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八大碗的由來
金湖“八大碗”實際是一桌菜,在民間叫做“八樣頭”。是以前金湖民間請客時做的八道菜。上世紀70年代之前非常流行,只要請客都是這八樣,形式一致,內容一致;而且是一碗一碗的上,前一碗吃完才上後一碗,家家如此。“八樣頭”在當時已經是高規格的宴席了,低一等的只有“六樣頭”或者“四樣頭”。
關於金湖“八大碗”以辦喜事為例,第一碗是紅棗,圓圓滿滿早生貴子,吉利。這一碗有個規矩,不能全部吃完,最少要留一個棗兒,這叫回湯。第二道菜上來的時候才把這回湯碗帶走。第二碗上雜燴,就是百葉、粉皮和肉絲一起燒的雜菜。第三碗是分羹,相當於現在的雞絲粉皮。第四碗是大菜,就是紅燒肉。從前能吃到紅燒肉可是很隆重的事情,如果是辦喪事,此時是要奏樂謝湯的。第五碗和第六碗是兩個炒菜,一般是炒韭菜或炒藕絲,上面加些百葉或肉絲做蓋頭,又叫澆頭菜。第七道是紅煮魚,魚到酒止,最後再上一碗青菜豆腐湯就用飯了……
如今的金湖“八大碗”經過廚師們的加工製造、精心製作,從內容到形式都煥發了新的生機。比如紅燒甲魚、菏盪金鰍、雞湯魚線、雙煎藕夾等等特色菜餚,在南京、上海宣傳時,已成為金湖美食的名片,為招商引資、發展旅遊起到了重要作用。
金湖八大碗選單
金湖最為著名的是八大碗系列,八大碗是金湖招待客人的最高禮節。八大碗各有菜餚不同,招待的客人檔次和對象也不同。典型的八大碗有:湖鮮八大碗、龍鳳八大碗、魚宴八大碗、農家八大碗、喜事八大碗、白事八大碗。其中“湖鮮八大碗”經過多年的傳承、挖掘、研究、積累、篩選並逐漸定型,作為湖鮮特色美食已經成為招攬天下美食家的金字招牌。
金湖特色八大碗系列還有:
貴賓八大碗:灌餡魚柳 清蒸桂魚 軟兜長魚 黃燜甲魚 鐵板牛娃 清蒸湖蟹 東坡魚線 湖陽鱔煲
龍鳳八大碗:鱔條蝦球 蟹黃蛋清 河蚌含珠 清蒸鰻魚 湖盪金鰍 紅燒鮎魚 蟹黃豆腐 醋湯魚圓
魚宴八大碗:馬蹄蝦球 青椒魚片 水煮龍蝦 酸菜烏魚 糟餾丁魚 紅燒魚頭 小魚鍋貼 魚頭砂鍋
農家八大碗:雙煎藕夾 韭菜藕絲 鯽魚燉蛋 櫻桃甜肉 毛豆公雞 紅燒全鵝 萵苣河蚌 雞絲粉皮
喜事八大碗:黃燜甲魚 紅燒豬肉紅燒老鵝 雞絲粉皮 紅煮鯿魚 醋湯魚圓湖陽鱔煲 蟹黃肉圓
白事八大碗:土豆青椒 紅燒豬肉豆腐青菜 農家粉羹 紅煮鯿魚 醋湯魚圓清炒海帶 豆腐肉圓
紅白喜事八大碗的最大特色是都有雙魚(煮魚、魚圓)雙肉(紅燒肉、肉圓)加上豆腐青菜(俗語青菜豆腐保平安)或農家粉羹(俗語湯湯水水好活命)。
金湖八大碗之“堯母月子湯”
“騷人何故詠三河?三河上古傳說多,土著陳鋒育秀女,慶都帝嚳結絲蘿。慶都乘興浴三河,過境游龍涌愛波,綢繆移時龍布種,唐堯臨世萬民歌”。這首《竹枝詞》說的是慶都秀女的愛情故事。 話說當年堯父和堯母在“堯帝故里”的下阿溪中共浴愛河,無意中喜得龍種,珠胎暗結,懷孕三年後生下了“堯”。當“堯”降生之時,房前屋後紅光閃耀,祥雲滿天,龍風翻飛,紫氣東來,一派帝王之氣。“堯”生下來時,就有一副帝王之相,只見他天庭飽滿,地闊方圓,滿臉笑容,剛離母體就會喊爹叫娘,並且是見風就長,不一會就長成了一個大小孩,村裡的人無不稱奇,傳為美談。
堯母生下“堯”之後,身體非常虛弱,奶水不足,“堯”喝不飽奶就常常哭鬧不停,堯外婆想盡了辦法,都無濟於事,堯母一急之下,連一滴奶水都沒有了,並病倒在床,“堯”餓得直叫,可謂嗷嗷待哺。就在一家人無計可施之際,一雲遊郎中途經門前,在問明情況後,當即開了一張藥方,並交待了幾句便駕雲而去,後來人們才知道,此郎中是按女媧娘娘旨意,專門送“仙方”來的。堯外婆按照“仙方”的內容,捕來一隻野雞,挖來了人參、山藥,采來了野棗、枸杞、木耳、蘑菇等物品,殺了野雞後,把這些物品與野雞一同放在罐中煲湯,煲好後發現湯太多,堯外婆就把沒有吃完的幾塊蕎麥餅子放在湯中,煲好後端到了堯母床前,讓堯母乘熱吃下。此時湯汁醇厚,香味撲鼻,滿屋飄香,令堯母胃口大開,食慾猛增,不一會就連湯帶物吃得一乾二淨。此時只見堯母面色紅潤,容光煥發,香汗淋漓,病體痊癒,並且雙乳豐盈,奶水充足,使“堯”每天都能吃飽喝足,健康成長。不到三個月,“堯”就長成了身高馬大,虎背熊腰的壯小伙,其力大無比,武藝高強,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擒龍縛虎的本領,為日後建功立業,封候稱帝打下了堅實的功底。後來善良賢德的堯母把這道神奇的“仙方”,傳給了民間所有生兒育女的母親,被人們冠以“堯母月子湯”的美名。再後來,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堯母月子湯”已不再是婦女生育後的滋補品,而成為大眾共享的一道美餐,淮揚風味中的一道名菜而載入史冊。後來經過挖掘整理,傳承創新,使之更具美食文化的魅力;在“淮安美食節”和“金湖首屆三湖美食節”中登台亮相,並多次獲得金銀獎。
在江淮名菜中,“堯母月子湯”榜上有名,是因它以菜和湯相互兼容,相得益彰而備受美食家們的青睞。“堯母月子湯”選料考究,工序嚴謹,工藝繁雜,來不得半點馬虎,在製作過程中,必須道道把關。先要選一隻土生土長的本地草雞,切不可用肉雞替代,否則味道會大打折扣,這是保證原汁原味的根本所在。選二年生的草雞一隻,一年生的骨頭太嫩,三年生的骨頭太硬,草雞體重一般在三斤左右,太瘦的則清湯寡水,淡而無味,太肥了則濃稠不爽,肥而膩口,故以不肥不瘦為最佳,另外要配以參須、山藥、紅棗、枸杞、黑木耳、香菇等物品,並備好生薑、精鹽、味素等佐料。殺雞後,放血去毛,掏去內臟,扒去雞油,留下少許,並洗盡血污,然後把整雞和佐料一起放在瓦罐中用柴火慢慢煲湯,煲兩個小時後,依次將參須、山藥、紅棗、枸杞等放入罐中,再用文火煲一小時,此時“堯母月子湯”就做成了,連著瓦罐一起上桌,此刻熱氣騰騰,異香撲鼻,湯色醇美,吃餅喝湯,使你大飽口福,回味無窮,拍案叫絕。“堯母月子湯”尤以冬秋季節食用為最佳,是滋陰壯陽的首選名菜。
金湖八大碗之“湖陽鱔煲”
在我們水鄉金湖有一道名菜叫做“湖陽煲”,一看名字就知道它與水產品有關。追根溯源,這道名菜還與老一輩革命家,叱吒風雲的陳毅元帥有著不解之緣哩!
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後,陳毅元帥受命重建新四軍軍部,並揮戈東進,率部來到蘇中的“三泰”地區;後在以韓德勤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的圍追堵截下,為了民族大義北上抗日,轉戰到高寶湖區。他們以高郵湖和寶應湖為依託,以湖盪茂密的蘆葦為天然屏障,與日本鬼子和國民黨頑固派巧妙周鏇,利用有利地形打得敵人暈頭轉向。在那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月里,瘋狂的日寇和國民黨頑固派相互勾結,對我根據地實行了“三光”政策,並採取“鐵壁合圍”的策略,企圖致我抗日軍民於死地。在這白色恐怖下,我新四軍被迫轉入湖區,利用蘆葦盪開展游擊戰,再現了當年“沙家浜”的一幕。
當時我新四軍傷員較多,由於敵人的嚴密封鎖,缺醫少藥,加之給養不足,傷員們只能以草藥療傷,以蘆根、野菜和魚蝦充飢。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傷員的身體每況愈下,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時任新四軍軍長的陳毅焦慮萬分。正在這時本地一位“老郎中”在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冒死潛入蘆葦盪中,用草藥幫助救治傷員。這位年過七旬的“老郎中”看到面黃飢瘦,身體無力的傷病員,禁不住老淚縱橫,他深深敬佩這些為民族存亡而浴血疆場的將士們,激動之餘,他把祖傳的保健名菜告訴了陳毅。按照“老郎中”提供的秘方,他們就地取材,精心製作,湖上的漁民們得知情況後,也紛紛送來了所需的水產品,傷員們連續食用了10多天,這種藥膳兼滋補佳品的名菜,起到了神奇的效果,傷員們很快就傷口痊癒,體力恢復,一個個紅光滿面,精神飽滿,重新扛槍殺敵,馳騁抗日疆場。此道滋補名菜,原名叫做“壯陽湯”,陳毅感覺此名太俗氣,靈感所至,親自取名為“湖陽煲”,並即興賦詩一首:“湖陽煲,真奇妙,味道美,療效好,壯體魄,長精神,救傷員,立功勞,魚水情,記心間,殺敵寇,膽氣豪……”從此這道體現軍民魚水深情,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水鄉名菜也傳到民間,由神秘化轉向大眾化,並得到了發揚光大。
其實,這道名菜的取材和製作工藝並不複雜,但在選料和製作過程卻比較考究。選用高寶湖區野生長魚一條,體重在八兩至一斤之間最佳,大的肉老無味,小的鮮美不足。長魚必須用竹製刀片活殺,放血後洗淨,長魚血放在碗裡備用。把長魚切成寸長小段,放在瓦罐里用文火煲湯,放入薑片和少許精鹽慢燉,一個小時後把在開水中過濾的長魚血塊放入瓦罐中同煲,少許再把揀好洗淨的韭菜切成寸長,放入沸騰的長魚湯中。此時湯白菜青,異香撲鼻,令人唾涎欲滴。吃上一段長魚鮮嫩無比,品一口湯,滿口生津,回味無窮,亞賽熊掌燕窩。長魚為陰性,有“水龍”之稱,韭菜為陽性,有“壯陽菜”之說,如此陰陽之合,可滋陰壯陽也,是不可多得的滋補保健佳品。到金湖作客或旅遊觀光,如不嘗水鄉名菜“湖陽煲”當為終身憾事!
金湖八大碗之“荷盪金鰍”
淮河像一棵不老的青藤,紮根桐柏山脈,蔓葉於江淮平原。進入金湖境內留下一串串晶瑩剔透的湖泊。大詩家趙愷曾在周思民《湖城情》序言中感嘆:大自然往往失之公允,它竟然把四座湖泊慨贈予一座縣城。
其實,金湖豈止四座湖?金湖湖泊成群,水盪連片,素有“三十六湖,七十二盪”之稱。湖水清醇,盪土芬芳,景色秀美,物產豐饒,“金湖銀盪”名副其實,湖盪遍布蓮藕、菱角、芡實等水生植物,更有大閘蟹、青龍蝦、金泥鰍等水生動物。“日出斗金”名不虛傳。
“金湖銀盪”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著的“荷盪金鰍”,堪稱金湖獨有,天下一絕。
泥鰍又名鰍魚,緬鰍。屬鯉形目,鰍科,體細長,前端稍圓,後端側扁。吻突出,眼小,口小,下巴呈馬蹄形。唇軟而發達,具有細皺紋和小突起。頭部無細鱗,體鱗極細小,埋於皮下,體表粘液豐富。背鰭無硬刺,尾鰭圓形。體為黃褐色,並雜有許多黑色的小斑點,體色常因生活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
泥鰍屬溫水性魚類,對環境適應力很強,多棲息於靜水或水流緩慢的池塘、湖泊等淺水域,通常生活在水的底層,水枯時鑽入泥中,離水也能生存。泥鰍不僅能用鰓呼吸,還能夠用皮膚和腸呼吸。用腸呼吸是泥鰍特有的生理現象。泥鰍的腸壁薄而血管豐富,具有輔助呼吸、進行氣體交換的功能,在天旱水乾時,它會潛入10―30厘米的泥層中進行“休眠”,有少量的水份濕潤皮膚就能維持生命。泥鰍屬雜食性魚類,食物為動植物殘屑和微生物。
泥鰍肉質細嫩鮮美,每百克可食部分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2.6克,遠遠高於其它魚類,還含有脂肪、鈣、磷、鐵及多種維生素。性味甘、平,多食有治療疾病作用。《醫學入門》中稱它能“補中、止瀉”。《本草綱目》中記載鰍魚有暖中益氣之功效;對解渴醒酒、利尿、壯陽、收痔都有一定的藥效。對肝炎、小兒盜汗、痔瘡下墜、皮膚騷癢、跌打損傷、手指疔瘡、陽萎、腹水、乳癰等均有良好療效。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物產”。金湖廣闊的荷花盪中水青青,草茂盛,大量有機物質在這裡沉澱,十分適宜泥鰍的繁殖生長。因泥鰍的顏色會因生活環境不同而有差異,荷盪中的泥鰍不僅個大體肥,體長一般在20厘米以上,體重超過100克;而且條條色澤鮮艷,黃褐相間,以黃為主,是名副其實的“金鰍”,關於“河盪金鰍”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呢!
塔集鎮夾溝盪楊大鵬生於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童年喜文習武,志向遠大。民間傳說,楊大鵬年少時,因洪水漫盪,楊家遷移祖墳,移開棺木時,發現泥土中有一條碗口粗的泥鰍,全身泛黃,就像一條金龍。這條“大金鰍”在這濕潤的泥土中不知道呆了多長時間,仍然活蹦亂跳,令人嘖嘖稱奇。楊老太爺覺得這“大金鰍”是上天賞賜給楊家的寶物,一時不知道如何處置。一家人商量來商量去,決定把“大金鰍”交給楊大鵬保管。開始,楊大鵬把“大金鰍”當作寶貝,早上餵食,晚上觀賞,喜歡得了不得。時間長了,楊大鵬玩膩了,也是少年不知輕和重,竟然約了幾個小夥伴,在野外用瓦罐把“大金鰍”煨熟吃了。等家人知道後,木已成舟,也只能順其自然了。楊大鵬吃了“大金鰍”以後,變得力大無窮,能把三四百斤重的石碾子舉過頭。楊大鵬20歲那年,參加嘉慶丙辰武科會試,成為金湖境內今天所知唯一的武進士。從此,“吃金鰍力大”在金湖民間流傳下來。
“荷盪金鰍”已成為水鄉金湖特有的美味佳肴,有燒、燜、炒、爆等多種做法,這裡介紹的是紅燒“荷盪金鰍”的做法:1、選取“荷盪金鰍”養在清水盆中,多次換水,讓鰍魚吐淨泥水;2、撈出鰍魚,在盆中加少許鹽,料酒和薑片,餵1小時,讓調料的味道進入鰍魚;3、將鰍魚瀝乾,用剪刀剖開肚,取出內臟洗淨;4、備好植物油、醬油、料酒、醋、白砂糖、鹽、味素、蔥、姜等調料;5、砂鍋注油燒熱,放入蔥粒、薑片爆香,放鰍魚段煎至兩面變色,加入調料和水,大火燒開;6、小火煮至鰍魚肉熟爛湯濃,撒入味素即可。
坐在船頭,臨湖聽風。品嘗“菏盪金鰍”,顏色紅中泛黃,聞來香氣撲鼻,喝湯鮮美異常。人們在品其色、香、味的同時,“荷盪金鰍”還起著益氣壯陽,排毒養顏等保健作用。
金湖八大碗之“塗溝甲魚”
一直以來,我不怎么敢吃甲魚和龜,也說不上什麼原因(大概是他們的頭和蛇頭比較像吧,我最懼怕蛇)。反正看見整個甲魚端上來時,是不敢動筷子的,看見別人大塊朵頤,我只有羨慕的份,但就是不敢逾越自己的心理防線,去嘗一塊清蒸甲魚的。
有一次在塗溝“太明漁村”吃飯,當那盤香氣宜人的紅燒甲魚被服務員端上桌時,一開始,我並不知道甲魚還有這種做法。我不知道是什麼,就吃了一塊,感覺很鮮,肥而不膩,入口生香。正準備問服務員是什麼菜時,同桌的人告訴我是甲魚,而且是野生的甲魚,所以才特別香。我還納悶,我怎么就輕而易舉地“下”筷子呢,心裡怎么沒有厭惡的感覺,反而有再去品嘗一塊的欲望。
飯後,我悄悄到廚房去問了廚師,紅燒甲魚的做法,廚師是個很和氣的大師傅,他很詳細地向我介紹了紅燒甲魚的做法和製作材料,主料:本地的野生甲魚1隻約1000克,豬肉250克,雞肉250克,豬油50克,大蒜頭10瓣,上湯2杯,胡椒,香油各少許,醬油,薑片,蔥白各適量。紅燒甲魚的做法:一,將甲魚頭部用麻繩拴住吊起,用刀刺頸放血,砍去頭、爪。然後入滾水中煮離殼,剝去甲殼和內臟,用手撕下裙邊,將肉切成塊。漂洗乾淨。二,選用五花豬肉刮洗乾淨,切成塊,雞肉亦切成塊;將豬、雞肉一起入開水中煮過撈出。鍋內放豬油燒至六成熟,將姜(拍破)、蔥白段放入炸出香味,放入雞肉、豬肉炒勻,加甲魚、鹽、醬油、料酒、鮮湯在小火上煮熟。三,大蒜入籠蒸熟,鍋內甲魚煮熟時放入胡椒、大蒜將汁收濃,然後拈去姜、蔥及肉塊不用,將甲魚撈入盤中,再將味素、香油和“太明漁村”特別製作的滷汁融合一起,澆在甲魚上面即可。現在這道美味的“紅燒甲魚”菜餚已經隨著“太明漁村”進軍蘇南、上海等地區,香飄大江南北,獲得不少食客的青睞和讚賞。
塗溝地處湖區,三面環湖,水草肥美,盛產很多的野生水產品,螃蟹、鱔魚、甲魚等,其中甲魚尤其著名。該鎮已經註冊了“塗溝甲魚”和“雙湖牌中華鱉”兩個甲魚品牌,“雙湖牌中華鱉”已經獲得省無公害水產品的認定。甲魚學名叫中華鱉,屬爬行冷血動物,生活於江河、湖沼、池塘、水庫等水流平緩、魚蝦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沒於大山溪中。在安靜、清潔、陽光充足的水岸邊活動較頻繁,有時上岸但不能離水源太遠。能在陸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游泳,喜曬太陽或乘涼風。
中華鱉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價值很高的水生動物。我國普遍把中華鱉作為食用上選的珍品,且用作食療的滋補食品。食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周代甚至更遠。中華鱉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尤以裙邊更是膾炙人口的美味佳肴。據測定,100克鱉肉中蛋白質含量達16.5克。此外,還含有豐富的鈣、磷、鐵、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A等多種營養成分。中華鱉又是珍貴的藥材,其成分含動物膠、角蛋白、維生素D及碘等,具有滋陰清熱、平肝益腎、破結軟堅及消淤功能。鱉甲、頭、肉、血、膽等都可人藥。據《本草綱目》記載:鱉肉可治久痢、虛勞、腳氣等病;鱉甲主治骨蒸勞熱、陰虛風動、肝脾腫大和肝硬化等;鱉血外敷可治顏面神經麻痹、小兒疳積潮熱,兌酒可治婦女血癆;鱉卵能治久瀉久痢;鱉膽汁有治痔瘺等功效。鱉頭乾制入藥稱“鱉首”,可治脫肛、漏瘡等……
我現在明白了,吃甲魚有這么多的藥效和益處,怪不得有很多的人喜歡吃甲魚呢,不管它是清蒸的、紅燒的還是甲魚火鍋呢!
金湖八大碗之“東坡魚線”
水鄉金湖,湖泊眾多,河網密布。高郵湖、寶應湖、白馬湖三湖環抱,大三河、入江道縱橫腹地。所以金湖盛產魚蝦,水產品非常豐富。人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金湖美食中的很多傳統菜餚總離不開水產、水禽、水菜。特別是水產品,鯿、白、鯉、鯽、鱖、鯇、鰱、魴、鱉、鱔、蟹、蝦,無所不有。魚類營養豐富,且不含高脂肪,幾乎成了百姓餐桌上的首選菜餚。其做法又有燒、炒、煎、炸、蒸、燜、汆、斬、燉、煨、燴、烤等等技巧,可做出多種花樣。據說白馬湖漁家能製作出30道菜的全魚宴,而味道各不相同,甚為奇妙。
然而,在我品嘗過的魚宴中,惟有雞湯魚線可謂一絕,最令人神往。那一日與朋友小酌,當服務小姐將一盞湯菜端到我面前時,起初還以為是麵條。細一看比麵條圓潤,色澤潔白如玉;而且濃香誘人,鮮氣撲鼻。輕輕呷一口湯,鮮美滋潤,如飲佳釀。夾一口菜,綿軟如脂,到口即化,令人叫絕。
我們平生都未曾嘗過這樣的美味,爭相討教菜名。小姐說:“這道菜叫東坡魚線。宋代詩人蘇東坡遊覽橫盪橋時,曾品嘗過。是我店特色佳肴。因為做工精緻,只有特級大廚才能做得出來,平時很少做。今天縣裡來了貴賓,你們也沾了光。”我們慶幸得到口福,對這道菜大加讚賞。服務小姐笑了:“不僅你們說好,連總理都說好呢!”我們聽了更為驚奇。小姐告訴我們:“2003年溫家寶總理來金湖視察,下榻金湖賓館,品嘗了我們的雞湯魚線讚不絕口,還又要了一盞呢。你們說能不好嗎?”
連總理都說好,這雞湯魚線到底有什麼秘訣呢?我採訪過大廚,可他只肯告訴我,是用魚肉經過精緻加工做成的,具體細節卻不肯說。這越發引起我的興趣,經過多方打聽,終於知道了一個大致做法。
選用野生上等白魚,去皮剔骨,用刀背刮成肉泥。據說不能斬,刀斬會斬斷絲卡,戳嘴。然後在肉泥中加入豬油、蛋清、澱粉、食鹽等配料,均勻攪拌,攉成肉糊。這裡面有兩個要點,一是鹽頭,二是攉功。鹽頭不準口感不好,攉功不到難以成型。將肉糊用漏勺擠壓到開水鍋中,便成了麵條一樣的魚線。再用油焯一下,放進雞湯中燉煮。起鍋時滴入白醋、蒜汁,這雞湯魚線就算成功了。
雞湯魚線是金湖美食中的傳統佳肴,在湖區集鎮有數百年歷史。但由於製作方法比較複雜,會做的人不多,所以在全縣並不普及,甚至有的人還沒有品嘗過。今天我將它介紹出來,希望在美食節上得以推廣。愛好美食的朋友們不妨試一試,當你親口品嘗到雞湯魚線的美味,你就知道功夫沒有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