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重修忠肅於公墓記[1]萬曆甲寅[2],武陵楊公[3],以御史奉命理兩浙鹽?[4],下車武林[5],首揭於忠肅公墓下,嘆曰:“浙中伍大夫、岳武穆[6],與公鼎立而三,而公祠宇如陋巷矮屋。無論謁者傴僂几筵[7],有如公肅儀擁從出入廟中,詎此一丸土[8],能容數百萬風車雲馬乎?”於是捐俸,命仁和令喬君[9],鳩聚工料[10],式增廓之[11],而此祠巋然,遂成湖上偉觀。公屬陳子碑而記之[12]。
大抵忠臣為國,不惜死,亦不惜名。不惜死,然後有豪傑不敢;不惜名,然後有聖賢之悶[13]。黃河之排山倒海,是其敢也;既能伏流地中萬三千里,又能千里一曲,是其悶也。昔土木之變[14],裕陵北狩[15],公痛哭抗疏,止南遷之議,召勤王之師。虜擁帝至大同,至宣府,至京城下,皆登城謝曰:“賴天地宗社之靈,國有君矣。”此一見《左傳》,楚人仗兵車,執宋公以伐宋,公子目夷令宋人應之曰:“賴社稷之神靈,吾國已有君矣。”楚人知雖執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又一見《廉頗傳》,秦王逼趙王會澠池,廉頗送至境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又再見《王旦傳》[16],契丹犯邊,帝幸澶州[17],旦曰:“十日之內,未有捷報,當如何?”帝默默良久,曰:“立皇太子。”三者公讀書得力處也。由前言之,公為宋之目夷;由後言之,公為廉頗、王旦,何也?
嗚呼!茂陵之立而復廢[18],廢而復立,誰不知之?公之識,豈出王直、李侃、朱英下[19]?又豈出鍾同、章綸下[20]?蓋公相時度勢,有不當言,有不必言者。當裕陵在虜,茂陵在儲,拒父則衛輒[21],迎父則宋高[22],戰不可,和不可,無一而可為制虜地也:此不當言也。此不當言也。裕陵既返,見濟薨,郕王病[23],天人攸歸,非裕陵而誰?又非茂陵而誰?明率百官朝請復辟,直以遵晦待耳:此不必言耳。若徐有貞、曹、石奪門之舉[24],乃變局,非正局,乃劫局,非遲局,乃縱橫家局,非社稷大臣局也。或曰:“盍去諸?”嗚呼!公何可去也!公在則裕陵安,而茂陵亦安。若公諍之而公去之,則南宮之錮[25],後不將燭影斧聲乎[26]?東宮之廢,後不將宋之德昭乎[27]?公雖欲調郕王之兄弟,而實密護吾君之父子;乃知迴鑾,公功也;其他日得以復辟,公功也;復儲,亦公功也。人能見所見,而不能見所不見。能見者,豪傑之敢;不見者,聖賢之悶。敢於任死,而悶於暴名,公真古大臣之用心也哉!
竊嘗謂裕陵之返國,高皇帝不殺元順帝之報也[28]。天生於忠肅以一社稷,高皇帝廟祀余闕之報也[29]。忠肅以讒死,報何居?夫使公功成身退,老死故鄉,亦郭汾陽、李西平等耳[30]。鐲鏤之劍揚,而胥濤泣;風波之獄構,而岳廟尊;迎立外藩之冤酷,而於墓慘。公至是一腔熱血,始真有灑處矣!今湖山之上,古冢累累,身死名滅,不可勝計。而東西往來於公之廟門者,登故壠,掃枯松,禁樵徼,哭英雄,又非獨侍楊公一人而已。特侍御倡俸修墓,毖勒楹宇,垂百年餘,而表章忠賢之典始備,是不可以無記。
作品注釋
[1]忠肅於公:于謙,明浙江錢塘人,字廷益。永樂十九年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兵部右侍郎,後升兵部尚書。英宗正統十四年,瓦刺首領也先侵擾大同,英宗朱祁鎮親征,在土木堡兵敗被俘。侍講徐珵(後改名有貞)等主攻放棄北京南遷。于謙堅決反對,擁立英宗弟朱祁鈺為景帝,主軍務,擊退也先軍。景泰元年,也先請和。景泰四年,送還英宗。八年,徐貞、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擁英宗復位,誣陷于謙謀逆,處死。成化年間昭雪,萬曆年間追謚忠肅。[2]萬曆甲寅:公元1614年(明神宗成歷四十二年)。
[3]武陵楊公:指楊嗣昌。嗣昌,明湖廣陵(今湖南常德)人。萬曆進士,崇禎十年官至兵部尚書。後因鎮壓張獻忠起義軍失敗,畏罪自殺。
[4]鹽?:食鹽者的戶口冊籍。
[5]武林:即今杭州。
[6]伍大夫、兵武穆:伍大夫,指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兵武穆,指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孝宗時追謚武穆。
[7]傴僂:腰背彎曲,此處指鞠躬致敬。
[8]詎(jù):豈,表示反問。
[9]仁和:地名,今屬杭州市。
[10]鳩集:聚集。
[11]式:語助詞,無意義。
[12]陳子:作者陳繼儒自稱。
[13]悶:煩憂、憤懣、沉默。
[14]土木之變:指明英宗於正統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刺軍所俘事件。
[15]裕陵北狩:明英宗朱祁鎮死後喪裕陵,因用裕陵指代英宗。北狩,被俘北上的諱和。
[16]王旦:宋大名莘人。字子明。太平興國五年進士。真宗朝,知樞密院,累官至宰相。在相位十餘年,務行故事,為真宗所信賴。《宋史》有傳。
[17]帝幸澶州: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軍深入宋境,朝廷震動。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定親征之策,十一月真宗至澶州。
[18]茂陵:明景帝朱祁鈺死後葬於茂陵,因用以指代其人。
[19]王直,字行儉,泰和人。明永樂二年進士。英宗正統八年為吏部尚書。曾力諫英宗親征。景泰年間,也先求和,力主遣使迎還英宗。李侃,字希正,東安人。明正統七年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景泰年間,主張迎還英宗。景泰三年,景帝廢原太子朱見深,李侃與朱英一同諫阻。朱英,字時傑,桂陽人。明正統十年進士,授御史。
[20]鍾同,字世京,吉安永豐人。明景泰二年舉進士,次年授御史。景泰三年,景帝廢被立為太子的英宗長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景泰四年,朱見濟死。鍾同上書請復朱見深太子位。不久,禮部郎中章綸復上書請。次年八月,大理少卿廖莊又上書請立朱見深。景帝命將鍾同、章綸下獄產。鍾同被杖斃,章綸一直被監至英宗復位,始被釋放。章綸,字大經,樂清人,正統四年進士。
[21]拒父則衛輒:春秋時,衛靈公三十九年,太子蒯聵因與衛靈公夫人南子有仇,欲謀殺南子。衛靈公發覺,蒯聵出奔晉。四十二年夏,衛靈公卒,蒯聵之子輒被立為國君,即衛出公。六月,晉趙簡子欲護送蒯聵回國。至邊境,衛出公輒發兵擊運其父蒯聵。
[22]迎父則宋高:指宋高宗趙構謀求從金國迎還宋徽宗、欽宗。
[23] 郕王:即明景帝朱祁鈺,稱帝前為郕王。
[24]徐有貞:曹、石奪門之舉: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夜,左副都御史徐有貞、武清伯右都督石亨與宦官曹吉祥等,趁明景帝病重,帶領一千衛兵,搶占宮城長安門,同時將被軟禁在南宮的英宗用輦接至奉先殿,擁立其復位。
[25]南宮之錮:《文刺史漫抄》云:錮南宮,易太子,為公之罪。予已辯之矣。
[26]燭影斧聲:宋釋文瑩《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祖趙匡胤病重時,將其弟趙光義如入寢宮,屏退侍者。眾人遙見燭影下趙光義時而離席,又聞殿內有斧頭剁地聲。天將五更,宋太祖趙匡胤崩。後人因以燭影斧聲趙光義殺兄奪位之疑案。
[27]宋之德昭:指宋太祖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宋太宗趙光義於太平興國四年,親征滅北漢,接著卻又敗於契丹,因而對平滅北漢的有功將士未予封賞。趙德昭認為這樣不妥。太宗怒斥道:“待你當了皇帝之後,再賞他們不遲!”趙德昭因而畏懼自殺。
[28]高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29]余闕:元代廬州人,字廷心。先世唐兀人,居河西武威。元統進士,累官監察御史。至正十三年(1353)出守安慶,任都元帥、淮南行省左丞,與工巾軍各部相拒數年。十七年冬,為陳友諒所圍,次年城破身死。著有《青陽集》。
[30]郭汾陽,指唐代將鄰郭子儀。子儀,華州(今陝西華縣)鄭縣人。以武舉官至天德軍兼九原太守。安祿山叛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擊敗史思明。唐肅宗即位,任關內河東副元帥,配合回紇兵收復長安、洛陽,因功封中書令,後又進封汾陽郡王。德宗時,尊為尚父,罷兵權。李西平,指唐將李晟。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初為西北邊裨將,屢立戰功,後調任神策軍都將。唐德宗時率軍討伐藩鎮田悅、朱滔、王武俊的叛亂;朱泚拳據長安,他回師討平,收復長安。任鳳翔、隴右節度使,兼四鎮、北庭行營副元帥,封西平郡王。貞元三年,被解除兵權。
作者簡介
陳繼儒(1558—1639)明代文學家。松江華亭人,字仲醇,號眉公,諸生。隱居崑山之陽,復築室東余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致。書法蘇、米,兼能繪事,名重一時。或集瑣言僻事,詮次成書,遠近爭相購寫。卒年八十二,有《眉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