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源[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陳源[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陳源1910年畢業於南洋公學附屬國小(今南洋模範中學)。1912年在其表舅吳稚暉的資助下留學英國,在愛丁堡大學和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1922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1924年,陳在胡適的支持下與徐志摩、王世傑等共創《現代評論》雜誌,主編其中的《閒話》專欄。在此期間,陳源與魯迅結怨,二人爆發多次筆戰。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陳源(1896—1970),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字通伯,筆名陳西瀅。江蘇無錫人。

學習經歷

1908年考入南洋公學(交通大學前身)附小讀書。1921年留學英國讀中學,先後在愛丁堡大學、倫敦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1922年獲博士學位。1922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外文系教授。

主要事跡

1924年在胡適的支持下、與徐志摩、王世傑等共創《現代評論》雜誌,主編該刊《閒話》專欄,發表許多雜文,反對以魯迅為代表的左翼文藝運動,被魯迅多次抨擊。他也對魯迅做如此評價“魯迅先生一下筆就想構陷人家的罪狀。他不是減,就是加,不是斷章取義,便捏造些事實。他是中國‘思想界的權威者’,輕易得罪不得的。”,“他的文章,我看過了就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陳源與魯迅結怨始於1925年的北京女師大風波,陳源與魯迅針鋒相對,相互筆戰,尤其是後來公開指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竊取”日本學者鹽谷溫的《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犯了學界的大忌。魯迅對此當然不能容忍。陳源的信由徐志摩編輯發表於1926年1月30日《晨報副刊》,魯迅的反應相當強烈,立即寫了《不是信》的長文反駁。據顧潮說,當時有人認為魯迅參考鹽谷溫的書而未註明,有抄襲之嫌,顧頡剛亦持此觀點,並與陳源談及,陳公布此事,遂使魯迅與顧頡剛結怨。

1927年與女作家凌叔華結婚,以後,擁蔣反共。1929年,任國立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3年到倫敦中英文化協會工作,1946年出任國民政府常駐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1965年,中法建交,拒不離開台灣駐法“大使館”,後由法警扶持出館。1966年退休。晚年癱瘓,逝於倫敦。有《西瀅閒話》、《西瀅後話》、《多數與少數》。譯著《父與子》、《少年維特之煩惱》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