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陵封土坡面上的塌陷](/img/a/f6f/nBnauM3X2IDN2kTM1ATMzczMxUTM4kDM0IDMxADMwAzMxAzLwE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漢長陵正面](/img/7/921/nBnauM3X3QzNwQjN4ATMzczMxUTM4kDM0IDMxADMwAzMxAzLwEzL4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長陵[漢]](/img/f/290/nBnauM3X1YzMwYTN1MzMxADOxITM5IzMwATMwADMwAzMxAzLzM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古墓構造
![漢高祖劉邦的長陵](/img/2/d28/nBnauM3X2IDNwczMyETMzczMxUTM4kDM0IDMxADMwAzMxAzLxEzL1E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長陵的陵園為正方形。現在,東、西、南、北四面城牆尚存。根據實測,每邊城牆長七百八十米,北牆厚十五米,其餘三面牆厚七到九米。在長陵陵園內外,原來布滿了建築。寢殿、便殿、陵廟以及陵園管理人員的辦公室、住所等,一應俱全。現在,這些建築早已沒有了,但遺蹟還不少,還可供人憑弔和考察。在長陵陵園東門外馬路北側,就是陪葬墓區。長陵的陪葬墓區,從西端的陵園開始,到東端的涇河南岸,綿延七公里。現在,這些開國元勛、朝廷重臣以及后妃等人的陪葬墓,尚存六十三座。
長陵陵園之北,就是當年長陵邑的所在地。長陵邑的南牆,也就是長陵陵園的北牆。現在,陵邑中的所有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但陵邑南牆的長度還有一千二百四十五米,西牆長度為二千二百米,北牆殘長二百米。東牆沒有任何發現。這些牆的厚度,一般都為七至八米。由此可見,當年的長陵建築,規模是多么的大,牆垣又是多么的堅固結實。
在劉邦陵北130米處、呂后陵北350米處,以及呂后陵正南、距南牆30米處,各有一處大型建築遺址,出土了許多 遺物,如各種形式的捲雲紋瓦當,印有“宮二”、“宮十四”等文字的瓦片等。這應當是當時寢殿、便殿一類的禮制建築。寢殿是漢代皇帝或皇帝陵園中的主要祭祀場所,殿堂正中擺放亡者的神座,陵園中的宮人要象侍奉生前的皇帝、皇后一樣,每天恭恭敬敬地送上四次飲食,這就是“日祭於寢”的禮儀制度。便殿是寢殿旁邊休息閒宴的場所。寢殿舉行重大祭祀活動的前後,眾多的參與者可在此休息;另外便殿中還存放著皇帝(或皇后)生前用過的衣物,供四時祭祀。
陵園以北350米處是長陵邑所在地,位於今鹹陽市韓家灣鄉怡魏村。陵邑略呈長方形,城牆用夯土築成,南北長,東西寬。 《關中記》載:“長陵城有南、北、西三面城,東面無城,隨葬者皆在東,徙關東大族萬家,以為陵邑。”今遺址處南、北、西三面城牆遺蹟仍存,陵邑南牆部分與陵園邊牆重合,東面沒有城牆建築。故城南牆長1245米,現存殘跡長1100米,寬9米,中段有門洞遺蹟。西牆長2200米,現存殘跡長1000米,寬9米,牆中間亦有西門遺址,門址寬15米,夯層堅固如石。北城牆多被破壞,斷斷續續保存著部分牆跡,最長一段為200米,寬7米。北牆與南門相對處有北門遺蹟。 《漢書·地理志》載,劉邦生時就遷徙大姓和貴戚之冢於陵邑中,讓其供奉陵園,陵邑戶口多達五萬零五十七,人口達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近年在長陵邑範圍內曾發現樹木雙獸紋半瓦當和大量瓦片堆積、水管道、生產工具等。從文獻記載和這些殘留的廢墟、出土文物,可以窺見當年陵邑朱檐彩棟、深宮廣 院、車馬人熙的繁榮景象。
陵園以東,是功臣陪葬墓群。在西漢諸陵中,長陵陪葬人數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規整,在漢代帝陵中是絕無僅有的。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死後多陪葬長陵。陪葬墓從陵園東門一直到涇河岸邊,廣延15華里。據說,當時陪葬的有100多人,現在尚可見到的還有70多個墓冢。每個墓冢占地不多,但墓冢之間前後左右的行列間距大致相當,排列得井然有序。陪葬者大都是跟隨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和近親王侯。最知名的有蕭何、盲參、周勃,周亞夫、張耳等人。陪葬墓的封土較帝後陵小得多,形狀有覆斗形、圓錐形、山形三種。
在陪葬墓區的中心位置,曾經出土“齊一宮當”、“齊園宮當”。“齊園”文字瓦當。這說明在陪葬區內還有“齊園”建築。《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稱帝後,封八子為王,“子肥為齊王,王七十餘城”。劉肥是劉邦寵愛的次子,母曹夫人以子顯貴,死後陪葬長陵,並為之建築園寢。出土的“齊園”等瓦當便是曹夫人寢園遺物。
關於劉邦
![長陵[漢]](/img/5/6e2/nBnauM3XzITN1UTNyYDM5cDNxITMxUTM0YTMwADMwAzMxAzL2A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他在位期間,消滅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王,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發展了農業生產,鞏固了中央集權制度。死後被謚為高祖,葬於長陵。在他晚年時因征討英布,箭瘡復發,在回軍路上病例,呂后給他請來醫生,他拒不就醫,認為他的命運是由天安排,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病逝,終年六十一歲,諡號為“高皇帝”。
劉邦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而且也不愧為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作為一個農民起義領袖而轉化為封建帝王,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據《長安志》和《鹹陽縣誌》記載,蕭何、張良、曹參、周勃等人的墓也都陪葬於長陵周圍,由於長陵建於渭水北岸的邊緣,遠望若山丘高聳,顯得非常雄偉。
呂后之墓
![(圖)呂后](/img/4/9a9/nBnauM3X0QDM2MTN0MDMxAjNzITM1gTM3AzMwADMwAzMxAzLzAzL0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據《關中記》載:“長陵城牆有南、北、西三面,東面無城,陪葬者皆在東。徙關東大族萬家以為陵邑”。長陵東南200米處為呂后之墓。
呂后陵在高祖陵東南280米,封土形狀與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東西150米、南北130米,碩部東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漢的帝後合葬,是所謂“同塋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墳,而且絕大多數皇后是單獨修築陵園,只有長陵為帝後共用一個陵園。這可能是為了表明劉邦與呂雉這對昔日的患難夫妻生死相依,甘苦與共吧。呂后是劉邦微時之妻,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彭越慘敗,劉邦落荒而逃,呂雉被俘,在楚營作了兩年多的人質;劉邦建漢朝之後,仍南北征戰不已。呂雉與蕭何坐鎮長安、她巧設計謀,誅殺了威震天下、對劉邦威脅最大的兩員虎將—韓信和彭越,有力地支援了劉邦的事業。劉邦與呂后絕非一般的帝後關係可比,他們永相廝守,是很自然的。劉邦死後,呂后專權,立其子劉盈為帝(惠帝),剁去劉邦生前愛姬戚夫人手足,挖去雙眼,置於廁中將其害死,又以鴆酒毒死其子如意。惠帝死後,呂后大封呂氏宗族,獨攬天下。她稱制八年,病死於長樂宮,合葬長陵。1976年,呂后陵附近出土“皇后之璽”一方,可能是呂后之物。
呂后所作所為引起朝廷大臣不滿,兩大勢力展開鬥爭。公元前180年,呂后病死,以周勃、王陵為首的漢室元勛抓住時機,一舉誅滅了呂氏集團,擁立劉桓為帝,即漢文帝。由此,呂后的女皇夢破滅,結束了動盪的政局,漢代進入了“文景之治”階段。
史書記載
![長陵近景(注意封土上的塌陷坑)](/img/5/b77/nBnauM3X0EDOzEjM2ETMzczMxUTM4kDM0IDMxADMwAzMxAzLxEzL0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史書記載,劉邦稱帝後第二年開始建設長陵。長陵東西並列著兩座陵墓,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陵園略呈方形,是仿照西漢都城長安建造的。“長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 《三輔黃圖》 ),折合今天長度為3150米。圍繞陵園有高大的牆垣,東西南北四面牆均於正中開門。考古工作者據此對陵園四周進行測量,發現陵園平面為正方形,每邊長780米,周長3120米。實測的結果與文獻記載大體吻合。陵園的四面牆壁均有遺存,其中距高祖陵80米的西牆保存得最好,尚有高3米、長600米左右的一段牆赫然矗立。西牆下4米的深處,還發現了五條水道並列的一組排水管。這種房脊形的水道高寬各50厘米,為秦漢時常用的標準水道。現存長陵陵園南牆長225米,寬7米,西牆長200米,寬9米,北牆長600米,寬9米,經實測,陵園邊長約為780米,周長3120米,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陵園內還建有豪華的寢殿、便殿。寢殿是陵園中的正殿,殿內陳設漢高祖的“衣冠几杖象生之具”,“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 《續漢書·祭祀志》 ),完全像皇帝生前時一樣侍奉。
據《關中記》載:“長陵城牆有南、北、西三面,東面無城,陪葬者皆在東。徙關東大族萬家以為陵邑”。長陵東南200米處為呂后之墓。據《長安志》和《鹹陽縣誌》記載,蕭何、張良、曹參、周勃等人的墓也都陪葬於長陵周圍,由於長陵建於渭水北岸的邊緣,遠望若山丘高聳,顯得非常雄偉。
考古發現
![呂后陵正面](/img/1/e61/nBnauM3X0UjM4MDO5ETMzczMxUTM4kDM0IDMxADMwAzMxAzLxE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在長陵附近曾出土有“長陵東當”、“長陵西當”篆文的瓦當,1968年在長陵附近出土一顆有“皇后之璽"篆文的螭虎紐白玉印,可能系呂后之印。長陵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長陵[漢]](/img/4/3fd/nBnauM3XycjM1YzM2MDMxAjNzITM1gTM3AzMwADMwAzMxAzLzAzL3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在長陵邑、陵園和陪葬區範圍內均發現有漢代遺物,有漢代磚、瓦、瓦當、水管道、陶文瓦片和鐵鏟、鐵夯頭等,其中以瓦當最多。種類有圓形和半圓形,帶字的和圖案花紋等。圓形的以花紋圖案為主,半瓦當多為素麵。帶字圓瓦當有“長樂未央”、“長生無極”、“長陵西神”、“長陵東當”、“長陵西當”等。陶水管有圓水道和五角水道兩種。花紋磚為最常見的回紋和菱形紋,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花紋作幾何形、菱形、柿蒂葉等。磚瓦上戳印的陶文有“官平”、“宮二”、“宮三”、“大三十”、“右三十”等。
文物保護
1988年1月13日,長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1月13日,陝西省人民政府下發《關於調整周原遺址等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省政府決定調整漢高祖長陵等11處29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012年2月23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長陵文物保護規劃申報立項的請示》(陝文物字〔2011〕219號),原則同意長陵保護規劃編制立項意見。
2012年5月15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上報漢長陵、安陵、渭陵、延陵封土搶救性修復工程方案的請示》(陝文物字〔2012〕36號),原則同意對渭陵、延陵封土進行搶救性保護,暫不同意實施長陵、安陵封土搶救性保護工程。
2014年6月6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長陵保護展示工程立項報告的請示》(陝文物字〔2014〕181號),原則同意西漢帝陵——長陵保護展示工程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