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1969年7月20日的夜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人和家人正歡聚一堂,熱鬧地慶祝著。因為在此刻,他們的三位同僚——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麥可·科林斯正搭乘阿波羅11號飛船,環繞於月球上空,即將成為第一批登入月球的人類。留在地面上的太空人們通過電視直播密切地關注著阿波羅11號的動向,並以自己的方式為三位同僚鼓勁。世界協調時20點18分4秒,鷹號登月艙平穩地降落在了月球表面。世界協調時2點56分15分,尼爾·阿姆斯特朗攀下扶梯,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腳印。看到這一幕,電視機前所有人都安靜下來,心中滿懷著激動與感慨,這些人中就包括了吉姆·洛威爾( 湯姆·漢克斯 飾)。
1928年出生的洛威爾和阿姆斯特朗一樣,都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招募的第二組太空人。自1962入列以來,洛威爾已經三次進入太空:雙子星7號、雙子星12號和阿波羅8號,其中的阿波羅8號是繞月飛行任務,飛船的運行軌道僅有185千米,那時月球在他面前幾乎觸手可及,洛威爾可以看見上面的每一個平原,每一個火山口,他甚至還以他妻子的名字馬麗琳為其中一座山峰命名。現在,尼爾·阿姆斯特朗先於所有人,在月球上邁出了他那舉世聞名一小步,而在不久之後,洛威爾也將邁出自己的一大步——按照規劃,洛威爾將在阿波羅14號任務中指揮飛船登月。
然而,計畫終歸趕不上變化。三個月後,就在洛威爾計畫好要和家人外出度假時,老前輩德克·斯雷頓( 克里斯·埃利斯飾)給他帶來了一顆“重磅炸彈”:由於阿波羅13號指令長艾倫·謝潑德(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太空人)剛剛動完內耳手術,不適合飛行,因此斯雷頓將阿波羅13號和阿波羅14號乘員組對調,由洛威爾來指揮阿波羅13號。即將登月的訊息讓洛威爾高興得要跳起來,他急匆匆地趕回家開始收拾行李。數日後,吻別了妻子和兒女的洛威爾搭機前往約翰·F·甘迺迪航天中心,與隊友弗萊德·海斯( 比爾·帕克斯頓 飾)、肯·馬丁利( 加里·西尼斯飾)投入到緊張的訓練中。
但是出乎洛威爾意料的事情發生了,在發射即將到來之際,航天局決定替換掉肯·馬丁利——因為醫生懷疑他此前意外接觸到了麻疹。儘管萬分不情願,馬丁利還是和候補組的傑克·斯威格特( 凱文·貝肯 飾)換了班,這件事讓洛威爾與海斯心理有些沒底,因為儘管斯威格特也是一位優秀的太空人,但他畢竟不像馬丁利那樣和兩人走得近,而且斯威格特的訓練有點不足,誰也不敢保證他在太空中一定能完美發揮。
1970年4月11日,阿波羅13號帶著全球人類的祝福,順利升空,但是5 6個小時之後,正當飛船指令長吉姆·洛維爾按照規定與地面指揮中心通話時,突然一聲爆炸打斷了指令長的話,艙內三名太空人也都驚呆了。他們透過視窗看見一股股氣流不斷地從服務艙里冒出來。在地面指揮中心的指導下,太空人迅速地檢查了服務艙。原來服務艙里的二號氧氣槽突然發生爆炸,把該艙炸破了一個大洞,由於還在不斷地漏氣,使飛船失去了穩定而翻滾起來。情況萬分險惡,不僅登月是不可能的了,連太空人的生命安全也受到嚴重的威脅!守在電視機前的觀眾,心情為之緊張不已。
載著3名太空人的“阿波羅13號”,距離地球32萬公里,宇宙飛船無法繼續執行登入月球的任務,這一瞬間,三位太空人吉姆·洛維爾、弗萊德·海斯、傑克·斯威格特要面對前所未有的考驗,就算立刻返回地球也需要四天行程,但是登月艙的氧氣、水電和食物,只夠兩名航天員維持兩天。3名太空人先將指揮艙里的空氣清潔器連線到登月艙里的空氣系統,以解決氧氣不足的問題,同時儘可能關閉電源,減少進食。另外,經過地面控制中心的引導,航天員將登月艙當作救生艇,同時改變原來飛行路線,也就是先飛到月球作繞月飛行,然後再飛回地球。在繞月飛行2小時後,航天員將火箭點火5分鐘,以便提高速度,讓飛船提前9小時返回地球。
經過7天的折騰,1970年4月17日,“阿波羅13號”終於在全球觀眾的歡呼聲下,降落在太平洋海平面上,雖然登月的任務失敗,但是太空人全部獲救。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湯姆·漢克斯 | 吉姆·洛維爾 | 簡介 阿波羅13號飛船指令長 |
比爾·帕克斯頓 | 弗萊德·海斯 | 簡介 阿波羅13號登月艙駕駛員 |
凱文·貝肯 | 傑克·史威吉特 | 簡介 阿波羅13號的指令艙駕駛員 |
加里·西尼斯 | 肯·馬丁利 | 簡介 原阿波羅13號指令艙駕駛員 |
艾德·哈里斯 | 吉恩·克蘭茲 | 簡介 甘迺迪航天中心白隊飛行控制主任 |
凱薩琳·奎南 | 瑪麗琳·洛威爾 | 簡介 吉姆·洛維爾的妻子 |
山德·貝克利 | 亨利·赫特 | 簡介 原創角色 |
克里斯蒂安·克萊門松 | 查克醫生 | |
古蓋·格萊斯 | 白隊制動火箭控制員 | 簡介 -- |
韋恩·杜瓦爾 | 白隊登月艙控制員 | |
托德·路易斯 | 白隊飛行活動管理員 | 簡介 -- |
湯姆·巴瑞 | Orderly | 簡介 -- |
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 | (uncredited) | 簡介 -- |
Mary Kate Schellhardt | Barbara Lovell | 簡介 -- |
Emily Ann Lloyd | Susan Lovell | 簡介 -- |
Max Elliott Slade | Jay Lovell | 簡介 -- |
Chris Ellis | Deke Slayton | 簡介 -- |
NASA Director | Joe Spano | 簡介 -- |
Marc McClure | Glynn Lunney | 簡介 -- |
Clint Howard | Sy Liebergot, EECOM White | 簡介 -- |
Loren Dean | John Aaron, EECOM Arthur | 簡介 -- |
Ray McKinnon | Jerry Bostick, FIDO White | 簡介 -- |
Max Grodénchik | FIDO Gold | 簡介 -- |
Brett Cullen | William 'Bill' Pogue, CAPCOM | 簡介 -- |
Andy Milder | GUIDO White | 簡介 -- |
GNC White | Gabriel Jarret | 簡介 -- |
Christopher John Fields | Booster White | 簡介 -- |
Andrew Lipschultz | Launch Director | 簡介 -- |
Karen Martin | Tracey | 簡介 -- |
Maureen Hanley | Woman | 簡介 -- |
Walter von Huene | Technician | 簡介 -- |
Brian Markinson | Pad Rat | 簡介 -- |
Austin O'Brien | Whiz Kid | 簡介 -- |
Louisa Marie | Whiz Kid's Mom | 簡介 -- |
Arthur Senzy | SIM Tech | 簡介 -- |
Carl Gabriel Yorke | SIM Tech | 簡介 -- |
Todd Hallowell | Noisy Civilian | 簡介 -- |
Matthew Michael Goodall | Stephen Haise | 簡介 -- |
Taylor Goodall | Fred Haise, Jr. | 簡介 -- |
Misty Dickinson | Margaret Haise | 簡介 -- |
Mark McKeel | Suit Room Assistant | 簡介 -- |
Jeffrey Kluger | Science Reporter (as Jeffrey S. Kluger) | 簡介 -- |
Ivan Allen | Anchor | 簡介 -- |
Reed Rudy . | Roger Chaffee | 簡介 -- |
Julie Donatt | Reporter | 簡介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布萊恩·格雷澤、Michael Bostick、Todd Hallowell、Aldric La'Auli Porter、Louisa Velis、Lorne Orleans |
導演 | 朗·霍華德 |
副導演(助理) | William M. Connor、Todd Hallowell、Bruce Moriarty、Jane Paul、Susan Pickett、Aldric La'Auli Porter、Wainani Young-Tomich |
編劇 | Jim Lovell、Jeffrey Kluger、William Broyles Jr、Al Reinert |
攝影 | Dean Cundey |
配樂 | 詹姆斯·霍納 |
剪輯 | Daniel P. Hanley、Mike Hill |
選角導演 | Janet Hirshenson、Jane Jenkins |
藝術指導 | Michael Corenblith |
美術設計 | David J. Bomba、Bruce Alan Miller |
服裝設計 | Rita Ryack |
視覺特效 | Robert Legato |
布景師 | Merideth Boswell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序號 | 英文名稱 | 藝術家 | 時長 |
1 | "Main Title" | 詹姆斯·霍納 | 1:32 |
2 | "One Small Step" | 詹姆斯·霍納 | 0:42 |
3 | "Night Train" | 詹姆斯·布朗 | 3:27 |
4 | "Groovin'" | The Young Rascals | 2:26 |
5 | "Somebody to Love" | Jefferson Airplane | 2:55 |
6 | "I Can See for Miles" | 誰人樂隊 | 4:09 |
7 | "Purple Haze" | 吉米·亨德里克斯體驗樂隊 | 2:48 |
8 | "Launch Control" | 詹姆斯·霍納 | 3:28 |
9 | "All Systems Go/The Launch" | 詹姆斯·霍納 | 6:39 |
10 | "Welcome to Apollo 13" | 詹姆斯·霍納 | 0:38 |
11 | "Spirit in the Sky" | 諾曼·格林鮑姆 | 3:05 |
12 | "House Cleaning/Houston, We Have a Problem" | 詹姆斯·霍納 | 1:34 |
13 | "Master Alarm" | 詹姆斯·霍納 | 2:54 |
14 | "What's Going On?" | 詹姆斯·霍納 | 0:34 |
15 | "Into the L.E.M." | 詹姆斯·霍納 | 3:43 |
16 | "Out of Time/Shut Her Down" | 詹姆斯·霍納 | 2:20 |
17 | "The Darkside of the Moon" | 安妮·藍妮克絲 | 5:09 |
18 | "Failure is Not an Option" | 詹姆斯·霍納 | 1:18 |
19 | "Honky Tonkin'" | 漢克·威廉士 | 2:42 |
20 | "Blue Moon" | The Mavericks | 4:09 |
21 | "Waiting for Disaster/A Privilege" | 詹姆斯·霍納 | 0:43 |
22 | "Re-Entry & Splashdown" | 詹姆斯·霍納 | 9:05 |
23 | "End Titles" | 安妮·藍妮克絲 | 5:34 |
序號 | 英文名稱 | 藝術家 | 時長 |
1 | "Lunar Dreams" | 詹姆斯·霍納 | 2:39 |
2 | "Docking" | 詹姆斯·霍納 | 2:21 |
3 | "Carbon Dioxide" | 詹姆斯·霍納 | 5:42 |
4 | "Manual Burn" | 詹姆斯·霍納 | 1:52 |
5 | "‘Four More Amps’" | 詹姆斯·霍納 | 3:20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在影片的首映式上,導演朗·霍華德讓觀眾寫下了他們的觀後感,大部分人的評價對電影的評價都很積極。其中有一個人在觀後感中寫道:影片中的太空人在遭遇事故後根本不可能活下來——這傢伙顯然不知道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本片是朗·霍華德指導作品中,最受他本人喜愛的一部。
•在評論錄像中,吉姆·洛威爾的妻子瑪麗琳·洛威爾對湯姆·漢克斯的表演大加讚賞,稱他將洛威爾本人的舉手投足都完美地再現了。
•影片中瑪麗琳誤把結婚戒指掉進下水道的情節確有其事——不過最後她還是想辦法把戒指撈上來了。
•劇中最著名的一句台詞“休斯頓,我們有麻煩了”("Houston, we've had a problem. ")實際上被說了兩次,第一次是斯威格特說的,當時的值班太空飛行器通訊員傑克·洛斯馬沒有聽清,讓他在複述一遍,斯威格特略帶遲疑,洛威爾便替他複述了一遍。
•吉姆·洛威爾本人出現在了電影片尾,他扮演了硫磺島號兩棲攻擊艦的艦長。朗·霍華德本來想讓他演一名海軍少將,但洛威爾執意要出演艦長——他退役時是海軍上校,對應的職務剛好是艦長,而且英語中海軍上校和艦長碰巧又是同一個詞(Captain)。他還說:“一朝是上校,終身是上校。”("I retired as a Captain; a Captain I will be.")
•片中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的畫面完全由電腦生成,沒有用過任何一幀真實影像,其最終效果逼真到連吉姆·洛威爾本人都分不清真假——他第一次看見這段畫面時還覺得奇怪,以為攝製組從什麼地方搞來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從未公開過的影像。
•約翰·庫薩克曾拒絕扮演片中的弗雷德·海斯。
•約翰·特拉沃塔曾拒絕扮演片中的吉姆·洛維爾。
•布拉德·皮特為出演《七宗罪》而無緣本片。
•因為硫磺島號兩棲攻擊艦已於影片開拍前退役,所以出現在片中的其實是紐奧良號兩棲攻擊艦。
•吉姆·洛維爾是左撇子,可扮演他的湯姆·漢克斯拒絕在片中用左手寫字。
•該片是美國宇航局合作拍攝的第一部電影。
獲獎記錄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類型 | 獲獎/提名方 | 獲獎/提名 | |
1996年 | 第68屆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音響 | Rick Dior、Steve Pederson、Scott Millan、David MacMillan | 獲獎 | |
最佳電影剪輯 | Mike Hill、Daniel P. Hanley | 獲獎 | ||||
最佳影片 | 布萊恩·格雷澤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艾德·哈里斯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凱薩琳·奎南 | 提名 | ||||
最佳改編劇本 | William Broyles Jr. Al Reinert | 提名 | ||||
最佳藝術指導 | 麥可·科倫布里斯、 瑪麗德斯·鮑斯威爾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羅伯特·萊加托、Michael Kanfer、Leslie Ekker、Matt Sweeney | 提名 | ||||
最佳配樂(劇情類) | 詹姆斯·霍納 | 提名 | ||||
1996年 | 第53屆 | 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劇情類最佳影片 | 《阿波羅13號》 | 提名 | |
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艾德·哈里斯 | 提名 | ||||
電影類-最佳女配角 | 凱薩琳·奎南 | 提名 | ||||
電影類-最佳導演 | 朗·霍華德 | 提名 | ||||
1996年 | 第49屆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電影獎-最佳特效成就獎 | Leslie Ekker、Michael Kanfer、羅伯特·萊加托 、Matt Sweeney | 獲獎 | |
電影獎-最佳藝術指導 | 麥可·科倫布里斯 | 獲獎 | ||||
電影獎-最佳攝影 | 迪恩·康迪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音效 | Rick Dior、Steve Pederson、Scott Millan、David MacMillan | 提名 | ||||
電影獎-最佳剪輯 | Mike Hill、Daniel P. Hanley | 提名 | ||||
1996年 | 第19屆 | 日本電影學院獎 | 最佳外語片 | 朗·霍華德 | 提名 | |
1996年 | 第5屆 | MTV電影獎 | 最佳影片 | 《阿波羅13號》 | 提名 | |
最佳男演員 | 湯姆·漢克斯 | 提名 | ||||
1996年 | 第22屆 | 人民選擇獎 | 最受歡迎電影 | 《阿波羅13號》 | 獲獎 | |
最受歡迎劇情片 | 《阿波羅13號》 | 獲獎 | ||||
1996年 | 第22屆 | 土星獎 | 最佳動作/冒險電影 | 《阿波羅13號》 | 提名 |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幕後製作
該片中的太空船內景由堪薩斯宇宙及太空中心的太空工程部門建造而成。拍攝中使用的兩個指揮艙和登月艙都是複製品,很多部分都可以移動,以便攝影機在侷促的空間內取景拍攝。為了使用波音KC-135失重飛機拍攝艙內場景,太空工程部門調整了指揮艙和登月艙。演員在片中穿著的壓力服不但外形與實物別無二致,而且連密閉性都毫不遜色,與真正太空衣的工作方式完全相同。
導演朗·霍華德拒絕用實景拍攝,而是選擇在環球公司製片廠搭建控制中心布景。藝術指導麥可·科倫布里斯和布景師瑪麗德斯·鮑斯威爾充分參照了休斯頓控制中心的詳細說明,擔任影片顧問的美國宇航局雇員認為裝有巨型背投螢幕和複雜電腦系統的布景相當精準。
在影片開拍前,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斯頓和凱文·貝肯參加了位於漢斯維爾的太空訓練營,太空人吉姆·洛維爾和阿波羅15號的指揮官大衛·斯科特指導幾位演員在模擬指揮艙和登月艙中接受了專業訓練。在掌握太空船的操作要領之後,三人立即前往詹森航天中心,在波音KC-135失重飛機中嘗試適應失重狀態。劇組最終共進行了612次拋物線飛行,累計失重時間長達234分鐘。全體演員在訓練中都表現得極為認真,以至於訓練他們的阿波羅15號太空人都讚賞不已。
影片評價
該影片重現了1970年的壯舉,高度讚揚了太空人們勇於挑戰厄運的英雄主義精神,具有非常實在的教育意義,影片的真實性卻得到了客觀實現。《阿波羅13號》以微調的方式和克制的姿態,精心處理從編劇到表演的每一個細微末節,為觀眾再現了發自靈魂深處的英雄主義和樂觀精神。這是一部近乎完美的影片。 (中央電視台評)
該電影拍攝於阿波羅13號發射的25周年,那是航空史上的一次災難,影片成功了駕馭和還原了真實事件,包含涉及大量科技信息但不晦澀。其中,擅長表現普通人堅忍不拔精神的湯姆·漢克斯,表演有節制、有層次,使寫實派表演登峰造極。 (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