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嗩吶
長嗩吶,是朝鮮族雙簧氣鳴樂器。古稱大平簫、太平簫。又有嗩吶之稱。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尤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歷史較悠久。古代用於軍事活動中,凡行軍打仗、衝鋒陷陣、勝利凱旋等都要吹奏嗩吶,是軍隊中主要的吹奏樂器。朝鮮三國時期(1世紀至7世紀)已流傳於宮廷和民間,是宮廷三大樂部“唐部”樂器之一,民間則在農閒之際或慶豐收時使用,既可自娛性獨奏,又可為歌舞伴奏。古代的太平簫,管身較長,一般多使用木質堅硬的棗木或梨木製作,管身上細下粗呈 椎形,外表雕刻成竹節狀,每節中部開一音孔,共八節八孔,管身下端接有一個銅製的喇叭口。
長嗩吶組成
形制與漢族嗩吶基本相同(圖),由管身、簧哨、芯子、氣牌、喇叭口等部分組成。管身木或竹製,通高36.5厘米,管身上開有八個音孔(前七後一),背孔為第七孔 ,位於前六、八兩孔之間。喇叭口呈碗狀,銅製,碗口直徑10厘米。演奏時,管身豎持,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按五、六、八孔,拇指按背孔,右手小指、無名指、中指、食 指按 下方一至四孔。多為C調嗩吶(以第三孔音高),通過平吹和超吹,音域為g1—g3,達兩個八度。音色渾厚、明亮。常用於民間春播儀式合奏、喜慶或節假日的《農樂舞》等民間歌 舞伴奏。
20世紀50年代後期,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藝術學校改革製成二十一孔加鍵長嗩吶。管身木製,全長62.6厘米,管體由三節組成,管尾直徑3.8厘米,下接銅製碗狀喇叭,碗口直徑9厘米,按音孔按十二平均律開列,除開有傳統八個音孔外,另設有十三個加鍵音孔。為bB調樂器。音域a—d3。可以任意自由轉調演奏。音色明亮而優美。可 用於獨奏、器樂合奏或為歌舞伴奏。是朝鮮族專業歌舞團民族樂隊的重要吹奏樂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