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11年(清宣統三年),翰林院編修盛炳緯等將募集的經費銀元三萬餘元作基金,在梓蔭山南麓總持寺舊址(今學校田徑場)新建校舍,名鎮海縣中學堂。1912年,改學堂為學校,設兩個班,並附設縣立高等國小校。
1913年,陳麟書校長,再附設師範講習班。後經費短絀,國中改為乙種商業學校。
1917年,烏崖琴任校長,因學生不多,“乙商”停辦。
1926年秋,恢復中學建制,改名縣立初級中學,曹位康再任校長。趙平復(柔石)來校任教,後任教務主任。
1927年1月,曹位康病故,金鹿笙繼之。
1931年,金以年邁請辭,由許寶璜繼任。
1932年秋,學校再改制為縣立初級商科職業學校,校內同時設職業科與國中科。
1933年,易校名為初級商業職業學校(簡稱初級商校),校長為朱叔高。
1934年,周利生繼之。不久,周病逝,王元斌長校。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敵機轟炸鎮海,學校遷至西門外渡駕橋回向寺。時,一年級為普通國中,二、三年級為商科,學生百餘人。
1939年8月,因戰火威脅,又遷校於柴橋瑞岩寺,改收普通國中新生,計三個學期。
1940年,王元斌辭,劉健青繼之。因當時縣府指示,學校遷至莊市湯家廟。
1941年4月19日,日寇入侵鎮海縣城。清晨,師生得訊,倉猝星散,學校器具典籍盡損。
1942年秋,借霞浦國小址復校,外稱“私立蛟川中學”,設3個班,由國民黨鎮海縣黨部書記長王萬成兼校長,王漱琅主持校務。
1943年,添設簡師班,由徐資甫主持。
1943年8月,日偽在縣城開辦縣立中學,校長丁兆。
1943年秋,鎮海縣府接辦“蛟川中學”,再遷瑞岩寺上課,王漱琅為校長。
1944年夏,王辭,鎮海縣長雷霆兼校長職,沃繼唐為副校長主持校務。是年底浙江省教育廳正式頒發鈐記,正校名為鎮海縣立初級中學。
1945年,梅汀蓀主持校務。時因環境需要,增設高中班。同時,鎮海縣立簡易師範創立,不久遷入瑞岩寺,併入縣中,為師範科。日寇投降後,接收縣城日偽辦的縣中,年底,學校遷返縣城,因原校舍已毀,定孔廟為校址。
1946年2月,學校在孔廟複課,高中班奉命結束,國中實行春秋兩季招生,7個班,320名學生,教職工19名,校長李價民。1948年春李辭去,由王商熊繼任。次年春,沃繼唐主校,直至解放。
1946年初,簡師分出,在城西白家浦復校,李價民兼校長。
經黃聲遠先生的全力籌建和俞佐宸等積極資助,1947年9月,私立辛成中學正式開學。次年夏,新校舍在城關大校場北側落成。金鹿笙為首任校長,
1948年2月,烏崖琴長校,1949年2月,張定璋為校長。
1949年8月,兩校成立新的校務委員會。寧波專員公署委任鄭芳華和李價民分別為縣中和辛中的主任委員,9月,簡師再次併入縣中,設簡師科,計三個班。
1950年4月,縣中簡師科併入慈谿錦堂師範。
1952年12月,縣中更名為浙江省鎮海縣第一初級中學。任命共產黨員王德澄為縣中副校長;朱一靖為辛中副校長。
1956年7月1日,辛中與縣中合併,成立鎮海縣第一所完全中學,命名為浙江省鎮海中學。寧波地委任命李價民、鄭芳華分任第一、第二校長,周東昭任教導主任。朱一靖任中共鎮海中學支部書記。學校分東、西兩部,原縣中為東部,辛中為西部。全校27個班,學生1052人。
1958年11月,鎮海撤縣併入寧波市,李價民調任。
1959年3月,學校更名為浙江省寧波鎮海中學。學校黨支部書記先為張文明,後由陳幼明繼任。此期間,學校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學生全面質量不斷提高,各項工作成績顯著。1959年獲縣、市、省級“先進集體”稱號。
1960年6月,陳幼明代表學校出席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戰線群英大會,再獲國務院頒發的“全國先進單位”光榮稱號。這一年,學校為浙江大學附屬中學。8月,鄭芳華調任,張士傑繼任校長。
1961年春,郭沫若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1963年1月,鎮海恢復縣建制再改校名為浙江省鎮海縣鎮海中學。此時,李價民再任校長,胡堯徹為副校長,張士傑任黨支部書記。
1966年7月,“文革”開始。學校黨政領導“靠邊”,學生停課。
1967年秋複課。學制改為初、高中二二制。
1968年夏,工宣隊進駐學校。10月成立鎮中革命委員會。
1969年4月,東部校舍被縣辦工廠全部占用,18名教師“下伸”農村,學校偏居西部。
1970年7月,張士傑被任命為學校革委會主任兼中共黨支部書記。
1971年3月,在新路國營林場開闢學農基地。
1973年2月,何性善返校任黨支部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
1976年後,撥亂反正,學校秩序迅速恢復,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1977年恢復國中三年制。
1978年3月,被確定為省13所重點中學之一。同月,鎮海縣教師進修學校在鎮中建立
掛牌。6月,撤銷革委會。9月,縣委任命王師榮為校長兼黨支部書記,何性善為副校長兼副書記,胡明德、袁明川為副校長。
1979年2月,教師進修學校分出。
1981年4月,學校再次被確定為省首批辦好的18所重點中學之一。恢復高中三年制,新路農場撤銷。
1982年4月,何性善為校長,王師榮專任黨支部書記。次年王調任,謝榮華任副書記,余舜榮任副校長。
1983年9月,根據縣委指示,附設幹部高中班。
1985年3月畢業。這一年鎮海再次撤縣設區併入寧波市,10月又更校名為寧波市鎮海中學。
1986年,倪文奎任黨支部書記。擴大高中多層次招生。
1987年1月,東部校舍收回,並開始全面重建工程。
1988年11月,學校進行管理體制改革,實行校長負責制,何性善再任校長,劉同森、袁明川為副校長。同月,學校成立中共總支委員會,倪文奎為總支書記。
1990年6月,東部重建第一期工程完工,四幢教學樓與新校門落成,大成殿、大成門、泮池修葺一新。秋,學校本部遷東部,設21個高中班;西部為分部,設12個國中班及一個高中職業班。
1991年,高中新生全部根據重點中學要求擇優錄取。10月,本部新實驗樓落成啟用。年底,省教委對鎮中進行“合格重點中學”評估。
1992年4月,省教委宣布鎮海中學為省內第一所合格重點中學。旅日僑胞傅在源先生首訪鎮中。7月,鎮海區委同意鎮海中學興建體藝館,擴建田徑場。擴大校園面積30餘畝;同時為校辦廠征地5畝。學校重建第二階段工程全面啟動。是年改革高中招生制度,在完成政府下達招生計畫後,第一次招收自費生60名。王申浩被任命為副校長。
1993年1月,實施國撥工資和校籌工資相組合的雙軌工資制,注入激勵機制,推進校內工資制度改革。4月體藝館破土,傅在源先生匯入36萬美元鼎助。
1994年,開發校內海防遺址,新建林則徐紀念堂;重立抗倭名將盧鏜手跡“流芳”碑,修建朱楓烈士紀念樓,校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初具規模。中央、省、市領導、各級媒體及大中國小生前來視察、採訪、參觀者全年近4萬人。省教委評估後發文確認鎮海中學為省內第一所高中會考全科免試學校。是年,體藝館落成,標準田徑場擴建工程竣工,第二階段重建任務勝利完成。
1995年5月,建造圖書電教樓和學生生活配套設施,再次擴大校園面積20畝。重建第三階段工程啟動。董生元被任命為副校長。3月,學校有12個愛國主義教育點,其中3個屬國家級文保單位,包括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和解放戰爭五個歷史時期的校園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面建成。何性善校長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赴京出席全國勞模表彰大會。6月,省教委對鎮中進行省一級重點中學全面評估,7月下達檔案,認定鎮中為省內第一所一級重點中學。
199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等視察鎮中。10月,傅在源先生第三次蒞校,以100萬美元建立“富的鎮中基金”,又以45萬美元資助學校電教、體育設施。圖書電教樓落成啟用。
1998年4月,季芳為副校長。鎮海中學校辦企業大成實業公司舉辦“蛟川書院”(國中部)辦學許可證下達。鎮中不再招收公立國中生。
辦學條件
硬體設施
浙江省鎮海中學占地面積90畝,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校園內建有教學樓、實驗樓、體藝館、圖書電教館、學生公寓、餐廳、400米塑膠跑道田徑場、室內冷暖游泳池及屋頂網球場等高標準教育教學設施。圖書館藏書(包括《四庫全書》等)達十萬餘冊,千兆校園網和多媒體系統覆蓋了學校所有的教育教學場所。
辦學規模
截至2014年,浙江省鎮海中學有29個普通高中教學班,1300餘名學生,140餘名在編教職工。
師資力量
浙江省鎮海中學有在140餘名在編的教職員工中,中高級職稱占了82%以上,包括獲全國和省市級勞動模範、先進教師等榮譽稱號在內的名優教師達30多人。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2015年聯考,浙江省鎮海中學理科700分以上153人,第一批上線率96.6%,文科700分以上15人,第一批上線率100%,第一批上線率合計97.3%;兩位學生分獲浙江省文、理科狀元;浙江省理科前十名4人,前100名24人,文科前十名2人,前100名10人。2014年聯考,浙江省鎮海中學、蛟川書院的龍麒伊和沈劍豪同學分別以745分、759分的成績獲得全省文、理科第一名,邱昕瑤、肖曉、余泓燁同學分別以758分、757分和756分的成績列全省理科第二、三、四名。
理科全省前十名5人,前100名27人(分別為第1、2、3、4、10、15、17、20、21、22、23、25、32、39、42、43、51、55、58、60、61、67、69、73、80、81、83名),文科全省前十名1人,前100名12人(分別為第1、11、15、31、35、43、51、56、59、60、61、90名)。
鎮海中學理科700分以上124人,一本上線率96.3%,文科700分以上23人,一本上線率93.4%,合計95.5%;
教師榮譽
序號 | 獲獎年份 | 姓名 | 榮譽稱號 | 授獎單位 |
1 | 2014 | 陳曉燕 | 第二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二等獎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 |
2 | 2014 | 付剛 | 優秀指導教師 | 中央電教館 |
3 | 2014 | 郭天彪 | 第二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二等獎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 |
4 | 2014 | 華利平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一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5 | 2014 | 李建 | 第31屆全國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教師 | 中國計算機學會 |
6 | 2014 | 潘國良 | 第二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二等獎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 |
7 | 2014 | 潘俊燕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二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8 | 2014 | 王靜 | 第二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二等獎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 |
9 | 2014 | 吳京谷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一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10 | 2014 | 吳京谷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二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11 | 2014 | 楊金鳳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二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12 | 2014 | 應常偉 | 優秀指導教師 | 《高校招生》雜誌社 |
13 | 2014 | 陳永益 | 浙江省2014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
14 | 2014 | 程亮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15 | 2014 | 程亮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16 | 2014 | 戴忠良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17 | 2014 | 顧松挺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18 | 2014 | 華利平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19 | 2014 | 黃薇 | 浙江省2014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
20 | 2014 | 江灶貴 | 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推薦選修課程 | 浙江省教育廳 |
21 | 2014 | 陳慧霞 | 2014年寧波市生物學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22 | 2014 | 陳永益 | 2014年寧波市生物學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23 | 2014 | 徐平珍 | 2014年寧波市生物學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24 | 2014 | 金凌儉 | 寧波市網路教研論文案例評比三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25 | 2014 | 王雍斌 | 2014年度浙江省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26 | 2014 | 臧衍傑 | 寧波市高中政治學科教師論文評比三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27 | 2014 | 丁向華 | 寧波市高中政治學科教師論文評比二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28 | 2014 | 金凌儉 | 寧波市高中政治學科教師論文評比一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29 | 2014 | 王德華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0 | 2014 | 王德華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1 | 2014 | 潘俊燕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2 | 2014 | 潘俊燕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3 | 2014 | 孫曉清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4 | 2014 | 戴忠良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5 | 2014 | 程亮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6 | 2014 | 吳京谷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7 | 2014 | 華利平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8 | 2014 | 程亮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39 | 2014 | 顧松挺 | 2014年省中學化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浙江省教研室 |
40 | 2014 | 楊金鳳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二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41 | 2014 | 潘俊燕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二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42 | 2014 | 吳京谷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二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43 | 2014 | 吳京谷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一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44 | 2014 | 華利平 | 全國化學新課程實施成果評選一等獎 | 中國化學會 |
45 | 2014 | 周泉勝 | 2013、2014年寧波市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錄像評比二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46 | 2014 | 沈興偉 | 2013、2014年寧波市高中歷史課堂教學錄像評比二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47 | 2014 | 沈興偉 | 寧波市高中歷史優質課評比第一名 | 寧波市教研室 |
48 | 2014 | 李毅 | 2014年寧波市高中生物學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49 | 2014 | 王梁 | 浙江省2014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
50 | 2014 | 張麗 | 浙江省2014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
51 | 2014 | 黃薇 | 浙江省2014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
52 | 2014 | 王雍斌 | 浙江省2014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
53 | 2014 | 周泉勝 | 浙江省2014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
54 | 2014 | 陳永益 | 浙江省2014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
55 | 2014 | 徐平珍 | 浙江省2014年度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 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浙江教育報刊總社、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 |
56 | 2014 | 臧燕紅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57 | 2014 | 戎亥亥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58 | 2014 | 李建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59 | 2014 | 劉明觀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60 | 2014 | 胡斌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61 | 2014 | 沈興偉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62 | 2014 | 陳慧霞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63 | 2014 | 應俊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64 | 2014 | 應常偉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65 | 2014 | 朱寒傑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66 | 2014 | 高培聖 | 2013學年第十二屆中學“教壇新秀” | 鎮海區教研室 |
67 | 2014 | 陳煥獲 | 鎮海區高中物理優質課評比二等獎 | 鎮海區教研室 |
68 | 2014 | 許佳其 | 鎮海區高中物理優質課評比二等獎 | 鎮海區教研室 |
69 | 2014 | 朱莉 | 鎮海區高中物理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 鎮海區教研室 |
70 | 2014 | 盛琪 | 鎮海區高中物理優質課評比一等獎 | 鎮海區教研室 |
71 | 2014 | 李戈 | 鎮海區2014年度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 鎮海區教研室 |
72 | 2014 | 高培聖 | 鎮海區2014年度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一等獎 | 鎮海區教研室 |
73 | 2014 | 朱黎俊 | 鎮海區2014年度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鎮海區教研室 |
74 | 2014 | 李冬冬 | 鎮海區2014年度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 鎮海區教研室 |
75 | 2014 | 陳曉燕 | 鎮海區2014年度高中語文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二等獎 | 鎮海區教研室 |
76 | 2014 | 周金中 | 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推薦選修課程 | 浙江省教育廳 |
77 | 2014 | 江灶貴 | 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推薦選修課程 | 浙江省教育廳 |
78 | 2014 | 周海軍 | 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推薦選修課程 | 浙江省教育廳 |
79 | 2014 | 陳曉燕 | 第二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二等獎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 |
80 | 2014 | 郭天彪 | 第二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二等獎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 |
81 | 2014 | 潘國良 | 第二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二等獎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 |
82 | 2014 | 王靜 | 第二屆“真愛夢想杯”全國校本課程設計大賽二等獎 | 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華東師範大學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上海 |
83 | 2014 | 劉明觀 | 2014年寧波市高中美術課堂教學(優質課)評比活動二等獎 | 寧波市教研室 |
84 | 2014 | 程亮 | 鎮海區高中化學實驗創新能力評比一等獎 | 鎮海區教育局 |
85 | 2014 | 夏賽傑 | 浙江省第二屆中國小體育教師教學技能大賽二等獎 | 浙江省教育學會 |
學校榮譽
年份 | 榮譽名稱 | 頒獎部門 |
2017 | 第一屆全國文明校園 | 教育部 |
2011 | 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 | 中華全國總工會 |
2011 | “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資質學校(推薦上限人數列全國第四) | 北京大學 |
2010 | 教育部中國小校長培訓實踐基地 | 教育部等 |
2010 | “中學校長實名推薦”資質學校 | 北京大學 |
2009 | 全國普通高中特色學校建設項目校 | 中央教科所、全國教育規劃領導小組 |
2009 | 中國百強中學 | 中學名校長論壇組委會等 |
2008 | 全國文明單位 |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
2007 | 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 | 人事部、教育部 |
2006 | 全國依法治校示範學校 | 教育部 |
2006 | 全國綠化模範學校 | 全國綠化委員會 |
2005 | 全國文明單位 |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
2003 | 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項目實驗學校 | 中國科協 |
2002 | 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 |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 |
2001 | 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創建單位 | 共青團中央 |
2000 | 全國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單位 | 教育部 |
文化傳統
校訓:勵志、進取、勤奮、健美精神:敬業奉獻博雅沉靜創新卓越和諧自主開放合作
社團:浙江省鎮海中學成立學生社團、興趣小組近50個,分為學科類、文學類、實踐類、體藝類、公益類等五大類,湧現出了梓蔭文學社、海天藝術團、“愛的”慈善工作站、義工自主管理委員會等。
“愛的”(IDEAL)慈善工作站 | 兌門書社 | 風雲體藝俱樂部 |
廣播站 | 海天藝術團 | 話劇社 |
環保社和地震測報站 | 九章學社和加速度俱樂部 | 獵狐俱樂部和航模隊 |
模擬聯合國 | 視覺藝術工作室和光闌攝影社 | 義工自主管理委員會 |
英語社 | 梓蔭文學社 |
活動:紀念“一二·九”運動活動、新春晚會、集體舞大賽、藝術節器樂大賽、迎新晚會、校園十佳歌手、周末嘉年華活動、原創詩歌朗誦比賽、辯論大賽、主題班會等。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校長:吳國平黨委書記:張詠梅
黨委副書記:王琳軍
副校長:姚仁漢
副校長:黃國龍
副校長:姚宏敏
副校長:王青玲
歷任領導
姓 名 | 職 務 | 任 期 |
盛炳緯 | 縣中創始人 | 1911 |
黃聲遠 | 鎮海私產辛成初級中學創辦人 | 1945 |
曹位康 | 首任校長 | 1911-1913 |
朱叔高 | 校長 | 1933-1934 |
王元斌 | 校長 | 1934-1940 |
沃繼唐 | 校長 | 1949-1949 |
梅汀蓀 | 代校長 | 1945-1946 |
李價民 | 校長 | 1946-1948 1949-1955(辛中) 1956-1958 1963-1964(鎮中) |
鄭芳華 | 校長 | 1949-1960 |
張定璋 | 校長 | 1947-1948(鎮師) 1949(辛中) |
烏崖琴 | 校長 | 1948-1949(辛中) |
高冀程 | 校長 | 1948-1949(鎮師) |
張士傑 | 校長 書記 書記兼革委會主任 | 1960-1963 1963-1968 1970-1973 |
朱一靖 | 黨支部書記 | 1956-1958 |
陳幼明 | 黨支部書記 | 1959-1962 |
王師榮 | 書記兼校長 書記 | 1978-1982 1982-1983 |
何性善 | 校長 | 1982-1999 |
季 芳 | 校長 | 1999-2000 |
倪文奎 | 支部書記 | 1986-1988 |
黨總支書記 | 1988-2000 | |
黨委書記 | 2000-2003 |
知名校友
沈自尹43屆,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原所長,是中國採用現代科學方法對中醫理論進行研究的開拓者。獲國家、部、市級科技成果獎二十餘項。李志堅44屆,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微電子研究所原所長,清華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微電子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在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工藝開發研究等方面作出重大貢獻。
賀賢土54屆,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套用物理與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在國防尖端科學研究、特別在重大國家任務的研究中作出重要貢獻。
孫建國67屆,中將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候補委員。
沈何68屆,原中共青海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辦公廳主任,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曦63屆,原浙江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原浙江大學黨委書記。
校園環境
浙江省鎮海中學蒼松如蓋,綠草如茵,池魚唼喋,石橋臥波,樓閣古樸典雅,亭台飛檐斗拱,環境優美別致。更為吸引人的是,校園擁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這裡匯集了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及解放戰爭時期的歷史遺蹟,共有17處之多,其中三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與鎮海海防遺址一起被列為全國36個共青團中央命名的“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和中宣部公布的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泮池
泮池,始浚於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建泮水橋於其上,1990年由鎮海中學重建。
1841年10月10日,中英鴉片戰爭鎮海口之役,鎮海失陷,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裕謙(1793-1841,蒙古鑲黃旗人),投泮池盡節。為中英鴉片戰爭期間清朝封疆大吏中唯一親臨戰場以身殉國者。
吳公紀功碑亭
吳公紀功碑亭建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系鎮海士民紀念吳傑誕辰百周年集資建造,四柱歇山頂,亭中建碑。
俞大猷生祠碑——都督俞公亭
俞大猷(1504-1580)明代抗倭名將,福建晉江人,歷任參將、總兵等職。當年轉戰東南諸省沿海,戰功卓著,與戚繼光齊名。
明嘉靖年間,倭寇騷擾浙江,鎮海深受其害。俞大猷調防寧波、紹興、台州、溫州四府,常駐鎮海。1553年,俞率水師追搗鎮海口外瀝港(今舟山市金塘島)賊巢,用火藥噴敵寨,倭賊落荒而逃。經四天奮擊,倭巢盡毀,又乘勝追擊,連敗賊於普陀、昌國、觀海等地。斬殺生擒四千餘人,還有許多落海溺死。從此倭賊不敢再犯鎮海。第二年,俞大猷升調直隸副總兵,鎮海百姓請留不成,就在城東鎮遠門內建立都督俞公祠,並立碑四方,記其功績。1994年學校擴建田徑場拆遷周圍民宅時,發現俞公祠遺址及碑。碑遷梓蔭山東南麓,旁又建亭以紀念。
盧鏜字跡碑
盧鏜是明代著名的抗倭將領。熟知兵法,智勇雙全。在浙江、江蘇沿海奮戰50多年,身經數百戰,俘斬倭寇萬餘人。
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他以都督銜守御鎮海,時年近七旬。根據他抗倭經驗,力主在招寶山上建築城堡。請示上級後親自經辦,軍民努力半年,1562年城堡竣工,名叫“威遠城”,在裡面屯兵設火器守衛,從此倭寇不敢接近。不久,一股倭賊從海路過鎮海口,盧鏜率軍從這裡殺出,斬殺倭賊數百名。這座威遠城後來在鴉片戰爭和抗法戰爭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盧鏜駐鎮海時,他書寫“流芳”兩個凝重大字,刻石立碑在當時學宮內的泮池旁邊,激勵自己和將士們抗倭衛國的意志。
林則徐紀念堂林
林則徐(1785-1850),福建候官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任湖廣總督時,禁止鴉片,成效卓著。次年以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與總督鄧廷楨協辦將英美煙販237萬斤鴉片在虎門銷毀。1840年任兩廣總督,英國挑起鴉片戰爭,林嚴密設防,使英軍無法得逞。後受投降派誣害,被革職。1841年5月,派赴浙江,協辦海防。
林則徐從廣州日夜兼程,1841年6月10日直抵鎮海,下榻梓蔭山麓蛟川書院。當時他無正式任命,但他不顧個人榮辱,在官員陪同下,四上招寶山、數出鎮海口,不避艱險,察看形勢,對炮位安設、海防加固提出許多具體意見,加強了鎮海的防務。
1841年7月13日,裕謙風塵僕僕趕到鎮海。正當他倆共商抗英大策時,林則徐流放伊犁的諭旨傳到軍營。次田,他強抑悲憤,悄然離去。三個月後,鎮海陷於英軍之手。
1994年,就在當年林公住過的地方,林則徐紀念堂落成,作為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永恆紀念。
古炮群
在梓蔭山上,有六尊古炮圍護在吳公紀功碑亭的周圍。這些面向東海、昂首屹立的古鐵炮,是鎮海軍民不畏強暴、勇斗外敵的見證。
碑亭前是二尊短筒炮,在一尊的背部,鑄著“道光二十一年九月,重一千六百斤,身長五尺八寸,受藥八十四兩、彈子一百三十六兩,浙江局造”等字樣。另一尊同一規格,因炮身鐵鏽嚴重,原有的字被完全腐蝕脫落了。它告訴我們,這炮是在鴉片戰爭最激烈的時候,由浙江炮局趕製出來,運到鎮海投入反帝戰場的。
碑亭左右有四尊大炮,二尊炮身粗圓,比前面的大一倍以上,估算重量在四千斤左右。另二尊是當年進口的大炮,炮身細長、光滑,重約約在四、五千斤之間。在一尊背部有一“僧帽”加洋義的圖案和“1842”字樣。說明它在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曾揍法艦,發揮過威力。
大成殿
原名孔廟大殿,始建於北宋雍熙二年(985年)。1130年毀於兵,1195年縣令韓永德再建大成殿於今址。後設講堂,數經修茸。至清光緒五年間,邑人盛炳緯等集捐修此殿,又浚殿前泮池,繚以石砌,跨三橋曰泮水橋,鎮海縣學設於內,里人稱為文廟。1911年,盛等再集資興建鎮海縣中學堂於殿東側,規模頗宏,然毀於戰火,1945年抗戰勝利,鎮海縣中復學於文廟。大成殿曾為歷代抗擊外侮時將領會晤之地。
梓蔭閣
梓蔭閣,原名文昌祠,始建於北宋,為歷代名人以文會友的地方。南宋教育家朱熹曾在此講學。
清初,祠內設火攻局。鴉片戰爭時,局內技師們在此研製火炮。
林則徐來到鎮海,他懂得要對付英軍必須要有自己的堅船利炮,對鎮海研製火炮表示極大的興趣。他五次來到文昌祠內的火攻局,拿出從廣州帶來的焦氏《炮書》,與精通西洋算法、巧於設計的龔振麟、汪仲洋等悉心研究。在工匠們通力合作下,創造出鐵模鑄炮的新技術。不久,一批銅炮和大鐵炮誕生了。經過試驗,火力效果很好。後來,又在這裡,龔振麟發明了能使笨重的炮身轉動自如的“磨盤架四輪地車”,還設計出土洋結合的車輪驅動船。後祠毀,1911年重建,並改今名。
蛟川書院古牌樓
蛟川書院原座落於梓蔭山下鯤池畔。清乾隆八年(1743年)由羅漢堂改建,清乾隆九年(1744年),邑令楊玉生題額建牌樓,乾隆十一年二月(1746年)正式落成開課。數十年後,浙江巡撫常安改其名為鯤池書院。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曾在書院下榻一月余,籌劃抗英大計。時移世易,書院建築已毀,唯牌樓遺物尚存。
摩崖石刻、三石將
勒於梓蔭山東面石壁上的“懲忿窒欲”四大字,每字四尺見方,蒼勁有力,近觀遠望,蔚為壯觀。左旁小字,嘉定庚辰山西馮枋書。下面一批小字,據《縣誌》記載,為別駕(周瑚)於明嘉靖甲辰〔1544年〕所書,學博曹一和刻。梓蔭山西麓石璧上,有清嘉慶九年(1804年)陳士駿等一批文人學士於迎秀亭玩月銜杯題名紀勝石刻。
建於宋皇祐初(1049年)的鐵觀音寺殿後的四石將相傳自海漂流而得,興建體藝館時,三石將出土,另一不知所終。
柔石亭
柔石(1902-1931),“左聯五烈士”之一,現代著名作家。原名趙平復,浙江寧海縣人。由於家境困難,十歲才上學。1918年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參加新文學活動。
1926年春,他來鎮海縣立中學為國語和音樂教師,後來又任教務主任。小說《二月》的創作同這段生活有密切的關係。1931年2月,被反動派槍殺於上海龍華。
1992年,柔石亭落成。其長子趙蒂江題亭名。
朱楓烈士紀念樓
朱楓(1905-1950),女,原名朱諶之,字彌明,浙江鎮海人。1927年畢業於寧波女子師範學校,1938年至1944年,先後在黨領導的桂林、重慶、金華、上海“新知”書店辦事處工作。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底受命由香港赴台,執行秘密使命。1950年初由於叛徒出賣,被敵人逮捕,同年6月10日被害於台北。
1995年,在烈士故居,朱楓烈士紀念樓落成。
困齋亭
張困齋烈士,鎮海縣中29屆。1934年在上海加入左翼社聯,1935年參加革命,加入抗日武裝自衛會,1936年和其他同志發起成立上海銀錢業聯誼會,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9年2月到江南遊擊區參加江南抗日義勇軍,曾主編機關刊物《江南》。不久返回上海從事地下秘密工作。
抗戰勝利後,張困齋負責中共上海市委機關的掩護工作,任上海地下黨電台負責人,1949年5月7日在上海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