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國小減員潮

鄉村國小減員潮

鄉村國小減員潮,是指隨著城鎮化推進,一些鄉村國小出現空心化的現象。從山西、寧夏,到福建、重慶、湖南……一場鄉村國小“減員潮”正在加速度席捲全國,多軌制(一個年級多個班)變單軌制,一個班裡只有一名或幾名學生,甚至一個學校只有一個學生,“空心校”正在大量湧現。而農村孩子進城,農村學校“空心化”、教師“無事”的另一極,則是城區學校的“人滿為患”和教師資源短缺。

現象

山西

空心校鄉村國小減員潮
山西五寨縣前所中心國小,閒置的教室要么空空蕩蕩,要么堆滿舊桌椅。這裡只有一名學生——朱烘丙,校長李寶林表示,其實學校的硬體是很好的,各種配套設施也比較齊全,就是缺學生。

距前所中心國小僅幾分鐘的車程,是右所中心國小。跟前所中心國小一樣,右所中心國小也只好“幼兒化”。因為這所村小“更徹底”,乾脆就連一個小學生也沒有。但是,依然沒有多少幼兒來上學。小班、中班、大班、學前班,每班學生基本上掰手指頭就能數清。“鼎盛”的時候,前所中心國小有160多名小學生,右所中心國小也有70名小學生。如今熱鬧不再,中心國小變成了“空心”國小。

山西五寨縣教育局普教科科長徐建忠表示,“梁家坪一貫制學校33名學生,韓家樓一貫制學校14名國中生,前所中心國小1名小學生,右所中心國小沒有小學生……有的情況沒這么嚴重,但也好不了多少。”

寧夏

新華社記者調研了解到,寧夏某地級市全市學生人數在10人以下的學校有120多所,占全市農村國小總數的15%以上。福建永泰全縣有農村學校78所,其中只有一名學生的“單人校”就有19所。城鎮化像勢不可擋的洪流,將鄉村孩子從鄉村國小推搡出來,湧進城裡的各所學校。

重慶

重慶雲陽縣對部分鄉鎮5年內中小學生源流向初步統計顯示,15%左右的學生隨父母轉移到大城市讀書,30%的學生轉移到縣城就學,而轉移到相對較近、花費較少的鄉鎮中國小就讀的學生超過了一半。

湖南

位於京廣線上、《三國演義》里龐統當過縣令的湖南耒陽,由於本地農民等外來人口進城迅猛,如今已成湖南城區人口最多的縣級市,城區學校也跟著膨脹,蔡子池中學因學生眾多,一度被當地人稱為“亞洲最大的國中”。

原因

在“世界是平的”的網際網路時代,新一代農民已不再是“臉朝黃土背朝天”,他們的眼界、見識和追求,與老輩已迥然不同。即使是在偏僻閉塞的大山深處,年輕一代大多也不願再守著幾畝薄田,不願意後代永遠被困在大地的褶皺之中。除了自己“走出去”,這一代年輕人的普遍做法是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個好學校。

“農村變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留不住娃。”前莊村支部書記程潤珍表示,村里現在一共有七八十個小孩子,除了4個在村里、十幾個在鎮裡上學外,其餘五六十個都在縣城讀書,由家長陪讀。

移民搬遷進城、育齡人口減少等,也是農村生源銳減的原因。少數還在本地上學的,基本上都是大人沒能力接送的留守兒童。隨著農村中國小學生數量大量減少,如今農村的不完全國小、複式班,正在由過去的偏遠山區向城區附近遞進。

影響

城鎮大班額

鄉村國小減員潮鄉村國小減員潮
農村學生的迅速流入,造成不少縣城和中心鄉鎮中國小校出現了突出的“大班額”現象。

國小標準班額為45人,國中標準班額為50人。重慶奉節縣公平鎮公平國小一年級招生的時候尚能嚴把標準班額關,但越往高年級,轉校插班生越來越多,六年級學生最多的班能達到70多人,學生課桌間隔不足60厘米。湖南耒陽城區公辦學校國小平均班額72人,多的達83人;國中平均班額71人,有的甚至達78人。

湖南省婁底市城區一所國小,前些年甚至不可思議地出現過“百人班”。

不利於推行教改

相對於城裡廣受追捧的“一對一”教學,一些農村國小、教學點的學生遠比城裡孩子“奢侈”——由於學生數量銳減,像前所中心國小,甚至已是“幾對一”。從表面上看,這更有利於老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但基層教師卻普遍反映,實際情況並非如此,雖然教學的針對性有所提高,但推行課程改革的難度卻加大了,無法滿足素質教育的需要。

學生缺乏交流

在五寨縣梁家坪一貫制學校,這裡每個年級都只有一個班,裡面稀稀拉拉坐著幾個學生,六年級更是只有一名叫宇慧的女學生,五六個老師教她一個人。雖然是一對一授課,但12歲的宇慧告訴記者,她並不喜歡這樣的課堂,覺得上課一點兒意思也沒有,連個同學也沒有,下課也沒人和她一起玩,她大多數時間只能一個人坐在教室里。“因為缺少同學圈、朋友圈,有些孩子性格變得比較內向,不太願意主動與人交流,長期下去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性格養成,也會導致課程改革難以推行,因為課改需要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一點老師無法代替。”該校教師梁瑞卿說。

教學方式單一

走訪多所生源流失的農村中國小,記者普遍感到教學氛圍比較沉悶,學生和老師之間缺乏互動,教學方式也很單一,讓人感受不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新課改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與合作等能力的培養,但一個班就那么幾個學生,連分組討論的人都不夠,學生怎么積極得起來。體育課、美術課、音樂課等,也被“省略”了,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更是這些孩子遙不可及的“夢想”。

教學資源浪費

鄉村國小減員潮鄉村國小減員潮
農村國小“空心化”,“落單”的學生不僅教不好,沒有人氣的學校更是成了巨大的教學資源浪費。

坐落在呂梁山區的臨縣白家坪國小有一座二層教學樓,是村里最漂亮、最現代的房子。如今,這裡已經沒有了學生,課桌椅都堆在院子裡,教室內晾曬著玉米等糧食,整個學校成了留守老人的家。

這種人去樓空的情況在呂梁、太行山區普遍存在,大量校舍被閒置,得不到有效利用。記者調研發現,儘管國家對貧困地區的農村教育很重視,資金投入也很大,但也遭遇低效,甚至無效的尷尬,浪費十分嚴重。不少貧困縣沒有及時考慮實際需求的變化,大量新建校舍,等校舍建好了,學生卻走光了,投入的資金白白打了“水漂”。

此前,新華社記者在寧夏調研發現,一些農村“麻雀”國小,學生越來越少,但各類投入卻越來越多。在一所農村國小,政府財政投資65萬元新建了4棟整齊的校舍,共24間教室。但僅僅一年後這個學校就只剩下4名學生。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後續加蓋保溫層等基礎設施投入仍在進行。

“鴕鳥的裝備套在麻雀身上”,這種資源浪費目前仍在持續。一些農村鄉鎮中國小明明只有十幾個、幾十個學生,也要占用一座龐大的校舍。山西忻州市五寨縣梁家坪一貫制學校副校長王子明表示,他們學校現在只有32個學生、39名教師,一年運行下來,僅供暖費等開支就要花費近10萬元。

教師缺乏存在感

幾名甚至幾十名老師圍著一個學生轉,面對講台下屈指可數的學生,“沒人可教”的農村教師也越來越缺乏“存在感”。

在呂梁山區的五寨縣明德中學,1990年出生的特崗教師王俊麗大學畢業後曾在一所縣高中當過臨聘教師,班裡五六十個學生,有問有答,氣氛活躍,而在這裡只教3個學生,沒有存在感。

位於太行山區的平順縣芣蘭岩中學,原有10名從高校畢業生中招聘到西部農村任教的特崗教師,現在走得只剩下5名。“有的來時高高興興,一接觸落差很大,哭哭啼啼,感覺沒有希望,乾脆辭職。”該校校長傅進紅說。

“完全是大材小用,而且也用不好!”右所中心國小校長楊海清,因為“沒有小學生”,已經成為實際上的“園長”,國小老師則當起幼兒小朋友們的“阿姨”。國小老師就地轉型當起幼兒教師,不僅存在資質問題,老師們普遍有一種乏力感。“雖然教幼兒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識,但小朋友也不是那么好‘哄’的,也需要專業知識。”大炮打蚊子,大材小用還效果不好。手下教師多達26名,學校設施齊全,卻無生可教,資源嚴重浪費讓楊校長既可惜又尷尬。

應對

“其實,如果能有校車把這些‘零散’孩子接到附近條件好的學校上學,學生‘落單’、教育資源浪費、老師‘缺乏存在感’這幾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些基層教育工作者為解難題支招。而這不僅需要“搬動”沿襲多年的老辦法,還將面臨校車投入、管理等新問題,非改革不可為。
“民間自發的力量擋不住,‘教育城鎮化’實際上已經走在城鎮化的前面,教育成了推進城鎮化的‘驅動器’。”根據多年的觀察,“老教育”山西省嵐縣教育局郭局長有自己的見解。自2001年提出農村“撤點並校”,一批弱小的農村校、教學點紛紛成為歷史。儘管由於一些地方撤點速度過快引起爭議甚至批評,但即使是那些苛刻的評論員,也不得不承認“撤點並校”總體上有利於農村教育質量的提升。

這一階段,主要是農村校之間教育資源的調整。隨著城鎮化車輪的滾滾向前,隨著大批農村人拖家帶口義無反顧地進城,在不少地方,出現了“城擁擠、鄉薄弱、村空殼”的校園新現象。調研發現,新一輪中國小布局調整,“主戰場”已經從以前的鄉鎮間轉移到城鄉間。

城鄉教育布局要因時而變,道理淺顯,但真動起來,攔路虎卻不少。從道理上講,教師資源應該最最佳化,教師富餘的學校應該勻一些老師到師資匱乏的學校。但現在每個學校都有具體編制,你動一個人,涉及編辦、人事局、財政局等部門,哪一方不點頭都不好辦。需要“跨越”的,不僅是讓人撓頭的編制,還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鄉鎮區劃調整等。

教育局唯一能比較方便使用的手段是借調。而借調,也只是權宜之計,牽扯到工資、考核、管理,也不好弄。而且借調個別人可以,大規模借調就不現實了。另外也擔心村民反對。因為歷史上村里一直就有國小,有村民說,萬一明年後年有人在外面過不下去孩子回村里上學呢,你把學校撤了他們上哪兒上學。

對冗餘教師的調配問題,山西省嵐縣教育局郭局長表示,嵐縣倒是沒有“幾十老師圍著一名小學生轉”這種極端狀況,但近些年同樣也面臨一些國小和教學點生源嚴重流失、教師冗餘的情況。大家笑稱,能否合理調配教師資源,某種程度上是在考驗教育局長的“公關能力”。郭局長坦言自己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全縣教師基本調配妥當,“有時是拍了桌子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教育部此前提出的縣管校聘是一個好辦法。縣管校聘使教師由學校人變為系統人,縣級教育局科學合理統籌調配教師的自主權大大增加了,不再受制於學校編制,在管理上不會再出現‘動’不了一個人的尷尬,對於目前處於急劇變動的生源增減,能快速反應,不至於再出現那邊教師沒活乾、這邊有活沒教師的困境,優勢非常明顯。“縣管校聘”模式在全國各個改革示範區試點。基層教師、教育部門希望這一政策能儘快完善,早日推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