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立群[郭沫若夫人]

於立群[郭沫若夫人]

於立群 (1916年-1979年),廣西賀縣人(今廣西賀州市)。郭沫若夫人,女書畫家。 青年時期曾從事歌舞及電影表演。自幼喜愛書法藝術,以習顏字起步,後在郭沫若身邊,受其薰陶指教,研讀歷代碑帖,專擅篆隸,喜作大字。其作品被毛主席故居、成都杜甫草堂等博物館收藏。出版有《於立群遺墨》。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中國有名的才女、書法家

於立群[郭沫若夫人] 於立群[郭沫若夫人]

賀州市平桂管理區原來是成立於1938年10月1日的平桂礦務局。礦務局本部設於鐘山縣西灣鎮,局大門上仍保存完好的“平桂礦務局”幾個大字是郭沫若所題。郭沫若為什麼要為一個嶺南小鎮的礦務局題名呢?原來這位世界有名的大文豪是賀縣姑爺。他的夫人於立群是廣西賀縣(今賀州)人,中國有名的才女、書法家。

名門出身的大家閨秀

於立群,賀縣(今賀州)桂嶺人。她的祖父于式枚,是清朝同治年間的“榜眼”。 于式枚榜眼及第以後,首任的官職是廣東學台,相當於當今的教育廳長。這位科舉出身的學台,卻大力主張廢除科舉、創辦學校,是位洋務派。廣東省立優等師範創辦後,他就兼任學校的學監並親自上台講課。後來出任駐德大使、吏部侍郎等職。其後任李鴻章幕僚十餘年。官至正二品,從一品,對兩廣的教育事業貢獻較大。

于式枚是一個篤信佛教的人,沒有結婚。他將胞弟於式棱的兒子於孝侯收為繼子。這便是於立群的父親。

於立群的母親是西林縣人,兩廣總督岑春煊之女。她一共生育了五女一男,最後一個才是男孩。立群排行第三,原名佩珊,“立群”是後改的。

民國後,於家逐漸衰落。於立群的母親不得已帶著最小的一男一女,住到上海外祖父岑春煊家。於立群父親沒有正當的職業,主要是靠遺產度日。所繼承的房產和不少字畫,都逐漸被變賣掉了,最後就連於立群四姐妹上學所需的經費也無法應付了。

於立群的長姐於佩琛寫得一筆好字,為使姐妹不至失學,每到春節前一個星期,就在北平和平門外國立師範大學對面的廠甸處,擺桌代人書寫春聯。她的字好,對聯也做得好,加之長得漂亮,人們都喜歡請她代寫。每年寫上幾天,居然也可維持自己和三個妹妹求學費用。

1930年,他們的父親在生活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把家搬到北平的平樂會館居住,平樂會館是平樂府所轄各縣在北平的學生經常聚會的場所。大姐於佩琛考上了北平師範大學後,就搬進學生宿舍寄宿。於立群也到上海外祖父家,與母親弟妹生活在一起。

於立群 於立群

於立群健康貌美,少年時天真活潑。外祖父岑春煊對她格外寵愛。岑春煊和于式枚既是廣西同鄉,又是親家,還是政壇上的密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進犯京津地區。慈禧太后挾光緒帝出德勝門倉皇外逃。各省撫督都沒來“勤王”,只有甘肅布政使岑春煊率馬步兵2000餘人從蘭州日夜兼程北上“救駕”。慈禧表示:“若得復國,必無敢忘德也”,行至潼關,即授岑春煊陝西巡撫。後調山西巡撫,四川總督,日後一路青雲,成為清末最顯赫的重臣之一。據說,岑春煊“勤王”之舉,是得時任吏部侍郎的于式枚授意後所為。

於立群到上海那年,才十四歲,便考入上海明月歌舞劇社,後又進上海電影學校,演過話劇,也拍過電影,藝名黎明健,是上海有名的明星。

從姐到妹的移情之愛

於立群的長姐於佩琛,也就是於立忱,在師範大學時是一個很活躍的青年,喜歡文學,善演話劇。著名話劇導演熊佛西所導演的法國名劇——《啞妻》,就是由她主演的。她還被選出席過太平洋學會。還在大學三年級時,她的共產黨身份被國民黨特務發現,被捕獲釋後為《大公報》社長張季鸞所聘在該報工作。

1934年,於立忱得了肺病,靠《大公報》的津貼,到日本治病併兼東京特派記者。她住在東京郊區,與流亡日本的郭沫若家相距不遠,常去訪問郭沫若。於立忱長得亭亭玉立,白白嫩嫩,兩道柳眉、配著滿口貝齒,說起話來有條有理,一見面就給人親切可愛的印象,好一個標準的女記者。

一個是多情才子、浪漫詩人,一個是似花女郎,兩人一見鍾情,令郭沫若的日本夫人郭安娜深感不安。《大公報》社長張季鸞曾追求於立忱,但她卻痴情於郭沫若。

後來《大公報》表示不再承擔她旅日的費用,她只好於1937年初返回上海。被疾病,憂鬱苦纏,1937年5月,於立忱竟自縊身亡。

同年,郭沫若從日本回到上海後,立刻投身於抗戰的洪流之中。沒多久,由詩人林林等介紹,他認識了於立群。那時候她經常參加抗日救亡文藝演出。

個人生活

初見沫若

於立群書法 於立群書法

第一次見面,於立群給郭沫若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兩條小辮子,一身藍布衫,面孔被陽光曬得半黑,言談舉止穩重端莊,絕無一般女明星的輕浮與淺薄。

郭沫若對於立群一見如故,還因為於立群是於立忱的胞妹,郭沫若從於立群的臉上仿佛又看到了於立忱的面影。

這次見面,於立群把大姐於立忱思念郭沫若的詩箋交給了他。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動。他想自己對於立忱最好的紀念就是:“我有責任保護立群,但願我能把愛她姐姐的心轉移到她的身上!”

從此以後,郭沫若和於立群就經常見面了。郭沫若是功成名就的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年長於立群24歲,又加之是胞姐的摯友,所以於立群對他是十分敬重與愛戴的。

感情漸進

抗戰全面爆發後,於立群參加抗戰演出二隊,隨著郭沫若經香港輾轉到了桂林。郭沫若在上海和夏衍創辦的《救亡日報》,遷到廣州繼轉桂林復刊。在廣州復刊後,於立群已經是地下共產黨員,便到報社任編輯。不久,兩人漸漸產生感情。後來郭沫若要去武漢任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廳長,而嚮往延安的於立群要去陝北。臨別,於立群把行李搬到了郭沫若租住的新亞酒樓同居了。後來,於立群沒去陝北,跟著郭沫若到了武漢。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國民黨政府逃到重慶。郭沫若也和於立群到了重慶。

周恩來主持婚禮

1939年元月,周恩來在重慶親自為郭沫若與於立群主持補行了婚禮。聽說,當時周恩來就對郭沫若說:“希望這是你的最後一次婚禮了!”

人物事跡

多災多難

於立群一生多災多難,解放前不停歇地在東奔西走。郭沫若曾經和五個女子有過婚戀關係,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張瓊華、(1890—1980)1912年結婚後,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但未離異,無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戀愛同居,五個子女。解放後由中國政府安置,副部長級待遇,七十年代末始任全國政協委員。於立群是第五位女子,第三位也是陪伴終生的一位夫人。

解放後,於立群的身體一度非常糟糕,還患了嚴重的神經官能症,不得不暫時和郭沫若及子女們分開,住到外地的醫院進行靜養。當她的身體基本復原回到北京後,周恩來總理還親自安排在《人民日報》頭版刊發訊息,《人民日報》為郭沫若和於立群刊登了一張十分清晰的全身照。那張照片上共有3人,中間是他們會見的外賓,郭沫若和於立群分立兩旁。那張照片在當時很轟動,知道內情的人,無不為周恩來關心人、體貼人的態度感動。

自從1938年和郭沫若結合後,作為一個曾經從事過文藝工作、演過電影、當過報刊編輯的女共產黨員,於立群只能以郭沫若的夫人和秘書的身份示人了。她替郭沫若抄寫文章、查找資料、起草檔案、招待客人,整日都有忙不完的事。抗戰勝利後,她又同郭沫若先後到上海、香港從事民主運動,在百忙之中繼續從事革命書籍的出版工作。在香港的時候,她還參與了籌備中國婦女聯誼會香港小組,負責籌集經費、醫藥物品,用以支援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後,她曾經擔任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幾乎所有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過得極為辛苦。而對於郭沫若,相比之下,人們普遍認為他過著一種對於立群極不公平的“瀟灑生活”。

無論是抗戰時在重慶,還是建國後在北京,於立群的家都是一個“革命文人之家”。在這個家中,她熱情地招待來自五湖四海的進步文化人士,給他們當聯絡員、交通員、炊事員,有時候還要當他們的警衛員。在精神和物質上都給了這些進步的文化人士無私的幫助。

“文革”攻擊

“文革”一開始,郭沫若就受到猛烈的攻擊,雖然毛澤東下令要對他加以保護,他和於立群的處境還是越來越糟。郭沫若和於立群生育有6個子女,兒子漢英、世英、民英,小兒子即四子郭建英畢業於清華大學本科,北京大學碩士,當前在美國電腦公司任職。著名指揮,音樂翻譯評論和音樂活動家。 女兒庶英、平英。1967年,在中國音樂學院讀書的郭民英自殺。1968年,在北大讀書的郭世英被北京農業大學的紅衛兵抓去毆打致死。周恩來得知訊息後,親自到郭家安慰。

痛失兒子

“文革”以來,兩個兒子的死令於立群悲痛欲絕,本來就患有神經衰弱症和心臟病的她,精神受到極度創傷。1974年,郭沫若被打擊到一年連續住院7次,於立群也多次住院留醫。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後,於立群為了紀念他,特地編選了一本郭沫若在解放後所作的詩集——《東風第一枝》,還全身心地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去。

人物去世

於立群,(1916—1979)被稱為“抗戰夫人”,1938年初與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 1979年2月得知郭沫若早在在1934年至1937年,就和於立忱(於立群的胞姊)保持著不倫關係這隱藏多年的事情,於1979年2月25日縊死於北京故居。官方訊息卻迴避其死因稱:“其和姐姐一樣,受‘精神和病痛折磨’的於立群去世”。足見郭沫若在對待女人問題上的詬病。

有《於立群遺墨》行世。她的事跡被列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中國古今女美術家傳略》,都把她稱為“長期研究中國書法藝術,為中國女書法家之一”。

書壇精英

於立群國畫 於立群國畫

受到家庭的薰陶,於立群性格文雅嫻靜,好讀書,還十分喜愛書法。因為她的祖父是寫顏體的,母親也是寫顏體的,她從小就練就了懸肘書寫的硬本領。她以顏體和隸書最為拿手,特別是她的正宗顏體字行書,遒勁、蒼勃,氣渾雄厚,讓人驚奇,就連郭沫若這樣的大書法家也讚嘆不已。在《洪波曲》中,郭沫若曾經誇獎過這個“小妹妹”的書法,說她寫的字嚴肅,說她的寫法對人有著一種規範的作用,能使一個人的生活也嚴肅起來。郭沫若擅長行書,特長寫些小字,而她則喜歡寫大字。夫妻倆能將各自的字巧妙地安排、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幅生動的書法藝術。1963年春節,郭沫若和於立群到老舍家做客。見到老舍的書房裡擺著文房四寶,於立群書興大發,在一幅中堂上懸肘寫下了八個大字:“東風駘蕩,北極巍峨”,占去了五分之二左右的篇幅。剛寫完,郭沫若就搶過筆去,在於立群的大字旁,用灑脫的行書寫下了滿滿四行密密麻麻的核桃般大小的字,那是他的新作《滿江紅·迎春節》。夫妻兩人的合璧之作,老舍等大家讚不絕口。

於立群書法 於立群書法

於立群用大筆寫的大字“榜書”更是令人驚嘆。有一回老舍的夫人、國畫家胡絜青到於立群家,正好遇上她正在創作書法作品。氣魄之大,創作規模之宏,把胡絜青看得驚訝不已:只見每個字都有一張舊式八仙桌般大小,一個字就占盡了一整張大宣紙!工作室的地上堆放著和桌子一般高的兩摞紙,牆根還放著黑壓壓的一大片大瓶的墨汁。於立群對胡絜青說,要用這種大字書寫一整套毛主席詩詞,作為送給毛主席的禮物。大約過了半個月,於立群找到胡絜青,興沖沖地說她已大功告成,毛主席詩詞全部寫完了,要裝兩個大木箱才能運走。

毛澤東本身就是位大書法家,對歷代各種碑帖都頗有研究。他收到於立群的大作品後,非常高興,立刻親筆給於立群回了一封答謝信,熱情洋溢地誇獎她的字寫得好。

1951年,郭沫若和於立群游賞了桂林的陽朔山水以後,曾經專程到賀縣探親。但是,因為他們在家鄉中已經沒有一個和她相識的人,所以並沒有到桂嶺——她祖父出生的家鄉一行,只是到了賀縣勝景“浮山”遊玩,其中於立群還留下了詩詞。而郭沫若回到北京後,還寫了一篇有關“回賀縣探親不成”的短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