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她的作品出版了,站在今天的高度,她會以怎樣的心態回首自己的往日,她往日的記憶對她人生的展開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此書給了我們一個契機,站在語言的岸邊,眺望她豐富的人生。
藍黑兩色相間的封面,給我的感覺是夜與晝交替的瞬間。黑色包圍著一行行藍色的語詞:“往日的苦難好像旅途中一直攜帶著的行囊一般,那是我不願也不能忘卻的東西……我以為從前幼時所遭遇的患難是我生命中的缺陷,但現在發現那才是我心靈的資產。”
坦率地說,誰的人生都不會是一條坦途,把苦難當成財富也是人們用以自勉自勵的常理,問題在於道理常常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把自己的苦難演變成心靈的財富,而不是被苦難的陰影侵蝕了生命的脈絡?讓生命在幽暗與狹窄的局限中耗散了銳氣和精華。而從孫康宜看似平坦的學人生涯中,其實矗立著“奇峻”的峰巒,這不僅僅是命運的鬼斧神工,因為命運無法擺脫一個頑強的合作者,“奇峻”就成了她們合力塑造的結果。
苦難對生命的扼制只有關愛才能緩解。那是烏雲上鑲著的金邊,烏雲越黑,金邊越亮,孫康宜從小就記住了烏雲上的那道金邊,這是她不幸中最大的幸運。
1950年初,他們從台中搬到台北不久。她的父親被冤枉成政治犯,鐵窗十年,她和母親弟弟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失去父愛的日子,她更加感受到了母愛的堅韌和不屈,在行路難的困頓中,不僅要看世人的冷臉,甚至要聽親人的冷語:“詛咒其父,連骨灰都回不來。”但是依然還有恩師藍順仕對她們全家的雪中送炭般的情誼,即使在探監途中,她記住的不僅是從高雄到台北的顛沛長途,換來的是十幾分鐘相見的辛酸,還有萍水相逢的三輪車夫對她們一家的同情,免收她們的車費。
顯然,把《苦難收入行囊》不僅為了控訴“白色恐怖”的險惡,世態的炎涼,人性的複雜,更是為了抒寫人的不屈與堅韌、善良與尊嚴。
從一個緊握著母親的手,在困頓中頑強跋涉的少女到一個春風化雨的名校教授,有著廣泛的學術興趣,在六朝文學、明清詩詞和性別研究等多方面都卓有建樹的知名學者,這兩者之間相隔著千山萬水,孫康宜是如何穿越的,從《語言的夾縫中》中,不難看出一些端倪。
孫康宜在高雄女中讀書時,有一個綽號叫做“沉默的班長”。因為她的國語帶著台灣腔。那段有關台灣口音的尷尬經驗,又是她記憶中一個可怕的陰影。“我當時簡直得了失語症,我發現自己在逃避母語,而遠離母語的方法之一就是開始日夜啃讀英文。”
此後她把英語當成了諾亞方舟,孫康宜如母語般套用自如的英語,竟然是在擺脫台灣腔國語的尷尬中練就的。看來在成為一個知名的學者前,她就是一個不凡的少女,這個少女有能力把命運投下的苦難煉成財富。她的履歷就是一份證明。
移居美國後,孫康宜一口氣讀了三個學位:英國文學、圖書館學、東亞研究。1978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文學博士。曾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和系主任,現任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教授和東亞研究所主任。
一個華裔女性擔任耶魯東亞系的主任,這在耶魯三百年的歷史上,是首開先河的。1990年孫康宜教授和她的學生蘇源熙教授聯合發起,由60多位美國學者合作,開始了美國漢學界前所未有的翻譯工程:《中國歷代女作家選集:詩歌與評論》的選編和翻譯,這項浩大的學術工程意義深遠,讓中國女性的作品進入了世界女性作品經典化的行列。教學之餘,孫康宜本人的寫作成果頗豐。著有《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耶魯潛學集》、《古典與現代的女性闡釋》等作品集。
耶魯如一部迷人的影片,誘人的鏡頭在我眼前一一掠過,最後的一組鏡頭就是孫康宜的家。她的家離耶魯有半小時的車程,坐落在蔥綠的草木中,恬靜而安適。她的書房有近百平方米,幾乎就是一個小型圖書館。普林斯頓葛斯德東方圖書館館長的職務是辭去了,而“書屋館”的職務是終身的,而且她是一個擁有五張書桌的館長。
孫康宜告訴我,朋友稱她是擁有五張書桌的女人。為什麼是五張書桌呢,她一一道來:一張放新到的書報、雜誌,以便閱讀歸類。一張是學術專用桌,在靈感奔涌時,可以隨時伏案記錄。一張是電腦桌,每天回復大量的電子郵件和上網查詢資料。一張是教學專用桌,專門為準備教案和批改學生的論文。最後一張是休閒閱讀桌,閒暇時翻翻書屋裡的各類藏書。
隱喻是中國詩歌中重要的修辭手法,長年浸淫在中國古典詩歌意境中的孫康宜有一個特別的嗜好,樂於把生活中具象的事務當成一個隱喻。比如從普林斯頓到耶魯,她把自己的選擇看成是一個生命的隱喻。有時甚至是一朵花、一顆紅豆、一件衣服,她也會聯想成一種隱喻。
1978年的春季,孫康宜和歷經劫波終於移居美國的父親首次相逢。父親一走進她的宿舍,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個小袋子,對她說:“這裡裝的是我26年前在綠島被關時,撿到的一顆紅豆,這些年來,我一直放在身邊。現在就送給你做紀念吧……”
現在這顆不同尋常的紅豆就珍藏在她書房的玻璃櫃中,看到它依然明亮的光澤,她的心異常得平靜,孫康宜在書中寫道:“紅豆給了他(父親)很大的啟示,使他在逆境中仍能體會到人間的溫暖,因而有了活下去的勇氣。”
紅豆是她父親超越幻滅的見證,也是她認識愛與信念的生命隱喻。
張愛玲曾說:“我認為文人該是園裡的一棵樹,天生在那裡,根深蒂固,越往上長,眼界越寬,看得更遠;要往別處發展,也未嘗不可以,風吹了種子,播送到遠方,另生出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艱難的事。”
這段話自然讓我想到了孫康宜,那到底是艱難的事,她做到了,她將命中注定的劫難變成了不同尋常的養料,她將命運投下的黑暗和痛苦變成了追尋自我、完善自我的心靈資產。
相關詞條
-
伍宜孫
伍宜孫,男,廣東順德人,1905年生。祖父伍宜廉,是廣州昭隆銀號的創辦人,但後繼無人,家道中落,無力供讀,14歲便出外工作。1919年來香港,在一家上海...
個人簡介 職業生涯 專注公益 個人影響 個人榮譽 -
孫康宜自選集
內容介紹執教於美國耶魯大學的孫康宜教授多年來一直兼顧中國古典文學的教學...(Stephenowen)領銜主編出版了巨著《劍橋中國文學史》。孫康宜所著的《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所收的十多篇學術論文涉及孫教授...
內容介紹 作者介紹 作品目錄 -
顧宜孫
顧宜孫,結構工程專家、教育家,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教授、校長,工程教育先驅。終身從事工程教育事業,建立了中國橋樑和結構學科,並為之發展付出了...
簡歷 生平簡介 個人榮譽 科學技術成就 主要論著 -
孫姓
孫姓,中華姓氏之一,東吳國姓,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據史書記載,主要源自姬 姓、媯姓和姚姓、羋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
姓氏淵源 各支始祖 遷徙分布 郡望堂號 家譜文獻 -
宜
宜(yí),中國漢字,可以做形容詞、名詞、助動詞、副詞,同時有多種解釋,套用廣泛。
基本信息 字形結構 姓氏 宜 釋義詞性 組詞示例 -
漢宜高速鐵路
漢(口)宜(昌)高速鐵路,是連線湖北省武漢市與宜昌市的高速鐵路,主要建於湖北省中西部的江漢平原,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四縱四橫”快速客運網之一的...
簡介 技術標準 動車組票價 通車效果 運輸競爭 -
孫姓家譜
孫氏家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孫氏家譜。《新唐書·經籍志》載有南朝賈希鏡所著的《孫氏譜記》15卷,也許是能夠見其名的最早的以“譜”命名的孫氏家譜。唐宋兩代孫...
家譜介紹 孫氏家譜 家譜編修 孫姓起源 孫姓遷移 -
康姓
出自姬姓。周武王滅商後,把同母幼弟姬叔封在康,故稱康叔。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因年幼,由周公攝政,三監(管理商朝舊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勾結武庚...
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歷史名人 郡望堂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