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戰

邯鄲之戰

邯鄲之戰又稱邯鄲保衛戰,是公元前259(周赧王五十六年)至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國與趙、魏、楚聯軍在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戰。

基本信息

背景

秦國大將白起 秦國大將白起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白起進攻韓國,攻占野王(今沁陽),切斷上黨(今山西省長治市東南)通往韓都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一帶)的道路。韓欲獻上黨與秦求和,但上黨郡守馮亭則以上黨與趙,聯趙抗秦。趙孝成王接受,遣老將廉頗率軍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拒秦。秦命白起、王齕率軍進攻,廉頗堅壁固守,雙方相持達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趙國糧粟短缺難以繼續支持戰爭,趙孝成王聽信反間謠言以擅長進攻的趙括取代善守的廉頗,意圖速戰速決,結果被白起擊敗。 包括主將趙括在內的四十五萬趙軍全軍覆沒,趙國從此由強轉弱,這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

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後,白起想乘勝進圍趙都邯鄲,攻滅趙國。應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勞,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建議韓國割讓垣雍(今原陽縣)、趙國割讓六城請和,秦昭襄王同意。趙孝成王準備按和約割讓六城時,大臣虞卿認為割地與秦,秦勢更強,趙“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如此趙將滅亡。 虞卿建議以六城賂齊國,聯齊抗秦。趙孝成王用其謀,派虞卿東見齊王建,商討合縱抗秦計畫,並借魏國使者來趙連絡合縱之機,與魏訂立盟約。同時將靈丘(今山西省靈丘縣)封給楚相春申君黃歇,結好楚國,並對韓、燕亦極力交好。在國內則積極發展生產,重整軍備,進行抗秦準備 。

過程

參見:毛遂自薦、竊符救趙

抵抗秦軍入侵的平原君趙勝 抵抗秦軍入侵的平原君趙勝

秦昭襄王見趙違約不割六城,反而與東方諸國合縱對付秦國,遂於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都邯鄲。

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趙相平原君趙勝亦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王陵戰至第二年,仍不能取勝。秦國增兵十萬支援王陵,秦軍五校(每“校”8000—10000人)陣亡,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為帥,白起稱病推辭。秦昭襄王改令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范睢於是舉薦鄭安平為將,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齕,加強對趙的進攻。邯鄲城內糧食耗盡,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趙勝奉命出使楚國。他想在門客中選拔二十名文武雙全的隨行人員,卻只選出十九人。一門客毛遂自薦隨往,趙平原君以為他在門下三年,未聞其能,不肯帶他去。毛遂說:“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趙平原君用人之際,就帶毛遂同去了。這就是“毛遂自薦” 。

竊符救趙的信陵君魏無忌 竊符救趙的信陵君魏無忌

趙平原君一行來到楚國,向楚考烈王陳述合縱抗秦的利害關係,從“日出”談到“日中”,楚考烈王還是猶豫不決。毛遂於是拔劍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說:“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縱者為楚,非為趙也”。楚考烈王羞愧,“唯唯”答應,“歃血而定縱”。趙平原君回國後,楚國出兵十萬救趙 。

魏安僖王派晉鄙率軍十萬救趙。秦昭襄王派人威脅魏安僖王說:“諸侯中有敢於救趙者,敗趙後首先攻先救趙者”。魏安僖王恐懼,命晉鄙大軍暫停於鄴(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觀望。魏信陵君魏無忌依靠魏安僖王寵妃如姬盜得虎符,帶勇士朱亥殺晉鄙,奪其兵權,並挑選八萬精兵進擊秦軍。這就是“竊符救趙”。 楚春申君黃歇亦率軍救趙。秦軍作戰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領兵攻趙。白起始終託病不出。秦昭襄王罷其官爵,白起被迫在杜郵(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自殺。

魏楚援軍到來之前,趙勝招募3000敢死隊,命李談率領進擊秦軍,擊退秦軍30里,李談戰死,趙王封其父為李侯。

結果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在三國軍隊內外夾擊之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 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遂解。 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省西南地區),秦軍復敗,退回河西(今山西、陝西間黃河南段)。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

影響

邯鄲之戰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國軍隊近三十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

邯鄲之戰是戰國時期東方諸侯國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導致秦國對六國執行全面打擊政策的破產。秦國被迫改變策略,採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外交方針來分化離間東方各國之間的關係,為統一六國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評價

邯鄲之戰,是秦國獨強的戰略格局形成後,關東諸侯合縱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勝。秦昭襄王在趙國內部團結、外部合縱抗秦形勢已成的情況下,單純從兵力對比出發,認為秦強趙弱,堅持攻趙,在戰略上已屬失策;而在初戰失利、頓兵堅城時,仍一再增兵繼續強攻,置魏、楚援軍於不顧,在作戰指導上亦欠穩妥,因而導致失敗,推遲了滅亡六國的進程。此戰表明,客觀條件是否具備和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對於戰爭勝負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藝術作品

《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十九)邯鄲之戰。

戰國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