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破壞

定義

關節破壞是指關節內軟骨和骨骼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包括關節內骨折、脫位韌帶扭挫傷、勞損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強直性脊柱炎骨質疏鬆骨關節炎等。

常見疾病的臨床症狀

關節破壞關節破壞
1 外傷性四肢關節骨折、脫位,韌帶扭挫傷引起的疼痛:多有外傷史,一般外傷後即出現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局部疼痛明顯,並有腫脹。
2 勞損性關節疼痛:多有長期反覆進行某個動作或姿勢後出現,關節廣泛酸軟疼痛,無明顯壓痛點,關節疼痛開始活動時疼痛會慢慢減輕,時間長反而出現關節疼痛加重。
3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有反覆多關節遊走性與對稱性疼痛,棱形腫脹,晨起出現關節活動僵硬,需活動後才可緩解,時間>半小時,可伴有發熱,疲憊,食少,面色蒼白,貧血。關節腫脹疼痛多與天氣變化有關,後期可出現關節變形,雙腕及手向尺側偏斜畸形,雙膝畸形腫脹,屈伸受限,各關節活動範圍逐漸減少。X光片表現為受累關節間隙模糊,骨端破壞,關節間隙變窄甚至融合。因此後期患者關節活動障礙,且服藥對於改善關節功能較差,需行關節置換術治療以恢復關節功能。
4 強直性脊柱炎:強直性脊柱炎發病隱匿,初了症狀多為腹股溝深部區、下腰部、部或髖關節等部位的不適和隱痛,最常見的是下腰痛和晨起僵硬感,疼痛由臀部及下腰部逐漸上行至胸椎和頸椎,早期脊柱僵硬感,活動後或服用非甾體類藥後可緩解,後期,附屬檔案小關節融合以及韌帶骨化而導致脊柱板直或駝背。X光片早期表現為骶髂關節破壞,關節面模糊,可見侵蝕灶,日久出現關節間隙變窄,消失,關節強直,晚期脊柱骨橋連線形成竹節外觀。
5 痛風:常在夜間突然發作,多見於進食高嘌呤食物(動物內臟、海鮮、豆類製品)後發作。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疼痛如刀割和咬噬樣,伴發低熱,白細胞升高,嚴重者可持續數周。炎症消退後皮膚脫屑,關節恢復正常。日久痛風石在關節旁皮膚形成包塊腫起。血尿酸偏高,血尿酸男性大於420umol/L,女性大於350umol/L。X光片可見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但骨與關節間隙正常,後期表現為蟲蝕狀。痛風發作常見於第一跖趾關節,膝、踝關節亦常見。
6 骨質疏鬆: ①下肢肌肉痙攣——下肢肌肉痙攣(俗稱“腿抽筋”)常常是骨質疏鬆症較為早期的症狀和體徵。②無外傷腰酸背痛;③駝背;④身高減少;⑤骨折(其骨折特點一方面表現為缺乏明顯的外傷史,有時在負重、推拉物品、因失足而臀部蹲坐地面、日常生活中彎腰取物甚至推拉門窗等不甚注意的情況下發生骨折;另一方面表現為脊柱胸腰段最易發生椎體壓縮性骨折。骨密度檢查提示骨質疏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