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背景
前370年,魏武侯在尚未指定魏國繼承人的情況下逝世,國內發生混亂,兒子魏罃和魏緩互相爭立 。
戰爭起因
當年七月,魏緩逃亡到達邯鄲,請求趙成侯出兵為他回國爭位。前369年,魏國大夫公孫頎亦從宋國經由趙國進入韓國會見韓懿侯遊說他,魏罃雖有公叔痤相助,挾據上黨,只得半個魏國而已,若能趁魏國內亂之際,聯合趙國,定能除掉魏罃及打敗魏國,實在機不可失。
韓懿侯聽了很高興,就跟趙成侯合兵一起進攻魏國。趙成侯與韓懿侯親率兩國軍隊,聯兵大舉討伐魏國。
戰爭經過
聯軍向魏國都城安邑進發(今山西省夏縣西北)。魏罃坐鎮都城,連忙派出魏軍在濁澤迎戰。韓趙聯軍勢大敗魏軍於濁澤,進而包圍安邑。
此時,韓懿侯和趙成侯發生了分歧,趙成侯主張除去魏君,擁立魏緩,割地而退。韓懿侯認為這樣會被其他人視為貪暴,他主張把魏國分裂為兩國,使魏國不強於宋國、衛國,則韓趙兩國日後再無魏國之患。
雙方固執己見。韓懿侯不悅,遂乘夜率領韓國軍隊離去。趙成侯見趙軍勢孤,不能再戰,也領軍撤走。聯軍不戰自破,安邑之圍即解。魏罃殺死魏緩,自立為君,但此時並未稱王,只是繼承了魏國大位。魏惠王稱王應是在逢澤之會時,正式被公認稱王並改元,是與齊國相王時。
過程
周烈王七年,國君魏武侯去世,兒子子罃和公中緩爭做太子。公中緩勢力較弱,逃往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境)求助。魏國大夫公孫頎也從宋國進入趙國,再轉去韓國(今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都城鄭(今河南新鄭),勸韓國發兵破魏。這時,趙成侯與韓懿侯為了削弱魏國,乘其內亂,親率兩國軍隊,聯兵大舉攻魏。聯軍在黃河以北集結匯合,然後進攻魏國城邑葵(今河南焦作西北),一舉將其攻克,鼓舞了士氣。接著,揮兵西進,攻打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子罃坐鎮都城,連忙派·出魏軍在濁澤迎戰。兩軍擺開陣勢大戰。聯軍勢盛,大敗魏軍·,進而包圍安邑。子罃在安邑城內束手無策,只好靜觀其變,尋機破敵。聯軍營壘中發生了分歧,趙成侯主張“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韓懿侯則認為“不可”,主張“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則我終無魏之患矣”(《史記·魏世家》)。雙方固執己見。韓懿侯乘夜率其軍隊離去。趙成侯見趙軍勢孤,不能再戰,也領軍撤走。聯軍不戰自破,安邑之圍即解。子罃爭奪大位成功。
史載
《秦韓戰於濁澤》原文-出自《戰國策》之《韓策》
《秦韓戰於濁澤》
1、秦韓戰於濁澤:秦、韓戰於濁澤,韓氏急。公仲明謂韓王曰:“與國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將西講於秦 。
2、秦韓戰於濁澤: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而告之。陳軫曰:“秦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南鄉,此秦所以廟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用處。王聽臣,為之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令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為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是秦、韓不和,兵雖至,楚國不大病矣。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於韓。韓得楚救,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
3、秦韓戰於濁澤:楚王大說,乃儆四境之內選十,言救韓,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弊邑雖小,已悉起之矣。願大國遂肆意於秦,弊邑將以楚殉韓。”
4、秦韓戰於濁澤:韓王大說,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實告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恃適之虛名,輕絕強秦之敵,必為天下笑義務。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師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以使人報於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輕強秦之禍,而信誰之謀臣,王必悔之矣。”韓王弗聽,遂絕和於秦。秦果大怒,興師與韓氏戰於那門,楚救不至,韓氏大敗。
5、秦韓戰於濁澤:韓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為秦禽,智為楚笑,過聽於陳軫,失計於韓明也。
譯文
秦韓兩國在濁澤交戰,韓國告急。公仲朋對韓王說:“盟國不能依靠。現在秦國的意圖是要攻打楚國,大王不如通過張儀同秦國講和,送給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國一起攻打楚國。這是以一換二的計策。”韓王說:“好。”於是就為公仲朋出行做準備,將到西方同秦國講和。
楚王聽此訊息,大為恐慌,馬上召見陳軫。陳軫說:“秦國想攻伐我國已經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韓國一座大城市,其財賦可以增加兵餉,秦韓兩國合兵向南,秦國多年夢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經實現了,楚國必然會被進攻。大王要聽從我的意見:在全國實行戒嚴,挑選軍隊聲言援救韓國,讓戰車布滿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車輛,加重使者的聘禮,使韓國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韓國如果不能聽從我們,一定會感激大王,絕不會聯兵而來。這樣秦韓兩國不和,秦兵雖然來到,楚國不會遭受大的損失。韓國如果能夠聽從我們,同秦國決裂,秦國必然大怒,因而痛恨韓國。韓國得到楚國的援救,一定會輕視秦國;輕視秦國,它應付秦國一定不恭敬。這樣我們便可以使秦韓兩國的軍隊疲憊不堪,從而解除楚國的憂患。”
楚王非常高興,便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戒嚴,挑選軍隊聲言援救韓國,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車輛,加重使者的聘禮。讓使者對韓王說:“敝國雖小,已經全部動員起來了,希望貴國隨心所欲地對付秦國,敝國為韓國將不惜犧牲一切地進行幫助。”
韓王十分高興,便停止公仲朋使秦。公仲朋說:“不行。採取行動使我們吃苦頭的是秦國,用虛假的名義來援救我們的是楚國。倚仗楚國的虛名,輕易停止同強秦這樣的敵人講和,一定會被天下人恥笑了。何況楚韓兩國不是兄弟國家,又不是預先約定共謀攻打秦國的,情況是秦國要攻打楚國,楚國這才發兵聲言援救韓國的,這一定是陳軫的陰謀。再說大王已經派人通知秦國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騙秦國。忽視強秦的災禍,卻聽信楚國的謀臣,大王一定要後悔的了。”韓王不聽從,就同秦國停止講和。秦國果然大怒,發兵與韓國交戰於岸門。楚國的救兵不到,韓國大敗。
韓國的軍隊並不弱小,人民並不愚昧,可是軍隊被秦國俘獲,謀略被楚國恥笑,是因為錯誤地聽信了陳軫,沒有採納公仲朋的計策啊。
點評
此戰,聯軍在取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由於趙、韓的嚴重分歧,因不能協同而由勝轉敗,使魏國終免於分割。而魏子罃戰敗後,在幾乎頻於絕境的情況下鎮靜待敵,採取靜觀其變的策略,尋找機會,各個擊破,卻反敗為勝,保衛了魏國領土的完整,給韓、趙兩國以沉重打擊。