,築三廳六院九天井,中有三殿,兩旁各有三廳六房,外築圍牆,總占地約3畝,成為全縣規模最大的寺院。從1987年至1994年,由住持釋光輝師發動重修,得十方善信、僑胞鼎助,共100多萬元,全面修建,並新建山門牌坊,重建藏經樓,大殿改建為宮殿式,富麗堂皇,瓦甍琉璃。所有大佛、菩薩、十八羅漢皆重塑金身,妙相莊嚴。寺坐西向東,總建築面積1千多平方米。

高僧弘一大師、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海上書畫家任政、蘇石凰,為本寺題字或書匾。

景點建築

隆福寺隆福寺
山門:是牌坊式建築,一個正門、兩個旁門,圍牆上點綴著竹節通花窗。門額“隆福寺”三字,系趙朴初老居士所書;有楹聯一對:“隆運昌明,福田廣種。”進了山門即是前廳,供奉著高大的金剛塑像。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藏經樓、祖師堂等建築。藏經樓地勢較高,在此可以俯瞰全寺。寺內碑刻三塊,珍藏《大藏經》一部。又有鑄著“玄武飛來”的銅香爐三個,每個重五百斤;龍鍾凰鼓,鍾重一千八百斤。
前廳:即是天王殿,進內山門就可見之,兩旁有高大的四尊金剛。與中廳之間的天井正中央,有雙疊四垂式蓋頂,似倒復之舟,因而俗稱“倒蓋船”。

中廳:分二部分,前部奉玄天上帝塑像及香案、南海觀世間菩薩,後部奉韋陀菩塑像及香案。

後廳:也就是大雄寶殿,系宮殿式建築,精工雕飾,翹角飛檐,氣勢壯觀。脊頂嵌瓷“雙龍朝火寶”,是饒平縣老工藝師蔡佳餘妙作。殿前走廊,置一長方形香案。正殿與走廊間,有彩色雕欄,校址有精美的窗扇。

藏經樓:位於最後,地勢較高,可瞰全寺之殿垂疊,花木婆娑,清幽雅致。

方丈與監院

隆福寺現任方丈光輝法師廣東省饒平縣人,1948年出家,師從新曦法師。現任監院耀文法師,51歲,廣東省揭陽縣人,1981年出家,師從光輝法師。高僧弘一大師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海上書畫家任政、蘇石凰,為本寺題字或書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