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
用於咳嗽吐血,口渴,嘔逆。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泡茶。
採集加工
9月中、下旬收穫參根時收集,加工成白直須、白彎須、紅直須、紅彎須等藥材規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70cm。根肥大,肉質,圓柱或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複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複葉,2年生者1片五出複葉,3年生者2片五出複葉,以後每年遞增1片複葉,最多可達6片複葉;小葉5,偶有7片;小葉柄長1-3cm;小葉片披針形或卵形,下方2片小葉較小,長2-4cm,寬1-1.5cm,上部3小葉長4.5-15cm,寬2.2-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綠色,沿葉脈有稀疏細剛毛,下面無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總花梗長15-25cm,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集成圓球形;花小,直徑2-3mm;花萼綠色,5齒裂;花瓣5,淡黃綠色,卵形;雄蕊5,花絲甚短;子房下位,花柱2,基部合生,上部分離。果實為核果狀漿果,扁球形,直徑5-9mm,多數,集成頭狀,成熟時呈鮮紅色,種子2顆,乳白色,直徑4-5mm,扁平圓卵形,一側平截。花期5-6月,果期6-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數百米的落葉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野生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河北北部,現吉林、遼寧栽培甚多,北京、河北、山西也有引種栽培。
各家論述
1.論參須藥性偏於下行降泄張石頑:"參須,治胃虛嘔逆,咳嗽失血等證,亦能獲效,以其性專下行也。若治久痢滑精,崩中下血之證,每致增劇,以其味苦降泄也。"(《本經逢原》)
2.論參須功效與人參、參條的區別。
3.吳儀洛:"參須,生津補血。亦橫生蘆頭上而更細者,其性與參條同,而力尤薄。要知參條、參須,不過得參之餘氣,危險之證,斷難倚仗。"(《本草從新》)
4.張山雷:"參須論其質地本與人參無所同異,但遼產、高麗產,一清一溫,亦當分別主治,方不貽誤。其為參之餘體,力量薄弱,初不待言,其較巨者,形如北沙參,如懷牛膝,尤有功用可言。若其末尾,則如絲如發,幾於氣味俱無,何能呈效?惟生津止渴,微有養液之用耳。若陰虛火升,肝膽之陽上熾,用此潛陽降火,尤為相宜。"(《本草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