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海山鎮上港村
上港村含上港、企頭2個自然村。在鎮政府駐地東北1.7千米。分4 個村民小組,共541戶,人口2154人。明弘治七年(1494年)李氏從福建莆田遷此創村。現居李、林、田、邱、賴、柯、薛、葉、周、余姓。因村落在笠港上段岸邊而取名上港。聚居在丘陵坡地呈帶狀分布,建築多為花崗岩基礎的磚瓦木結構2層樓房。有耕地787畝,其中常用耕地284畝,臨時性耕地503畝;山地970畝。海水養殖面積122畝,淡水養殖面積11畝。現有30%從事水產養殖;40%勞力從事二、三產業;30%勞力從事種植業,種植水果及四蔬菜。有個體和聯戶企業10家,主要經建設材、小修配、木器、珠繡等。200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140萬元,人年均收入3880元。
有國小1所。衛生站2個。村民文化休閒場所1間。村民飲用井水,用電燈照明,電話程控化。村民普遍用石油氣燃料。古石刻“海不揚波”在村東煙樓山上。有黃海公路經過。
上港村是一個環境優雅的地方,有著著名的歷史建築,其中福寺位於村西約1公里處的燈樓山麓,環境幽靜,地勢奇特,有“仙人騎鶴”之勝。清朝《潮州府志》載“隆福信寧都黃芒山,晉時建”。據《饒平縣誌》記載,宋淳?年(1241-1252年)由開一和尚重建。又寺碑記載:“大宋黃隆劉氏始祖致政公捐寺地而擴建。”清乾隆年間淨輝法師得修,民國時期精光法師和新曦大師重修。最後而且最大的一次修整是1996年,由光輝法師主持,香港圓明講堂定因法師、諸山長老、十方善信及海外僑胞鼎力相助,集資一百多萬元,進行了全面修建,寺基占地三畝,三廳、六院、九天井再加一藏經樓,雕欄曲棟,飛檐翹角,琉璃覆頂,光彩奪目。山門是牌坊式建築,一個正門、兩個旁門,圍牆上點綴著竹節通花窗。門額“隆福寺”三字,系趙朴初老居士所書;有楹聯一對:“隆運昌明,福田廣種。”進了山門即是前廳,供奉著高大的金剛塑像。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藏經樓、祖師堂等建築。藏經樓地勢較高,在此可以俯瞰全寺。寺內碑刻三塊,珍藏《大藏經》一部。又有鑄著“玄武飛來”的銅香爐三個,每個重五百斤;龍鍾凰鼓,鍾重一千八百斤。高僧弘一大師、廣東省政協主席吳南生、上海書畫家任政、蘇石凰,為寺題字或書匾。
2、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洪藍鎮上港村
溧水縣洪藍鎮上港村地處洪藍鎮的東南面,東北緊靠傅家邊村、南於晶橋鎮水晶村交界,西於蒲塘村接壤。該村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自然環境優良。目前村轄區面積為6平方公里左右,耕地面積為3500畝,共有9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2638人,其中黨員61名。該村水、電主幹道硬化率均達100%,通訊、到戶率、衛生戶廁率、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為60%左右。目前建有老年活動中心1個、衛生服務站1個,健身場所一處。村平均每年投入10多萬元進行道路和有關設施建設,使全村村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該村農業方面以水稻、甘蔗種植為主。近年來,村黨總支、村委會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發展經濟,強村富民為己任,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狠抓產業結構調整。目前,將1000畝低洼田開挖開發為精養蟹池,從而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村級經濟和綜合實力得到發展和提高。截至2006年來,村可支配收入27.5萬元,人均收入為6766元。預計今年全年可完成經濟總產值8000萬元。實現村級可支配收入45萬元。農民人均人均收入爭取突破8000元。力爭達到該鎮中等水平。
3、安徽省南陵縣籍山鎮上港村
上港村位於縣城西南郊,是安徽省南陵縣經濟開發區建設中心,標準村部位於南銅路博文中學對面,建築面積1000餘平米。全村轄26個村民組649戶,農業人口2526人。因縣經濟開發區建設需要,23個村民組全部徵用拆遷,被分別安置在金澤園、南化小區和陽光花園。上港村黨總支共有92名黨員,其中正式黨員91名,預備黨員1名,下設兩個支部,四個黨小組。 上港村為省級民主法制示範村,近年來,村兩委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視經濟發展提高民眾生活為目的,結合實際,解放思想,大膽開拓,以市場經濟為主導,堅持科學發展觀,使全村經濟迅速發展,目前隨著縣經濟開發區建設的跟進及市場需求,全村村民大部分已從純農業型生產逐步轉型為工業服務及養殖經營等新型行業,從農民逐步轉為企業職工等,全村已逐步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潮。現在村民生活富裕,各項工作和經濟建設成健康發展的勢態。4、河北省遵化市蘇家窪鎮上港村
上港村位於市境中部偏北,距市區20公里,隸屬於蘇家窪鎮。原屬於下石河鄉,1992年10月經河北省民政廳批准,撤銷原下石河鄉併入蘇家窪鎮。上港村擁有廠礦企業近十家,農民生活富裕,各項工作和經濟建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