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滅趙之戰

漢滅趙之戰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王劉邦派漢軍統帥趙王張耳率領三萬漢軍與淮陰侯韓信、北平侯張蒼以及祝阿侯高邑率領單獨的缻度軍會合,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牽製作戰。而漢王劉邦率領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絳侯周勃、廣嚴侯召歐趁機從成皋北渡黃河攻下趙國都城邯鄲、襄國平定趙國。陳余在井陘關進不能進退不能退時不得不率趙軍出戰,井陘之戰漢軍以數萬精銳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北平侯張蒼俘虜趙軍主將陳余,漢王與張耳、韓信會師與襄國而平定趙國。

背景

劉邦 劉邦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擊敗劉邦,本來看漢軍勢大投靠劉邦的諸侯,看到劉邦戰敗紛紛脫離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選擇中立,嚴重威脅漢軍側翼,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採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派漢軍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就是這一戰略計畫的重要環節之一。

公元前205年,曹參、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當時,黃河北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

個割據勢力,雖然是三個中立割據,但漢為了擴大勢力是必須要消滅的三個牆頭草。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於孤立。

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闢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側翼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畫。它得到了劉邦的讚許和批准。

戰前情況

韓信 韓信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曹參擊敗代國的相國夏說,漢軍兵分兩路同時攻略趙、代。劉邦派陽夏侯陳豨繼續平定代地,另派張耳率領三萬漢軍與淮陰侯韓信、北平侯張蒼以及祝阿侯高邑率領單獨的缻度軍回合攻打趙國井陘關。曹參為了解除張耳、韓信漢軍後方後顧之憂圍困鄔城的趙軍戚將軍。公元前204年十月,張耳、韓信統率數萬精銳漢軍其中還包括非常精貴的兩千鐵騎,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後,即以號稱20萬(號稱20萬最多十萬,對比劉邦入關中十萬軍隊號稱二十萬)的大軍集結於井陘口防守。

劉邦在派張耳率三萬援兵到井陘關東攻趙國的同時,亦親率漢軍主力渡河與靳歙等匯合北攻邯鄲兩面夾擊趙國,使趙軍首尾不能首尾相顧。

漢王劉邦率領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絳侯周勃、廣嚴侯召歐趁機從成皋北渡黃河攻下趙國都城邯鄲、襄國平定趙國。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余手下的廣武君李左車,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余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

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鑒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余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

而由陳余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張耳、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張耳、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剛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闊的陳余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正確作戰方案。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余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里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準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陳余為什麼不聽李左車堅守不戰?

因為漢王劉邦率領漢軍主力已經從南邊渡過黃河北攻夾擊趙國,陳余不得不速戰速決。如果陳余在井陘關堅守不戰等劉邦率領漢軍攻下襄國從背後進攻陳余,到那時陳余趙軍照樣完蛋的更快,到那時劉邦率領漢軍與張耳、韓信的漢軍可以輕鬆把陳余東西夾擊包圍在井陘道之中,餓都能把陳余趙軍餓死。所以陳余在趁著劉邦還沒攻到襄國之時,率領趙國想一鼓作氣滅了張耳、韓信這一路漢軍,回頭再與劉邦親率這一路漢軍交戰。

戰爭經過

黎明飾劉邦 黎明飾劉邦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認為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今天看來,當時趙

軍的哂笑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兵法上明確規定,布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反其道而用之,豈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後,張耳、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好不威風。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占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里,現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余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

同時劉邦親率大將靳歙、周緤等渡黃河北上攻打趙國擊敗趙王歇派大將賁郝、趙侯四人、司馬兩人、兵守、郡守以及趙國守相平定趙國河內郡,邯鄲郡,克趙國都城邯鄲、襄國,最後劉邦、靳歙、周緤等人與張耳韓信等人在襄國會師。可以看出,劉邦靳歙消滅趙國的將領遠超張耳韓信消滅的趙將,光侯爺就四個了。

戰役疑問

不少人對漢滅趙的印像非常簡單,認為是韓信“背水一戰”大敗陳余,就一個井陘之戰就輕鬆平定所有趙國?燕國望風而降?
其實漢滅趙之戰並不是這么簡單。

漢滅趙戰役圖(注;信都就是襄國) 漢滅趙戰役圖(注;信都就是襄國)

如果綜合史記其他的傳紀的相關史料,加以論證和分析,就會發現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漢滅趙之戰。
韓信與張耳攻打井陘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但被人忽略的是《傅靳蒯成列傳》,劉邦率領漢軍主力,離開滎陽,從趙國南部進攻趙國,直取邯鄲:
《傅靳蒯成列傳》記載(靳歙)別之河內,擊趙將賁郝軍朝歌,破之,所將卒得騎將二人,車馬二百五十匹。從(漢王)攻安陽以東,至棘蒲,下七縣。別攻破趙軍,得其將司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從(漢王)攻下邯鄲。別下平陽,身斬守相,所將卒斬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鄴。從(漢王)攻朝歌、邯鄲,及別擊破趙軍,降邯鄲郡六縣。還軍敖倉”
這段史料“從”字後面省略了“漢王”二字,也就是說,靳歙是受劉邦的指揮。

 又根據《傅靳蒯成列傳》(周緤)蒯成侯緤者,沛人也,姓周氏。常為高祖參乘,以舍人從起沛。至霸上,西入蜀、漢,還定三秦,食邑池陽。東絕甬道,從(高祖)出度平陰,遇淮陰侯兵襄國,
周緤“常為高祖驂乘”,即劉邦的警衛,他“從出渡平陰,遇淮隊侯兵襄國”。“從”字後一定是省略了“高祖”。周緤與劉邦到襄國與淮陰侯韓信會合,當是發生在平定邯鄲之後。結合《靳歙傳》,靳歙從漢王劉邦攻下邯鄲之後,獨自平定了平陽與鄴城,此時劉邦到襄國會合韓信去了。
結合《張耳陳餘列傳》:“漢三年,韓信已定魏地,遣張耳與韓信擊破趙井陘,斬陳餘泜水上,追殺 趙王歇襄國。
韓信與張耳在井陘之戰後,追殺趙王歇於襄國,因此,劉邦與韓信在襄國會合,完全是漢軍南北夾擊趙國。
根據秦楚之際月表,這是漢三年十月發生的事。
根據《曹相國世家》:“韓信與故常山王張耳引兵下井陘,擊成安君,而令參還圍趙別將戚將軍於鄔城中。戚將軍出走,追斬之,乃引兵詣敖倉漢王之所。”
大約在漢三年十月井陘之戰到襄國殺趙王這段時間內,趙將戚將軍向西逃跑至鄔縣,被正在平定魏、代一帶的曹參斬殺。
再根據《絳侯周勃世家》(周勃)“攻曲逆,最,還守敖倉”
周勃在平定趙國後,率軍漢軍出擊燕國攻打燕國曲逆,功最高,周勃是劉邦的老部下,可見跟隨劉邦從南面進攻趙國的將領還包括周勃。
《高祖功臣侯者表》記載:召歐“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為連敖,入漢,以騎將定燕,趙,得將軍,侯,二千二百戶。
召歐“以中涓從起沛”,也是劉邦的老部下,可見也是跟隨劉邦從南面進攻趙國的將領之一。
大約在襄國滅趙王歇後,周勃、召歐等漢將繼續在趙國北部的巨鹿、常山、燕國一帶作戰,燕國降漢。這個時候漢王劉邦在襄國,燕國顯然是向劉邦投降。
至此,燕趙之地基本被漢軍平定。


實際上,漢滅趙之戰的過程是,韓信與曹參受劉邦的命令,先擊敗阻擋漢軍進軍的代相夏說,把趙國的注意力轉向趙國北部,派韓信與張耳在井陘設疑,利用地理優勢吸引趙國的主力,劉邦自己親自率漢軍主力攻下邯鄲,當趙國失去邯鄲,襄國危急,陳余進退兩難,陳余不得不主動出擊,此時韓信與張耳出井陘,攻殺了陳余。趙王歇逃到襄國,劉邦與張耳、韓信南北夾擊襄國,攻破襄國會合,殺趙王歇,平定趙國。後來漢軍又平定了巨鹿、常山郡,招降了燕國。

戰後影響

劉邦起於秦地,項羽起於楚地,魏、趙都是戰國時期與秦楚並列的強國,此二國歸屬哪一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楚漢雙方的實力,漢軍滅趙,楚國爭奪趙國失敗,這是才楚漢戰爭的最大的轉折點、
項羽爭奪趙國失敗,司馬遷為了不影響項羽的英雄形像,項羽在漢二年六月至漢三年六月,整整一年內項羽的行蹤都沒有記載。
這就是為什麼司馬遷給讀者的感覺是項羽雖然“戰無不勝”但越打越弱,地盤越打越少的原因,不是項羽沒有敗仗,是司馬遷沒有記載而已。

漢趙力量對比

很多人都認為劉邦在韓信滅魏後收了韓信軍隊,讓韓信帶領的新兵攻趙,真的嗎?

漢王與兵三萬人,遣張耳與俱,進擊趙、代。 ——《漢書·韓彭英盧吳傳》劉邦派張耳帶領三萬精兵其中包括兩千騎兵滅趙。劉邦派盧綰、劉賈率兵二萬人,騎兵也只有數百入進入楚地支援彭越。當時騎兵非常精貴,張耳能帶兩千輕騎援兵,說明漢軍根本就是精銳士兵根本不是新兵;另外祝阿侯高邑率領獨立的缻度軍參加井陘之戰,之前阿侯高邑還率領缻度軍平定了魏國晉陽郡,高邑這隻軍刀明顯也是精銳漢軍;亦有當過漢初十幾年丞相的北平侯張蒼加入,後來張蒼擒殺趙國主帥陳余,立下赫赫戰功。井陘之戰漢軍其實力明顯非常強大的。所以劉邦派的兵絕對是精兵中的精兵。

而劉邦的親信漢軍頭號名將曹參亦帶領自己的軍隊參加對趙作戰,曹參不但消滅代相夏說而且還消滅了趙國大將戚將軍,基本掃除了在井陘關的張耳、韓信等漢軍的後顧之憂。

可以看出劉邦根本沒有收韓信兵,如果劉邦收韓信兵還要派張耳、張蒼、祝阿侯高邑以及曹參支援韓信?可以看出漢軍遠遠不值三萬漢軍參加了井陘之戰。張耳就帶了三萬漢軍加上韓信本部軍隊加上張蒼、祝阿侯高邑等漢軍。還有曹參率領數萬軍隊隨時可以支援井陘張耳、韓信等人,估計漢軍有七八萬參加井陘之戰。

而陳余趙軍號稱二十萬最多十萬人,這樣看來井陘之戰漢軍和趙軍兵力差不多,而戰鬥力趙軍遠遠弱於漢軍。

”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可以明顯看出趙軍戰鬥力遠遠弱於漢軍,趙軍野戰能力太差了。

楚漢之戰漢軍唯一一次野戰戰敗是彭城之戰,除此戰外其實漢軍戰鬥力非常強大的只要野戰基本都是平推對手。當年趙軍對章邯秦軍都是連吃敗仗,趙軍戰鬥力可想而知,但是高祖三萬漢軍還定三秦滅秦軍數十萬,漢軍除了野戰對付項羽比較難,其餘都是一戰消滅對手包括楚軍名將龍且、鍾離昧等,可以看出漢軍的強大根本不是趙軍可以比的,漢軍可以輕鬆野戰擊敗趙軍。

另外漢王劉邦還率領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絳侯周勃、廣嚴侯召歐等參與滅趙國,劉邦率領的漢軍主力應該估計有十萬左右。這樣南北兩路漢軍加起來數量就遠遠超過趙軍,可以看出參與平定趙國的漢軍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是趙國遠遠不能比擬的。也可以看出劉邦是準備以泰山壓頂之勢一鼓作氣平定趙國達到迅速滅亡趙國。

勝利關鍵

“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記·淮陰侯列傳》)。關鍵出來了,很多後世研究者都把此段忽略,偏偏這點才是韓信的制勝之道。優勢的將領是不把勝利寄托在對方的愚蠢上的(實際上大多名將都是成就於對方的愚蠢)。韓信是名將中的名將,自然不會把勝利寄托在陳余的愚蠢,他早以掌握局勢。李左車的計策應該是軍事機密,想陳余也不會四處宣傳自己的“義舉”。但是韓信立刻就知道“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這句話可以理解韓信派人探地形,發現沒有奇兵斷自己後路,才敢進攻。我們如果聯繫下文:“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這可以證明韓信是早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才會在追擊的時候發此令。

這裡就有疑問了,韓信何以知道的如此清楚?把這個搞清楚,勝利的關鍵就得出一半了。這時我們重要的人物出場:陳余刎頸之交張耳。

井陘之戰的勝利,很多人把他完全歸功於韓信,雖然韓信的謀劃布局成就此戰無疑為最大功臣,但是張耳的作用同樣不能忽視,張耳的兒子張敖名列漢初18功臣,當時張耳已死無疑是繼承其父功勞,而張耳幾乎除井陘之戰外沒有參與各個戰爭,想必此戰功勞不小,是此戰的關鍵人物。

張耳和陳余曾經是好朋友,共伺一主,後來才鬧翻,但是人脈不會一下俱斷,想必趙軍中必有其高級將領被張耳策反或則本就是張耳的人“身在曹營,心在漢”。此戰出擊,有高級間諜通風報信加上裡應外合,使韓信完全可以知己知彼,從容布局!

知道陳余的計畫和用心後,韓信對症下藥,布置一個完美的陷阱等著陳余跳下去。第一步韓信派兩千輕騎持赤幟,埋伏在山道中,韓信授予錦囊:明天作戰的時候,我誘敵撤退,趙軍肯定空壁追我,你們快速衝到大營拔掉趙幟還上漢赤幟。這裡我們可以推測:韓信為何這么肯定趙大營空壁?是早就清楚趙軍的布置還是深信自己的誘敵政策可以讓趙軍全部追擊?我想以韓信的名將風格必然不會把勝利寄託對方的愚蠢上,而陳余出戰連大營都不顧亦覺得過分愚蠢。我以為是韓信早有安排,或則大營中有其內應,奇兵到趙營後,立即裡應外合。

第二天,韓信胸有成竹的告訴手下:“今日破趙會食!”屬下不知道其奧妙,半信半疑,詳應曰:“諾。”。韓信和張耳帶士兵親自誘敵(知道陳余要一戰而擊潰之,非自己親自出面不可)。而派萬餘人至水東岸背水而陣,背水成陣可以保護自己的後翼和側翼不受攻擊,全力正面抵抗敵軍的進攻,而且使對方的軍隊無法展開,優勢數量無用武之地。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新兵軍心不齊,而背水則無法逃跑,惟有奮力做戰,才可死裡求生,這樣極大的激勵士氣。背水之戰讓人想起不久前項羽的巨鹿之戰,同樣是軍心不齊,而破釜沉舟。都是屬於“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不過項羽是激發求戰欲主動進攻,而韓信則是激發士氣拖住敵人。韓信早年曾經投靠項梁為兵,項梁死後歸屬項羽,項羽提拔為郎中,作為近臣,隨在項羽左右。韓信在霸上亡楚歸漢,按行蹤應該參加了巨鹿之戰!想必其破釜沉舟的效用使韓信身有體會,韓信把他拿來活學活用可見高明;而另一個也經歷巨鹿之戰的陳余見此卻沒有任何警覺,以為韓信不會用兵而輕視之,如此無長進乎,亦讓人感嘆!

待趙軍出戰後,韓信先是佯作迎敵,後主動撤退,把旗鼓丟在地上,退之背水陣中。趙軍一面搶旗鼓,一面進攻背水陣,而漢軍無路可退,死戰當場。而韓信的兩千騎兵迂迴到趙軍大營,拔趙旗幟,換上漢軍赤色旗幟。

趙軍一時擊敗不了漢軍就想回營(可見素質之差,沒有老兵的堅韌性,全憑一時之氣作戰,典型的沒有訓練的新兵),此時發現大營的旗幟變成漢軍旗幟,立刻軍心崩潰,四處逃散,主將連殺數人都無法維持紀律,漢軍趁機反攻一舉破趙軍,接著追殺陳余殘軍,張蒼追殺陳余於汦水上,漢軍又擒拿趙王歇,趙國被漢軍一舉平定。

此戰讓人想起後世的淝水之戰,秦軍退兵的時候因為軍中高級間諜高喊戰敗,而軍中各個勢力早想搞垮苻堅,帶兵逃跑,而不知道情況指揮又混亂的士兵四處逃散,全軍崩潰!而此戰有不少相似之處,趙軍也是在退後的時候全軍崩潰,不知道是不是韓信的間諜起了混亂軍心的作用?或則騎兵從大營殺來高喊趙軍被圍了,使軍心混亂而崩潰?由於史料沒有記載而無從考證了。

反面教材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亡地”與“死地”不是絕對的,“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三國時期,徐晃照搬兵法,背水列陣,非但沒有激發出士氣,反而士氣逐漸瓦解,一戰而潰。

趙雲用“空營計”哄退並擊敗曹軍以後,曹操惱羞成怒,他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又命令徐晃為先鋒、王平為副將,進兵至漢水與蜀軍決戰。

當徐晃、王平引軍來到漢水岸邊,徐晃命令前軍渡水列陣。王平勸阻道:“軍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徐晃說:“昔韓信背水為陣,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王平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認為:“昔者韓信料敵無謀而用此計;今將軍能料趙雲、黃忠之意否?”

徐晃固執己見,吩咐王平領步軍拒敵,他自己引馬軍進攻。於是,魏軍搭起了浮橋,渡過漢水迎戰蜀軍。徐晃背水列陣後,從早晨就開始挑戰,直到黃昏,蜀軍一直按兵不動。待到魏軍人馬疲乏,正要向回撤退之時,黃忠、趙雲突然從兩側殺出,左右夾攻。魏軍大敗,兵士紛紛被逼入漢水,死亡無數。

程步

韓信 韓信

《史記·淮陰侯列傳》這樣描寫韓信指揮的井陘戰役:“韓信派一萬人馬夜晚先行,出了井陘關之後,渡過一條河,然後背水列陣。趙軍看見韓信軍背水列陣,都大笑而嘲諷之。 ”

“天亮之後,韓信豎起大將旗,擊鼓走出井陘關口,趙軍於是開門迎擊,兩軍大戰。雙方激戰了很長時間,勝負難分。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軍陣。趙軍見韓信敗走,果然傾巢出動,一面爭奪漢軍拋棄的旗鼓,一面追逐韓信、張耳。此時,位於河邊的漢軍,前有大敵後有河水,不得不殊死奮戰。雙方在河邊激戰,都無法取勝。 ”

“這個時候,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騎兵乘虛而入,衝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起漢軍紅色的旗幟。 ”

“趙軍急攻漢軍不能取勝,只好退回營壘,等到了營寨前,只見自己的營寨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占領了趙國的土地,於是大亂。這時韓信指揮河邊大軍反擊,趙軍營壘里的漢軍騎兵又同時殺出,趙軍腹背受敵,徹底崩潰。”

研讀上述文字,不免讓人覺得很搞笑。

搞笑一,依據司馬遷的上述描寫,韓信軍是在夜晚出動渡河列陣的。既然是夜晚,幾百米以外的趙軍如何看得清韓信軍是在背水列陣,還是渡完河馬上發動進攻?是一萬人還是千軍萬馬?敵人已經乘夜渡河到了家門口了,趙軍卻一點也不緊張,不趕緊向領導報告採取應對措施,反而有閒工夫在那裡閒聊發笑?

答:1、韓信這樣做是故意為了讓趙軍知道並使其輕敵,既然要讓趙軍知道,而且是半夜行軍,當然有點火了,一萬人少說一千把火把,就算是近視眼,幾百米外也是能看見的,而且趙軍在壁壘中,既然是壁壘當然高度比地面高,登高望遠,自然能看到。

2、趙軍20萬,韓信1萬人列陣,趙軍就緊張?如果陳余要採取措施,早就聽了左車的話了。還要等到現今?

搞笑二,一萬人的軍隊渡河然後列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趙軍為什麼不乘其半渡之中,或上岸後軍陣未成之時發動進攻,而要一夜心驚膽顫地等到天亮?

答:1、趙軍沒心驚膽戰,從他們笑漢軍時就知道他們心態很輕鬆。

2、半夜三更,倘若有埋滅、有詐怎么辦?還不如明天光明正大的打。。。這也正符合陳余的“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思想。

搞笑三,趙軍既然是在把守井陘關,為什麼沒有在關口設兵,反而讓韓信輕鬆地敲著鼓走出了井陘關?“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

答:3、這要看具體地形,你沒有親地考查過井陘關就別亂說。井陘關是在井陘道出來以後,有一處空地,接著有一條河,再過來又有一處空地,再過來就是井陘關,這裡是關口,也是最狹隘的地方,而且有井陘關在這裡,不在這裡設防,反而到前面去防?或者去築一個新的土堡壘?石做的肯定來不及。

搞笑四,趙軍既然依河防禦,為什麼要在河岸自己這邊留出如此寬闊的地域,好像是故意讓韓信的一萬人能夠輕鬆地渡河,還有足夠寬廣的地方能展開軍陣,更有足夠的距離讓韓信能夠進攻,然後又能夠詐敗退卻?

答:沒人說趙軍是依河防禦,他們是依著井陘關易守難攻來防禦。

那是空地,你不留出來,難道派兵去防?那不就失去了井陘關的地理優勢嗎?而後來之所以出去進攻,是因為趙軍以為漢軍潰敗了,才丟了這么好的地理位置。

搞笑五,再看韓信,既然已經在夜晚渡河成功,為什麼不立刻向趙軍發起進攻,而要如此辛苦地從半夜一直站到天亮?黎明時分是人最困的時候,萬一這時候趙軍突然發起進攻,豈不找死!

答:趙軍據險而守,韓信半夜三更去打,就能打贏?3萬人去打20萬人,而且是攻堅戰,能打贏嗎?如果那些新兵有項羽這樣強壯,我相信,你這話是有道理的。可他們有這么強壯么?

搞笑六,萬一趙軍沒有像韓信預料的那樣傾巢出動,讓韓信有機會在趙軍營壘里插旗,而是寨門緊閉全力防守我就餓著你,餓你三天。韓信背水列陣的這一萬人豈不進退兩難,從半夜餓到早上,又從早上一直餓到晚上。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三頓不吃飯前胸貼後背,豈不是不戰自敗嗎?

答:這問題,更是沒有智商性。你完全就沒有用全面的、辯證的觀點看問題。

趙軍是不可能完全出動的,之所以完全出動,是漢軍假裝打敗潰退。於是趙軍才完全出擊,換做你是趙軍,你也會衝出去的,因為接下來追殺漢軍、奪旗,都是有獎賞的, 而且追上去,可以搶漢軍的輜重。是白痴才不會出去搶,可正是因為聰明才反而受騙。

搞笑七,萬一派去插旗子的人半路遭到其他趙軍的攔截被消滅了怎么辦?萬一趙軍很快就擊敗了韓信過河的一萬人,而派去插旗子的人卻還沒有到達又怎么辦?

答:首先你看看:漢軍的情況,是不勝即敗,求的是速求速決。 不這樣做,他也沒有辦法。而且趙軍是肯定不會分兵的,如果分兵的話,早就在李左車的建議下就分兵了。再者,漢軍這是偷襲,行動肯定是隱蔽的,被趙軍知道了還怎么偷襲?

其次:如果那一萬人被擊敗了,那么2000騎兵就算偷襲成功也沒有用。而且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韓信早就做好了一切作戰準備,而且韓信熟知兵法而能活用,對方的陳余是什麼樣的,大家知道,所以如何不勝?

搞笑八,萬一趙軍即使看到營寨換了韓信的旗幟也沒有潰散,反而是拚死一斗怎么辦?很顯然趙軍人多,韓信人少;趙軍酒足飯飽養精蓄銳,韓信軍一夜沒睡幾頓沒吃,勝負還有懸念嗎?

答:你沒有身處戰場,你哪裡知道趙軍的心理?

首先:是趙軍打不過漢軍,想要回撤,已經下達了回撤令了,這時回撤不是慢慢走回去的,是邊打邊撤的,走不了多遠看見自己的井陘關被占了,這誰能不亂?因為誰都不知道井陘關里有多少漢兵,而且井陘關被占,趙地裡面根本就沒兵,大家都以為趙王被捉了,王都被捉了,當兵的還要為誰賣命?

而且他們是出去攻擊漢軍的,此時回來要攻井陘關沒梯沒塔怎么攻?而且前面的漢軍又是死戰。

將軍一下撤令,那肯定是兵敗如山倒了。

文學相關

成語

“背水一戰”

拼音:bèi shuǐ yī zhàn

解釋:背:背向;水:江河;背水:背後是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示例:挫折也有兩重性。它可以把人置於死地,也可能使人置於死地而後生。他只有~了。

近義詞:破釜沉舟、背城借一、濟河焚舟

反義詞:重整旗鼓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比喻在艱難情況下跟敵人決一死戰

唐代王涯詩

《從軍行》

戈甲從軍久,風雲識陣難。

今朝拜韓信,計日斬成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