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

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省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陳卜,祖籍本在山西澤州郡東土河村,時因家鄉連年遭災,逃荒到洪洞,與妻兒一起被裹入移民隊伍帶入懷慶府境內,在溫縣城東北10公里處落了腳,將此村取名陳卜莊。由於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明洪武七年,陳卜合家造成往常陽村。此村位於陳卜莊東南、西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負一嶺,旱澇保收。因其西有柿溝,東有趙溝,北有正北溝,三面環溝,隨著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直至建國後陳家溝所用的婚喪嫁娶用具上還寫著“古常陽”的字號。陳家溝距今溫縣縣城正東約5公里,仍以陳姓為主,村中居民現達2600餘人。

基本信息

一、陳家溝歷史推源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令由山西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移民中有一青年名叫陳卜,祖籍本在山西澤州郡東土河村,時因家鄉連年遭災,逃荒到洪洞,與妻兒一起被裹入移民隊伍帶入懷慶府境內,在溫縣城東北10公里處落了腳,將此村取名陳卜莊。由於陳卜莊地勢低洼,常受澇災,明洪武七年,陳卜合家造成往常陽村。此村位於陳卜莊東南、西清風嶺上,南臨黃河,北負一嶺,旱澇保收。因其西有柿溝,東有趙溝,北有正北溝,三面環溝,隨著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直至建國後陳家溝所用的婚喪嫁娶用具上還寫著“古常陽”的字號。陳家溝距今溫縣縣城正東約5公里,仍以陳姓為主,村中居民現達2600餘人。

二、陳式太極拳的起源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後,勤勞耕作,興家立業,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精通拳械的陳卜在村中設立武學社,傳授子孫習拳練武。 陳卜及其後代六世同堂,計有二世陳剛
三世陳琳、四世陳景元、五世陳堂、六世陳宗禮等人。到七世陳思齊、陳思孔、陳思懷三兄弟時開始分家立業。陳思齊傳於第八世陳守身,又傳於第九世陳我讀、陳我講、陳我誦、陳我漠史弟四人,再由陳我講傳於第十世陳汝信;陳氏另一支四七世陳思懷傳於八世陳撫民,由陳撫民傳於第九世陳奏乾與陳奏庭二人。
陳王庭(約1509年)又名陳奏庭,系明末文癢生、清初武癢生,文武雙全,曾隻身闖玉帶山,勁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為清廷在山東平定盜匪立過戰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卻不被清廷重用。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餘,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採眾家精化,結合易學上有關的陰陽五行之理,並參考傳統中醫學中有關經絡學說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鐧、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從現有的陳王庭的《長短句》中,可以了解當時的一些情況:“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閒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餘閒,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彼邯鄲,陶情於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乾,廢也無乾。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悔不求,哪管他世態炎涼,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陳王庭老年能夠造拳,還與一個叫蔣發的武林高手是分不開的。王庭公早年闖玉帶山李際遇山寨時,曾結識李際遇部下一名戰將蔣發,此人武藝也相當精湛,傳說腳快如飛,可百步追兔。李際遇被清政府鎮村後,蔣發落難投奔了陳王庭,以陳王庭為友為師,自己甘願為仆為徒,關係甚密,使陳王庭造拳有了切磋的對手,新造太極拳可以在實踐中得以檢驗,不斷修正。

陳氏家譜

陳氏始祖:陳卜
二世陳剛、三世陳琳、四世陳景元、五世陳堂、六世陳宗儒(獨子思貴)等人。到七世開始分家立業。其中一支為七世陳思貴、八世陳撫民、九世陳王庭和陳王前兄弟……。
陳氏第九世:陳王庭(陳式太極拳始祖):太極長拳
陳氏第十世:陳所樂陳汝信,太極拳第二代宗師。
陳氏十一世:陳正如,陳光印,陳所樂之孿生子陳恂如陳申如;陳汝信之子大鯤、大鵬
陳氏十二世:陳敬柏,字長青,乾隆年間人;十二世的陳善(字嘉謨)
陳氏十三世:陳公兆,字德基,生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三世的陳毓錦(字尚)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形成了完整的套路,即太極拳大架(又名炮拳或炮捶)一、二路。教有名弟子揚露襌。十四世陳有本創立以勁走立圓、手走小圈的套路新架(即小架)。十四世陳有恆
陳氏第十五世:陳耕耘,字霞村(陳長興之子);楊露禪(1799~1872年),名福魁,楊式太極拳。陳有恆之子,兄弟三人(伯甡、仲甡、季甡):陳仲甡(1809~1871),字志曛,又字宜箎,號石廠。陳清平(1795~1868),贅婿於趙堡鎮(陳家溝東北五里地)在那裡傳拳,世人稱為趙堡架(小架里的“圈”架)。(其弟子武禹襄、和兆元、李景延、李作智,分別創衍出了武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忽雷架和騰挪架。)
陳氏十六世:陳鑫(1849一1929),字品三
陳氏十七世:陳發科(1887一1957),字褔生;陳子明
陳氏十八世:陳照丕(1983一1972),字績甫;
陳發科之子陳照旭、陳照奎(陳照奎主要以83勢新架為主),陳女豫霞,拳藝亦很好。陳發科傳人沈家偵、顧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馮志強、李經梧、肖慶林等。
陳氏十九世:陳小旺(陳照旭之子)、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均為陳照丕所授弟子,合稱為陳家溝的“四大金剛”)

三、陳式太極拳的理論來源

陳氏第九世傳人陳王庭創造陳式太極拳的理論來源有四:
1、把拳術與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相結合
人體是一個不斷運動著的有機整體,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無一不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的生命運動,其本身就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取得統一的過程。
易學認為,凡是屬於溫熱的、上升的、明亮的、興奮的、輕浮的、活動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陽的範圍;凡是屬於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靜止的待方面的事物或現象,統屬於陰的範疇。而太極拳就順從陰陽變化之理,在一招一勢運作之中,陰中含陽,陽中具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
2、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將氣功運用於拳術之中
中醫學中的導引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發明的一種養生術。主要是通過呼吸仰俯,手足屈伸的形體運動,使人體各部血液精氣流通無阻,從而促進身體的健康。


導引在太極拳中的套用即把意與形相結合,使心臟生理正常,從而引導血氣於身暢通。中國古代醫學家認為,心為神之居,主掌血脈運行,對人體各個臟腑均有重要的調節作用,是人類生命活動的主宰,人人身上最重要的臟器,位於五官之首。五臟主藏精氣論中以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腎藏志,脾藏意。人體全身的血液依賴於心臟的推動作用才可以輸送到全身各個部位。因此,陳王庭在創造太極拳時,把始祖陳卜所傳授下來的一百單八勢長拳等狀術與中醫的導引相結合,在周身放鬆的條件下,使形體的運動符合併且能夠促進血液的循環。演練太極拳可使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一切功能正常發揮,血液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起到練拳養生的作用。否則,會使演練者氣血不足,引起推動血液運行循環的力量減弱,脈道堵塞,產生病變,不利於演練者的身體健康。吐納,也是中國古代醫學家們所發明的一種養生術。吐,即從口中吐出,意為呼氣和吸氣;納,即收入,意為吸氣,由鼻孔而入。吐納術就是呼吸之術,通過口吐濁氣,鼻及清氣,吐故納新,服食養身,使形神相親,表里俱濟。
肺臟主掌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在一生之中,需要不停地進行新陳代謝,在新陳代謝過程中,要消耗掉大量的清新之氣(即氧氣),產生出大量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吸進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全靠肺的呼吸、吐納功能。
太極拳把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與吐故納新相結合,首先保證形體運動不能妨礙人體的肺臟呼吸運動,以保障肺臟機能正常發揮,新陳代謝自然進行。其次,通過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內部宗氣的形成。所謂宗氣,與叫大氣,是相對於先天元氣而論的後天之氣,是人之生命根本。宗氣的功能就是推動肺的呼吸和心血在脈管內的運動。宗氣主要是由肺臟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氣與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氣相結合而成,集聚於胸中,稱作上氣海,是全身之氣運動流行的本始。第三,通過拳術著勢的形體運動來促進人體宗氣的分布,在心臟、肺臟的協同下,將上氣海中之宗氣通過血脈分別送入全身各個臟腑組織器官,達到全身表里上下,肌膚內臟,發揮其滋潤營養之作用。太極拳把拳術的形體運動與中醫學中的導引、吐納等理論相結合,使形體運動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和技擊功能的發揮。
3、把拳術與中醫學中的經絡學說相結合
中國古代中醫經絡學說主要是論述人體經絡系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經絡與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學說,是中國古代知學理論袋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里、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系統。其中,經脈是人體經絡系統的縱行乾z線;絡,有網路之意,是人體脈絡的大小分支,縱橫交錯,網路全身,無處不至,人體的經絡系統主要包括十二正經、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別絡、孫絡、浮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幾個部分,起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重大作用,但是決不可不通。經絡系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複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官聯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來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其一,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相結合。人體是一個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降竅、皮肉筋內等組成的整體。它維護機體的協調統一,主要就是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十二正經及十二經別縱橫交錯,入里出表,通上達下,循行於臟腑和官竅之間;奇經八脈聯繫與調節正經;十三經筋與十二皮部聯絡筋脈皮肉。陳五庭將人體經絡學說中的聯絡作用套用於太極拳術之中,就形成了太極拳技擊理論之一的“一靜無有不靜,一動百骸皆隨”。
其二,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相結合。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均需要氣血的濡潤滋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而氣血之所以暢通無阻,通達於周身,營養臟腑組織,抗禦外邪,保衛機體,必須得依靠經絡系統的傳注。陳王庭將經絡系統的運輸作用套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通過經脈運行血氣而營養陰陽,以養丹田剛中柔表之氣,溢發於體外,助於技擊施展;濡筋骨,使自己體格健壯,表里筋骨堅實,內氣充足,以此承受、化解外來之擊;利關節,使演練者身體各部位活動輕靈,以己不動化彼之動,後趁勢出擊,克敵制勝。
其三,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作用相結合。所謂感應傳導,就是經絡系統對於外界的刺激的感覺,有傳遞通導作用,即為人體的觸覺系統。陳王庭將經絡系統的感應傳導作用套用於太極狀術之中,保證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順利完成。正如《拳論》云:“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其四,把拳術與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相結合。人體的經絡系統不僅具有聯絡作用、運輸作用和感應傳導作用,同時,它還能夠保持人體各部機能活動的平衡與協調。陳王庭將經絡系統的調節作用套用於太極拳術之中,領先經絡的平衡與協調作用對身體的和部位進行靈活調節,變幻虛實,以虛誘敵,引實落空,避其實而擊其虛,從而克敵制勝。
拳術與經絡學說的結合,使太極拳術獨創了順應經絡變化的纏繞螺鏇運動方式而滋生的纏絲勁,鏇轉發力,增大出拳發勁的威力,令人難提難防。
4、綜合百家拳術之長,獨樹一幟
明朝嘉靖年間,中國有一名揚海外的武將,姓戚名繼光(1528--1587),字元敬,號南塘,晚年號孟諸,系山東省蓬萊人。戚繼光編制新軍,並傳以集百家拳術之長編制而成的三十二勢,變化無窮,微妙莫測,似有神意。
陳王庭創造太極拳時,從戚繼光所編的《三十二勢拳經捷要》中吸取精妙,採納了二十九勢,即懶扎衣、金雞獨立、采馬拳、七星拳、雀地龍、懸腳虛、伏虎勢、獸頭勢、朝天蹬、朝陽手、指襠勢、跨虎勢、當頭炮等。
由於陳式太極拳既廣納諸家拳術之長,又有自己獨特的神奇之處,所以每戰必勝,拳理上包容萬家,獨樹一幟,不斷發揚光大。

四、新架一路拳譜
創始人陳發科打拳圖創始人陳發科打拳圖

陳式太極拳新架一路是由中國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第十七世陳發科,

在陳式太極拳老架的招式中,增加了轉腕纏繞等動作,由其本人修改,其子陳照奎定型的套路。以掤、捋、擠、按手法運用為主,以采、挒、肘、靠手法運用為輔,動作力求柔順,拳架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手法之變,身法中正自然,具有卓越的技擊、健身、養生作用。
拳 譜
第1式 預備式 第42式 掩手肱拳
第2式 金剛搗碓 第43式 小擒打
第3式 懶札衣 第44式 抱頭推山
第4式 六封四閉 第45式 三換掌
第5式 單鞭 第46式 六封四閉
第6式 第二金剛搗碓 第47式 單鞭
第7式 白鶴亮翅 第48式 前招
第8式 斜行拗步 第49式 後招
第9式 初收 第50式 野馬分鬃
第10式 前螳拗步 第51式 六封四閉
第11式 第二斜行拗步 第52式 單鞭
第12式 再收 第53式 雙震腳
第13式 前螳拗步 第54式 玉女穿梭
第14式 掩手肱拳 第55式 懶札衣
第15式 第三金剛搗碓 第56式 六封四閉
第16式 撇身捶 第57式 單鞭
第17式 背折靠 第58式 運手
第18式 青龍出水 第59式 擺腳跌岔
第19式 雙推手 第60式 金雞獨立
第20式 三換掌 第61式 倒卷肱
第21式 肘底捶 第62式 退步壓肘
第22式 倒卷肱 第63式 中盤
第23式 退步壓肘 第64式 白鶴亮翅
第24式 中盤 第65式 斜行拗步
第25式 白鶴亮翅 第66式 閃通背
第26式 斜行拗步 第67式 演手肱拳
第27式 閃通背 第68式 六封四閉
第28式 掩手肱拳 第69式 單鞭
第29式 六封四閉 第70式 雲手
第30式 單鞭 第71式 高探馬
第31式 雲手 第72式 十字擺蓮
第32式 高探馬 第73式 指襠捶
第33式 右擦腳 第74式 白猿獻果
第34式 左擦腳 第75式 六封四閉
第35式 蹬一跟 第76式 單鞭
第36式 前螳拗步 第77式 雀地龍
第37式 擊地捶 第78式 上步七星
第38式 翻身二起腳 第79式 退步跨虎
第39式 獸頭式 第80式 轉身雙擺蓮
第40式 鏇風腳 第81式 當頭炮
第41式 蹬一跟 第82式 金剛搗碓
第83式 收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