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鄭和群礁(ZhengheQunjiao)是南沙群島中最大的環礁,即是以鄭和命名的鄭和群礁,內有多處沙洲、暗礁、礁暗灘等。鄭和群礁在北緯10度19-25分,東經114度13-44分範圍內。圍繞著此環礁邊緣,以西北角的太平島為起點,依次發育有敦謙沙洲、泊蘭灘、安達礁、鴻麻島、南薰礁等島礁。形勢複雜,水道險要。內間是風平浪靜的瀉湖,水深達10餘米,是天然的避風良港。鄭和群礁是南沙西北部第四列環礁,這列環礁在西南方還有大現礁,小現礁,福祿寺礁,在東北方還有恆礁,北恆礁等。
1935年公布名稱為鐵沙礁。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稱為鄭和群礁。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於1405年至1433年曾先後七次率領大型船隊下西洋,為紀念鄭和功績,故名。有些外文圖書稱為TizardBankandReefs。
地形特徵
為南沙群島中較大和重要的環礁。礁湖水深50—90米,湖中有水深10米的珊瑚丘20多座。湖底沉澱物為薄層珊瑚沙和有孔蟲類沙。廣闊的湖盆被一湖底隆起攔腰截為東西兩部分,東西湖盆間以狹窄水槽相通。礁環形狀不甚規則,呈北東東—南西西走向,長約56公里,寬近20公里。環礁外圍為750—1000米深的深海。環礁邊緣有約40個水深20米的孤立小礁盤,分布著太平島(台灣)、敦謙沙洲(越南控制)和鴻庥島(越南控制)等。低潮時露出海面的還有舶蘭礁(越南控制)、安達礁(越南控制)和南薰礁(中國大陸)等。
組成小礁
鄭和群礁的“門”分布於南,北,西三面。北面有四個“門”,在太平島東,水深10-18米之間。一門據太平島14公里,二門據太平島6.5公里,三門距島3公里,四門在島東側,常用的是三門水道。南側有兩門,一門在鴻麻島東北,深18米,二門在鴻麻島西,深18米。西門在太平島西南4公里,深18米。
舶蘭礁(Petley Reef) 北緯10度24分,東經114度34分,礁盤呈卵圓形,長徑1.8公里,退潮時可露出海面近1米。
安達礁(Eldad Reef) 位於北緯10度21分,東經114度42分,鄭和環礁的東端,是東北向尖突的礁體。礁盤自西南向東北伸展約8公里,寬800-1000米。礁盤上有不少礁塊出露海面。這個廣大礁盤上已有次成瀉湖發育,又叫“礁湖”。礁湖有一處水深在18米以上,可進入小船。
郭謙沙洲(Sand Cay) 北緯10度23分,東經114度28分,它的名字來自1946年接受本島的中業艦艦長李郭謙。沙洲呈橢圓形,長500米,寬300米,海拔2.5米。由於已有沙堤圍繞,故內部為低平窪地。沙洲上有灌木林生長,高達4-5米,還有中國漁民種植的椰子林。它和太平島間有一串礁盤相連,其中途有一小礁,低潮露出海面。
歷史
遠在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期,就有記載鄭和群礁。
1935年中國的公布名稱為鐵沙礁。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陷於日本軍方之手。
1947年和1983年中國的公布名稱為鄭和群礁。有外文圖書稱其為TizardBankandReefs。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於1952年的對日和約中明文規定,歸還中國。
1945年12月12日,中華民國設立“南沙管理處”隸屬廣東省政府管轄。
1946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海軍派遣上校林遵、姚汝鈺率“中業號”、“永興號”、“太平號”、“中建號”等四艘軍艦接收南海諸島,並建碑測圖。
1956年,中華民國海軍先後派出立威部隊、威遠部隊和寧遠部隊三次巡察南沙群島。在巡弋過程中,曾在太平島、南威島、西月島重樹石碑、舉行升旗禮,並改編為“南沙守備區”,改派海軍陸戰隊守備太平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