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形制較古樸,比普通銅碗嗩吶長大。由簧哨、芯子、管身和喇叭筒等部分組成。規格大小不一,較小者高約45厘米,較大者可達90厘米,常見者通高72厘米左右。簧哨是用蘆葦或麥桿製成的雙簧哨子,長約2厘米。芯子用木棍或銅片製成,上細下粗,呈錐形管狀體,上口套進簧哨,下口插入管首;也有的芯子用木製成漏斗狀,與氣牌合二為一,外徑和高度均為5厘米左右,中間有插管安置簧哨,下端插入管首。管身多使用紅木、梨木或椿木製成,管長45厘米左右,管尾外徑2.4厘米,管身上開有七個或八個圓形按音孔,七孔者無背孔,八孔者第八孔為背孔,孔徑0.6厘米。管身下端套有一個用椿木或棕樹桿镟制的喇叭筒,筒身較細而口小,筒高22厘米,上口外徑4厘米、內徑2.3厘米,筒下口外徑12厘米。使用
演奏時,管身豎持,雙手扶管,右手拇指按背孔,食指、中指、無名指按正面上三孔,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按正面下四孔。口含簧哨,用循環換氣法吹奏,音域a—a?2,有兩個八度。發音較為柔和,音量較大,音色渾厚。可用於獨奏、齊奏或器樂合奏。彝家經常使用兩支音高相同的嗩吶一起吹奏,演奏樂曲的中音鏇律時,兩支嗩吶就齊奏;演奏樂曲的高音鏇律時,有一支嗩吶吹奏低八度音,民間稱這種兩支分別吹奏高低八度的奏法為“倒扣”。每逢佳節喜慶或婚喪嫁娶之時,彝族人民都要請民間藝人演奏嗩吶,並且還常有由小皮鼓、銅鈸等樂器一起進行合奏。據傳,嗩吶的曲譜,是受岩洞滴水的“叮咚”聲的啟發而來的,民間稱其為“聲譜”。嗩吶傳統曲牌較多,流傳較廣泛的有《迎上譜》、《陰譜》、《扣譜》等。結構及作用
哨子
嗩吶的哨子,主要由大麥的桔桿製成。在每年4、5月份大麥正要抽穗的時候,看準兩、三叢長勢比較好的麥苗,連根拔起帶回家後,放置在房前屋後的房檐下使其陰乾,然後再收到家裡,每株只能選用中間的1節最多兩節,每節中的兩頭必須去掉,只能用其中間長約3寸左右部分。大麥桔桿皮要不厚不薄,假如不光滑、不柔軟、色澤白淨反而發黑或有黑斑點就不能用。選好之後,再用剪刀剪成每截約0.5厘米長,然後把它們,放置在小盒子裡,這樣,隨時都可以取來作哨子用了。用的時候要先把哨子放在嘴裡滋潤,再用牙齒輕輕地咬一下,然後再將其套在鴨毛筒上並用細線打個活套扎在哨子與鴨毛筒結合部的中間位置,鬆緊適中。嗩吶的每個部件都很重要,但哨子的作用特別突出。哨子不好或哨子壞了,就會影響吹奏或吹奏的效果。哨子,主要起發音作用,當人口裡的氣流強行通過扁型哨嘴的時候,哨子就會發出聲音,它相當於人們發音時發音器官中的聲帶。如人的聲音高亢、渾厚,就說明聲帶厚長,人的聲音尖銳,就說明聲帶薄短。如出一轍,質地比較厚和剪得長的哨子吹出來的聲音就渾厚、低沉,質地比較薄和剪得比較短的哨子,吹出來的聲音就比較尖銳。因此,根據嗩吶的大小,如何選擇哨子成了吹奏嗩吶的關鍵。
哨筒
嗩吶的哨筒,一般也叫鴨毛筒。之所以叫做鴨毛筒,是因為哨筒選材於鴨子翅膀上最硬且又粗又光滑的羽毛桿,之所以選用它,是因為它的質量比雞毛好,不僅硬和光滑,而且其桿內的孔暢通、光滑,通氣好。要求上下一樣粗,長短在1寸左右,一般的嗩吶匠都要有備用的鴨毛筒,少則1、2棵,多則3、5棵不等。鴨毛筒的下部要插入小管上部的孔內,其上部要套上哨子。鴨毛筒的粗細一般要與小管的上孔相宜,粗了插不進去,細了則鬆動、搖晃,一旦如此,就要在小管的上孔口墊進一小節草或其它東西,否則,吹奏既不方便,又影響吹奏效果。嗩吶的哨筒,主要起一個傳聲筒的作用。它將哨子中發出的聲音通過自己,傳送給小管、大管乃至嗩吶桿。哨筒在嗩吶的部件中作為聲音的中介,特別是在聲音傳輸孔從小到大地遞進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堵氣盤
為了在吹奏嗩吶時省力和省氣,讓氣更多地灌進哨子裡吹響哨子,必須在小管與鴨毛筒結合部放上一個堵氣盤。堵氣盤多由很薄的木板製作,也有用骨片或牛角製成的,但很少。一般為圓形,其直徑在1寸左右。堵氣盤正中央要鑽一個小孔,孔的大小要正好能插入鴨毛筒,可以稍有寬餘,但不能大余小管上部的外直徑。否則,堵氣盤就會往小管下面滑,失去堵氣盤的堵氣作用。吹嗩吶需要不斷地用氣,一晚不停地吹,時間長了,人的雙唇會疲倦、麻木並無法閉合而把氣強行吹入哨子中,此時,堵氣盤就能彌補雙唇疲倦之不足,將嘴唇閉合不好而漏氣的地方堵住,讓人口中有限的氣都能通過哨子吹入嗩吶之中,這樣,既不浪費呼出的氣流,又能使吹奏的嗩吶曲譜流水似地不間斷,使人們聽起來感到悅耳、心情舒暢。小管
所謂小管,也是相對嗩吶的大管而言。它是由長約2厘米的細小竹管做成,小管選的竹管要比大管選用的竹管更細其下部要插進大管的上部,其上部再接哨筒。小管用的竹管也要直要乾,與大管的結合也要緊,也不能鬆動,更不能漏氣。小管在嗩吶部件中的作用,主要是聲音傳輸孔從小到大地遞進。讓哨筒傳出的聲音通過自己,傳給大管。沒有小管作中介,哨筒就因細小而無法有機地和大管銜接在一起,大管也無法把哨筒傳出的聲音接過來再傳送給嗩吶桿。因此,小管的作用也不能忽視。大管
嗩吶的大管,主要是相對嗩吶的小管而言。它是由長約1寸的細小竹管做成,其下部伸進嗩吶桿上部的通氣孔,上部再接小管。竹管一般要選很直並已乾透了的細竹管,管內要光滑,其伸進嗩吶桿的部分與嗩吶桿上空的結合要緊,不僅不能鬆動,而且還不能讓它漏氣。大管的作用也和小管一樣,是小管管孔從小到大的遞增,大管的加入,使聲音傳輸孔更加接近嗩吶桿的聲音傳輸孔。沒有大管,小管無法與嗩吶桿銜接,小管傳出的聲音嗩吶桿就無法接收。可見,嗩吶部件中沒有大管不行。嗩吶桿
以彝族地區常用的嗩吶為例,彝族嗩吶大師們歷來使用的嗩吶幾乎全部用木頭做成,嗩吶桿主要取材於漆樹,選材時不能選老漆樹,一定有選剛長一兩歲並且長得很直的嫩漆樹,取材的時間要選在冬天,用老百姓的話說,時間要定在樹木下水之後(秋後),上水之前(春前),只有這段時間選用的木材不容易裂口和變形。把選中的嫩漆樹砍回家之後,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讓其慢慢地乾透。然後將其取來去掉樹皮,用刀或其它利器將其刮光滑,具體要求是整個棍體要圓,上頭稍細,下頭稍粗,刮到自己滿意為止,最後再按自己需要的型號和規格、尺碼截成半成品,此時,可以鑽孔了。鑽孔先鑽通氣孔,通氣孔要由下往上鑽。由於沒有現代化的鑽孔工具,民間歷來靠鐵匠打制的鐵釺來鑽孔,這種鐵釺頭要尖細,往下慢慢地變粗,釺身要圓,把鐵釺放在爐火中燒紅後,即取出用手捏住後面不紅不燙的部分,把釺間對準嗩吶桿下頭橫截面的中心使勁往裡烙,這就是地方土語常說的“烙嗩吶”。通氣孔要下大上小,整個孔要圓要光滑。通氣孔製做完成之後,便開始鑽音孔。嗩吶桿的音孔正面是7個,背面是1個。正面的音孔一般(以小號嗩吶的小嗩吶為例)要距上頭邊兩指左右,距下頭的邊4指左右定孔點,然後用同等的孔距挨個地烙鑽,鑽孔的工具仍然是土製的鐵釺,每個音孔都要一般大,如所有音孔大小不一,那么,這根嗩吶桿就報廢了。背面的音孔位置要鑽在正面音孔上邊的第1、2個孔的居中位置,孔的大小要和正面的孔一樣,既不能大也不能小。如此,嗩吶桿就製做成功了。嗩吶桿在嗩吶部件中的作用最重要。特別是嗩吶曲譜要通過嗩吶桿上音孔的閉合變化來體現。沒有這種嗩吶桿上的音孔的閉合變化,那么,哨子吹出的聲音在通過一系列的聲音傳輸孔之後,儘管聲音擴大了,但還是原聲原調,沒有高低升降,沒有抑揚頓挫,更不會有什麼曲譜了。因此,沒有嗩吶桿就沒有嗩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