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橋

鎮海橋

鎮海橋又名老大橋,為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始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再遭水毀,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再度重修,是連線屯溪老街和黎陽古鎮的交通樞紐。鎮海橋全長133米,寬15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橋面和橋欄用茶園青石鋪建。上部為等截面實腹式石拱,下部為漿砌條石重力式墩台。橋墩呈等腰三角形,分水頭石頭翹起,造成船頭狀。鎮海橋是屯溪歷史重要的建築標誌,是安徽省不可多得的明代大型石拱橋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基本信息

簡介

鎮海橋鎮海橋
“新安江水碧幽幽,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這是郁達夫所寫的詩句。這首詩寫的就是鎮海橋邊的情景,裡面的“橋”指的的就是鎮海橋。鎮海橋位於屯溪率水、橫江交匯處,跨立在橫江口上,東西貫穿老街與黎陽,舊時為進出屯溪的門戶,現為通往機場、西郊和江西婺源的重要通道。為六墩七孔石拱橋,長133米,兩端引橋各15米,寬6米,高10米,拱洞跨度13米或15米不等.墩砌等腰三角形,墩頂端分水石尖翹起。拱腳、拱圈均用褐紅麻條石交錯砌築。石料以糯米稀、獼猴桃藤汁加灰漿膠結。中洞有“禁止取魚”四楷書。橋面橋欄以茶園石鋪設,橋欄縱向條石兩頭鑿陰陽榫,互為銜接;上下聯結處鑿蝴蝶形卯樣,又用鐵梢卡鎖,形成整體。因此,橋身質地堅實,氣勢雄渾。橋上原有亭,兩端有飛檐五脊虎殿頂建築。橋東臨街處建有高大拱門,上懸“鎮海橋”三字金匾。解放前,橋亭、拱門均已拆除。建國後通行汽車,兩頭引橋石階升高填平改建瀝青路面。現不允許通車。現為屯溪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典故

曾經的清澈見底的江水曾經的清澈見底的江水
鎮海橋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相傳是隆阜財主戴時亮為嫁女兒獨資建造。清康熙初年水毀,由程于謙捐資670萬貫,費時兩年建成,通行17年又被水毀、程子謙說:“橋之不固,是我之過也。”遂以獨資復建,橋未成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程岳,時任廣西清吏司、員外郎,為繼承父志,終於把橋建成。鎮海橋邊舊有“屯浦”之稱。橋東的華山腳和八家棧子,是屯溪街市的發祥地,也是垂楊夾岸、幾處樓台的繁華水口。

歷史典籍

解放前的老大橋解放前的老大橋
清查錫恆有《屯浦歸帆》一詩云:“碧水蒙恛最上游,垂楊夾岸泊歸舟。漁歌遠近從風遞,帆影高低帶月收。飛倦劇憐投樹鳥,長閒終羨傍灘鷗。村煙起處樓台好,一片波澄萬頃秋。”1934年5月,著名作家郁達夫浪遊到屯溪,曾在新安江邊夜泊。儘管當時屯溪遭土匪朱老五火燒後,牆倒屋摧,尚未恢復元氣,詩人仍以極大的熱情讚美她。他“斜倚著枕頭,合著船篷上的雨韻,在朦朧的夢裡”寫下了遊記精品《夜泊屯溪記》。留下了臉炙人口的絕句:“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